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周的性情信札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en5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从周,1918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2000年3月15日逝世于上海。生前是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世界知名的中国古建筑和园林艺术大家。我国著名的园林和古建筑,很多都经过他的调查研究,有的已经编写成图书出版,如《苏州园林》、《苏州旧住宅》、《辽宁园林》、《广东园林》……等,他的园林建筑艺术理论著作也有《说园》、《园林谈丛》……等出版。说到具体的园林建筑,在国内,如杭州的郭庄、昆明的楠园等,都出自他手;在国外,如美国大者都会博物馆的著名中国园林“明园”、旧金山的中国园林等,也都出自他手。他工诗词,擅昆曲,还是一代中国画宗师大画家张大千的入室弟子。走在上海的大街上,不难看到友人请他给题写的大字招牌。他的中国画,也是人物、山水、花鸟都能,不过特别喜欢画竹。也许是“外直中通”、“宁折不弯”、“竹毁节存”、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竹,和他更对脾气?我没有问过他,猜想而已。他题画竹的诗文,在他去世以后也有被编辑成图书出版;其中还有几则是从我这儿搜集去的。
  
  记得1994年11月18日(这年他77岁),我最后一次到他在同济大学校园内教授宿舍那间平房住宅去看他,他紧紧搂住我说,他是“刚刚去‘鬼门关’打了一个转儿才回来,差点儿见不到了”。经问,才知道那是因为一项有关古建筑的文物保护问题,开会讨论的时候,他和上海市一位“市领导”发生了争执。那位“市领导”官高脾气大,可能是因为在他眼里,陈从周顶多不过是他手下一位局长再手下一个小小处长那么丁点大的“官”儿,竟“敢”和他这么个“大首长”“唱反调”,于是出言于不逊,蛮不讲理。可是又偏偏遇上了陈从周这位“不知死”、“有理不怕官儿大”的小老头儿,仍然“敢”于在这位“市领导”放了“狠话”以后,还照样儿不对他低头哈腰。于是这位“市领导”便更加出言不逊,更加蛮不讲理。“不识时务”的陈从周,一时积怒难忍,“啪!”地一声拍了桌子……结果拍断了手指不说,还有一截血管出了大问题!多亏市里“官位”更高过那 位“市领导”的市领导,请了众多的专家来会诊抢救,这才把已经“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陈从周,从“鬼门关”里硬是拉出来……从中不难想见:陈从周这位小老头儿,该是一位多么的性情中人。
  他生前给我写过许多信,送过我多幅画。近日整理他的信札,我一时起意,想挑几封这位性情中人的性情信札,拿出来发表一下;反正他的书法也挺美的,有时候用信笺也挺讲究。他在信里“刺激”到一些大官儿,可会找他报复?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找我报复?我也已经是他当年的年纪!
  陈从周据理不怕高官,却是对布衣朋友有某件事情做得不错,会是比他的朋友还兴高采烈。如1983年12月,由我主持编政的花城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1984年7月再版,因为该书收有他的《桐江行》一文,当然照例还是要第一时间给他寄样书去。他收到样书后,立即于7月16日,用彩笺,用墨笔,连选信封也有讲究,写了一封火辣辣的短札给我:
  
  蝉鸣门外柳,人倚水边亭,江南正溽暑矣!
  今晨奉到《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新刊本,老眼为之一明。不仅文章之美,而编辑装璜,均为上乘。中原书坊,将自叹落后矣!
  而印数初印五万本,似太保守矣!
  至于小文亦列其间,未免脸红。高谊隆情,泥首为谢。小著《春苔集》闻已发排,甚感。附古书重刊两本,另邮。上海《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未到。即来,弟亦难访得。因须送海外友人,拟买四本,请邮下。书款汇贵社何部门?便示知。
  苏晨吾兄。
  弟 从周
  八四、七、十六
  雪林兄前致意
  
