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与乡村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研究采用实证调查法分析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发现其工作满意度不高,职业倦怠感较强烈。探究社会学因素对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的影响与相关关系,挖掘影响乡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提出创新完善激励体制机制、拓宽职业发展渠道、培养乡土情怀等策略,从而实现乡村教师队伍的协同共生、良性和谐的成功突围。
关键词: 乡村教师;社会学;生存境遇;突围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提升综合竞争力视域下学校内部管理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8JXY301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丽,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徐继存,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傅海伦,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一、问题提出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命脉,乡村教师生存境遇与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拿出务实举措,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困难,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j/moe_1946/fj_2018/20180
1/t20180131_326148.htm,最后登录日期:2018年1月31日。]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關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补齐教育短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如何改善乡村教师队伍生存境遇,实现乡村教师积极持续的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基于此,本研究以社会学视角实证调查乡村教师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研究社会因素对其影响及相关性,客观真实地反映这种状态,以期在社会学领域推动乡村教师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尝试构建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的社会学结构模型,计算模型中的指标权重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把脉乡村教师的现实处境,从而更精准切实地把握影响其生存境遇的关键点,采取策略,逐步消除困境,探索成功突围的发展路径。
二、乡村教师基本情况与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域乡村教师覆盖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两阶段不等概率抽样、田野访谈等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抽取学校,第二阶段抽取教师。抽取学校按照概率比例抽样,外部分层变量为学校所处地域(鲁东、鲁中、鲁西南地区),内部分层变量抽取相同数量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乡村学校;抽取教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回收问卷20685份,筛选有效问卷17727份,有效回收率为85.7%。
2.研究内容
(1)乡村教师个体特征量表
该量表包括教师的性别、地域、学校性质、教龄、任教学段、最高学历、职称、身份、工资水平、校际流动次数,共10个题项。
(2)乡村教师生存境遇量表
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和半结构访谈等大量的前期工作,参考Greenhaus编制的《工作满意度问卷》,[郑建君:《心理资本在基层公务员角色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150-157页。]充分考虑乡村教师的职业特点,提炼最能反映当下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问题,改进编制出“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测量职称满意度、评优评模、晋升渠道是否畅通三个方面。同样,参考Maslach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改进并编制出“乡村教师职业倦怠量表”,测量是否工作繁重疲于应对、对教书产生厌倦、工作压力大三个方面。
(3)乡村教师社会影响因素量表
综合改进其他职业社会影响因素量表,
融入乡村教师的职业特点,提炼最能影响乡村教师的社会因素,改进编制出乡村教师社会影响因素量表,即宏观社会经济地位、中观社会支持、微观角色冲突三个层面。宏观社会经济地位维度包括职称评聘、工资待遇、教师福利、社会地位四个方面;中观社会支持维度包括同事关系、家长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支教”资源配置均衡政策、“县管校聘”政策六个方面;微观角色冲突包括自我认同、乡土情怀、教师流动三个方面。
调查问卷设置单选题,前10个题项答案具体赋值见表1。后面题项的答案为“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5级选项,采用 Likert5点量表记分法,依次赋值为 1、2、3、4、5;需要对教师角色冲突、职业倦怠等变量的题项采取反向记分。得分越高说明乡村教师生存状态越好,得到社会支持越多,工作满意度越高;得分越低说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个体角色冲突现象越显著。
采用线性变换与标准得分中的Z变换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变换过程为:
X'ij=Xij-jSj,i=1,2…,n;j=1,2,…p,其中Xij为标准化前的原始数据,
X'ij为标准化后的数据,j是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Si为标准差,n为样本数据,p为指标数。
3.信效度分析
经测试,总问卷的Cronbach ’s Alpha系数为0.89,各分量表的Cronbach ’s Alpha系数在0.71—0.80之间,折半信度系数在0.78—0.86之间。经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和指标RMSEA值在0.078—0.086之间,GFI、CFI、IFI 的指标值均大于0.90。问卷信度和结构效度良好。 4.描述性分析
