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从周,1918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2000年3月15日逝世于上海。生前是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世界知名的中国古建筑和园林艺术大家。我国著名的园林和古建筑,很多都经过他的调查研究,有的已经编写成图书出版,如《苏州园林》、《苏州旧住宅》、《辽宁园林》、《广东园林》……等,他的园林建筑艺术理论著作也有《说园》、《园林谈丛》……等出版。说到具体的园林建筑,在国内,如杭州的郭庄、昆明的楠园等,都出自他手;在国外,如美国大者都会博物馆的著名中国园林“明园”、旧金山的中国园林等,也都出自他手。他工诗词,擅昆曲,还是一代中国画宗师大画家张大千的入室弟子。走在上海的大街上,不难看到友人请他给题写的大字招牌。他的中国画,也是人物、山水、花鸟都能,不过特别喜欢画竹。也许是“外直中通”、“宁折不弯”、“竹毁节存”、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竹,和他更对脾气?我没有问过他,猜想而已。他题画竹的诗文,在他去世以后也有被编辑成图书出版;其中还有几则是从我这儿搜集去的。
记得1994年11月18日(这年他77岁),我最后一次到他在同济大学校园内教授宿舍那间平房住宅去看他,他紧紧搂住我说,他是“刚刚去‘鬼门关’打了一个转儿才回来,差点儿见不到了”。经问,才知道那是因为一项有关古建筑的文物保护问题,开会讨论的时候,他和上海市一位“市领导”发生了争执。那位“市领导”官高脾气大,可能是因为在他眼里,陈从周顶多不过是他手下一位局长再手下一个小小处长那么丁点大的“官”儿,竟“敢”和他这么个“大首长”“唱反调”,于是出言于不逊,蛮不讲理。可是又偏偏遇上了陈从周这位“不知死”、“有理不怕官儿大”的小老头儿,仍然“敢”于在这位“市领导”放了“狠话”以后,还照样儿不对他低头哈腰。于是这位“市领导”便更加出言不逊,更加蛮不讲理。“不识时务”的陈从周,一时积怒难忍,“啪!”地一声拍了桌子……结果拍断了手指不说,还有一截血管出了大问题!多亏市里“官位”更高过那 位“市领导”的市领导,请了众多的专家来会诊抢救,这才把已经“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陈从周,从“鬼门关”里硬是拉出来……从中不难想见:陈从周这位小老头儿,该是一位多么的性情中人。
他生前给我写过许多信,送过我多幅画。近日整理他的信札,我一时起意,想挑几封这位性情中人的性情信札,拿出来发表一下;反正他的书法也挺美的,有时候用信笺也挺讲究。他在信里“刺激”到一些大官儿,可会找他报复?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找我报复?我也已经是他当年的年纪!
陈从周据理不怕高官,却是对布衣朋友有某件事情做得不错,会是比他的朋友还兴高采烈。如1983年12月,由我主持编政的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1984年7月再版,因为该书收有他的《桐江行》一文,当然照例还是要第一时间给他寄样书去。他收到样书后,立即于7月16日,用彩笺,用墨笔,连选信封也有讲究,写了一封火辣辣的短札给我:
蝉鸣门外柳,人倚水边亭,江南正溽暑矣!
今晨奉到《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新刊本,老眼为之一明。不仅文章之美,而编辑装璜,均为上乘。中原书坊,将自叹落后矣!
而印数初印五万本,似太保守矣!
至于小文亦列其间,未免脸红。高谊隆情,泥首为谢。小著《春苔集》闻已发排,甚感。附古书重刊两本,另邮。上海《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未到。即来,弟亦难访得。因须送海外友人,拟买四本,请邮下。书款汇贵社何部门?便示知。
苏晨吾兄。
弟 从周
八四、七、十六
雪林兄前致意
信封是选用“纪念清代文史学家赵翼逝世一百七十周年”纪念封,印着茅盾的题词。赵翼(公元1727~1814年),字云松,号瓯北,又号阳湖,所著《二十二史札记》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1名著”,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陈从周用纪念赵翼的信封写信给我,也许是因为赵翼曾经做过一任广州知府,他要考考我看我知道不知道?这也是我瞎猜。信中提到的《春苔集》,是他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第一本是《书带集》。两书印数可观,很快再版,外国也要求翻译。信中提到的邝雪林副编审,著名杂文家,是《书带集》、《春苔集》的责任编辑。
他在发出这封信的次日,收到我的信,我在信中有告诉他,已经另外寄了5本《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送给他。他却当即又写信给我,急催向上海发书:
晨公阁下:
奉华翰甚慰。近年文思之敏,行笔之快,令人倾倒。愿晚晴天气,再发云霞,此正共勉其望者。赠书(苏按:此处指拙著)无一本收到,但望早日赐下,正大旱之望云霓也。老实说,有些书不愿看,有些书不释手,大作属后者。
花城之书,上海几乎无法买到,何流通之难也!如此《(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有人说新书介绍已写好送《文汇报》,奈市上未见书,为憾!因文一刊出,便要书也!