  信封是选用“纪念清代文史学家赵翼逝世一百七十周年”纪念封,印着茅盾的题词。赵翼(公元1727~1814年),字云松,号瓯北,又号阳湖,所著《二十二史札记》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1名著”,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陈从周用纪念赵翼的信封写信给我,也许是因为赵翼曾经做过一任广州知府,他要考考我看我知道不知道?这也是我瞎猜。信中提到的《春苔集》,是他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散文集,第一本是《书带集》。两书印数可观,很快再版,外国也要求翻译。信中提到的邝雪林副编审,著名杂文家,是《书带集》、《春苔集》的责任编辑。
  他在发出这封信的次日,收到我的信,我在信中有告诉他,已经另外寄了5本《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送给他。他却当即又写信给我,急催向上海发书:
  
  晨公阁下:
  奉华翰甚慰。近年文思之敏,行笔之快,令人倾倒。愿晚晴天气,再发云霞,此正共勉其望者。赠书(苏按:此处指拙著)无一本收到,但望早日赐下,正大旱之望云霓也。老实说,有些书不愿看,有些书不释手,大作属后者。
  
  花城之书,上海几乎无法买到,何流通之难也!如此《(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有人说新书介绍已写好送《文汇报》,奈市上未见书,为憾!因文一刊出,便要书也!
  此书乞代购者, (仍)请寄下……
  即颂
  大安
  弟
  从周
  十七日
  
  这更是说,他这位“急性子”小老头儿,已经当即读过《当代中国游记一百篇》,并且读后当即写了书评,当即寄给了上海《文汇报》……他对花城出版社图书的发行,比我们还积极!人生得有这样的朋友,该是多么的幸福!至于他在信中对拙著的缪赞,则实出鼓励也。他在一些信上,还几次三番声称:“公是良师,亦益友”,“我对老兄,以师事之”;并且在字的旁边画了红圈儿。其实即使是讲文字功夫,我也比他差得远。他是1942年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科班”文学士,我只是一名少小参军的辽东老兵,所以他在字边画了红圈的话,只能倒过来看。
  说到绘画艺术,他这位 代宗师大画家张大千的入室弟子,早年做过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的著名画家,笔下的画,本来很受欢迎。却不知道他为什么,对画,竟会有那么多的激烈言词?
  如我第次写信向他要画,他在复信中竟是说:
  
  晨公赐鉴:
  奉手教,潜读再三…“(苏按:我左手写字,以下是赞我左手字的一段话,从略。接着是关于《书带集》外译问题的一段话,也从略)小画昨日寄上一张,请正。明日又有一张托(苏按:指“托底”)好,送来再奉。我一不买(苏按:疑为“卖”之误)画,二不发表画,三不加入美协(苏按:指美术家协会),四不参加展览。公肝胆相照,俯允所嘱也!
  弟 从周
  十二日
  
  我收到陈从周的赠画,给他复信致谢。他在接信后写来的另一封信里,更是谈到了他“耻向人前称画师”……我这人很有点儿“马大 哈”,至此仍然没有问问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我明明见到,他家里墙上挂着大画家吴作人画给他的骆驼;这在我上面提到的他搂着我、由著名摄影家廖衍强给拍摄的一帧合影中就可以看到。还有如李可染画给他的山水等,我此刻记不起那么多了。这是说,他本来是热爱绘画艺术的,不然他拜师张大干学画干吗?他干吗要到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去做副教授?“耻向人前称画师”,可能是对当今画坛的某些不良现象,有些不大满意吧?如对某些只顾“往钱眼儿里钻”的“画家”,把绘画艺术当成一种“杂技”,当成一种“骗人的技术”,他就显然很不满意。这类情绪,或可略见于他写给我的这一封信:
  
  晨公赐鉴:
  国庆节奉到华翰,翘首同乐,想南国盛况,必胜沪滨也。
  小画无足珍,公留下可也,弃之亦可也。我对于自己的画,看得一钱不值(苏按:拍卖场上实很值钱)。我恨画,尤恨画家,“耻向人前称画师”。我不参加展览会,不登报,也不愿加入美协。总之,今日艺人,实杂技团也。因此我对画,越来越讨厌,这种骗人的技术,有无可言也。我觉得世上没有比画再无聊、再骗人的东西了!
  
