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绘得萧红彤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i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邂逅萧军,开始文学生涯
  1911年端午节,萧红出生于中国东北的一座小城呼兰,当时她还不叫萧红,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张廼莹,是慈祥的爷爷给起的。据说张家祖籍是山东人,早年闯关东来到东北,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到了萧红的爷爷张维祯一代,家势已经衰落,不过尽管如此,家里还有四十多垧(在东北地区一垧等于15市亩)土地、三十多间房子和一座油坊,在呼兰一带仍属于殷实人家。
  萧红的父亲张选三曾经当过小学校长、督学、教育局长和省教育厅秘书,在人们印象中是个谦和的君子。但就是这样一位知识分子,在家中却是一个暴君,老人、女人、孩子和仆人全是他施暴的对象。据萧红回忆:“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后来母亲去世了,爷爷也去世了,被父亲剥夺了继续求学权利的萧红毅然出走,离开了这个让她窒息的家。
  1930年代初,几经波折的萧红与未婚夫汪恩甲在哈尔滨东兴旅馆开始了同居生活。两人住了几个月,欠下了六百多元外债,当时萧红身怀六甲,汪恩甲在回家取钱途中消失,从此没有了踪影。在许多关于萧红的书籍和文章中,汪恩甲都被描写成一个“负心汉”的形象,但从越来越多公开的资料来看,这种说法未必准确,有学者分析,汪恩甲失踪很可能是被日本人或者土匪所害,与感情无关。
  旅馆老板找萧红讨钱,甚至想将其卖给妓院抵债。萧红束手无策,只好写信向《国际协报》文艺副刊的主编裴馨园求助,裴馨园是个热心人,他警告旅馆不许胡来,并派朋友萧军去给萧红送几本书读,以解寂寞。
  这是二萧的初次相见,萧红被营救出来后,两人很快便相爱了。据萧军女儿回忆,父亲是被萧红的一首诗打动的,诗是萧红在旅馆里写的:“去年的五月,正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季节,今年的五月,我生活的痛苦,真是犹如青杏般的滋味!”后来,萧军把两人的结合称作“偶然姻缘”,但萧红则称之为“初恋”。虽然萧军有过妻子,但萧红似乎并不在意,对于她来说,有爱就足够了,爱就是一切。
  在萧军影响下,萧红也走上文学之路,这段时间也是她的第一个创作高峰。1933年,两人以“三郎”和“悄吟”为笔名自费出版了一本散文、小说合集《跋涉》,书中收录了萧军《桃色的线》、《烛心》、《孤雏》、《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萧红的《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狗》、《看风筝》、《夜风》,这些文字是二萧艰难跋涉的真实写照。
  与鲁迅的交往
  由于《跋涉》没有经过伪满当局的审查,且有“反满抗日”的嫌疑,所以一面世便成了“非法”出版物,被禁止发售,送到书店、商场的书也遭没收。在这个背景下,二萧应朋友之邀来到美丽的青岛,彻底脱离了亡国奴的生活。
  人们常说青岛时期是萧红和萧军的“精神蜜月期”,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寒,但精神上却是丰富多彩的,创造力也最旺盛。在观象山脚下那座青砖红瓦的老洋房里,萧红完成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也在此完稿。
  小说写得好不好?如何出版?萧红和萧军心中没数,决定写信向远在上海的鲁迅求教。与二萧素昧平生的鲁迅很短时间内就回了信。能得到鲁迅的关爱和信任,他们十分兴奋,于是决定去上海发展。
  萧红和萧军很快便成了鲁迅家的常客,他们创作的小说《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也在鲁迅支持下出版。据许广平回忆,那段时间总是听到鲁迅向朋友们推荐《生死场》,并且认为在写作前途上,萧红更有希望。
  鲁迅不仅在文学上指点萧红,在生活上对她也非常关心,甚至连穿衣带帽这些细节也会过问。他曾对萧红说:“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萧红在感情上对鲁迅也非常依赖,先生就是她的精神家园。在鲁迅家里,她特别放松,就像当年在爷爷身边一样。南方的梅雨季节,很少有晴天,一天上午突然放晴,萧红高兴极了,马上跑到鲁迅家去,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有什么事吗?”萧红喘得连茶也喝不下:“天晴啦,太阳出来啦!”这一刻,鲁迅和许广平都开心地笑了。
  1936年下半年,由于感情方面的原因,萧红和萧军分开了一段时间,萧红去了日本,萧军回了青岛。1937年1月,萧红回到上海,而此时她所敬重的鲁迅师离世已三个多月了。
