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到吕雉,人们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她残杀戚夫人成为人彘的故事。但是就吕雉本身的女性角色而言,她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吕后杀戚姬、诛功臣等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与其攻击性心理的形成密切相关,早期的牢狱之灾和刘邦的移情别恋使吕雉深受挫折。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吕雉 挫折 攻击性心理 戚姬
吕后名雉, 字娥姁, 单父( 今山东单县) 人。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她却能执掌西汉朝政十五年,临朝称制八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首个实际上的女皇。因此, 司马迁在《史记》中破例为其立“纪”,并对其在位期间的政绩予以高度赞誉:“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但就是这样一位在汉初政治上有杰出建树的人物,却有着常人难以具备的攻击性心理和令其对手不寒而栗的残酷手段。一位早期素有“贤操”的女子何以能变成以残忍著称的“女魔头”?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论述,就教于方家通人。
一、牢狱生涯让吕雉在失望与挫折中走向极端
(一)为刘邦的错误承担后果使吕雉从温顺走向坚强
秦末战乱,吕雉一家搬到沛县,因吕公和县令交好,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当时接待客人的是萧何,他规定:“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但是身无分文的刘邦却高喊:“贺钱万”,实不持一钱。吕雉父亲吕公闻之亲自相迎。吕公者,好相人[1]。当他看到刘邦“隆准而龙颜”的外表后,认为刘邦是个贵人,前途不可限量,于是就将女儿吕雉嫁与刘邦。
当时的刘邦只是一个亭长,不仅收入不多,还经常以公务为由与朋友外出酗酒,寻欢作乐,《史记·高祖本纪》中所言刘邦“好酒及色”可谓一针见血。这样,婚后家庭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吕雉身上,但她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孝顺父母,养育儿女,田间耕作,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并先后为刘邦生了一儿一女。然而这位贤惠憨实的女子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惹上了牢狱之灾。
司马迁评价刘邦是“仁而爱人”。这也说明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如他在做泗水亭长期间,有一次押送服劳役的刑徒去郦山,结果“徒多道亡”。按照秦律规定,刑徒不能按期到达或半途而逃者,负责押送的官员要负连坐之责。刘邦自度比至皆亡,所以解纵所送徒。并且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1]刘邦的这一举措,感动了其中十几位壮士,他们表示愿意跟随刘邦左右。从这里不难看出,刘邦所谓“仁爱而人”更多表现的是他的虚伪与城府之深,他在预计到最后结果之后,一方面为了自己保命,一方面还可收买人心,可谓一举两得。
刘邦身为亭长,负责押运赋役的刑徒,但是却私自放人,这样的行为是秦朝的法律所不容许的。刘邦为保命和收买人心逃到山丘深处,而无辜的吕雉却做了刘邦的替罪羊,被关进沛县大牢。吕雉在监狱的生活苦不堪言,并不断遭受狱卒的刁难,一个和刘邦关系不错的狱卒审食其,看到别的狱卒虐待吕雉,一怒之下打伤了那个虐待吕雉的狱卒。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吕雉在狱中受到了怎样的虐待,但是从这一事件的记载我们不难了解到吕雉当时在监狱确实受了很多苦。而这个时候的吕雉心理也有了一定变化,她嫁与刘邦后任劳任怨,老实本分,却还要为刘邦的错误承担后果。监狱生活的磨砺,让吕雉的性格慢慢变得坚毅果敢。
(二)楚汉之争期间刘邦的无情使吕雉深受挫折
刘邦身上有着自私和无赖的特点,范增曾评价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而刘邦攻入彭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不仅如此,当遇到有人对自己的利益产生威胁时,即使是自己的亲人,刘邦也会翻脸不认人。
(1)推子求生
楚汉战争初期,面对“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项羽的进攻,刘邦节节败退,有一次,在逃跑途中,刘邦“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2]。刘邦在楚王的追兵赶来时候,为了活命竟然把自己的亲生骨肉推下车。可见其心之恨、其情之淡。幸亏夏侯婴把孩子抱上车。可以想象吕雉知道这件事情后会是什么心情。
(2)妄图食父
刘邦的父亲吕公和妻子吕雉成为项羽的俘虏后。战争的残酷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善待俘虏,尤其是吕雉这样特殊的身份,在做俘虏的这二十八个月中,肯定饱受身体和心理的折磨与煎熬。而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刘邦可以救出自己逃离这样的炼狱,然后现实给了吕雉沉重的打击。项王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在项羽威胁要煮了刘邦的父亲时,刘邦竟然无动于衷,还夸口煮好了一起喝汤。史书记载的虽然是杀太公,如果真的烹了太公,吕雉能躲得过去吗?不可能!
