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姆之死看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k29001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哈姆之死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经典的环境描写之一。学界对哈姆之死的解读常常只停留于环境。这一情节的主人公哈姆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一直都没有太多的研究与关注。本文选此经典情节探究其背后的深刻内涵,从这一角度去解读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道主义理想。
   关键词:《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 道德理想 人道主义思想
   亚茅斯的海上风暴一直是《大卫·科波菲尔》中经典的描写片段,这场惊心动魄的海上风暴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一情节不仅对哈姆本人的形象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其中更表达出了狄更斯本人重要的人道主义思想和道德理想,对解读整部作品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诸多对《大卫·科波菲尔》的研究中,哈姆作为次要人物,很少会被学界关注和进行深刻的研究。故笔者借此机会,选此角度,想要从此般小切口中去更好地解读整部作品、理解哈姆的人物形象以及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和道德理想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风暴来与不来,哈姆死与不死
   当裴果提先生准备带着艾米丽迁往澳大利亚生活的时候,大卫决定再回到亚茅斯去看望一下哈姆。在看望哈姆的路上,大卫一行人遇到了这么多年来最大的一场风暴。这场风暴来临之前,在前文没有任何的预示与铺垫,它来的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猛烈。猛烈的风暴仿佛从开始前就预示了某些悲剧的存在了。
   每每人们解读狄更斯的思想的时候,总会说他始终信奉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思想贯穿了《大卫·科波菲尔》整部作品。可哈姆在这本书中本就是一个淳朴的、简单的、善良的老实人形象。可以说,他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正面人物。可作者却将他推向了大海,推向了死亡,了结于一个悲剧的命运。这样的一个结局是否与狄更斯所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构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呢?在这一情节之处安排“风暴”与“哈姆之死”又是否合理呢?接下来,笔者将会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安排风暴这样一个情节。众所周知,《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是狄更斯创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他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很多经历和生活体验。通过了解,狄更斯本人是在海军造船厂长大的。大海,一直融入在他的血液之中,是他的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他最爱阅读的便是那些关于海上探险的故事,他一直认为大海神秘而无序,对其怀有着一种深邃的亲切感。他觉得大海拥有神奇的力量和变幻莫测的想象,能够集中地体现自然之力。哈姆这个人物在故事中承担的痛苦太多了。他遭受到了致命大打击之后仍怀着宽厚无私的内心。艾米丽伴着舅舅、古米治太太到另一个地方生活了。哈姆与艾米丽的内心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彼此都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只不过艾米丽是显性的,而哈姆是隐性的。他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他需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化解这一致命的创伤。这种行尸走肉的现实生活仿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所以作者想要给他找一个归宿——大海。大海的神圣与变幻莫测似乎是哈姆命运最好解释。美好的性灵终要归于神圣的海洋。
   再者,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角度来说,如何彰显人物形象成为情节选择考量的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风暴不来、哈姆不死与风暴来、哈姆死所带来的艺术效果。若是前者,虽能够使哈姆表达出他对艾米丽的宽容体现他的无私与宽厚,但好像这样的效果没有那么的强烈。因为哈姆对艾米丽的宽容也是前文一直有所提及的,观者会觉得平平无奇。而当设置了风暴来临和哈姆死亡的情节了之后,这一情节几乎把哈姆的心想推到了一个制高点。他的无私不仅是对艾米丽的无私,还有对快要葬身在海底的人的无私。这种无私与善良从一中小爱上升到了一种大爱,这种无私是不分种族、阶级的。它能够穿越一切,包容着世间万物。在这样的一个情节中,哈姆的形象仿佛闪耀着一种近乎于神性的光辉,他的人物形象变得更为立体、更为丰满。在这样的人物形象背后,其实渗透着的狄更斯对人性中“善”的呼唤,哈姆的形式是他抽象的道德理想的具体化。他所倡导的博爱、仁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在这一情节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与具体化的描写。
   二.辨与不辨斯蒂福
   哈姆冲上海洋是为了救破船上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作者从大卫的视角有过暗示:“这时候,大家都看见他在摇动那红帽子……使我回想起一个一度很要好的朋友。”在最后的死亡来临之前,书中都没有揭示过在船上等待救援的人就是斯蒂福。在这场风暴中,哈姆和斯蒂福的关系单纯地被抽象为救人者和被救者。那么在这场救援当中,哈姆究竟是否知晓了他奋力在救的人就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斯蒂福呢?或许知道,也或许不知道。
   在小说中,哈姆的救援分成两次:一次冲向大海的时候被巨浪打了回来,受了伤。另一次是淹没在浪里,和船上的人呢一起消失不见了。只是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生命的迹象。在第一次救援的时候,哈姆从人群中冲出来,向大海冲去。在岸边的“我”很清晰地看到在桅杆上的那个人的红帽子。所以哈姆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够辨认出这个人的具体形象。在他冲向大海,和海水搏斗,一会儿上升一会儿落下。在救援的过程中,救援者的目光一定是紧紧盯住被救援者的,因为只有确定他的位置,才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实施救援。所以在随着巨浪升起的时候,哈姆也有极大的可能看清这个人的具体面容。而在第二次的救援中,書中这样描写道“最后他终于来到破船旁边。他已经离得很近了,只要他再用力画一下就能抓到它了。”在这样极近的距离下,哈姆能够辨认出船上的人到底是谁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几乎可以比较确定地说,哈姆最后应该意识到了这个究竟是谁。可当另一个巨浪袭来的时候,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冲进了浪里。这个巨浪也最终葬送了哈姆的生命。