从总体情况来看,99%的乡村学校属公办性质,其中鲁东地区占比39.5%,调查结果能够较大程度地反映此区域教师的基本现状。女性教师占比52.4%,较男性教师稍微偏高,因学段、区域不同呈现出差异。教龄11—20年以上的教师占比73.7%,3年及以下的教师占比12.5%,说明乡村教师结构不均衡,大部分为中老年教师,而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教龄为4—10年的青年教师仅占13.7%。小学学段占比65.6%,初中学段占比31.9%,高中学段仅占2.5%,年龄结构以高中为最优,小学分布最不均衡。乡村教师最高学历中,高中学历占比11.8%,中专学历占比30.2%,大专学历占比38.1%,本科学历占比19.1%,硕士学历占比0.7%,说明乡村教师对优秀青年的职业吸引力仍较低,其综合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有待提升。正高职称仅占0.1%,副高职称占比8.0%,中级职称占比47.0%,初级职称占比35.7%,说明乡村教师职称评定仍需进一步突破制度壁垒。在编教师占比93.3%,说明山东省在乡村教师编制与教师调配方面的工作落实得比较到位。月工资水平5000元以上的教师占比44.8%,4001—5000元的占比31.0%,高于同期同区域其他行业,说明当前山东省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处于中上等水平。一半以上的教师参加过培训交流项目,说明教师流动与培训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仍需进一步均衡分配。
三、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社会学结构方程模型及测评分析
1.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社会学影响变量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乡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不能顺利应对繁重的工作带来的压力和困扰。有时即便努力认真工作也可能得不到尊重和认同,從而影响工作积极性,职业倦怠感比较强烈。所以,从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两个维度来研究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能充分有效地反映当前乡村教师究竟处于怎样的生存状态。
社会学侧重分析教师个体以外的环境因素对其生存境遇的影响,包括社会支持系统、社会资本等,其中社会支持系统一是客观层面社会物质激励政策的颁布与落实,包括学校的激励政策、奖励措施等;二是主观层面社会人际关系与个体角色冲突的处理能力,包括与领导及同事间的关系、家庭和谐度、个体角色冲突等。利用社会学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的研究方法,能更有层次地清晰把握影响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的关键点。宏观方面,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生存境遇密不可分,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弱势群体在工作满意度等方面明显劣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优势群体,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相对较差。中观层面,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与其所处的社会人际关系休戚相关,即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学校的激励政策措施等,这些关系与政策会对教师的生存境遇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理应把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置于其所处的社会现状及环境,即在社会支持系统[桑国元,叶碧欣,黄嘉莉:《社会支持视角下的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基于云南省H中学的田野研究》,《教师发展研究》2019年第2期,第87-94页。 ]中去理解、认知和把握。微观层面,当代乡村教师一方面具有教育体系所必需的专业身份,另一方面又要求其自身具有扎根乡村的乡土情怀,专业身份和乡土情怀两种不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会引起乡村教师的个体角色冲突,从而造成乡村教师的边缘化,自我认同度低,对乡村教育事业没有归属感,导致一部分乡村青年教师的流动频率过高,直接影响其未来职业的发展。具体变量见表2。
2.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社会学结构方程模型
本研究尝试构建两个社会学结构模型,来反映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在三个不同社会学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测量模型为x=Λxξ+δ,y=Λyη+ε 结构模型为η=Bη+Γξ+ζ;其中,η为内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ξ为外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Λy和Λx为负荷矩阵,ε和δ分别为内生观测变量y和外生观测变量x的测量误差向量,ζ是结构方程的误差向量,B和Γ分别是内生潜变量和外生潜变量间路径系数组成的矩阵。
(1)利用Amos2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M1(如图1)。反映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角色冲突与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经标准化分析,所有回归系数均显著,总体通过显著性检验。
根据标准化拟合优度,参数值越接近饱和构建的模型越好。具体见表3。
表3中模型M1的χ2/df值小于5;GFI、AGFI、 CFI、IFI、NFI值均接近于1,RMSEA值为0.015,接近于0,说明模型M1的拟合优度高。模型M1中宏观层面社会经济地位对工作满意度的因子负荷为0.80,说明其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影响程度较大。中观层面社会支持对工作满意度的因子负荷为0.72,说明乡村教师的人际社会关系处理能力、健全完善的激励政策均对工作满意度产生较大影响。当前山东省乡村教师的生存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乡村教育社会支持系统切实完善,人际社会关系更加和谐,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断提升,也会使其相互提供社会支持。微观层面角色冲突对工作满意度的因子负荷为-0.32,即角色冲突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教师单向流动程度越高、自我认同度越低、没有归属感,说明其对生存现状越不满意,应在乡村青年教师“留得住”上下功夫。[徐继存,张丽:《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留岗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工作特征模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87-98页。]
