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
星期一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早早到校,准备为学生上早读课。可刚走进教室与学生打过招呼,学习小组的组长就向我报告说:“徐启航又没完成作业。”一个“又”字,再次勾起了我的重重忧虑。这个徐启航是学校出了名的“问题学生”,违反学校纪律、不完成作业是他的“家常便饭”。为了帮助他转化,我对他批评教育过,也找他的家长沟通过。试了很多方法,结果都是当面接受批评,决心下次一定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和睦相处并遵守纪律,可一转身就把老师家长和他自己的承诺抛到了脑后,依然我行我素。这一次我决定尝试一下“冷落”教育法。我故意装出很生气的样子把教科书都甩到了地上,气势汹汹地对他说:“徐启航同学,从今天开始,你自由了,家庭作业不用写了,课堂作业也不用交了。”然后又让班长把他的课堂作业本统统拿来给了他,并且要求全班同学不要和不写作业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在一起玩。
星期二上午,我上课提问时,徐启航不断举手,可我就是不理他,而且还专提他前后左右的同学。在下午班级开展的一个活动里,我也没让他参加,就让他在一旁看着。这时,我感觉到了他特别地孤独,特别地想参加到同学们的活动中去。可我就是硬着心肠,仍然没理会他。
到了星期三,放晚学后,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突然徐启航走到了我的桌旁,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表示了以后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决心。他的话刚说完,眼泪就像开了闸的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他抽泣着问我:“邵老师,您能原谅我吗?您还能像对待其他同学那样对待我吗?”我看着他哭得很伤心、很有诚意,我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一边帮他擦眼泪一边对他说:“老师喜欢守信用的同学,你说话算话老师就原谅你。”徐启航马上发誓一定说话算话。我趁机又追问道:“那你能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错误,并且请求同学们原谅你吗?”他擦着眼泪不假思索地说:“能”。
星期四,徐启航主动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了检讨,表示下定决心改正以前的错误,并且请求老师和同学们监督他。这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接着我对全班同学说:“我们只能说暂时接受他的请求,还要看他以后的表现,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成为他的监督人。”从那以后,徐启航表现得非常积极,上课发言十分踊跃,作业不但按时完成,而且书写工整美观,与同学们相处非常融洽,成绩也不断进步,学期结束已经跻身于班级上游,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理论分析
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学习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总是站在学生的“上面”,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有时候也应该通过运用其他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这次我假装的生气、故意中的冷落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他的表现,既不批评也不表扬。采取这样的方法,是因为我考虑到他的心理。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所以才表现出集体意识淡薄,进而表现出不尊重其他同学甚至老師,纪律散漫,做值日敷衍了事。在班内说一些怪话,做一些幼稚的事情,如随便下位等,从其内心来说,是想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现在采取了忽视他的存在的方法,必然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行为。
一段时间的冷落之后,就要用到表扬的方法了。因为冷落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他的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让他明白一个人的价值必须建立在集体之中。对徐启航表现的如上课积极发言、遵守课堂纪律给予及时的表扬,表扬使好的行为得到了强化。
冷落教育使他认识到错误,表扬作为补充,从而促使该生行为的转化。实际上,教师的行为是在强调一个概念:想得到老师的肯定,就要有好的行为表现。
三、实践探究
1、冷落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人的个性是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性格等构成的复杂的整合体。个性是当心理发展到能够由它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活动程度时才显示出来,有其十分丰富的内涵。也有诸如社会性、自主性、完整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等众多特点。小学生的个性正处在形成时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对学生的冷落程度不能过深,时间不能过长,这样才能保证儿童个性健康发展。“冷落”只是教育方法的一种,我们不能有“拿来主义”的思想。要学会变通,与其它教育方法相融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因人而异,“冷落”教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2、冷落要瞻前顾后,做好之前与之后工作
要运用好“冷落”教育,必须做好之前之后工作。之前要分析其个性、分析其缺点源头、分析运用何种“冷落”方可直击其要害,使“冷落”真正起到效果。之后我们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情况不妙,就应该立即终止“冷落”,再寻求其他的教育方法,这样才不至于给学生留下阴影。如果发现其想回到老师和同学们中来,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逼其就范”从而帮助他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3、冷落要缓急得当,要把握一个度
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应该遵循“物极必反”的道理,而“冷落”也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所以“冷落”不宜过激,要把握一个度,要留有底线。不能一棒将学生“打死”,使学生产生已被老师彻底放弃的想法,从而造成破罐破摔的结局,那么“冷落”就真的变成“冷落”了。