司马迁曾经在《史记·吕后本纪》中曾经这样描述吕雉“吕后为人刚毅”。吕雉是一个要强的女人,在经受了长久的牢狱生活后,刘邦的无情使吕雉深受挫折,对很多事情开始有了极端的认识,尤其在吕雉回到刘邦身边时发现刘邦身边已经有了一个戚姬。
二、感情生活的挫折导致吕雉性格的进一步变态
刘邦本来就是一位对感情并不忠贞之人,早在娶吕雉之前,刘邦就与一位曹姓女子有染,两人并育有一子,也就是西汉立国后的齐王刘肥。刘邦与曹姓女子的风月之事,吕雉嫁于刘邦之前并不知情,直到进入刘家之门方知刘邦还有如此风花雪月之情。但对这件事,史书并未记载吕雉的反应。但依常理揆之,应该是吕雉情感生活中的第一次挫折。
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建立汉朝,立吕雉为皇后,刘盈为太子。此时贵为皇后的吕雉并不幸福,她在经历磨难,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却要面对后宫的争斗和废长立幼的斗争,尤其是最大的竞争者——戚姬和她的儿子刘如意。
刘邦早在还是汉王的时候就娶了戚姬,并十分宠爱。戚姬为刘邦生育一子刘如意后,“常从上之关东,日夜涕泣,欲立其子代太子”。而刘邦的爱屋及乌的想以“如意类我”为由,废长立幼。这时的吕雉“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虽然最终依靠张良的计谋,太子没有被废。但是刘邦想废长立幼的行为深深的伤害和刺激的吕雉,使吕雉的挫折进一步加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认为:“过分焦虑的母亲事实上只不过是在关心自己的子女而已,不管她承认自己焦虑,还是把自己的焦虑解释成一种正当的恐惧,情况都是如此”。[4]作为母亲,她要保护她的孩子,所以吕雉的心理肯定起了很大的变化。对刘邦的怨,对戚姬的恨,对一切的不满全部都放在了戚姬的身上,所以在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她做的第一件事报复戚姬,她在毒死赵王刘如意之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我们不能否认吕后这一举措是残忍的,但是我们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吕后对戚姬的怨恨之深。 三、冒顿单于的羞辱强化了吕雉的攻击性行为
由于常年战乱,西汉初期,经济季度凋敝,国力尚未恢复。面对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咄咄逼人的攻势,汉初统治者只好采取屈辱的和亲的政策,这也使得匈奴单于极端骄横,完全不把中原政权放在眼里,甚至不断做出羞辱西汉政权的举动。如刘邦死后不久,“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 [5]。这里所讲的冒顿单于的“妄言”其实就是其给高后所修的“求婚”书,信中冒顿单于公然讲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6]。由此看出,冒顿调戏的意思显而易见。果然吕后看到此信后“大怒”,“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但面对强大的匈奴作战兵团,此时的汉王朝没有丝毫获胜的把握。所以在羞愧难当之后,吕后也只能权衡利弊得失,采纳主和派大臣季布等人的意见,很是克制地回了一封信,说“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5]吕后稳健的做法最终避免了汉匈双方的战争,重修走上“和亲”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吕后虽然以看似柔弱的外交手段平息了匈奴的调戏,《史记》、《汉书》等也巧妙做到了“为尊者讳”,用上了所谓“幸而赦之”等溢美之词,但该事件对从不肯屈尊他人的吕后而言无疑是极大的羞辱,从政治层面和外交礼仪方面看,吕后可谓在国人面前丢尽了“颜面”,在外交上陷于被动,也使得匈奴更加轻视汉朝。这一点对吕后来讲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但碍于国力弱小,吕后也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咽。这种挫折更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因此受挫后的吕后只能以更加攻击性的手段处置其政治对手和刘姓诸王,以此来转移她从匈奴那里遭受到的心理压力。而吕后此后对赵王刘如意、齐王刘肥等打杀,对其他刘姓诸侯王的贬斥,无不是其攻击性行为进一步强化的表现。