(2)利用Amos2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M2(如图2)。反映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角色冲突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经标准化分析,所有回归系数均显著,总体通过显著性检验。
根据标准化拟合优度,参数值越接近饱和构建的模型越好。具体结果见表4。
关键词: 乡村教师;社会学;生存境遇;突围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提升综合竞争力视域下学校内部管理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8JXY3010)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丽,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徐继存,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傅海伦,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一、问题提出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命脉,乡村教师生存境遇与教育教学质量密切相关。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拿出务实举措,帮助乡村青年教师解决困难,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载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j/moe_1946/fj_2018/20180
1/t20180131_326148.htm,最后登录日期:2018年1月31日。]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關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补齐教育短板,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如何改善乡村教师队伍生存境遇,实现乡村教师积极持续的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基于此,本研究以社会学视角实证调查乡村教师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研究社会因素对其影响及相关性,客观真实地反映这种状态,以期在社会学领域推动乡村教师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尝试构建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的社会学结构模型,计算模型中的指标权重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把脉乡村教师的现实处境,从而更精准切实地把握影响其生存境遇的关键点,采取策略,逐步消除困境,探索成功突围的发展路径。
二、乡村教师基本情况与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
以山东省域乡村教师覆盖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两阶段不等概率抽样、田野访谈等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抽取学校,第二阶段抽取教师。抽取学校按照概率比例抽样,外部分层变量为学校所处地域(鲁东、鲁中、鲁西南地区),内部分层变量抽取相同数量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乡村学校;抽取教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回收问卷20685份,筛选有效问卷17727份,有效回收率为85.7%。
2.研究内容
(1)乡村教师个体特征量表
该量表包括教师的性别、地域、学校性质、教龄、任教学段、最高学历、职称、身份、工资水平、校际流动次数,共10个题项。
(2)乡村教师生存境遇量表
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分析、专家论证和半结构访谈等大量的前期工作,参考Greenhaus编制的《工作满意度问卷》,[郑建君:《心理资本在基层公务员角色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150-157页。]充分考虑乡村教师的职业特点,提炼最能反映当下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问题,改进编制出“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测量职称满意度、评优评模、晋升渠道是否畅通三个方面。同样,参考Maslach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改进并编制出“乡村教师职业倦怠量表”,测量是否工作繁重疲于应对、对教书产生厌倦、工作压力大三个方面。
(3)乡村教师社会影响因素量表
综合改进其他职业社会影响因素量表,
融入乡村教师的职业特点,提炼最能影响乡村教师的社会因素,改进编制出乡村教师社会影响因素量表,即宏观社会经济地位、中观社会支持、微观角色冲突三个层面。宏观社会经济地位维度包括职称评聘、工资待遇、教师福利、社会地位四个方面;中观社会支持维度包括同事关系、家长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支教”资源配置均衡政策、“县管校聘”政策六个方面;微观角色冲突包括自我认同、乡土情怀、教师流动三个方面。
调查问卷设置单选题,前10个题项答案具体赋值见表1。后面题项的答案为“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5级选项,采用 Likert5点量表记分法,依次赋值为 1、2、3、4、5;需要对教师角色冲突、职业倦怠等变量的题项采取反向记分。得分越高说明乡村教师生存状态越好,得到社会支持越多,工作满意度越高;得分越低说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个体角色冲突现象越显著。
采用线性变换与标准得分中的Z变换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变换过程为:
X'ij=Xij-jSj,i=1,2…,n;j=1,2,…p,其中Xij为标准化前的原始数据,
X'ij为标准化后的数据,j是第j个指标的平均值,Si为标准差,n为样本数据,p为指标数。
3.信效度分析
经测试,总问卷的Cronbach ’s Alpha系数为0.89,各分量表的Cronbach ’s Alpha系数在0.71—0.80之间,折半信度系数在0.78—0.86之间。经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和指标RMSEA值在0.078—0.086之间,GFI、CFI、IFI 的指标值均大于0.90。问卷信度和结构效度良好。 4.描述性分析
