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网络,我和学生之间发生了这样的故事:
严压禁止——恰似春风吹又生
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家长们都从百忙之中抽身来学校,活动时和家长探讨教育理念,交流教育心得,十分热烈。交流中有个家长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我家孩子特别喜欢上网打游戏,放学一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电脑,要是到了假日更加一发而不可收拾,连吃饭都是三催四请的,磨破了嘴皮都无济于事!…是啊是啊,我家那小子也是的,有时作业也不做,什么也不顾,简直把打游戏看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了!”打游戏成瘾的话确实危害不小,能让学习和游戏本末倒置!“别看我家的是个女孩,可对网络游戏也是屡禁不止,还说这是放松身心,让家长多多理解。”这孩子还给自己的行为加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呢。大家似乎找到了共同的话题,“网络游戏”成了本次家长会的热点话题。现在家庭条件好了,买个电脑根本不成问题,上网查资料、交流信息,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好处,但随之而来的一个弊端就是学生逃避学习压力,沉迷于网上游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体会胜者的快感,把追求学业、提高能力等抛在了脑后。
家长会后,我经过询问调查,得知“小游戏迷”不是一个两个,而是绝大多数!所有家长的做法都很一致:严厉禁止打游戏。可效果却并不理想:阳奉阴违者——趁父母不在家就钻空子,玩得昏天黑地;密码破译者——见孩子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于是就给电脑设置了密码,谁知仍旧被“小小电脑高手”破译了,于是长驱直入,网上“厮杀”,不亦乐乎;东躲西逃者——此处不让玩,找地方玩去,有的上同学家,有的索性就到网吧里过瘾,欲罢不能……长此以往,这网上游戏不仅“遏止”不了,反而愈演愈烈。孩子们的行为仿佛在诉说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抵抗,我们的兴趣我们做主!君不见,茶余饭后,讨论难题被游戏升级、装备积分所替代:阅读作文,游戏奇遇充斥其中,不见了平实生动的实际生活;课堂回答,居然会蹦出光怪陆离的游戏术语,令人啼笑皆非。他们的生活,几乎被游戏所左右。看来,严厉禁止不是消除问题的唯一出路。
硬性规定——千树万树梨花开
完全禁止孩子不碰电脑是行不通的,眼看星星之火就要燎原,得另想办法了。那么,咱讲究的是民主之道,遏止不行,就实施变革之术。借助网校平台,我和家长们一起商讨出如下办法:
控制时间。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适当放松身心也是必要的。每天做好作业,允许孩子上网冲浪,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上网查学习资料除外)。假日游戏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
奖惩并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上网游戏和学习评价结合起来,如果当天学习卡(班主任的当日评价)是五星,就额外增加二十分钟上网时间;如果学习卡上的评价低于三星,就取消当天上网时间。
这样的措施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有张有弛,在保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他们适当放松,也充分体现了家长的“理解”之心。加上细化的奖惩制度,通过弹性的上网时间,能有效促进孩子对学习的投入程度。让孩子的行动如同风筝一样,那牵引风筝的线牢牢地掌握在了我们的手中。
一段时期以来,孩子们专心学习,课余以上网调剂生活,呈现一片可喜的景象。可还没等好好品尝这“胜利的果实”,家长们又发现了“异常动态”:无故拖延时间——每次到了上网时间,总是要家长反复耳提面命才肯罢休,如此一来,岂止一个二十分钟?使劲寻找借口——“拖”字诀不行就寻找借口,今天要查找关于某作家的资料啦,明天班里搞活动负责寻找相关活动创意啦,凡此种种,真正是有“机”可乘;偷偷欺上瞒下——预想不到游戏的魅力是如此非凡,把学习卡上的星自行添那么一个两个,不就又达到目的了么!长此以往,连孩子的品德都成问题了。
禁而不止、令而不从,律而不行,与孩子的“游戏之战”得另辟蹊径了!
移花接木——学海泛舟乐不疲
教育在线,是我经常上的一个论坛,每次来到这里,阅读着其他老师的文章,咀嚼着他们的思想,总能收获新的启迪。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思考之后就会在无意中惊喜地发现,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包含着深意。
于是,灵光闪现了,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孩子们喜欢上网,何不和学生们在这里营造一个“家”呢,让孩子们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收获,一样地上网,不过转移他们的视线,顺应他们的心理,用健康向上的渠道引导他们。说动就动,利用电脑课,我与孩子们一起商量先给在线的“家”起个名字。最后,大家一起定为“瞧,这帮娇公主坏小子们”。鼓励学生把自己写的作文,信手拈来的日记,想对同学、老师说的话都贴在班级留言板上。这是一个自由的平台,这是一个抒发心情的地方,学生的反响热烈,来到这个地方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温暖的家庭一样——可以欣赏到同学的佳作;可以倾听好朋友内心的故事;可以倾诉自己最近的烦恼;也可以对班内一些现象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说自己真心的话,讲自己最想谈的事。不用约定,每到晚上我就到“我和我的班级”里去逛逛,聆听着,感受着,回复着,我和孩子的心灵距离靠得更近了,我相信学生的感觉也是如此,此时,网上游戏的魅力还会那么大吗?
