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使初中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须力求做到创设和谐氛围,改变学习方式,创设各种情境;进而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进步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使初中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须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和谐氛围,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大的有效性。瞧!同学们几个人一组在那里说着、写着、辩论着、微笑着,老师在其中徘徊着、指导着、点拨着。这难道不是和谐、宽松语文课堂的一个剪影吗?
二、改变学习方式,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将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绘制出“朝、暮、春、夏、秋、冬”六幅图画,并且配上自己优美的文字解说。于是,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的投身于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经过他们的集体构思后,各自发挥特长,有的绘声绘色地说着,有的聚精会神的画着,有的神采飞扬的写着,无不沉浸在艺术的创作中。二十分钟后,作品进入展示阶段,欣赏着一幅幅神韵丰厚的画面,倾听着一句句悦耳动听的描绘,我们仿佛栖身于大自然的诗意中,浸润在花香鸟语中,徜徉在艺术的旅行中,真可谓妙矣!
三、创设各种情境,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例如:《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这样的情景单靠老师一人的想像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我让同学们动起手来,把自己头脑里的想像用笔描绘出来,且让两名同学上黑板,画完之后,给同学讲解这样画的缘由,并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看着这幅画结合何其芳先生的诗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们兴致都很高。尽管好多学生的绘画技巧不是很好,描述不是很流利,但学生们能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及所感用绘画加以形象化,用语言加以直观化。这不但有助于体会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把自己的画拿来让我看,并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他是如何想的并怎样画的。其实,学生此时已经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绘画以及何其芳先生的描绘之中了,真正地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的结果吗?
综上所述,在语文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美]里德利,[美]沃尔瑟:《自主课堂》.
【关键词】语文 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进步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使初中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须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和谐氛围,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大的有效性。瞧!同学们几个人一组在那里说着、写着、辩论着、微笑着,老师在其中徘徊着、指导着、点拨着。这难道不是和谐、宽松语文课堂的一个剪影吗?
二、改变学习方式,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就必须真正明确它们的内涵。第一,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第二,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第三,探究。就是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在教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将全班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绘制出“朝、暮、春、夏、秋、冬”六幅图画,并且配上自己优美的文字解说。于是,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的投身于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经过他们的集体构思后,各自发挥特长,有的绘声绘色地说着,有的聚精会神的画着,有的神采飞扬的写着,无不沉浸在艺术的创作中。二十分钟后,作品进入展示阶段,欣赏着一幅幅神韵丰厚的画面,倾听着一句句悦耳动听的描绘,我们仿佛栖身于大自然的诗意中,浸润在花香鸟语中,徜徉在艺术的旅行中,真可谓妙矣!
三、创设各种情境,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例如:《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这样的情景单靠老师一人的想像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我让同学们动起手来,把自己头脑里的想像用笔描绘出来,且让两名同学上黑板,画完之后,给同学讲解这样画的缘由,并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看着这幅画结合何其芳先生的诗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们兴致都很高。尽管好多学生的绘画技巧不是很好,描述不是很流利,但学生们能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及所感用绘画加以形象化,用语言加以直观化。这不但有助于体会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把自己的画拿来让我看,并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他是如何想的并怎样画的。其实,学生此时已经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绘画以及何其芳先生的描绘之中了,真正地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的结果吗?
综上所述,在语文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方法,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美]里德利,[美]沃尔瑟:《自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