此书乞代购者, (仍)请寄下……
即颂
大安
弟
从周
十七日
这更是说,他这位“急性子”小老头儿,已经当即读过《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并且读后当即写了书评,当即寄给了上海《文汇报》……他对花城出版社图书的发行,比我们还积极!人生得有这样的朋友,该是多么的幸福!至于他在信中对拙著的缪赞,则实出鼓励也。他在一些信上,还几次三番声称:“公是良师,亦益友”,“我对老兄,以师事之”;并且在字的旁边画了红圈儿。其实即使是讲文字功夫,我也比他差得远。他是1942年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科班”文学士,我只是一名少小参军的辽东老兵,所以他在字边画了红圈的话,只能倒过来看。
说到绘画艺术,他这位 代宗师大画家张大千的入室弟子,早年做过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的著名画家,笔下的画,本来很受欢迎。却不知道他为什么,对画,竟会有那么多的激烈言词?
如我第次写信向他要画,他在复信中竟是说:
晨公赐鉴:
奉手教,潜读再三…“(苏按:我左手写字,以下是赞我左手字的一段话,从略。接着是关于《书带集》外译问题的一段话,也从略)小画昨日寄上一张,请正。明日又有一张托(苏按:指“托底”)好,送来再奉。我一不买(苏按:疑为“卖”之误)画,二不发表画,三不加入美协(苏按:指美术家协会),四不参加展览。公肝胆相照,俯允所嘱也!
弟 从周
十二日
我收到陈从周的赠画,给他复信致谢。他在接信后写来的另一封信里,更是谈到了他“耻向人前称画师”……我这人很有点儿“马大 哈”,至此仍然没有问问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我明明见到,他家里墙上挂着大画家吴作人画给他的骆驼;这在我上面提到的他搂着我、由著名摄影家廖衍强给拍摄的一帧合影中就可以看到。还有如李可染画给他的山水等,我此刻记不起那么多了。这是说,他本来是热爱绘画艺术的,不然他拜师张大干学画干吗?他干吗要到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去做副教授?“耻向人前称画师”,可能是对当今画坛的某些不良现象,有些不大满意吧?如对某些只顾“往钱眼儿里钻”的“画家”,把绘画艺术当成一种“杂技”,当成一种“骗人的技术”,他就显然很不满意。这类情绪,或可略见于他写给我的这一封信:
晨公赐鉴:
国庆节奉到华翰,翘首同乐,想南国盛况,必胜沪滨也。
小画无足珍,公留下可也,弃之亦可也。我对于自己的画,看得一钱不值(苏按:拍卖场上实很值钱)。我恨画,尤恨画家,“耻向人前称画师”。我不参加展览会,不登报,也不愿加入美协。总之,今日艺人,实杂技团也。因此我对画,越来越讨厌,这种骗人的技术,有无可言也。我觉得世上没有比画再无聊、再骗人的东西了!
《说园》承为加评(苏按:指我为《说园》一书所作的评论),感激不尽!有公一言之加,当得高身价矣(苏按:我写的不过是向他学习体会,他言重了)!
最近去鞍山开全国风景会议,我说今日风景:“四面树木皆砍尽,一路天窗直到山。”无处不砍树开山,风景从何言也?奈何,奈何!
林业部是“剃头部”,“专剃光头,一发不留”,如何是好。国家园林局要我们大叫大喊,此事还望大力呼吁!
《谈书》,“广告惊人”,并不惊人,倒是少见多怪,小题大做,苦了九十老人叶老矣,一笑!
我想,新华书店(提出)《书带集》再版已定,重印时我那张照换一张,已早寄联海兄,如已遗失,可再寄上!