星期一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早早到校,准备为学生上早读课。可刚走进教室与学生打过招呼,学习小组的组长就向我报告说:“徐启航又没完成作业。”一个“又”字,再次勾起了我的重重忧虑。这个徐启航是学校出了名的“问题学生”,违反学校纪律、不完成作业是他的“家常便饭”。为了帮助他转化,我对他批评教育过,也找他的家长沟通过。试了很多方法,结果都是当面接受批评,决心下次一定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和睦相处并遵守纪律,可一转身就把老师家长和他自己的承诺抛到了脑后,依然我行我素。这一次我决定尝试一下“冷落”教育法。我故意装出很生气的样子把教科书都甩到了地上,气势汹汹地对他说:“徐启航同学,从今天开始,你自由了,家庭作业不用写了,课堂作业也不用交了。”然后又让班长把他的课堂作业本统统拿来给了他,并且要求全班同学不要和不写作业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在一起玩。
星期二上午,我上课提问时,徐启航不断举手,可我就是不理他,而且还专提他前后左右的同学。在下午班级开展的一个活动里,我也没让他参加,就让他在一旁看着。这时,我感觉到了他特别地孤独,特别地想参加到同学们的活动中去。可我就是硬着心肠,仍然没理会他。
到了星期三,放晚学后,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突然徐启航走到了我的桌旁,主动向我承认了错误,表示了以后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决心。他的话刚说完,眼泪就像开了闸的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他抽泣着问我:“邵老师,您能原谅我吗?您还能像对待其他同学那样对待我吗?”我看着他哭得很伤心、很有诚意,我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我一边帮他擦眼泪一边对他说:“老师喜欢守信用的同学,你说话算话老师就原谅你。”徐启航马上发誓一定说话算话。我趁机又追问道:“那你能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错误,并且请求同学们原谅你吗?”他擦着眼泪不假思索地说:“能”。
星期四,徐启航主动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了检讨,表示下定决心改正以前的错误,并且请求老师和同学们监督他。这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接着我对全班同学说:“我们只能说暂时接受他的请求,还要看他以后的表现,我们每个同学都要成为他的监督人。”从那以后,徐启航表现得非常积极,上课发言十分踊跃,作业不但按时完成,而且书写工整美观,与同学们相处非常融洽,成绩也不断进步,学期结束已经跻身于班级上游,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理论分析
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学习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总是站在学生的“上面”,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有时候也应该通过运用其他的教育方法,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这次我假装的生气、故意中的冷落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他的表现,既不批评也不表扬。采取这样的方法,是因为我考虑到他的心理。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所以才表现出集体意识淡薄,进而表现出不尊重其他同学甚至老師,纪律散漫,做值日敷衍了事。在班内说一些怪话,做一些幼稚的事情,如随便下位等,从其内心来说,是想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现在采取了忽视他的存在的方法,必然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行为。
一段时间的冷落之后,就要用到表扬的方法了。因为冷落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他的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让他明白一个人的价值必须建立在集体之中。对徐启航表现的如上课积极发言、遵守课堂纪律给予及时的表扬,表扬使好的行为得到了强化。
冷落教育使他认识到错误,表扬作为补充,从而促使该生行为的转化。实际上,教师的行为是在强调一个概念:想得到老师的肯定,就要有好的行为表现。
三、实践探究
1、冷落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人的个性是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性格等构成的复杂的整合体。个性是当心理发展到能够由它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活动程度时才显示出来,有其十分丰富的内涵。也有诸如社会性、自主性、完整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等众多特点。小学生的个性正处在形成时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对学生的冷落程度不能过深,时间不能过长,这样才能保证儿童个性健康发展。“冷落”只是教育方法的一种,我们不能有“拿来主义”的思想。要学会变通,与其它教育方法相融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因人而异,“冷落”教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2、冷落要瞻前顾后,做好之前与之后工作
要运用好“冷落”教育,必须做好之前之后工作。之前要分析其个性、分析其缺点源头、分析运用何种“冷落”方可直击其要害,使“冷落”真正起到效果。之后我们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情况不妙,就应该立即终止“冷落”,再寻求其他的教育方法,这样才不至于给学生留下阴影。如果发现其想回到老师和同学们中来,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逼其就范”从而帮助他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3、冷落要缓急得当,要把握一个度
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应该遵循“物极必反”的道理,而“冷落”也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所以“冷落”不宜过激,要把握一个度,要留有底线。不能一棒将学生“打死”,使学生产生已被老师彻底放弃的想法,从而造成破罐破摔的结局,那么“冷落”就真的变成“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