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良常山馆图》的两个临本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m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公望(1269-1354年)乃“元四家”之首,江苏常熟人,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其绘画宗法董源、巨然,浅绛山水自创一格,流传后世的画迹据说达数十件之多。除《富春山居图》(浙江省博物馆藏)外,其它著名的还有《天池石壁图))(故宫博物院藏)、《溪山雨意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等重要作品。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丧父母,中年皈依“全真教”,后久浪迹于江浙一带山川江河,醉心林泉,有时对景写生竟终日山中静坐,以观其朝暮变化。其山水笔意简淡高旷,对元末、明清时期的画家影响巨大,许多作品都被当作了习画范本。黄公望原作中有的已不知去向,临本却被完好地保存下来,这其中不乏后世大家对他的山水画法之追摹,如《良常山馆图》传世的两个临本。
  其一,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清代画家张庚于1756年71岁时所作《临黄公望良常山馆图》(图一)。是图纵159厘米、横63厘米,纸本设色。所绘高山险峻、树木坡石,景中虽无一人,然佳木繁茂,房屋错落、石秀山青,别有洞天。不仅真实再现了原作构图的疏密有致,繁而不乱,且皴擦点染、干湿浓淡,运笔有致、用墨相宜,亦体现了张庚本人的“笔意清洁雅秀”“饶有韵致”的清新画风(清·秦祖永《桐阴论画》)。
  画中题跋众多,乃张庚据原作一并录入:
  “邻近方隅洞,良常别有天,草堂朝看雨,药圃夜春泉,邈矣庐鸿乙,奇哉鲁仲连,君看遗世者,若个是顽仙。句曲外史。”
  “山如华盖空中起,树似苍龙屋角垂,料得筲箕泉上露,闲云流水意俱迟。铁笛。”
  “曲磴盘纡山木稠,林泉如此足深幽,若为飞乔千峰外,卜筑诛茅最上头。瓒”
  “半空香翠涌楼台,山下松花树树开,一片三茅秋后影,等闲飞出砚池来。钓鳌海客。”
  “金碧楼台在翠微,睛岚当户欲侵衣,断桥流水西湖路,几度吹笙月底归。鲁嘉。”
  “可叹晨梳发尽霜,清时郎署老冯唐,研幻飞出山千叠,坐占鸥沙树影凉。嗣益。”
  “难及元气浑沦是鸿蒙,初廦真山水是笔腕所成。盂津王铎。
  癸未春夜题。睢阳石寓袁亲家善藏。
  至正九年春三月,大痴为尧臣作,时年八十又一。”
  画的旁跋中,张庚作了如下注解:
  “大痴良常山馆图系水墨小幅,笔墨之精妙,莫可名言,洵如王文安所云,元气浑沦也,余曾抚之不如、远甚。乾隆乙亥早春闲居,展为大帧,而设以浅绛,盖不能得其天机之所到,或不失其乎,日之本色也。仍录原题于上。瓜田逸史张庚时年七十又一。—下钤“张庚”、“浦山”二印。
  良常山,位于江苏句容县句曲山小茅峰之北,接金坛县界。史料记载,秦始皇曾登句曲山北垂叹日:巡守之乐,莫过于山海,自今以往,良为常矣,乃改名句曲北垂为良常之山。不仅是风景名胜,良常山亦是历代自然、人文、道教圣地。(《建康志》:是南宋年间关于南京的地方志之一。景定年间马光祖修,周应合撰)如今,黄公望81岁高龄为梅尧臣(1002-1060年,字圣俞,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世称宛陵先生)所作此幅《良常山馆图》几经辗转,已不知下落,今人通过张庚的这一临本可以一睹良常山地区当年的风貌。
  张庚(1685-1760年),原名焘,字溥三,改名后号溥山、字公之干,自号瓜田逸史,又号弥伽居士,白苎村桑者,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幼孤家贫,赖母以针线活抚养,雍正十三年(1735年)应鸿博诏。少与钱载(1708-1793年,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着有《石斋诗文集》。钱载为乾嘉年间秀水诗派的代表诗人)尝从陈书(1660-1736年,字南楼,号上元弟子,晚号南楼老人,秀水人,适海监钱纶光,以长子陈员贵诰封太淑人。善花鸟、草虫,笔力老健,风神简古,其用笔类陈道复而遒逸过之。山水人物亦擅长,间绘观音、佛像等。后居贫卖画自给。其子界、从子元、从孙载及族孙钱维城等皆从受画法,亦如四家之宗卫夫人。其画清内府所藏甚多,卒年77岁,着有《复庵吟稿》)受业。善白描人物、花卉,亦善山水,出入董源、巨然、黄公望。他不仅志于丹青,师古人而又师造化,曾遍游南北,探访各地名迹。绘事之外,张庚长古文词、精于鉴赏,其贡献更在绘画理论。较为知名的著述有《溥山论画》及《国朝画征录》,对后世的中国画史之研究,可谓影响深远。
  另一临本,为天津博物馆藏王翠所临《大痴道人良常山馆图》(图二),纸本、设色,纵105厘米、横53厘米。图中画家自题:“大痴道人良常山馆图。壬午七月望日画于天潭邃谷。耕烟散人王翠。”根据题款,可知此幅创作于1702年、作者时年79岁。王翚(1623-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木山人、清晖老人,与黄公望同为江苏常熟人。山水自创“虞山画派”,乃为清初四大家之一。
  这两个临本均为画家七十之后所作,所画内容结构大同小异。其中,王翠本早于张庚本达半个世纪,而张庚将原作扩大摹制,故而尺幅较大。王翠笔端的山水林峦,苍浑深秀、坡石起伏、笔情墨意似乎更为精道、游刃有余。两相比较,倒是应了后人对张庚的笔墨评价:“秀润有余,苍浑不足”(清·秦祖永《桐阴论画》)。虽然二人所临之作不能确凿为黄公望真迹无疑,但是以王翚山水画大家的身份地位、加之张庚精于书画的鉴定眼光,所临作品为黄公望原作应该是十有八九。然原图中的诸多题跋与情形,王翠于画中只字未提,倒是张庚,尽管年事已高,却将原作中的所有跋文一一抄录。使后人得以对黄公望《良常山馆图》原画之来龙去脉、收藏流传、乃至尺幅大小有所了解,也为黄公望的绘画理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画史资料。
其他文献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是岭南地区一所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原为广东士敏土厂办公楼)为依托建立的遗址性纪念馆。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三次建立政权,矢志北伐,力图统一全中国,这其中有两次是以广东士敏土厂办公楼为权力中枢,建立大元帅大本营。时至今日,历经百年沧桑的大元帅府依然屹立在珠江南岸,成为广州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期刊
