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Q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17-01
副刊是报纸新闻版的延伸和升华,新闻给人们提供各类丰富的信息,副刊所关注的则是这些信息之所以发生的台前幕后。身处信息爆炸竞争日烈的新媒体时代,好的副刊编辑,必须以开放、学习的姿态,兼容并蓄,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使用新技术能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广阔的知识视野,努力使自己成为所属编辑领域的行家里手,在副刊编辑工作中大胆尝试摸索,不断推陈出新,让报纸副刊这一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活力。笔者认为,副刊要讲好乡土故事。
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副刊,是作为一种报纸的闲散资源空间而存在的。“副刊”这个名词最早来自于“晨报”,最初叫“晨报附镌”,是孙伏园请鲁迅起的,结果写报头的书法家写成了“晨报副镌”,再后徐志摩又正式改名为“晨报副刊”,那是1925年的事了。在此之前,近代报纸中的副刊没有确定的名称,或叫“余兴”、“杂俎”,或叫“附张”、“附刊”等等。当初,副刊分为文人造兴、通俗宣传、涉趣消闲、灌输常识、文化启蒙、文艺创作和新闻性随笔类别。“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副刊兴盛一时,有四大副刊成为文化舆论界的重镇:《晨报副镌》《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副刊既是一种报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是许多作家、读者的“精神田园”。像由人民日报文艺部主办的《大地副刊》,每周二推出,一直作为一个品牌长期保留着。设有“金台随感”、“大地漫笔”、“心香一瓣”、“名家新作”、“名人近况”、“文心探访”、“文史小品”等精品栏目,历来秉承厚重高雅的文化气质,品评自有尺度、闲谈不失智慧。
副刊的新闻化创新,很大程度上要以特色栏目为载体,由强调文学性向注重社会性突破关键在于精品栏目。传统副刊的编辑理念强调知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随着人们阅读趋向的快餐化和通俗化,副刊也不得不从强调知识性、文学性转到注重新闻性、社会性、服务性方面来。副刊编辑必须在社会性上下功夫,注重在报道层面上的拓展,增加读者喜爱的内容,以适应信息时代人们阅读心理的变化。
副刊渐渐走向专题化,有的是一个整版,有的是在某一固定位置。我国已故的著名文艺理论家肖殷同志说过,“编辑要当好三家:杂家、外交家,最后才是编辑家。杂家知识要博,十八般武艺都会来一下子,外交家,人缘好、接触广、信息多,最后才配当好编辑家。”如此看来,学习与通联对于副刊编辑显得格外重要。编采合一副刊作为党报的一个版面,即便一周一期,每期用稿数量也有限。要在有限的版面中尽可能多地发表各种不同体裁的作品,编辑得要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一是增加版面有效信息和新闻感觉,处理好副刊的文学性和新闻性的关系。二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精心编排版面。
刚接手副刊编辑,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翻旧报,从中体会办报思路、一个时期的报道重点,熟悉报道领域,了解老记者、老编辑的路数和特点;二是对照报纸看原稿,特别是版面重要位置的稿子,揣摸编辑过程中对稿子及标题的处理方式和技巧;三是阅读本报历年获奖作品和采编心得类文章。在编排模式上,报纸编辑要注重借鉴、吸纳新兴媒体的特点,不断丰富自己的编辑方式。每期版面以文字为主,穿插摄影、绘画、书法等予以点缀。文章以短小精悍为特点,每期用一至二篇千字文章为重点部分,二三则短文、微型小说以丰富内容。就节令、季节、节日、地方阶段性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等与不同的写作者、绘画者、书法及摄影爱好者等,提前要预约好各种形式的稿件。多种艺术形式交叉使用,既能满足各层次读者需要,又能使整个版面丰富多彩。文章的标题制作也很讲究,用隶书、行书、黑体、姚体、魏碑等字体,可使标题字变化多端,阴字、阳宇互相补充,笔者爱好书法,有时是自己书写标题,使文章标题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在视觉上形成纷繁变化之美感,让读者从此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另外,在处理文章之间关系时,也可不断变化间隔标志,增强报纸的新鲜感。每篇或一组文章自成一体,读者一目了然,版面清晰;用一两篇文章以花线封闭,其它松散处理,重点突出,版面温馨;用几条主黑线标出整版走式,版面简洁明了,干净利落。不同的分割方式有各自的优势,选定一种方式为主格调,对突出副刊的个性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突出特色笔者从事副刊编辑一年多了,一直在探索和践行如何办好洱源特色的文艺副刊“洱海源”。笔者认为,副刊必须具备地方特色,要努力成为地方文化的符号标识,又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副刊编辑应该具有极强的政治责任意识,敏锐的全项的业务判断力与操作力的高水准意识,及时准确的大局策划意识。副刊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报纸的品位,也在某種意义上决定了读者的品位。因而,一个好的副刊是团结一大批有着相同文化品位的读者的一个纽带。
