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蔡其矫有首诗写“船家女儿”,其中两句给我留下了较深印象:“那圆润的双肩从布衣下探露,那赤裸的双脚如海水般晶莹……”写得真好,把劳动中的女孩子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写出来了。
我生长在农村,稍稍打开一点记忆的闸门。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双双赤裸的双脚。
每年一到仲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看到一双双赤脚了。我们那里主产水稻,许多劳作都是在水田里进行的,要下地干活当然得脱掉鞋袜。甚至在早春二月,要顶凌下种,农人们就得赤脚跳进冰寒刺骨的水田,犁田、打坝、播种育秧,哪还能等到春深日暖呢?多少个早晨,我醒来,都会看见在灶前忙碌的妈妈,裤管挽起来,上面沾了泥点。脚上虽然穿着布鞋,但一看就知是刚洗过的。我明白,妈妈已赤脚在稻田里忙了一大清早。
那时,农村里的孩子也喜欢赤脚。每年春天——那常常是一场又一场的春雨之后,村子周围已是春草芊芊、禾苗青翠,处处绿意盎然。山花烂漫。我们再也不耐烦穿那劳什子鞋袜了。都嫌它玩起来不方便,又容易弄脏弄湿,就干脆光着脚丫,在外面奔跑。脚掌第一次接触雨后的大地。顿时有一种光润、清凉的感觉,从脚底板传到心里,真是愉快,极了。我们跑啊跑啊,那么无拘无束。我们在潮湿、平整的打谷场上印下一双双浅浅的脚印。那脚印如花瓣。到处开放。我们到山冈上采草叶、采野果,到溪边捉鱼儿、戏水,去草地上放牛、牧鹅……那尖尖的青草戳着了我们的脚心,不仅不疼。而且很舒服。脚踝脚背被荆棘划拉出几道细细的印痕,我们也没知觉,不以为意,仍然快乐地在田塍上奔跑。
那时生活条件有限,一般人家买不起胶鞋,就是布鞋也没有几双,所以鞋都要省着穿。能赤脚时尽量赤脚。孩子们经常光着脚去上学。到了夏天,教室里的课桌底下,是一双双赤着的脚。上学路上,我们奔跑追逐,不免经常跌倒。我不知道多少次,因踢到石头或土坷垃而趾甲折断、鲜血直流,痛苦地抱着脚直龇牙。膝盖也常常磕破。但疼痛稍减,我又赤脚行走。这样赤脚上学,一般要到深秋或初冬。有些贫寒人家的孩子。甚至到天上飘下雪花时,还要坚韧地赤着脚去学校。
其实,最辛苦的还是父母。他们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赤着脚在田地里干活。他们挑着担子,走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为了防止滑倒,那脚趾深深地抠进泥里,恨不得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这样的一双双赤脚,也像锚一样牢牢地扎在我记忆的深处,每每想起,就会从内心里发出一声喟叹。夏天。为忙抢收抢种,一双双光脚板急如风火,噼噼啪啪地敲响村前的泥路或石板,甚至行走在晒得就要熔化的柏油路上,一天不知要在村庄与田地之间往返多少趟。中午,如果有时间短暂休息,他们就赤着一双沾满泥土的脚,侧卧在木榻上……在我们村子里,有几位农民是在劳作当中倒在田地里过世的。我们那里。甚至用“脚丫上的泥还没有洗净”这样的话,来泛指一切倒在岗位上的死者,凄然中似乎还有悲壮。
农人们一年四季有那么多日子赤脚,他们的脚大多是变形的,趾骨粗大。踵趼很厚,冬天脚掌还会有道道裂口,颜色则是黧黑。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双双赤裸的脚在大地上终年奔跑,田野间才会出现春天碧浪千重,秋天金黄一片、处处稻谷飘香的景象!