  《说园》承为加评(苏按:指我为《说园》一书所作的评论),感激不尽!有公一言之加,当得高身价矣(苏按:我写的不过是向他学习体会,他言重了)!
  最近去鞍山开全国风景会议,我说今日风景:“四面树木皆砍尽,一路天窗直到山。”无处不砍树开山,风景从何言也?奈何,奈何!
  林业部是“剃头部”,“专剃光头,一发不留”,如何是好。国家园林局要我们大叫大喊,此事还望大力呼吁!
  《谈书》,“广告惊人”,并不惊人,倒是少见多怪,小题大做,苦了九十老人叶老矣,一笑!
  我想,新华书店(提出)《书带集》再版已定,重印时我那张照换一张,已早寄联海兄,如已遗失,可再寄上!
  弟 从周
  二日灯下
  
  
  信中提到的李联海,当时是花城出版社散文编辑室副主任,经手《书带集》再版事宜。《谈书》不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1982年花城出版社出版过叶圣陶老人的《日记三抄》。从周兄的《书带集》、《春苔集》都大受读者欢迎,如《书带集》同济大学校园内的新华书店门市,初版预订400本,再版又预订800本,可见作者在该校影响之大。而信中提到的“鞍山会议”之类会议,他则有时也可能干脆就不去参加。如他在另一封来信中告诉我:“承德函电邀我去开避暑山庄学术会,我婉言恳辞,盖空洞无物可言,且有外国学者参加,更觉无聊矣,等于演戏不当配角了……”
  谈到文学,他在一封来信中自视为“布衣门外‘作家’”,但是坚信“私意布衣之文,终胜馆阁之章,公意何如?宫廷艺术已成程式,但纱帽官气煊赫一时耳,自古传布衣文章”。在另一封来信中也说:“历史上素来宫廷作家可红极一时,到头来‘扬州八怪’亦未能没有一席之地,天下事就是如此微妙呵!”对于文化市场,他是“弟深感‘老八股’、‘新八股’泛滥成灾,‘大众食堂’无一点清新之味。由于杂志太多,市场有货无佳品, ‘回锅肉’、‘炒冷饭’皆应客矣!尤以旅游文章,笑话百出……”
其他文献
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他们这段历史时,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关于中国当代前卫和现代艺术的起源问题。该展览试图重新还原中国现代艺术的早期历史,揭开1960和1970年代被“文革”政治艺术所遮蔽和当代美术史被忽视的一个重要侧面。“无名画会”的活动是在未受到西方现代文化和艺术思潮的直接影响下发生的,虽然“无名”艺术家间接看到了一些印象派、后印象派作品的印刷品,但是,他们对现代绘画的追求更大程度上是
期刊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7月2日公布了公司上半年总交易额,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嘉德2007年上半年共举办第九期嘉德四季拍卖会、2007春季拍卖会以及第十期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半年总交易额超过8亿元人民币,继续保持了内地拍卖公司总交易额榜首地位。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寇勤先生表示:“在今年的几场拍卖会上,我们在各个门类都有精品推出,场上竞投非常踊跃,屡创历史最高纪录,各
期刊
被认为是陈逸飞最得意作品的《黄河颂》,拍前估价2000万元人民币。中国嘉德花了整整1年时问的努力,才从海外某机构手中征集到这幅作品。这幅被喻为新中国美术经典作品的油画最终以4032万元成交,这不仅是陈逸飞本人油画作品的最高价,也创下了中国内地油画作品成交价的最高纪录。这幅作品1996年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首次中国油画拍卖中,就拍出了128.5万港元。十多年后,作品再次亮相,最终的成交价格清晰地反映了
期刊