副刊作为正版的延续,要得到读者的信赖,必须正视读者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生活问题,摸准读者的思想脉搏。这需要编辑首先能深入一线,去了解读者的所思所想,需要编辑具有一种用副刊式的独特表达方式把所要公布于众的东西见诸纸端的能力。任何一家报纸副刊,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作为副刊编辑,必须了解基本读者的阅读兴趣,做到量体裁衣。像《洱源通讯》的副刊“洱海源”,除了机关干部外,一大批洱源籍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文艺工作者,关注洱源的作家、艺术家和文字爱好者等都是其读者。每个作者都是一部书,只有耐心细致、滴水穿石的坚韧与执着,兴许才会有点滴的收获。专栏、特色、精品意识自然是少不了的。洱源地处洱海源头,又是全国第二批生态建设试点县,三江两湖的地理山川环境保护治理自然就该是重头戏;洱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挖掘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也该是副刊的一大使命;洱源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独具魅力,地方特色小吃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呈现也该是副刊的一大职能……为此,笔者在“洱海源”上开辟了“走进洱源”、“风土人情”、“洱源小吃”、“歌颂洱源”、“芳草地”等栏目。当中小学生得知自己的文章在“洱海源”副刊“芳草地”上刊登后,连同他的指导教师及其学校师生都会感到一丝丝欢悦与鞭策;当洱源籍的文学爱好者看到已经逐渐有洱源特色的“洱海源”一期期刊印后,不时情不自禁地致电问候;当外籍文学爱好者们不断关注生态“洱海源”时,也会陆陆续续地发现有自己的文字、图片在此落地、生根、发芽……而今,除了文字,反映上述系列内容的图片、绘画、书法等都在“洱海源”副刊这个舞台上陆续接连上演。越来越多的读者不断感受着“风花雪月看大理,生态文明数洱源”浓郁特色的副刊味道。
副刊是报纸新闻版的延伸和升华,新闻给人们提供各类丰富的信息,副刊所关注的则是这些信息之所以发生的台前幕后。身处信息爆炸竞争日烈的新媒体时代,好的副刊编辑,必须以开放、学习的姿态,兼容并蓄,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使用新技术能力,紧跟时代脉搏,培养广阔的知识视野,努力使自己成为所属编辑领域的行家里手,在副刊编辑工作中大胆尝试摸索,不断推陈出新,让报纸副刊这一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活力。笔者认为,副刊要讲好乡土故事。
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副刊,是作为一种报纸的闲散资源空间而存在的。“副刊”这个名词最早来自于“晨报”,最初叫“晨报附镌”,是孙伏园请鲁迅起的,结果写报头的书法家写成了“晨报副镌”,再后徐志摩又正式改名为“晨报副刊”,那是1925年的事了。在此之前,近代报纸中的副刊没有确定的名称,或叫“余兴”、“杂俎”,或叫“附张”、“附刊”等等。当初,副刊分为文人造兴、通俗宣传、涉趣消闲、灌输常识、文化启蒙、文艺创作和新闻性随笔类别。“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副刊兴盛一时,有四大副刊成为文化舆论界的重镇:《晨报副镌》《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副刊既是一种报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学现象,是许多作家、读者的“精神田园”。像由人民日报文艺部主办的《大地副刊》,每周二推出,一直作为一个品牌长期保留着。设有“金台随感”、“大地漫笔”、“心香一瓣”、“名家新作”、“名人近况”、“文心探访”、“文史小品”等精品栏目,历来秉承厚重高雅的文化气质,品评自有尺度、闲谈不失智慧。
副刊的新闻化创新,很大程度上要以特色栏目为载体,由强调文学性向注重社会性突破关键在于精品栏目。传统副刊的编辑理念强调知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随着人们阅读趋向的快餐化和通俗化,副刊也不得不从强调知识性、文学性转到注重新闻性、社会性、服务性方面来。副刊编辑必须在社会性上下功夫,注重在报道层面上的拓展,增加读者喜爱的内容,以适应信息时代人们阅读心理的变化。
