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沪菜的源起
据史载早在南宋末年和元初,上海就有酒菜馆出现,到明末清初,上海菜馆除小吃、便餐外筵席用菜已十分丰盛。1843年上海被迫对外开埠后,上海饮食业迅速繁荣起来,全市大街小巷店摊成群。据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记载,当时上海从小东门到南京路已有上海菜馆一二百家之多。
本帮菜最初的形态
民国初期,上海菜馆的经营有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种——便菜便饭。当时许多中小型饭店都经营经济实惠的面饭,同时兼营少数炒菜。如上海早期出名的大众菜:炒肉百叶、咸肉豆腐、肉丝黄豆汤、草鱼粉皮、八宝辣酱等。还有“饭摊帮”,也就是现在的盒饭店。黄包车夫常常到了吃饭时间,就把车停在饭摊旁边,点上几个菜就地吃完就离开,今天盛名的德兴馆等老饭店就源于这些饭摊帮。创设于清光绪年间的德兴馆,原来是一家只经营黄豆汤、豆腐羹、鲜肉百叶、客饭等经济实惠的大众菜馆,后来德兴馆在上世纪30年代,吸取苏锡、安徽等各帮之长,先后烹制了“虾子大乌参”、“鸡圈肉”、“扣三丝”等一批上海特色菜,成为上海最著名的饭店之一。
第二种——大中型菜馆,以经营炒菜和“和菜”为主。和菜是上海菜馆的首创,它是把冷盘、热菜、大菜和汤配成一组供应,花样多,又比较实惠,当时十分盛行。
第三种——大店、名菜馆,以经营筵席和高档名菜为主。这种菜馆规模大、设备好、餐厅高雅,如上海最早的本地菜馆秦和酒楼、鸿运楼、大中园等,当时他们经营的主要名菜中已经有烧鸭、红烧鱼翅、葱油海参、清蒸鲥鱼、八宝鸭、清汤鲍鱼、一品燕窝、蛤蜊黄鱼羹、虾脑豆腐等、酒席中海鲜山珍样样都有,还有“海参席”等高贵筵席。
本帮菜发展的过程
1.兴起阶段:
时间:清朝初期。
状态:上海已成为一个中等城市,十六铺已是一个商业区,一条阳朔路上就有菜馆六、七家。这阶段上海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特点是浓油赤酱。
代表菜肴有:红烧肉、红烧鱼、红烧肚档、糟钵斗、草鱼粉皮、八宝辣酱等。
2.融合阶段:
时间:十九世纪中期开始。
状态:在上海本地菜馆发展的同时,外地人也纷纷来沪开店,最早的是安徽菜馆,以后苏州、无锡菜馆也相继出现。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饮食业更加繁荣,融合和吸收16个地方风味和特色菜点的长处,形成了传统的上海菜系。这阶段上海菜最大的特点,是以江南水乡风味为主,特别擅长四季的江、河鱼鲜和蔬菜烹制。在烹饪技术上,既保持浓油赤酱特色的红烧技艺,又增加了滑炒、酒糟等技艺。
代表菜肴有:清蒸鲥鱼、砂锅大鱼头、生煸草头、冰糖甲鱼、油酱毛蟹、青鱼划水、虾子大乌参等。
本帮菜浓油赤酱的由来
在民国初期,每个菜系都派别清晰,都有自己的菜系基础与格局,就本帮菜来说,也有几个经典系列,其中在当时最受欢迎的是“红烧”和“烟熏”。红烧的本帮菜肴注重生抽与老抽的组合与比例,据说以前盐的价格比较贵,所以老百姓就用自己酿的酱油来取代盐,江浙人喜爱用“酱油”,广东地区则喜欢用“豉油”来取代盐,而本帮菜在酱油中再加糖,咸中带甜,能吊出荤菜里的脂肪和胶质,更鲜更浓郁,同时酱油咸中带甜,咸中带鲜,比盐来得温和,口感丰富。
有人以浓油赤酱来概括上海菜的特色,意即汁浓味厚、油重、糖重、色艳,其实用以形容上海本帮菜的红烧类菜肴更为确切些。象红烧河鳗、红烧回鱼,加料较重,经大中小三种火候,几十分钟的烹制,使鱼体胶质多溶于汤汁,不用淀粉勾芡,汤汁自然浓腻如芡(业内称“自来芡”),成品红润光亮,外皮不破,实则软烂脱骨,入口肥腴鲜甜,堪称浓油赤酱类菜肴的代表。
老上海的经典食材
