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的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40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关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情境。”于是过去的“复习型”、“开门见山型”等导入新课的方法大多被“创设情境”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不可否认,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创设情境” 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度、过于平庸或过于花俏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
二、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我们经常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提问要让学生经历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铺路搭桥,使学生的思维顿开茅塞,重新活跃起来,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兴奋的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
三、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这一理念提出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便改变了处于垄断地位的传统班级教学方式,成了绝大多数教师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率,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才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位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关注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是,在现行的一些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还是有难度的、是对的还是不全面的,都能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命令:掌声鼓励。继而听到的就是学生给的“啪、啪、啪”的一片掌声和“棒、棒、棒”的一片赞扬声,一节课上,表扬或掌声不断。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过多、无度的鼓励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吗?我认为,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和价值的评价。另外,从某种角度来说,客观公正的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导致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让评价真正发挥其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效益。
总之,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教师。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为实施新课程服务。实施新课程,不能单靠有热情,更需要有理性,愿我们战斗在一线的教师们共同努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真实的激情和活力。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40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关注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情境。”于是过去的“复习型”、“开门见山型”等导入新课的方法大多被“创设情境”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不可否认,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创设情境” 一统课堂的今天,过滥、过度、过于平庸或过于花俏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
二、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我们经常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提问要让学生经历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又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铺路搭桥,使学生的思维顿开茅塞,重新活跃起来,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兴奋的思维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
三、关注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这一理念提出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便改变了处于垄断地位的传统班级教学方式,成了绝大多数教师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但在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率,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才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位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关注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是,在现行的一些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回答的问题是简单还是有难度的、是对的还是不全面的,都能听到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命令:掌声鼓励。继而听到的就是学生给的“啪、啪、啪”的一片掌声和“棒、棒、棒”的一片赞扬声,一节课上,表扬或掌声不断。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过多、无度的鼓励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吗?我认为,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和价值的评价。另外,从某种角度来说,客观公正的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导致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让评价真正发挥其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效益。
总之,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教师。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为实施新课程服务。实施新课程,不能单靠有热情,更需要有理性,愿我们战斗在一线的教师们共同努力,让数学课堂充满真实的激情和活力。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