(与网络游戏的“战争”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场持久战,新的禁网办法出现了,孩子们又会有新的“应对措施”。各位老师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不妨与我们分享。期待您的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冯婷
严压禁止——恰似春风吹又生
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家长们都从百忙之中抽身来学校,活动时和家长探讨教育理念,交流教育心得,十分热烈。交流中有个家长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我家孩子特别喜欢上网打游戏,放学一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开电脑,要是到了假日更加一发而不可收拾,连吃饭都是三催四请的,磨破了嘴皮都无济于事!…是啊是啊,我家那小子也是的,有时作业也不做,什么也不顾,简直把打游戏看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了!”打游戏成瘾的话确实危害不小,能让学习和游戏本末倒置!“别看我家的是个女孩,可对网络游戏也是屡禁不止,还说这是放松身心,让家长多多理解。”这孩子还给自己的行为加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呢。大家似乎找到了共同的话题,“网络游戏”成了本次家长会的热点话题。现在家庭条件好了,买个电脑根本不成问题,上网查资料、交流信息,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一些好处,但随之而来的一个弊端就是学生逃避学习压力,沉迷于网上游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体会胜者的快感,把追求学业、提高能力等抛在了脑后。
家长会后,我经过询问调查,得知“小游戏迷”不是一个两个,而是绝大多数!所有家长的做法都很一致:严厉禁止打游戏。可效果却并不理想:阳奉阴违者——趁父母不在家就钻空子,玩得昏天黑地;密码破译者——见孩子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于是就给电脑设置了密码,谁知仍旧被“小小电脑高手”破译了,于是长驱直入,网上“厮杀”,不亦乐乎;东躲西逃者——此处不让玩,找地方玩去,有的上同学家,有的索性就到网吧里过瘾,欲罢不能……长此以往,这网上游戏不仅“遏止”不了,反而愈演愈烈。孩子们的行为仿佛在诉说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抵抗,我们的兴趣我们做主!君不见,茶余饭后,讨论难题被游戏升级、装备积分所替代:阅读作文,游戏奇遇充斥其中,不见了平实生动的实际生活;课堂回答,居然会蹦出光怪陆离的游戏术语,令人啼笑皆非。他们的生活,几乎被游戏所左右。看来,严厉禁止不是消除问题的唯一出路。
硬性规定——千树万树梨花开
完全禁止孩子不碰电脑是行不通的,眼看星星之火就要燎原,得另想办法了。那么,咱讲究的是民主之道,遏止不行,就实施变革之术。借助网校平台,我和家长们一起商讨出如下办法:
控制时间。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适当放松身心也是必要的。每天做好作业,允许孩子上网冲浪,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上网查学习资料除外)。假日游戏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
奖惩并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上网游戏和学习评价结合起来,如果当天学习卡(班主任的当日评价)是五星,就额外增加二十分钟上网时间;如果学习卡上的评价低于三星,就取消当天上网时间。
这样的措施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有张有弛,在保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让他们适当放松,也充分体现了家长的“理解”之心。加上细化的奖惩制度,通过弹性的上网时间,能有效促进孩子对学习的投入程度。让孩子的行动如同风筝一样,那牵引风筝的线牢牢地掌握在了我们的手中。
一段时期以来,孩子们专心学习,课余以上网调剂生活,呈现一片可喜的景象。可还没等好好品尝这“胜利的果实”,家长们又发现了“异常动态”:无故拖延时间——每次到了上网时间,总是要家长反复耳提面命才肯罢休,如此一来,岂止一个二十分钟?使劲寻找借口——“拖”字诀不行就寻找借口,今天要查找关于某作家的资料啦,明天班里搞活动负责寻找相关活动创意啦,凡此种种,真正是有“机”可乘;偷偷欺上瞒下——预想不到游戏的魅力是如此非凡,把学习卡上的星自行添那么一个两个,不就又达到目的了么!长此以往,连孩子的品德都成问题了。
禁而不止、令而不从,律而不行,与孩子的“游戏之战”得另辟蹊径了!
移花接木——学海泛舟乐不疲
教育在线,是我经常上的一个论坛,每次来到这里,阅读着其他老师的文章,咀嚼着他们的思想,总能收获新的启迪。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思考之后就会在无意中惊喜地发现,熟视无睹的事物中隐藏着真知,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包含着深意。
于是,灵光闪现了,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孩子们喜欢上网,何不和学生们在这里营造一个“家”呢,让孩子们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收获,一样地上网,不过转移他们的视线,顺应他们的心理,用健康向上的渠道引导他们。说动就动,利用电脑课,我与孩子们一起商量先给在线的“家”起个名字。最后,大家一起定为“瞧,这帮娇公主坏小子们”。鼓励学生把自己写的作文,信手拈来的日记,想对同学、老师说的话都贴在班级留言板上。这是一个自由的平台,这是一个抒发心情的地方,学生的反响热烈,来到这个地方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温暖的家庭一样——可以欣赏到同学的佳作;可以倾听好朋友内心的故事;可以倾诉自己最近的烦恼;也可以对班内一些现象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说自己真心的话,讲自己最想谈的事。不用约定,每到晚上我就到“我和我的班级”里去逛逛,聆听着,感受着,回复着,我和孩子的心灵距离靠得更近了,我相信学生的感觉也是如此,此时,网上游戏的魅力还会那么大吗?
(与网络游戏的“战争”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场持久战,新的禁网办法出现了,孩子们又会有新的“应对措施”。各位老师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不妨与我们分享。期待您的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