康熙(1662-1722年)一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二个王朝,在经历了顺治时期的经营后,清王朝从康熙时期逐渐强盛起来。随着国力的不断提升,陶瓷业的生产也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明、清两代御窑瓷器的烧造都是通过景德镇的御窑厂来经办的,康熙朝也不例外。御窑是明清两代专门为皇家宫廷烧造瓷器的场所,也是负责御用瓷器烧造的生产与管理机构,设立在江西景德镇珠山,明代称御器厂,清代称御窑厂。  康熙帝及朝廷
期刊
烟画,也叫“香烟画片”“洋画儿”“公仔纸”,是旧日香烟包内所附赠的一种小画片。20世纪上半叶,随着纸烟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推广,小小的烟画风靡一时。烟画内容浩瀚,被誉为“小中见大的百科全书”。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藏近百套烟画,涉及文学、京剧、民俗、妇女、儿童、风景等众多题材,其中一套“民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印制十九路军抗日烟画”(1套28枚,图一)属于战地摄影烟画,这类反映时事新闻的烟画在发行的种类和
期刊
馆藏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胜利课本》-初版印刷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即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日本政府于1945年8月15日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密苏里舰上正式向同盟国签订投降书,标志二战正式结束。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独特的时间节点对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遴选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民国政府在九月发行此教材也恰恰适逢中小学新学期开学,开设此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期刊
日本侵略者在实施侵华战争的过程中,不仅大量使用杀伤性武器和违反国际人道主义的生化武器,而且制造了影响深远的精神麻醉剂,这些精神麻醉剂隐蔽性高、欺骗性强,是为其侵华行为服务的精神武器。这类为日本侵略行为服务的各种观点、学说等精神麻醉剂,广泛散布于日本社会,影响及中国。  我们在黄节先生的一封佚书里阅读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社会的日本侵华思想。该信共存6页纸,每页横16.2厘米,纵26.2厘米。内
期刊
中国山水墨彩画,始于三国隋唐,成熟于唐末五代,是反映时代思想精神及美学品味发展的最佳温度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过三大转变。  五代至北宋初期,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第一个艺术风格爆发期。此一时期,山水画在构图上,由模拟纪实式的通景,转化入宾主分明的造景;在主题上,则由历史、掌故、叙事,转向兴怀、寓意、抒情;在技巧上,以水墨表现为主,以钩彩敷色为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原则,在画家纷纷创造自家独特
期刊
2015年8月19日,《2014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正式发布。这份由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和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年报,自2010年首发以来,越来越得到海内外、业内外的认可,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统计报告,是认知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在2014年随着大环境进入“新常态”,上拍量、成交量、成交
期刊
2013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通过购买的方式从市场获得了一本黄埔军校学生的学习笔记。这本笔记本尺寸为纵16、横10厘米,长方形,封面硬皮,土黄色,绘制有一幅向下的炮弹图案。封面的最上方有印章盖出的阿拉伯数字“305”,字体较小,这个是否学生的学号呢?接下来的一行,是阿拉伯数字“128”,印在炮弹图的尾端,字体较大。联想到笔记本最下方印制的“上海鼎新教育用品社监制”的字样,不禁觉得这个数字大有深意。
期刊
这是一本1937年广州培英中学发行的《义声期刊》(图一),刊号为第二期,现藏于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广州培英中学是美国那夏礼博士(Dr.Henry V.Noyes,1836-1914年)于1879在广州沙基同德大街创办的,当时叫“安和堂”,1888年迁至芳村,改名为“培英书院”。195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接管培英中学,书院更名为“广州市第八中学”。时至今日,培英中学已有136年的校史。  1
期刊
今年是Marchant(英国伦敦马钱特古董行,主要经营明清官窑器——编者注)九十周年。我经营中国古玩已有62年,一直对德化白瓷情有独钟。2014年10月30日,我们的第四个“德化白瓷”特展开幕,将展至今年11月21日。近年,随着中国藏家对德化白瓷的关注持续上升,相关的研究陆续出版,如我的好友刘幼铮先生于2007年出版的《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使我们对藏品的认知与断代得以更加精准。  明末以来,这些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