上海的本帮菜在旧时算是“弄巷菜“,最金贵的,只能有虾子大乌参,上海人原不吃海参,因为这道菜,海参才在上海打开局面,大乌参经过当时大厨反复摸索,才掌握了发泡的秘诀,用虾子,高汤调鲜,出品因为酥烂而完整,开始名扬出来。随着上海自民初以后慢慢变成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名流富贾云集,具有上海乡土风味的本帮菜才开始跟着水涨船高。
最初蟹粉、鱼翅还不是很主流,一方面蟹粉在30年代是只有在蟹吃剩下之后,才会去拆蟹粉吃;受到当时南洋商业在上海日渐繁华的影响,燕窝倒是在大户人家十分流行,那时候也比较容易买到正宗的南洋燕窝,如印尼血燕窝等。富贵人家餐桌上更多出现的是上海小糕点,定胜糕、梅花糕都曾经走俏一时,现在想要吃到原汁原味的梅花糕,只能远走城市中心才能发现。上海的糟货也是30年代开始盛行开来,因为开胃,下饭,基本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
老上海的饮食习惯
1.鲜活生猛 :上海人的口味,以鲜为特色,所选用的原料,无论是蔬菜或肉类,都要求新鲜。
2.夏秋清淡,冬春香浓:夏天上海的时蔬有贡菜,金针菜,米蓰等等,不过夏天上海人一般讲究清淡,菜诸如糖拌番茄,毛豆丝瓜较常见。冬天则以味道香浓的菜式为主。
3.一日三餐有汤水:在老上海人一年四季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可口滋润的汤、羹。饭前饭后一碗汤,成为上海人饮食特点之一。
4.浓油赤酱与清汤挂面:浓油赤酱的红烧菜色与清爽怡人的糟货都是老上海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清汤挂面的糟货成品一般色淡、味鲜、凉爽、耐嚼,妙在那一股或浓或淡、若有若无、似酒香非酒香的糟香,足以让苦夏的人们闻香色动,胃口大开。
据史载早在南宋末年和元初,上海就有酒菜馆出现,到明末清初,上海菜馆除小吃、便餐外筵席用菜已十分丰盛。1843年上海被迫对外开埠后,上海饮食业迅速繁荣起来,全市大街小巷店摊成群。据1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记载,当时上海从小东门到南京路已有上海菜馆一二百家之多。
本帮菜最初的形态
民国初期,上海菜馆的经营有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种——便菜便饭。当时许多中小型饭店都经营经济实惠的面饭,同时兼营少数炒菜。如上海早期出名的大众菜:炒肉百叶、咸肉豆腐、肉丝黄豆汤、草鱼粉皮、八宝辣酱等。还有“饭摊帮”,也就是现在的盒饭店。黄包车夫常常到了吃饭时间,就把车停在饭摊旁边,点上几个菜就地吃完就离开,今天盛名的德兴馆等老饭店就源于这些饭摊帮。创设于清光绪年间的德兴馆,原来是一家只经营黄豆汤、豆腐羹、鲜肉百叶、客饭等经济实惠的大众菜馆,后来德兴馆在上世纪30年代,吸取苏锡、安徽等各帮之长,先后烹制了“虾子大乌参”、“鸡圈肉”、“扣三丝”等一批上海特色菜,成为上海最著名的饭店之一。
第二种——大中型菜馆,以经营炒菜和“和菜”为主。和菜是上海菜馆的首创,它是把冷盘、热菜、大菜和汤配成一组供应,花样多,又比较实惠,当时十分盛行。
第三种——大店、名菜馆,以经营筵席和高档名菜为主。这种菜馆规模大、设备好、餐厅高雅,如上海最早的本地菜馆秦和酒楼、鸿运楼、大中园等,当时他们经营的主要名菜中已经有烧鸭、红烧鱼翅、葱油海参、清蒸鲥鱼、八宝鸭、清汤鲍鱼、一品燕窝、蛤蜊黄鱼羹、虾脑豆腐等、酒席中海鲜山珍样样都有,还有“海参席”等高贵筵席。
本帮菜发展的过程
1.兴起阶段:
时间:清朝初期。
