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大学生作为我国培养的青年群体,其思想政治水平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二者的融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361
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优势与联系
(一)以人为本教育
在儒学理论的支撑下,最初的逻辑起点就是“仁者爱人”,对其本质分析,就是以“仁”为本的哲学知识。在对儒学的历史沿革综合分析得知,长期以来,儒学内部的人本思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思想内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国学、实学和显学等,这些都是为儒家思想继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形式。但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所发展的新形势都保留着“人本思想”,而这一思想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在思想上与道德上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程度,随后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实现有效的融合,将人类发展和自然和谐结合,最终构建和谐社会。
(二)因材施教教育
在《论语·庸也》中提到:“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思想,具体而言,这是高校在实际思政教育中十分有效的措施,主要就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身思想和能力产生自信,进而推动学生自身全面发展。而将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引入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需要体现出,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明确学生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这也是实施因材施教理论的重要基础。实际上因材施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有效传承,从古到今这都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这种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朱熹和孔子这些专家都在文章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多次讨论和阐述。另外一些思政教育案例中也有着十分明确的讨论,这些内容都为目前的教育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思路。
(三)仁爱精神教育
前文提到“仁”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在社会发展中,其也是为人处世方面的一项重要原则。“仁爱”的意思是“帮助与爱护他人”,通过对其内容深入分析不难看出,该思想表达的是极为突出的“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并且在孔子的思想表达中,也认为自己想要成功需要让别人先成功。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一直十分重视仁爱精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诸子百家,在长期研究中也在实施积极探索,并取得大量成果。并且在今天,这些学者所提出的思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孔子对于“仁者爱人”思想十分推崇,其指出“仁爱”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为人处世方面只有充分尊重他人、同时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强迫他人去做,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孟子的言论中其表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应当具有宽广的胸怀和“仁爱”之心,积极主动帮助他人,实现互帮互助的社会人际交往准则与效果。因此加强“仁爱”教育对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仁爱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对策方法
(一)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理想与信念教育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中,理想与信念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需要思政教育进行促进。随着网络化与数字化快速发展,各种思潮的涌入,西方思潮和异质文化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迷失,并且缺少责任心和诚信精神,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和淡漠,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政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交流逐渐深入,各种思想纷纷涌入到国内,有些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指引,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在优质思想文化的促进下,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来刺激与熏陶高校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抵制所有落后与陈旧的不良思想和负面作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合拍的优势,使大学生能够认同和践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因此要促使大学生可以全面准确的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理论,构建出一套科学、全面和有效的大学生心理认同机制和行为实践机制,共同形成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进而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在高校中形成大学生这两种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校应当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首要位置,为高校学生学习创建舒适的环境,同时考虑到大学生心理接受的程度,从其信念、认知等各个方面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之路,进而使大学生结合这些探索效果和相关活动的创建,如传统文化论坛和经典国学作用诵读活动等,来获取社会实践和做人的重要道理,坚定自己的信念,规范自身行为,促进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结束语
综上述,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水平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因此,如何在快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实践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筱琳.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32-33.
[2]刘广超.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9(38):51-52.
作者简介:赵文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1968.9—)男,汉族,籍贯:河南省郑州市,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哲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想政治;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6-361
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优势与联系
(一)以人为本教育
在儒学理论的支撑下,最初的逻辑起点就是“仁者爱人”,对其本质分析,就是以“仁”为本的哲学知识。在对儒学的历史沿革综合分析得知,长期以来,儒学内部的人本思想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各种形式的思想内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国学、实学和显学等,这些都是为儒家思想继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形式。但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所发展的新形势都保留着“人本思想”,而这一思想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与“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在思想上与道德上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程度,随后将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实现有效的融合,将人类发展和自然和谐结合,最终构建和谐社会。
(二)因材施教教育
在《论语·庸也》中提到:“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这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思想,具体而言,这是高校在实际思政教育中十分有效的措施,主要就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自身思想和能力产生自信,进而推动学生自身全面发展。而将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引入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需要体现出,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明确学生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这也是实施因材施教理论的重要基础。实际上因材施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有效传承,从古到今这都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这种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朱熹和孔子这些专家都在文章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多次讨论和阐述。另外一些思政教育案例中也有着十分明确的讨论,这些内容都为目前的教育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思路。
(三)仁爱精神教育
前文提到“仁”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在社会发展中,其也是为人处世方面的一项重要原则。“仁爱”的意思是“帮助与爱护他人”,通过对其内容深入分析不难看出,该思想表达的是极为突出的“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操,并且在孔子的思想表达中,也认为自己想要成功需要让别人先成功。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一直十分重视仁爱精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诸子百家,在长期研究中也在实施积极探索,并取得大量成果。并且在今天,这些学者所提出的思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孔子对于“仁者爱人”思想十分推崇,其指出“仁爱”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为人处世方面只有充分尊重他人、同时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强迫他人去做,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孟子的言论中其表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应当具有宽广的胸怀和“仁爱”之心,积极主动帮助他人,实现互帮互助的社会人际交往准则与效果。因此加强“仁爱”教育对培养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仁爱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对策方法
(一)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理想与信念教育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中,理想与信念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需要思政教育进行促进。随着网络化与数字化快速发展,各种思潮的涌入,西方思潮和异质文化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发生了迷失,并且缺少责任心和诚信精神,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失和淡漠,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政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交流逐渐深入,各种思想纷纷涌入到国内,有些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必须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指引,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在优质思想文化的促进下,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来刺激与熏陶高校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抵制所有落后与陈旧的不良思想和负面作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合拍的优势,使大学生能够认同和践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因此要促使大学生可以全面准确的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理论,构建出一套科学、全面和有效的大学生心理认同机制和行为实践机制,共同形成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进而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因此在高校中形成大学生这两种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校应当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首要位置,为高校学生学习创建舒适的环境,同时考虑到大学生心理接受的程度,从其信念、认知等各个方面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之路,进而使大学生结合这些探索效果和相关活动的创建,如传统文化论坛和经典国学作用诵读活动等,来获取社会实践和做人的重要道理,坚定自己的信念,规范自身行为,促进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结束语
综上述,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水平和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因此,如何在快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实践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筱琳.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32-33.
[2]刘广超.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9(38):51-52.
作者简介:赵文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1968.9—)男,汉族,籍贯:河南省郑州市,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哲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