弟 从周
二日灯下
信中提到的李联海,当时是花城出版社散文编辑室副主任,经手《书带集》再版事宜。《谈书》不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198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过叶圣陶老人的《日记三抄》。从周兄的《书带集》、《春苔集》都大受读者欢迎,如《书带集》同济大学校园内的新华书店门市,初版预订400本,再版又预订800本,可见作者在该校影响之大。而信中提到的“鞍山会议”之类会议,他则有时也可能干脆就不去参加。如他在另一封来信中告诉我:“承德函电邀我去开避暑山庄学术会,我婉言恳辞,盖空洞无物可言,且有外国学者参加,更觉无聊矣,等于演戏不当配角了……”
谈到文学,他在一封来信中自视为“布衣门外‘作家’”,但是坚信“私意布衣之文,终胜馆阁之章,公意何如?宫廷艺术已成程式,但纱帽官气煊赫一时耳,自古传布衣文章”。在另一封来信中也说:“历史上素来宫廷作家可红极一时,到头来‘扬州八怪’亦未能没有一席之地,天下事就是如此微妙呵!”对于文化市场,他是“弟深感‘老八股’、‘新八股’泛滥成灾,‘大众食堂’无一点清新之味。由于杂志太多,市场有货无佳品, ‘回锅肉’、‘炒冷饭’皆应客矣!尤以旅游文章,笑话百出……”
记得1994年11月18日(这年他77岁),我最后一次到他在同济大学校园内教授宿舍那间平房住宅去看他,他紧紧搂住我说,他是“刚刚去‘鬼门关’打了一个转儿才回来,差点儿见不到了”。经问,才知道那是因为一项有关古建筑的文物保护问题,开会讨论的时候,他和上海市一位“市领导”发生了争执。那位“市领导”官高脾气大,可能是因为在他眼里,陈从周顶多不过是他手下一位局长再手下一个小小处长那么丁点大的“官”儿,竟“敢”和他这么个“大首长”“唱反调”,于是出言于不逊,蛮不讲理。可是又偏偏遇上了陈从周这位“不知死”、“有理不怕官儿大”的小老头儿,仍然“敢”于在这位“市领导”放了“狠话”以后,还照样儿不对他低头哈腰。于是这位“市领导”便更加出言不逊,更加蛮不讲理。“不识时务”的陈从周,一时积怒难忍,“啪!”地一声拍了桌子……结果拍断了手指不说,还有一截血管出了大问题!多亏市里“官位”更高过那 位“市领导”的市领导,请了众多的专家来会诊抢救,这才把已经“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陈从周,从“鬼门关”里硬是拉出来……从中不难想见:陈从周这位小老头儿,该是一位多么的性情中人。
他生前给我写过许多信,送过我多幅画。近日整理他的信札,我一时起意,想挑几封这位性情中人的性情信札,拿出来发表一下;反正他的书法也挺美的,有时候用信笺也挺讲究。他在信里“刺激”到一些大官儿,可会找他报复?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找我报复?我也已经是他当年的年纪!
陈从周据理不怕高官,却是对布衣朋友有某件事情做得不错,会是比他的朋友还兴高采烈。如1983年12月,由我主持编政的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1984年7月再版,因为该书收有他的《桐江行》一文,当然照例还是要第一时间给他寄样书去。他收到样书后,立即于7月16日,用彩笺,用墨笔,连选信封也有讲究,写了一封火辣辣的短札给我:
蝉鸣门外柳,人倚水边亭,江南正溽暑矣!
今晨奉到《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新刊本,老眼为之一明。不仅文章之美,而编辑装璜,均为上乘。中原书坊,将自叹落后矣!
而印数初印五万本,似太保守矣!
至于小文亦列其间,未免脸红。高谊隆情,泥首为谢。小著《春苔集》闻已发排,甚感。附古书重刊两本,另邮。上海《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未到。即来,弟亦难访得。因须送海外友人,拟买四本,请邮下。书款汇贵社何部门?便示知。
苏晨吾兄。
弟 从周
八四、七、十六
雪林兄前致意
信封是选用“纪念清代文史学家赵翼逝世一百七十周年”纪念封,印着茅盾的题词。赵翼(公元1727~1814年),字云松,号瓯北,又号阳湖,所著《二十二史札记》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1名著”,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陈从周用纪念赵翼的信封写信给我,也许是因为赵翼曾经做过一任广州知府,他要考考我看我知道不知道?这也是我瞎猜。信中提到的《春苔集》,是他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第一本是《书带集》。两书印数可观,很快再版,外国也要求翻译。信中提到的邝雪林副编审,著名杂文家,是《书带集》、《春苔集》的责任编辑。
他在发出这封信的次日,收到我的信,我在信中有告诉他,已经另外寄了5本《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送给他。他却当即又写信给我,急催向上海发书:
晨公阁下:
奉华翰甚慰。近年文思之敏,行笔之快,令人倾倒。愿晚晴天气,再发云霞,此正共勉其望者。赠书(苏按:此处指拙著)无一本收到,但望早日赐下,正大旱之望云霓也。老实说,有些书不愿看,有些书不释手,大作属后者。
花城之书,上海几乎无法买到,何流通之难也!如此《(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有人说新书介绍已写好送《文汇报》,奈市上未见书,为憾!因文一刊出,便要书也!