综上所述,吕雉自嫁与刘邦之后,长期过着担惊受怕、颠沛流离的生活,长期的压抑造成了她不信任任何人的猜疑心理,变得具有攻击性。刘邦对吕雉感情的冷落,戚姬对她地位的威胁无一不增加着她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这就促使她紧紧抓住权利,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一丝安慰,在刘邦死后,吕后压抑了这么多年的委屈、愤怒、不幸全部发泄出来,残忍的杀害戚姬和赵王刘如意。而造成吕后攻击性心理的,正是环境对她的刺激和她对环境存在的心理障碍,如威胁感、不安全感等。同时,吕后的个人心理需求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强烈反差,也导致了她不稳定的心理承受力。因而表现出了对社会环境的异常作用力。这其中也有人性本能中攻击性行为的残存[7]。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汉]司马迁.史记·吕后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4][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冯川译[M]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5][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6][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7]刘昌安.吕后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形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作者信息:
彭易(1987.10~),女,陕西,宁波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人文与传媒学院,专门史。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 吕雉 挫折 攻击性心理 戚姬
吕后名雉, 字娥姁, 单父( 今山东单县) 人。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她却能执掌西汉朝政十五年,临朝称制八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首个实际上的女皇。因此, 司马迁在《史记》中破例为其立“纪”,并对其在位期间的政绩予以高度赞誉:“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但就是这样一位在汉初政治上有杰出建树的人物,却有着常人难以具备的攻击性心理和令其对手不寒而栗的残酷手段。一位早期素有“贤操”的女子何以能变成以残忍著称的“女魔头”?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论述,就教于方家通人。
一、牢狱生涯让吕雉在失望与挫折中走向极端
(一)为刘邦的错误承担后果使吕雉从温顺走向坚强
秦末战乱,吕雉一家搬到沛县,因吕公和县令交好,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当时接待客人的是萧何,他规定:“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但是身无分文的刘邦却高喊:“贺钱万”,实不持一钱。吕雉父亲吕公闻之亲自相迎。吕公者,好相人[1]。当他看到刘邦“隆准而龙颜”的外表后,认为刘邦是个贵人,前途不可限量,于是就将女儿吕雉嫁与刘邦。
当时的刘邦只是一个亭长,不仅收入不多,还经常以公务为由与朋友外出酗酒,寻欢作乐,《史记·高祖本纪》中所言刘邦“好酒及色”可谓一针见血。这样,婚后家庭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吕雉身上,但她并没有过多的抱怨,孝顺父母,养育儿女,田间耕作,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并先后为刘邦生了一儿一女。然而这位贤惠憨实的女子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惹上了牢狱之灾。
司马迁评价刘邦是“仁而爱人”。这也说明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如他在做泗水亭长期间,有一次押送服劳役的刑徒去郦山,结果“徒多道亡”。按照秦律规定,刑徒不能按期到达或半途而逃者,负责押送的官员要负连坐之责。刘邦自度比至皆亡,所以解纵所送徒。并且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 [1]刘邦的这一举措,感动了其中十几位壮士,他们表示愿意跟随刘邦左右。从这里不难看出,刘邦所谓“仁爱而人”更多表现的是他的虚伪与城府之深,他在预计到最后结果之后,一方面为了自己保命,一方面还可收买人心,可谓一举两得。