从总体情况来看,99%的乡村学校属公办性质,其中鲁东地区占比39.5%,调查结果能够较大程度地反映此区域教师的基本现状。女性教师占比52.4%,较男性教师稍微偏高,因学段、区域不同呈现出差异。教龄11—20年以上的教师占比73.7%,3年及以下的教师占比12.5%,说明乡村教师结构不均衡,大部分为中老年教师,而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教龄为4—10年的青年教师仅占13.7%。小学学段占比65.6%,初中学段占比31.9%,高中学段仅占2.5%,年龄结构以高中为最优,小学分布最不均衡。乡村教师最高学历中,高中学历占比11.8%,中专学历占比30.2%,大专学历占比38.1%,本科学历占比19.1%,硕士学历占比0.7%,说明乡村教师对优秀青年的职业吸引力仍较低,其综合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有待提升。正高职称仅占0.1%,副高职称占比8.0%,中级职称占比47.0%,初级职称占比35.7%,说明乡村教师职称评定仍需进一步突破制度壁垒。在编教师占比93.3%,说明山东省在乡村教师编制与教师调配方面的工作落实得比较到位。月工资水平5000元以上的教师占比44.8%,4001—5000元的占比31.0%,高于同期同区域其他行业,说明当前山东省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处于中上等水平。一半以上的教师参加过培训交流项目,说明教师流动与培训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仍需进一步均衡分配。
三、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社会学结构方程模型及测评分析
1.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社会学影响变量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及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乡村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并不高,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不能顺利应对繁重的工作带来的压力和困扰。有时即便努力认真工作也可能得不到尊重和认同,從而影响工作积极性,职业倦怠感比较强烈。所以,从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两个维度来研究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能充分有效地反映当前乡村教师究竟处于怎样的生存状态。
社会学侧重分析教师个体以外的环境因素对其生存境遇的影响,包括社会支持系统、社会资本等,其中社会支持系统一是客观层面社会物质激励政策的颁布与落实,包括学校的激励政策、奖励措施等;二是主观层面社会人际关系与个体角色冲突的处理能力,包括与领导及同事间的关系、家庭和谐度、个体角色冲突等。利用社会学宏观、中观、微观分析的研究方法,能更有层次地清晰把握影响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的关键点。宏观方面,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生存境遇密不可分,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弱势群体在工作满意度等方面明显劣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优势群体,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相对较差。中观层面,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与其所处的社会人际关系休戚相关,即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学校的激励政策措施等,这些关系与政策会对教师的生存境遇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理应把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置于其所处的社会现状及环境,即在社会支持系统[桑国元,叶碧欣,黄嘉莉:《社会支持视角下的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基于云南省H中学的田野研究》,《教师发展研究》2019年第2期,第87-94页。 ]中去理解、认知和把握。微观层面,当代乡村教师一方面具有教育体系所必需的专业身份,另一方面又要求其自身具有扎根乡村的乡土情怀,专业身份和乡土情怀两种不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会引起乡村教师的个体角色冲突,从而造成乡村教师的边缘化,自我认同度低,对乡村教育事业没有归属感,导致一部分乡村青年教师的流动频率过高,直接影响其未来职业的发展。具体变量见表2。
2.乡村教师生存境遇社会学结构方程模型
本研究尝试构建两个社会学结构模型,来反映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在三个不同社会学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测量模型为x=Λxξ+δ,y=Λyη+ε 结构模型为η=Bη+Γξ+ζ;其中,η为内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ξ为外生潜变量组成的向量,Λy和Λx为负荷矩阵,ε和δ分别为内生观测变量y和外生观测变量x的测量误差向量,ζ是结构方程的误差向量,B和Γ分别是内生潜变量和外生潜变量间路径系数组成的矩阵。
(1)利用Amos2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M1(如图1)。反映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角色冲突与乡村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经标准化分析,所有回归系数均显著,总体通过显著性检验。
根据标准化拟合优度,参数值越接近饱和构建的模型越好。具体见表3。
表3中模型M1的χ2/df值小于5;GFI、AGFI、 CFI、IFI、NFI值均接近于1,RMSEA值为0.015,接近于0,说明模型M1的拟合优度高。模型M1中宏观层面社会经济地位对工作满意度的因子负荷为0.80,说明其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影响程度较大。中观层面社会支持对工作满意度的因子负荷为0.72,说明乡村教师的人际社会关系处理能力、健全完善的激励政策均对工作满意度产生较大影响。当前山东省乡村教师的生存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乡村教育社会支持系统切实完善,人际社会关系更加和谐,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不断提升,也会使其相互提供社会支持。微观层面角色冲突对工作满意度的因子负荷为-0.32,即角色冲突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教师单向流动程度越高、自我认同度越低、没有归属感,说明其对生存现状越不满意,应在乡村青年教师“留得住”上下功夫。[徐继存,张丽:《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留岗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工作特征模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87-98页。]
(2)利用Amos2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M2(如图2)。反映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角色冲突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关系,经标准化分析,所有回归系数均显著,总体通过显著性检验。
根据标准化拟合优度,参数值越接近饱和构建的模型越好。具体结果见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