状态:上海已成为一个中等城市,十六铺已是一个商业区,一条阳朔路上就有菜馆六、七家。这阶段上海菜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特点是浓油赤酱。
代表菜肴有:红烧肉、红烧鱼、红烧肚档、糟钵斗、草鱼粉皮、八宝辣酱等。
2.融合阶段:
时间:十九世纪中期开始。
状态:在上海本地菜馆发展的同时,外地人也纷纷来沪开店,最早的是安徽菜馆,以后苏州、无锡菜馆也相继出现。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饮食业更加繁荣,融合和吸收16个地方风味和特色菜点的长处,形成了传统的上海菜系。这阶段上海菜最大的特点,是以江南水乡风味为主,特别擅长四季的江、河鱼鲜和蔬菜烹制。在烹饪技术上,既保持浓油赤酱特色的红烧技艺,又增加了滑炒、酒糟等技艺。
代表菜肴有:清蒸鲥鱼、砂锅大鱼头、生煸草头、冰糖甲鱼、油酱毛蟹、青鱼划水、虾子大乌参等。
本帮菜浓油赤酱的由来
在民国初期,每个菜系都派别清晰,都有自己的菜系基础与格局,就本帮菜来说,也有几个经典系列,其中在当时最受欢迎的是“红烧”和“烟熏”。红烧的本帮菜肴注重生抽与老抽的组合与比例,据说以前盐的价格比较贵,所以老百姓就用自己酿的酱油来取代盐,江浙人喜爱用“酱油”,广东地区则喜欢用“豉油”来取代盐,而本帮菜在酱油中再加糖,咸中带甜,能吊出荤菜里的脂肪和胶质,更鲜更浓郁,同时酱油咸中带甜,咸中带鲜,比盐来得温和,口感丰富。
有人以浓油赤酱来概括上海菜的特色,意即汁浓味厚、油重、糖重、色艳,其实用以形容上海本帮菜的红烧类菜肴更为确切些。象红烧河鳗、红烧回鱼,加料较重,经大中小三种火候,几十分钟的烹制,使鱼体胶质多溶于汤汁,不用淀粉勾芡,汤汁自然浓腻如芡(业内称“自来芡”),成品红润光亮,外皮不破,实则软烂脱骨,入口肥腴鲜甜,堪称浓油赤酱类菜肴的代表。
老上海的经典食材
上海的本帮菜在旧时算是“弄巷菜“,最金贵的,只能有虾子大乌参,上海人原不吃海参,因为这道菜,海参才在上海打开局面,大乌参经过当时大厨反复摸索,才掌握了发泡的秘诀,用虾子,高汤调鲜,出品因为酥烂而完整,开始名扬出来。随着上海自民初以后慢慢变成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名流富贾云集,具有上海乡土风味的本帮菜才开始跟着水涨船高。
最初蟹粉、鱼翅还不是很主流,一方面蟹粉在30年代是只有在蟹吃剩下之后,才会去拆蟹粉吃;受到当时南洋商业在上海日渐繁华的影响,燕窝倒是在大户人家十分流行,那时候也比较容易买到正宗的南洋燕窝,如印尼血燕窝等。富贵人家餐桌上更多出现的是上海小糕点,定胜糕、梅花糕都曾经走俏一时,现在想要吃到原汁原味的梅花糕,只能远走城市中心才能发现。上海的糟货也是30年代开始盛行开来,因为开胃,下饭,基本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
老上海的饮食习惯
1.鲜活生猛 :上海人的口味,以鲜为特色,所选用的原料,无论是蔬菜或肉类,都要求新鲜。
2.夏秋清淡,冬春香浓:夏天上海的时蔬有贡菜,金针菜,米蓰等等,不过夏天上海人一般讲究清淡,菜诸如糖拌番茄,毛豆丝瓜较常见。冬天则以味道香浓的菜式为主。
3.一日三餐有汤水:在老上海人一年四季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可口滋润的汤、羹。饭前饭后一碗汤,成为上海人饮食特点之一。
4.浓油赤酱与清汤挂面:浓油赤酱的红烧菜色与清爽怡人的糟货都是老上海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清汤挂面的糟货成品一般色淡、味鲜、凉爽、耐嚼,妙在那一股或浓或淡、若有若无、似酒香非酒香的糟香,足以让苦夏的人们闻香色动,胃口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