现在,农村已经很少有人赤脚了,但我们不应忘记我们曾经赤脚的日子。
我向我曾经看到过的一双双赤脚,致以最高的礼赞。
(选自《文汇报》2010年9月30日,有改动)
我生长在农村,稍稍打开一点记忆的闸门。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双双赤裸的双脚。
每年一到仲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看到一双双赤脚了。我们那里主产水稻,许多劳作都是在水田里进行的,要下地干活当然得脱掉鞋袜。甚至在早春二月,要顶凌下种,农人们就得赤脚跳进冰寒刺骨的水田,犁田、打坝、播种育秧,哪还能等到春深日暖呢?多少个早晨,我醒来,都会看见在灶前忙碌的妈妈,裤管挽起来,上面沾了泥点。脚上虽然穿着布鞋,但一看就知是刚洗过的。我明白,妈妈已赤脚在稻田里忙了一大清早。
那时,农村里的孩子也喜欢赤脚。每年春天——那常常是一场又一场的春雨之后,村子周围已是春草芊芊、禾苗青翠,处处绿意盎然。山花烂漫。我们再也不耐烦穿那劳什子鞋袜了。都嫌它玩起来不方便,又容易弄脏弄湿,就干脆光着脚丫,在外面奔跑。脚掌第一次接触雨后的大地。顿时有一种光润、清凉的感觉,从脚底板传到心里,真是愉快,极了。我们跑啊跑啊,那么无拘无束。我们在潮湿、平整的打谷场上印下一双双浅浅的脚印。那脚印如花瓣。到处开放。我们到山冈上采草叶、采野果,到溪边捉鱼儿、戏水,去草地上放牛、牧鹅……那尖尖的青草戳着了我们的脚心,不仅不疼。而且很舒服。脚踝脚背被荆棘划拉出几道细细的印痕,我们也没知觉,不以为意,仍然快乐地在田塍上奔跑。
那时生活条件有限,一般人家买不起胶鞋,就是布鞋也没有几双,所以鞋都要省着穿。能赤脚时尽量赤脚。孩子们经常光着脚去上学。到了夏天,教室里的课桌底下,是一双双赤着的脚。上学路上,我们奔跑追逐,不免经常跌倒。我不知道多少次,因踢到石头或土坷垃而趾甲折断、鲜血直流,痛苦地抱着脚直龇牙。膝盖也常常磕破。但疼痛稍减,我又赤脚行走。这样赤脚上学,一般要到深秋或初冬。有些贫寒人家的孩子。甚至到天上飘下雪花时,还要坚韧地赤着脚去学校。
其实,最辛苦的还是父母。他们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赤着脚在田地里干活。他们挑着担子,走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为了防止滑倒,那脚趾深深地抠进泥里,恨不得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这样的一双双赤脚,也像锚一样牢牢地扎在我记忆的深处,每每想起,就会从内心里发出一声喟叹。夏天。为忙抢收抢种,一双双光脚板急如风火,噼噼啪啪地敲响村前的泥路或石板,甚至行走在晒得就要熔化的柏油路上,一天不知要在村庄与田地之间往返多少趟。中午,如果有时间短暂休息,他们就赤着一双沾满泥土的脚,侧卧在木榻上……在我们村子里,有几位农民是在劳作当中倒在田地里过世的。我们那里。甚至用“脚丫上的泥还没有洗净”这样的话,来泛指一切倒在岗位上的死者,凄然中似乎还有悲壮。
农人们一年四季有那么多日子赤脚,他们的脚大多是变形的,趾骨粗大。踵趼很厚,冬天脚掌还会有道道裂口,颜色则是黧黑。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双双赤裸的脚在大地上终年奔跑,田野间才会出现春天碧浪千重,秋天金黄一片、处处稻谷飘香的景象!
现在,农村已经很少有人赤脚了,但我们不应忘记我们曾经赤脚的日子。
我向我曾经看到过的一双双赤脚,致以最高的礼赞。
(选自《文汇报》2010年9月30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