此书乞代购者, (仍)请寄下……
即颂
大安
弟
从周
十七日
这更是说,他这位“急性子”小老头儿,已经当即读过《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并且读后当即写了书评,当即寄给了上海《文汇报》……他对花城出版社图书的发行,比我们还积极!人生得有这样的朋友,该是多么的幸福!至于他在信中对拙著的缪赞,则实出鼓励也。他在一些信上,还几次三番声称:“公是良师,亦益友”,“我对老兄,以师事之”;并且在字的旁边画了红圈儿。其实即使是讲文字功夫,我也比他差得远。他是1942年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科班”文学士,我只是一名少小参军的辽东老兵,所以他在字边画了红圈的话,只能倒过来看。
说到绘画艺术,他这位 代宗师大画家张大千的入室弟子,早年做过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的著名画家,笔下的画,本来很受欢迎。却不知道他为什么,对画,竟会有那么多的激烈言词?
如我第次写信向他要画,他在复信中竟是说:
晨公赐鉴:
奉手教,潜读再三…“(苏按:我左手写字,以下是赞我左手字的一段话,从略。接着是关于《书带集》外译问题的一段话,也从略)小画昨日寄上一张,请正。明日又有一张托(苏按:指“托底”)好,送来再奉。我一不买(苏按:疑为“卖”之误)画,二不发表画,三不加入美协(苏按:指美术家协会),四不参加展览。公肝胆相照,俯允所嘱也!
弟 从周
十二日
我收到陈从周的赠画,给他复信致谢。他在接信后写来的另一封信里,更是谈到了他“耻向人前称画师”……我这人很有点儿“马大 哈”,至此仍然没有问问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我明明见到,他家里墙上挂着大画家吴作人画给他的骆驼;这在我上面提到的他搂着我、由著名摄影家廖衍强给拍摄的一帧合影中就可以看到。还有如李可染画给他的山水等,我此刻记不起那么多了。这是说,他本来是热爱绘画艺术的,不然他拜师张大干学画干吗?他干吗要到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去做副教授?“耻向人前称画师”,可能是对当今画坛的某些不良现象,有些不大满意吧?如对某些只顾“往钱眼儿里钻”的“画家”,把绘画艺术当成一种“杂技”,当成一种“骗人的技术”,他就显然很不满意。这类情绪,或可略见于他写给我的这一封信:
晨公赐鉴:
国庆节奉到华翰,翘首同乐,想南国盛况,必胜沪滨也。
小画无足珍,公留下可也,弃之亦可也。我对于自己的画,看得一钱不值(苏按:拍卖场上实很值钱)。我恨画,尤恨画家,“耻向人前称画师”。我不参加展览会,不登报,也不愿加入美协。总之,今日艺人,实杂技团也。因此我对画,越来越讨厌,这种骗人的技术,有无可言也。我觉得世上没有比画再无聊、再骗人的东西了!
《说园》承为加评(苏按:指我为《说园》一书所作的评论),感激不尽!有公一言之加,当得高身价矣(苏按:我写的不过是向他学习体会,他言重了)!
最近去鞍山开全国风景会议,我说今日风景:“四面树木皆砍尽,一路天窗直到山。”无处不砍树开山,风景从何言也?奈何,奈何!
林业部是“剃头部”,“专剃光头,一发不留”,如何是好。国家园林局要我们大叫大喊,此事还望大力呼吁!
《谈书》,“广告惊人”,并不惊人,倒是少见多怪,小题大做,苦了九十老人叶老矣,一笑!
我想,新华书店(提出)《书带集》再版已定,重印时我那张照换一张,已早寄联海兄,如已遗失,可再寄上!
弟 从周
二日灯下
信中提到的李联海,当时是花城出版社散文编辑室副主任,经手《书带集》再版事宜。《谈书》不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198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过叶圣陶老人的《日记三抄》。从周兄的《书带集》、《春苔集》都大受读者欢迎,如《书带集》同济大学校园内的新华书店门市,初版预订400本,再版又预订800本,可见作者在该校影响之大。而信中提到的“鞍山会议”之类会议,他则有时也可能干脆就不去参加。如他在另一封来信中告诉我:“承德函电邀我去开避暑山庄学术会,我婉言恳辞,盖空洞无物可言,且有外国学者参加,更觉无聊矣,等于演戏不当配角了……”
谈到文学,他在一封来信中自视为“布衣门外‘作家’”,但是坚信“私意布衣之文,终胜馆阁之章,公意何如?宫廷艺术已成程式,但纱帽官气煊赫一时耳,自古传布衣文章”。在另一封来信中也说:“历史上素来宫廷作家可红极一时,到头来‘扬州八怪’亦未能没有一席之地,天下事就是如此微妙呵!”对于文化市场,他是“弟深感‘老八股’、‘新八股’泛滥成灾,‘大众食堂’无一点清新之味。由于杂志太多,市场有货无佳品, ‘回锅肉’、‘炒冷饭’皆应客矣!尤以旅游文章,笑话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