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统计意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basi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均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量,平均数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已经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基础上学习平均数。课标版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更加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其统计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创设问题情境,体验平均数的必要性
  在上课时,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男女生三分钟投篮PK赛”,我们现场收集了比赛的数据,你们希望男生队赢还是女生队赢?
  男队3个成员:翁闻达6个、何俊达4个、林未雨5个
  女队4个成员:吴雨菲3个、刘舒曼5个、陈莹萱7个、俞佳媛1个
  这时,男女生形成对峙,大家都认为自己赢了。这时笔者请男生代表王宇轩发表自己的意见:“男生队虽然一共投中15个,比女生少,但是我们只有3个人,比总数不公平。”笔者接着问:“比总数公平吗?”这时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回到数学问题上,思考:“比总数不公平,那要比什么,怎么比?”有部分学生已经想好了,要比“每组平均每个人投中多少个。”通过问题情境,学生亲历过程,体验求平均数的必要性,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二、引导自主探究,凸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数据之间的比较,从而看出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别,进而作出判断或决策,这是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平均数的计算意义,而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本节课,笔者力求突破,弱化平均数的计算,凸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1. 学习求平均数的策略,渗透平均数的虚拟性。
  在本课的第二个环节,笔者主要以男生队为例,让学生观察数据,提出问题:“不通过计算,能一眼看出男生队平均每人投进几个球吗?”通过讨论,学生得出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5个球。我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把翁闻达投的6个球拿一个给何俊达,这样每个人都投中5个球。”学生通过观察,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就变得同样多。通过一移一补,男生队平均每人看起来都投中了5个球。笔者接着问:“你能通过计算求男生队的平均数吗?”
  通过一移一补,数形结合,学生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接着再探索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总数除以总份数等于平均数的印象,理解逐层深入,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通过直观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出:“5”个球既不是翁闻达的成绩也不是何俊达的成绩,它代表男生队的整体水平,是男生队成绩的平均数;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明白了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平均数比这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虚拟性,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水平,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间比较的参考指标。
  2. 猜测平均数的变化,感受平均数的敏感性。
  在本课的第三个环节笔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敏感性,再一次凸显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两队参加比赛的人数往往是相同的,因此在题目中笔者给男生队再增加一员,引出问题:“有请四号队员杨力权闪亮登场!你们觉得他的投篮个数会不会影响男生队的平均成绩呢?”学生意见出现分歧。笔者用课件呈现杨力权三次投篮的情况:分别投中1个、9个和5个。笔者提问:“这时候杨力权的投篮个数对男生队的平均成绩有没有影响?平均数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通过这一环节的激烈讨论,学生理清在什么情况下平均数会发生变化,以及是变大还是变小。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仔细观察这三幅,你发现了什么?”(图1)
  学生从图中清楚看出:前面三个数不变,最后一个数变了,平均数也发生变化。笔者继续追问:“平均数怎样随着第4个数的变化而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计算,最后得出: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5,当第4个数比5大时,平均数跟着变大;当第4个数比5小时,平均数跟着变小;当第4个数等于5时,平均数没有变化。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平均数具有敏感性。
  以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借助数据变化,结合课件演示激发学生思考,把数据分析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猜测,在第4个数据的不断变化中,感受到平均数随着新增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理解了平均数的大小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也就是平均数不仅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也受到每个数据的影响,它具有敏感性。这样,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更加丰富、立体,全面,深刻体会平均数的价值和作用。
  三、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统计数据的魅力
  在课末,笔者设计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不仅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拓展视野,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问题1:为什么在正规比赛中都会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然后再算平均分?学生应用此前所学的知识回答:因为平均数很敏感,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从而影响比赛的公平性。问题2:课件出示蛋糕店的草莓蛋糕最近5天的销售情况统计图,明天我做多少个草莓蛋糕合适?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计算最近5天蛋糕销量的平均数,进而作出合理预估。有的学生根据平均数的相关知识,在最大数据和最小数据的合理范围内取值,自圆其说,合理猜测。问题3:邻居王叔叔准备去甲、乙两家公司应聘,根据统计表显示的数据,王叔叔应该选择去哪家公司应聘?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会选甲公司,因为甲公司的平均工资比乙公司高。”有的說:“如果王叔叔的资历比较高,那就选择去甲公司,如果王叔叔只是普通员工,那他应该去乙公司,因为乙公司普通员工的工资比较高。”这道题综合性较强,学生既要比较平均工资又要分析引起平均工资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形成决策。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城北小学)
其他文献
“强化科学实践,培养创新人才”是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办学主张,提出这个办学主张是基于创新实践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了实现这个办学主张,学校主要从加大硬件投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创设科普氛围、开发“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好落实工作。  一、科学统筹规划,用活设备设施  1. 加大投入,提供保障。自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投入资金数百万元,用
期刊
作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显性线索,语文要素是贯穿新教材的主线与明线。用好语文要素这把钥匙,就能精准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用好教科书,真正让“好教利学”在课堂中落地。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语文要素的提取、使用与落地的策略。  一、着眼变化,提取语文要素  1. 聚焦“新要求”,从课后练习中提炼。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除《古诗二首》外,另外三篇课文的课后
期刊
去年岁末,中国文联出版社的朱庆社长给我打电话,希望我为他们即将出版的一本教育图书写序。  近些年来,我通常只为新教育同仁作序,所以婉言谢绝了。但他说:“你看了书稿以后再决定好吗?”然后,就派人把书稿送了过来。看得出,他对这本书很有信心。  书的名字很熟悉,与夏丏尊先生翻译的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同名。看来,要么是作者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要么是心气很高想挑战原著,要么是他心怀
期刊
一、基于交际需求的语境创设  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荣维东教授提出:“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应试,也不仅仅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而应该是为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生命成长本身’。”这提醒我们,习作教学应削弱功利性,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基于学生的真实交际需求,创设真实语境,促使学生真实地表现自我。  笔者曾在区级骨干教师展示活动中开设过一节习作教学,主题是“礼物”,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写好
期刊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热爱读书的兴趣,并指导他们进行大量的有效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相当重要的。这一年来,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精选几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从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走向学生独立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一、跳出阅读舒适区,让阅读能力快速生长  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
期刊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潜心、精心、静心研究适合小学阶段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方法、策略,为学生架设起一座通向心灵的幸福桥梁。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  一、抓住关键,凸显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准确性  1. 以教材中的单元主题为衔接点。人教版教材是按照人文专题将课文组成单元,每单元的导语点明了该单元的主题内容。因此,教学时,教
期刊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从数学整体视角来看,任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从其中一个顶点出发,引出多条对角线来将图形分割为多个三角形。因此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便可以解决多边形面积的求解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程  关于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教材中的一致思路就是:通过将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这个方法是最为简单的,学生们理解起来也非常直观。根据这一思路,在教学中笔者试着逐
期刊
语文教学根深枝茂,其中词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第一学段中的字词教学备受瞩目。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教学的重点逐渐向句、段、篇转移,字词教学也从师生的视野中淡出。但其实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任务还是挺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基于这
期刊
《乌塔》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盛新凤老师根据文本中对话描写比较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讲得简洁,对得自然,驳得有理”三方面进行训练。通过活动化的设计、板块化的框架结构扩展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吸收教材和课堂中的“营养”,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与此同时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本文截取“训练反驳”部分的教学实录片段,进行赏析,探究其教学奥秘。  板块一:初识反驳 
期刊
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求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这些培养要求落实到位,并将其发展积淀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情境创设,从具体到抽象  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小学阶段主要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