随上海嘉泰200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的落幕,本场拍卖成交总额近一亿,平均成交60%以上,其中古籍善本更达80%以上,创上海地区古籍善本拍卖历史最好成绩。其中罗振玉大云书库遗珍专辑取得100%成交。  本次春拍第一天的中国书画拍卖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成交额达2800余万。书画三个专场买家举牌踊跃,成交势头良好,而三本图录封面,广受注目的王澍《铁线篆阴符经》、文徵明《林泉逸兴图》、齐白石《东方朔偷桃图》
期刊
广州市艺术品(公物)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6月24日落槌,全场报收2500万元,其中瓷器杂项成交900元,书画专场成交1600万元。  瓷器专场中,一对元青花云龙纹梅瓶以250万起拍,经过藏家的激烈争夺,最终以341万元成交,一举夺得本次拍卖会的冠军,这也是继05年该公司清康熙青花八美图瓷瓶的110万和06年清雍正茶叶末釉瓷的133万之后,近几年来广东瓷器拍卖的最高价,也显示了青花
期刊
藏家都留意到,今个春拍中国嘉德将钱币邮品类的专场延后l0天上拍。脱离大拍进行专场拍卖。可见拍卖行要留充裕的时间、精力整理征集来的钱币拍品。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钱币进一步被重视。当然,真正反映钱币拍卖在大幅升温的,是这个春拍的成交数据。  中国嘉德“马定祥垫币收藏”专卖场总成成交额 80.1 万元,成交率91%,“李安深收藏纸币”专场成交661.388万元,成交率82%,“金银锭 金银币 古钱”专场成
期刊
饕餮纹三牛尊,曾经被著名的青铜器研究者李学勤先生鉴定为:“‘饕餮纹三牛尊’,商代中期,高36.4厘米、口径30.6厘米,侈口,斜肩上饰三牛首,膜饰饕餮纹,无地纹,圈足上有十字镂孔。”此尊一经亮相,就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特别是它那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龙虎铜尊”似曾相识的面孔,引起我们对其考证的兴趣。经过我们三年多来查证,对于收集到的众多资料进行梳理,做出如下考证。    此尊具有商代中期尊的基
期刊
齐白石《花鸟草虫册》十幅,名33.5×34.5厘米,设色纸本,其中六幅花卉,四幅蟹虾鸟禽,是齐白石晚年所作的一套色墨淋漓的佳作。  十帧花鸟草虫中有三帧署有上款,即《墨蟹图》、《墨虾图》和《两只鹌鹑》,涉及两位人物:维宝与开济。维宝全名董维宝(1910-2001),浙江余姚人,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金融专业,建国前已是旧上海学有所成的金融专家。开济即张开济,他是董维宝在上海复旦中学时的同班同学,中学毕
期刊
尊明代的田黄石雕瑞狮纸镇,出自福建漳浦雕刻宗匠杨玉璇之手,重量超过200克,作为杨玉璇“玉璇”款的狮形纸镇中最大的一件作品,其石质温润细腻、雕刻玲珑。拍卖会上,它以3932万港币的高价被买家竞得,创造了新的寿山石雕世界拍卖纪录。  事实上,明代田黄纸镇拍出天价也是预料之中的事。田黄石是寿山石中最为名贵的品种,被收藏界称为“万石之王”。田黄在清代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而后“田黄石”的价格一再
期刊
有人广种薄收,石可广种厚收。他和孔子77代孙前台湾“教育部长”孔德成同受业于山东大学者王献唐。1993年山东省在青岛隆重举行王先生的迁墓仪式,200多位专家学者教授到场,由石可介绍王先生生平及学术成就,到了学生给老师磕头,80岁的学者关天相也是对71岁的石可说:“大师兄,还得您先磕!”这是说石可首先是一位学者。不过这儿倒是想几笔带过他的几项主要艺术成就,转来说说他篆刻艺术方面的一桩轶事。  石可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