  安顿下来后,萧红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拜谒鲁迅墓。那是一个半阴的天气,她与萧军踏着沙沙落叶走进万国公墓。在墓前,萧红看见了先生的半身瓷像,音容笑貌依然,她仿佛又听见了先生诙谐的话语:“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萧红百感交集,一下扑到墓前,痛哭失声……
  抗战期间,在重庆的浓雾里,萧红蘸着泪水写下了一篇《回忆鲁迅先生》。文字虽然淡淡的,但却是文学界公认最好的一篇纪念文章。多年以后,台湾歌星邓丽君读了这篇文章,对朋友说:“我过去不了解鲁迅,看了萧红的文章后,才讀鲁迅的作品。”
  鲁迅是孤独的,不是世俗生活的孤独,而是灵魂深处的孤独,能够真正理解他的人,其实很少很少,而萧红也许就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位。
  孤独的漂泊者
  其实真正理解萧红的人也不多。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一直被看作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实际上她是一位纯粹的自由主义作家。她一直认为写作是个人的事,种种文艺活动实际上与创作毫无关系,而且还会造成伤害。她曾经说过:“作家不是属于某个阶级的,作家是属于人类的。”
  抗战初期,与萧军分手后的萧红与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结合,婚后两人去了重庆,随之又到了香港,据说还打算去新加坡。萧红之所以四处漂泊,其目的无非是想寻一块净土,安安静静读书写作,但在那个兵连祸结的乱世里,这个最基本的愿望也不可能达到。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不堪疾病、战乱与情感的折磨,被送进跑马地养和医院治疗。经过诊断,医院认定萧红患了喉部肿瘤并决定手术摘除,萧红和端木蕻良都同意医生的方案。
  此时的萧红与端木在感情上已产生了隔阂。萧红尽管倔强坚强,但毕竟需要丈夫的呵护与温存,在多难病重时更是如此。而端木不会也不懂得如何关爱呵护妻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甚至准备独自一人撤离,后来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他这种自私的举动却让萧红深深地体会到一种被冷落和遗弃的感觉。
  病重之际,萧红对一直照料自己的朋友、东北籍文学青年骆宾基做了《呼兰河传》和《马伯乐》两书版权的交代,随后她平静地对骆宾基和端木蕻良说:“我本来还想写些东西,可是我知道我就要离开你们了,留着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去了……”骆宾基站在床边哭了,端木蕻良也忍不住哭了。
  1月18日上午,极度虚弱的萧红由骆宾基和端木蕻良陪同,转入玛丽医院治疗,玛丽医院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医院,条件比较好。21日清晨,萧红的病情明显好转,并且可以开口说话了,她脸色红润,心情非常愉快,早餐一口气吃了大半个牛肉罐头,她对骆宾基说:“我完全好了,从来没有吃得这么多。”骆宾基见萧红的病情稳定,便让端木蕻良在医院陪护,自己趁这个间隙坐船到九龙去办了一些私事,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事情却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2日黎明时分,骆宾基由九龙返回香港,一下船就直奔玛丽医院。但此时的玛丽医院已被日军征用,萧红被临时转往红十字会设立的圣提士反临时医院。骆宾基立即赶到那里,只见昨天还谈笑风生的萧红脸色惨白,仰面朝天双眼紧闭,头发散乱地披在枕后,喉管开刀处有泡沫涌出,但牙齿还有光泽,嘴唇还有血色,后来逐渐转黄,脸色也逐渐灰黯。延至上午11时,萧红停止了呼吸。
  萧红寂寞地走了,凄美的浅水湾接纳了这位远离故土的游子,这位呼兰河的女儿。
其他文献
古人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在唐代,对士子们来说,诗最重要的作用,恐怕不是用来发牢骚什么的,而是用作考公务员的敲门砖。唐代以诗赋取士,诗作得好,就有可能考中进士做官,一下子改变身份地位,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有人做过计算,现代有人如果考中公务员,他这一生得到的工资津贴医疗住房等各种收入福利,差不多等于400万元人民币。唐代进士的待遇也绝不比现代公务员差,但很多人考几十年,五十多岁了还考不上,故
期刊
宋真宗在《劝学篇》中有如是说法:“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向读书人昭示了做官的好处:居庙堂者易发财,做高官者有特权。于是,千余年历史中,国人争相角逐官位,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官国。“官”成了一个特殊名词,它是权力的化身,也是特权的象征。一个好官,他可能如包拯般严明,也可能如海瑞般清廉;而一个坏官,他可能为了集团利益抛弃良心,为了政绩考核抛弃道德,更有甚者,甚至
期刊
