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不能忽视课后的巩固与延伸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speri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活动课一定要选择适合于活动的内容、适合于活动的课型,要新老教法结合,扬长避短,不能千篇一律地活动。安排活动课还要兼顾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上的科学合理。预习环节切实地让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在第二堂课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注意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形成;第三节课要做好知识的巩固、迁移延伸运用。
  关键词:活动课 巩固 延伸
  
  新课程改革中比较流行的是活动课。课堂由课本中心、教师中心逐渐转向活动中心、儿童中心。无疑这是一种进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某种程度上能够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风气,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课堂和谐、民主、公平,能尊重学生个体。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令人纠结的是,很多教师往往会将活动课当做反复彩排、导演的重点而忽视了课后的巩固、迁移延伸。这会形成以下弊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
  一、形式单一,求活求变求实求新都难以完成
  课堂要注意节奏变化,力争每一堂课都不相同,否则对再美的艺术,学生还是会毫不例外地产生审美疲劳。每一堂课都进行活动,难免形成新的活动疲劳,产生反活动心理,学生参与互动合作的激情会逐渐消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以更快的速度降低。何况活动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并非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看似热闹,稍不注意课堂的走向会出现偏差,学生形成的问题仍然会流于肤浅的、低层次的层面上。加上他们的知识积淀、生活阅历、哲学修养都跟不上,使得知识的体验过程浮在表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知识形成过程的深水区,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落实教学目标、落实每一知识点,时间上难以保障,重复次数的量上严重不足。教学的主要任务要给学生展示和分析知识的发生过程、思维过程,但学生与课本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是基于一定知识积淀基础上的,不是重点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记忆、积累。而学生的品悟、與生活的对接、联想、想象以至于创造的过程,都需要教师灵活地先加工,再新颖地、巧妙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首先构建起模型思维,形成知识的合力,才谈得上学生再加工。而这些知识技能的形成或许应该在活动课的热热闹闹之后。
  二、活动课的动态流程主要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而思的静态过程被对冲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学和思的动静结合过程,也是学和练结合的过程。参与式、互动式、活动式其实都有类似的毛病。看似学生成了主体,教师只是导演,是活动中的一个角色,课堂的维度多了起来,但更多的还是教师以各种提前预设的问题,或与学生预约的问题,使课堂的流程僵化。
  至于学生在活动课上的体验该如何巩固、如何迁移和运用不是活动课上所能完成的。合作交流、互问互答仍在被消化、被加工的范围。想静下来思考,想再造想象、想创造性地思维,那只能在另外一个静态的环境中。
  设置好第三环节,即课后的巩固、迁移延伸运用,就得换一个课堂结构模式。重新设置一个适合学生思考的环节,有许多思考诱因。学生能够真正独立思考、苦思冥想、自己查找资料、形成问题机制,真正做到了“困于心、衡于虑”,教师“道而弗牵、达而弗喻”才是理想的境界。
  三、活动课不一定适宜于所有课程和所有学生,追求时髦会形成新的教育不公
  人文学科,有些适合于活动,但更多的需要多次反复,运用滴水穿石之功,举三反一才能起作用。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大概都是强调积累,不能太过功利,特别是语言学的东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熏陶。要学生一点点地积累,厚积之后慢慢地品悟。任何人的记忆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弱的。不在适当的年龄阶段鼓励他们厚积,一味地使用活动课,其结果必然使该多次重复才能记住的东西、该慢慢领悟的东西都流于表面的忙碌。如果语言学的东西也可以不注重知识的结果、可以忽视积累,要学生形成能力是难以让人相信的。
  再则,就学习过程而言,个人的学习特点也不同。有人通过眼睛看能加深印象,有人通过听效果更好,有人通过动手效果明显,有人要调动各个器官。不能要求他们整齐划一,这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否则就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抹杀了差别。所以一旦所有的课都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就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挤压掉不喜欢活动的学生的学习空间。
  综上所述,活动课一定要选择适合于活动的内容、适合于活动的课型。要新老教法结合、扬长避短,不能千篇一律地活动。安排活动课还要兼顾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上的科学合理性。预习环节要切实地让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思考教学内容,再在第二堂课上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注意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形成。第三节课要做好知识的巩固、迁移延伸运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活动课上的体验要做到恰到好处地反复,加深对该积累的知识的记忆,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创造想象,并生成新问题、新知识。这样才能使学习动静结合,使课堂结构张弛有致,知识的分布疏密有序,能变能新能活能实,也才能兼顾到各类学生,使得课堂的结构合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效率,达成目标。
其他文献
在作文教学中,由于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孤立存在,忽略了课程特性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写作素材与实际生活脱节;作文指导方法陈旧,评语空洞乏味,高耗低效;对学生的写作要求过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作文起步晚,学生对写作产生了畏惧心理……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树立大作文观的思想,从实际出发对作文教学进行改革和重建组合,让每位学生在与生活相融合、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的空间里尽情发挥
期刊
一、100米跑的技术分析    1、起跑包括“各就位”、“预备”、“鸣枪”三个信号的动作。听到“各就位”口令后,轻快地跑到起跑器前,俯身用双手掌在起跑线前面撑地。两脚依次安放在前后起跑器上,用力腿放前,另一条腿放在后面,后膝跪地,收回两手在起跑线后以四指和拇指呈“八”形支撑地面,两手之间距离稍宽于肩,颈部放松。听到“预备”口令后,轻吸一口气把臀部逐渐抬起,抬至与肩平或稍超过肩水平,肩部在起跑线正上
期刊
音乐教育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一门艺术教育。音乐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思想、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把素质教育的各个要素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必备的音乐知识、歌唱的方法和器乐演奏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的能力,而且还要在教学过
期刊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再辅以合理的小组合作评价标准,这样,不管是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在合作中体会到成功之喜悦,实现教学任务。  关键词:英语教学 小组合作 实效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构建式的学习,努力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感知体验、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感受成功之喜悦,调整学习英语的情感和策略
期刊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着重探讨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探究性 化学实验 思维发展    “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逐末的办法。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培养兴趣为辅时,兴趣
期刊
英语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实施。农村中学生源复杂,多数家长对学生学习重视不够,英语底子较薄,给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认真贯彻英语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
期刊
课堂中教师的魅力在教学语言的艺术中彰显。教师如果具有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若悬河、谈吐脱俗,用精湛的语言将无趣变为有趣、将无声变为有声、将无形变为有形,便使教育教学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引导他们在人生和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是教师的责任。  一、经常运用催人奋进的激励之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激励性。第斯多惠说
期刊
一、 近视的发生  我们来看看一些小学生的现身说法:看书写作业的时间太长,周六周日也要上辅导班,没时间让眼睛休息。家长和老师都只关心学习成绩,近不近视无所谓。望子成龙、分数成为命根儿,使得家长与老师巴不得孩子除了睡觉以外都在学习。好孩子在许多大人的印象中只有两个字——用功!到头来,我们看到的只能是年轮似的眼镜,诉说着一双双纯洁双眸的“久经考验”,记录着一段段被题海淹没的花季童年。  当学生用标准的
期刊
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同其它工作一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之走上健康的轨道,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就要首先确立科学发展观,摒弃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比如在德育工作中,不实事求是、不从客观实际出发,而凭主观愿望、意气用事。不把主动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等问题成堆,矛盾激化了才着手处理。不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而是搞一刀切;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做一天和尚撞
期刊
对于语文来讲,研究性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刘国正先生说过“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  在为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拍手称快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在这种新的课程中教师遇到了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