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大地震,部分名胜古迹和珍贵的文物,也在地震中遭遇浩劫。这是建国后对文物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天灾。
地震造成文物严重损毁
经国家文物局抗震救灾工作组实地察看灾区文物损毁情况初步统计,此次地震波及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四个省(市)一百多个市县(区),受损文物涉及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二十七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九十二处,馆藏文物两千多件(组),其中珍贵文物二百五十四件(组)。按照四川省文物局统计数据,该省共有七十九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百六十九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馆藏文物损失一千八百三十九件,其中珍贵文物一百五十一件。文物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达264.282亿元。
此次地震,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分水堤坝)出现裂缝。该遗产地的二王庙片区山体滑坡,秦堰楼下沉,戏楼、厢房、观澜亭、疏江亭、前山门等建筑和围墙全部垮塌;伏龙观所有古建筑屋脊、屋瓦损坏,木结构断裂,建筑严重倾斜,地面开裂下沉。
另一重灾区四川省绵阳市,全市八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六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十八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损,其中两处(盐亭县笔塔、安县文星塔)完全坍塌。全市各区县文物库房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有近两百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北川县羌族博物馆文物库房全部震塌,八百零五件红军文物、羌族民俗文物全部被埋于废墟下。
除了古建筑群的损害外,四川省还有六十余家博物馆、文管所、纪念馆及文物库房受损。其中,北川县、青川县和汉源县的文管所办公用房和文物库房全部倒塌。令人欣慰的是,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两处重大遗址,由于是高规格博物馆,受损不是特别惨重。
日前,国家文物局已派专人抵达灾区,进一步调查文物的受灾情况。到目前为止,地震灾区各省市的文物受损状况仍在继续统计中。
灾区文物修复任重道远
据悉,灾害发生后,四川省文物局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要求各地对重点部位进行连续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藏品和展品进行撤柜、下架、打包。同时,要求各地成立应急领导小组,落实监管人员,进行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加强巡逻,确保人员及文物安全。四川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总局紧急呼吁,恳请国家文物局在技术指导、救灾抢险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国家文物局紧急部署地震灾区文物保护工作,力保地震灾区文物安全。发生地震当天,国家文物局下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做好震后文物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有关地区文物部门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启动应急机制,采取紧急措施,加强保护馆藏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安全,对已出现险情的建筑立即停止向公众开放。5月13日上午,国家文物局紧急召开局长办公会,进一步研究部署地震灾区文物保护工作。为此,国家文物局第一时间成立了文物保护专家组,先后多次组织全国各地的文物保护专家入川指导和参加文物抢救工作。
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第一阶段的工作是先争取在三周内对文物损失情况进行详细统计;下一阶段的抗震救灾工作将重点放在建立地震遗址博物馆,制订灾后文物重建规划方案等工作上。5月26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携文物保护专家组专程奔赴四川灾区,对受损的文物进行现场考察评估,为今后的文物修复奠定基础。
地震灾害文物保护专家组帮助、指导灾区文物抗震救灾工作。一方面指导灾区文物部门及时掌握受灾文物变化情况,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另一方面指导灾区开展文物受损情况调查,深入评估震灾对文物和博物馆建筑及馆藏文物等的影响,研究、制定下一步文物抢救保护工作计划、方案。
国家文物局将按照“原样修复”的原则进行修复。尽量使用原有材料,能使用的一砖一瓦都要用到。至于损坏严重的,将启用现代科技材料结合民间工匠进行修复工作。据介绍,今后的修复工作也将启动对口支援,将动员全国之力,邀请各个省文物局的专家组前来进行对口支援,加大文物的保护工作。
都江堰的二王庙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然而,由于处在山体滑坡地段,这正是其最大隐患。这次地震暴露出该地的松软地基。虽然是花岗岩地带,但是这种花岗岩很特殊,结构是砂石,非常疏松,不紧密。国家文物局专家表示,这些垮塌的古建筑基本上是无法修复的,只能重建。而修复二王庙,首先要对现有废墟进行清场,加固堡坎;其次要治理滑坡等;最后要有一个经过专家论证的修复方案。这个过程至少要两三年。
将考虑古建筑防震功能
经国家文物局部署,包括北京古代建筑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内的六家文保研究机构即将入川,对口支援彭州佛塔、领报修院等十六处文保单位的灾后修复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受灾较为严重的都江堰二王庙将由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修复援助并将考虑其防震功能。接下来,还将有第二批、第三批文保研究机构陆续入川援助四川文化遗产灾后重建。
一名从事文物保护的专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在考察中发现,倒塌的古建筑大多数是砖木和砖混结构,这些都是民国以后,对这些建筑进行不断修复过程中加入的。这些修复工作不仅没有对古建筑起到进一步的保护作用,相反还降低了其抗震能力。
青城山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也属于山体滑坡地段,但是损毁要轻得多。因为区内基本上是传统的木建筑,榫卯结构,非常有抗震力。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修复时,不要随意改变其原有结构和材料,必须尊重古人的建筑智慧。实践证明,轻型木结构因其自身质量轻,强度高以及结构的高次超静定等特性,能最大可能地避免地震损失。
著名文博专家黄淼章非常赞成这一点。“看起来脆弱的木结构其实最防震,但是过去我们都忽略了这一点。”
有关专家指出,古建筑荷载不能过重,庙宇建筑本来就应该保持一层结构,但是不少景区为了增加旅游资源,不惜改变原有结构一再加盖,并用水泥、钢筋等现代材料来取代,这也大大增加了文物保护的风险。
有关专家表示,除了对天灾难抗的无奈之外,值得反思的东西很多。假如我们在保存文物的时候能够对潜在的灾难多一些预判;假如我们能够在文物场馆建筑时多考虑一些抗震设计;加入对这些古建筑更多的保护,也许能减低悲剧的惨烈。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宋新潮认为,应借鉴日本文物系统应对地震灾害的经验。日本处在地震多发地带,所有博物馆里的陈列柜都具有防震功能,地下无论怎样摇动,地面上的柜体可以保持不动。日本还有一些处在地震频发地带上的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建筑都进行防震设计。将来国家文物局要对中国处在地震带的文物保管单位、博物馆以及馆内的陈列架进行抗震功能的重新规范和具体要求,以防万一。
还有专家提出,现代人对新建筑有防震要求,也应对古建筑有防震要求。古建专家王世仁表示,中国很多新建筑是进行过防震设计的,但是古建筑却没有,而且针对古建筑维修加固的防震规定基本是空白,只有一些临时措施。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勘查险情,了解文物古建的损坏程度和受损原因,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对其进行加固。加固时要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地面建筑除修复、修补外,还应做抗震处理。这项工作一定要对症下药,要有专业队伍,只有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恐怕还不够,还需要有地质专家参与。
5月23日,四川省文化厅和文物局向四川省政府呈送关于筹建四川汶川地震遗址博物(纪念)馆的紧急请示。建立汶川地震博物馆,用遗迹遗物铭记汶川地震带来的鲜血与眼泪,让观众反思生存境遇,深入思考灾难、死亡和生命的话题,追问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