   在这样一种仿佛造化弄人般的矛盾冲突下,把剧情推向了最高点:哈姆义无反顾去搭救别人时体现出来的宽厚、博爱与无私的高大形象与眼前斯蒂福的丑恶、虚伪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无私的光芒覆盖了斯蒂福这个丑恶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善”压倒性地战胜了“恶”。让哈姆走向死亡绝不是对“善”的毁灭与湮没,而是另一种的彰显与发扬,是对全书污浊的物欲、金钱的崇拜者的一种彻底的净化。在这里,哈姆的形象仿佛具有了一种普世价值。他就是狄更斯的道德理想,是狄更斯的终生追求。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事业的重要内容,在翻译中实现中外译者的联袂,可以为跨越文化障碍、恰当阐释原诗提供有益的新思路,对文化传播、交流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本文以中国现代诗歌之中的名篇《雨巷》的九个英译版本进行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与翻译探讨,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翻译进行了思考,探寻诗歌翻译过程中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雨巷》 雨巷翻译 中国现代诗翻译   回顾中国现代诗的
山东文化的另一面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务实、重理性。《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鬼神信仰、奇迹传说等神秘文化现象销声匿跡。山东既是孔孟的故乡,也是阴阳家(代表人物为齐人邹衍)的发源地。而鬼神信仰作为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的影响深远,显然比儒家文化更加源远流长。再看《水浒传》讲梁山好汉故事,开篇“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
期刊
儿童的学前阶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当前儿童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绘本阅读,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绘本共读中完成传统文化教育是可能的.《十四只老鼠》故事中形
内容摘要:“人性论”思想作为荀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标识之一,也是后儒对于荀学争议颇多的地方。荀子“性恶论”的提出是基于时代的原因,同时也是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其目的是为了矫正人性中恶的成分进而建设有序的社会;他的“化性起伪”“隆礼重法”和“礼乐教化”等都基于其性恶论而提出来的,目的是实现由“恶”到“善”的转变。对这问题一探讨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应该弘扬其批判的精神,充分高扬人的主体性,
内容摘要:《他人的脸》是第二次战后派作家安部公房“都市失踪三部曲”中的一部,主要讲述了一个男人因事故失去面孔后的种种遭遇。作者意图通过塑造一个“非典型人类”,来表达他对时代飞速发展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的控诉,映射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社会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他人的脸》 安部公房 他人即地狱   安部公房是日本的存在主义作家。1948年,他以作品《终末的路标》成为作家正式出道,19
内容摘要:为了改变诗词教学的恶性循环的现状,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培养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拓展诗词教与学的广度深度,诗词教学形式多样化,教给学生一些读诗词的基本技巧。   关键词:诗词教学 兴趣触发 广度深度 形式多样 读诗技巧   五千年文化 三千年诗韵。许多诗词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基因,深深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言行。作为一个中国人,热爱并传承中国诗词责无旁贷。   然而,诗歌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内容摘要:依据井字格取名法写作理论所设计的学习单具有可操作性和教学意义。《蒹葭》一诗经由井字取名法学习单的设计与实践,总结出学习单的原理有两个:其一,任一文本的取名和送字两道式提问。其二,大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皆适用学习单范本。通过井字格取名法写作学习单的教学设计,在替意象取名和选字的过程中,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写作创造性思维,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兴趣和理解。   关键词:井字格取名法 蒹
内容摘要:“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是学生在有效的语文教学中所获得的有关语文文本特定的、最主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探索和挖掘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来确定课教学目标,抛却无关的、琐碎的内容。本篇论文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具体研究,围绕教材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探索挖掘文本语文核心价值的策略,为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一些思考与启发。   关键词:语文核心价值 挖掘文本语文核心价值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材   作
内容摘要:本文梳理了近年来(1986-2020)学界关于对外汉语教师评价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对对外汉语教师评价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师评价 评估   教师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者,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能够起到有效的督查作用,有利于保障教学质量,也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
内容摘要:高语境国家和低语境国家语言的学习对文化的依赖性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是高语境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必须跨越母语的文化意识和思维习惯,对汉语的隐性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并最终掌握汉语这门语言。   关键词:高语境 低语境 对外汉语教学 隐性文化   隨着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