副刊渐渐走向专题化,有的是一个整版,有的是在某一固定位置。我国已故的著名文艺理论家肖殷同志说过,“编辑要当好三家:杂家、外交家,最后才是编辑家。杂家知识要博,十八般武艺都会来一下子,外交家,人缘好、接触广、信息多,最后才配当好编辑家。”如此看来,学习与通联对于副刊编辑显得格外重要。编采合一副刊作为党报的一个版面,即便一周一期,每期用稿数量也有限。要在有限的版面中尽可能多地发表各种不同体裁的作品,编辑得要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一是增加版面有效信息和新闻感觉,处理好副刊的文学性和新闻性的关系。二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精心编排版面。
刚接手副刊编辑,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翻旧报,从中体会办报思路、一个时期的报道重点,熟悉报道领域,了解老记者、老编辑的路数和特点;二是对照报纸看原稿,特别是版面重要位置的稿子,揣摸编辑过程中对稿子及标题的处理方式和技巧;三是阅读本报历年获奖作品和采编心得类文章。在编排模式上,报纸编辑要注重借鉴、吸纳新兴媒体的特点,不断丰富自己的编辑方式。每期版面以文字为主,穿插摄影、绘画、书法等予以点缀。文章以短小精悍为特点,每期用一至二篇千字文章为重点部分,二三则短文、微型小说以丰富内容。就节令、季节、节日、地方阶段性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等与不同的写作者、绘画者、书法及摄影爱好者等,提前要预约好各种形式的稿件。多种艺术形式交叉使用,既能满足各层次读者需要,又能使整个版面丰富多彩。文章的标题制作也很讲究,用隶书、行书、黑体、姚体、魏碑等字体,可使标题字变化多端,阴字、阳宇互相补充,笔者爱好书法,有时是自己书写标题,使文章标题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在视觉上形成纷繁变化之美感,让读者从此体味作者的真情实感。另外,在处理文章之间关系时,也可不断变化间隔标志,增强报纸的新鲜感。每篇或一组文章自成一体,读者一目了然,版面清晰;用一两篇文章以花线封闭,其它松散处理,重点突出,版面温馨;用几条主黑线标出整版走式,版面简洁明了,干净利落。不同的分割方式有各自的优势,选定一种方式为主格调,对突出副刊的个性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突出特色笔者从事副刊编辑一年多了,一直在探索和践行如何办好洱源特色的文艺副刊“洱海源”。笔者认为,副刊必须具备地方特色,要努力成为地方文化的符号标识,又必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副刊编辑应该具有极强的政治责任意识,敏锐的全项的业务判断力与操作力的高水准意识,及时准确的大局策划意识。副刊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报纸的品位,也在某種意义上决定了读者的品位。因而,一个好的副刊是团结一大批有着相同文化品位的读者的一个纽带。
副刊作为正版的延续,要得到读者的信赖,必须正视读者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生活问题,摸准读者的思想脉搏。这需要编辑首先能深入一线,去了解读者的所思所想,需要编辑具有一种用副刊式的独特表达方式把所要公布于众的东西见诸纸端的能力。任何一家报纸副刊,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作为副刊编辑,必须了解基本读者的阅读兴趣,做到量体裁衣。像《洱源通讯》的副刊“洱海源”,除了机关干部外,一大批洱源籍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文艺工作者,关注洱源的作家、艺术家和文字爱好者等都是其读者。每个作者都是一部书,只有耐心细致、滴水穿石的坚韧与执着,兴许才会有点滴的收获。专栏、特色、精品意识自然是少不了的。洱源地处洱海源头,又是全国第二批生态建设试点县,三江两湖的地理山川环境保护治理自然就该是重头戏;洱源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挖掘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也该是副刊的一大使命;洱源白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独具魅力,地方特色小吃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呈现也该是副刊的一大职能……为此,笔者在“洱海源”上开辟了“走进洱源”、“风土人情”、“洱源小吃”、“歌颂洱源”、“芳草地”等栏目。当中小学生得知自己的文章在“洱海源”副刊“芳草地”上刊登后,连同他的指导教师及其学校师生都会感到一丝丝欢悦与鞭策;当洱源籍的文学爱好者看到已经逐渐有洱源特色的“洱海源”一期期刊印后,不时情不自禁地致电问候;当外籍文学爱好者们不断关注生态“洱海源”时,也会陆陆续续地发现有自己的文字、图片在此落地、生根、发芽……而今,除了文字,反映上述系列内容的图片、绘画、书法等都在“洱海源”副刊这个舞台上陆续接连上演。越来越多的读者不断感受着“风花雪月看大理,生态文明数洱源”浓郁特色的副刊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