中国社会重读书、重仕宦,人们为出人头地,必得读书。而读书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中国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并不是对知识的崇拜,而是对权力和特权及物质的崇拜。隋朝以后,科举实行,读书人白首皓经、穷其一生。科举劝学,以宋代尤甚。宋真宗《劝学篇》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
期刊
“您贵姓?”是中国很常见的问候语。姓氏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历史上,姓氏大家族成员众多。据调查统计,目前中国2万姓氏已经消失,仅余4100个常见姓。那么,这些姓氏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莽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数极少。在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莽姓未进入前3000位,目前仅分布在吉林省的吉林市、长春市,云南省的保山县、红河州金平县等地。  早在西周时期,史籍《
期刊
古代帝王的统治术又称“人君南面术”。人君南面术与道家有密切关系,其核心内容是“清静”和“无为”。所谓“清静”,就是清心寡欲,谦虚礼让;所谓“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干,而是不把自己的办法拿出来,先向臣下要办法,通过发掘臣下的才智以为己用,以收“无为而无不为”之效。《吕氏春秋》认为:“有道之主,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  既然人君南面术强调君王要少说话、少做事,那么君王有什么事可做呢?古代智者认为,
期刊
现代人说起八股,往往摇头。其实就是古代人,大多对它也没什么好印象。古人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愚钝,咱们看出了八股文的坏处,他们其实也都看出来了。问题是,其他的替代方案可能还不如八股考试呢!于是,在八股取士的制度下,闹出了很多心酸的笑话。  有学者认为八股戕害学问  很多学者都认为八股这个东西败坏人心,戕害学问。比如顾炎武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廿一史废。”他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
期刊
2012年5月底,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去世。在所有纪念文章中,都说到了胡适当年给他的“一切可能的便利与援助”(胡适给周先生的信)以及对他的高度评价,连《光明日报》也近乎破例地在周汝昌有关文章后“链接”《胡适与周汝昌的“红楼缘”》。关于帮助,大家都知道,周先生最早关于《红楼梦》文章发表后,胡适立即去信赞扬,并在1948年夏“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用三层报纸包好”,借给他看。  这是明的,其
期刊
巴金的低调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四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没有一点怨言。1993年,巴金90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这时,巴金才笑呵呵地解释道:“小棠他可是我的儿子呀!”  黄宗江的生死观  编剧黄宗江对生死看得很开,曾写小纸
期刊
“两会”,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大”是中国国家最高权力和行政监督机关,“政协”则是中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机构。那么,古代中国人是如何表达民意的?古人有“提案”一说吗?  ?笏 古代“两会”是什么样的会议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共和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当然,古代中国的国家议事体系与现代是有本质区别的。  
期刊
不能饿死齐白石  解放后,齐白石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每月到学校一次,画一张画给学生看,作示范表演。有学生指出要把他的工资停掉,时任学校军代表的艾青说:“这样的老画家,每月来一次画一张画,就是很大的贡献。日本人来,他没有饿死。国民党来,他没有饿死。共产党来,怎么能把他饿死?”  谁是皇上  1962年,溥仪在社会主义学院学习。那里的学员就餐,每人先交四毛钱。一次,溥仪掏出一块钱,付过之后,转身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