刘邦身为亭长,负责押运赋役的刑徒,但是却私自放人,这样的行为是秦朝的法律所不容许的。刘邦为保命和收买人心逃到山丘深处,而无辜的吕雉却做了刘邦的替罪羊,被关进沛县大牢。吕雉在监狱的生活苦不堪言,并不断遭受狱卒的刁难,一个和刘邦关系不错的狱卒审食其,看到别的狱卒虐待吕雉,一怒之下打伤了那个虐待吕雉的狱卒。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吕雉在狱中受到了怎样的虐待,但是从这一事件的记载我们不难了解到吕雉当时在监狱确实受了很多苦。而这个时候的吕雉心理也有了一定变化,她嫁与刘邦后任劳任怨,老实本分,却还要为刘邦的错误承担后果。监狱生活的磨砺,让吕雉的性格慢慢变得坚毅果敢。
(二)楚汉之争期间刘邦的无情使吕雉深受挫折
刘邦身上有着自私和无赖的特点,范增曾评价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而刘邦攻入彭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不仅如此,当遇到有人对自己的利益产生威胁时,即使是自己的亲人,刘邦也会翻脸不认人。
(1)推子求生
楚汉战争初期,面对“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项羽的进攻,刘邦节节败退,有一次,在逃跑途中,刘邦“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坠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2]。刘邦在楚王的追兵赶来时候,为了活命竟然把自己的亲生骨肉推下车。可见其心之恨、其情之淡。幸亏夏侯婴把孩子抱上车。可以想象吕雉知道这件事情后会是什么心情。
(2)妄图食父
刘邦的父亲吕公和妻子吕雉成为项羽的俘虏后。战争的残酷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善待俘虏,尤其是吕雉这样特殊的身份,在做俘虏的这二十八个月中,肯定饱受身体和心理的折磨与煎熬。而她唯一的希望就是刘邦可以救出自己逃离这样的炼狱,然后现实给了吕雉沉重的打击。项王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在项羽威胁要煮了刘邦的父亲时,刘邦竟然无动于衷,还夸口煮好了一起喝汤。史书记载的虽然是杀太公,如果真的烹了太公,吕雉能躲得过去吗?不可能!
司马迁曾经在《史记·吕后本纪》中曾经这样描述吕雉“吕后为人刚毅”。吕雉是一个要强的女人,在经受了长久的牢狱生活后,刘邦的无情使吕雉深受挫折,对很多事情开始有了极端的认识,尤其在吕雉回到刘邦身边时发现刘邦身边已经有了一个戚姬。
二、感情生活的挫折导致吕雉性格的进一步变态
刘邦本来就是一位对感情并不忠贞之人,早在娶吕雉之前,刘邦就与一位曹姓女子有染,两人并育有一子,也就是西汉立国后的齐王刘肥。刘邦与曹姓女子的风月之事,吕雉嫁于刘邦之前并不知情,直到进入刘家之门方知刘邦还有如此风花雪月之情。但对这件事,史书并未记载吕雉的反应。但依常理揆之,应该是吕雉情感生活中的第一次挫折。
楚汉战争结束,刘邦建立汉朝,立吕雉为皇后,刘盈为太子。此时贵为皇后的吕雉并不幸福,她在经历磨难,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却要面对后宫的争斗和废长立幼的斗争,尤其是最大的竞争者——戚姬和她的儿子刘如意。
刘邦早在还是汉王的时候就娶了戚姬,并十分宠爱。戚姬为刘邦生育一子刘如意后,“常从上之关东,日夜涕泣,欲立其子代太子”。而刘邦的爱屋及乌的想以“如意类我”为由,废长立幼。这时的吕雉“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虽然最终依靠张良的计谋,太子没有被废。但是刘邦想废长立幼的行为深深的伤害和刺激的吕雉,使吕雉的挫折进一步加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妮认为:“过分焦虑的母亲事实上只不过是在关心自己的子女而已,不管她承认自己焦虑,还是把自己的焦虑解释成一种正当的恐惧,情况都是如此”。[4]作为母亲,她要保护她的孩子,所以吕雉的心理肯定起了很大的变化。对刘邦的怨,对戚姬的恨,对一切的不满全部都放在了戚姬的身上,所以在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她做的第一件事报复戚姬,她在毒死赵王刘如意之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我们不能否认吕后这一举措是残忍的,但是我们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吕后对戚姬的怨恨之深。 三、冒顿单于的羞辱强化了吕雉的攻击性行为
由于常年战乱,西汉初期,经济季度凋敝,国力尚未恢复。面对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咄咄逼人的攻势,汉初统治者只好采取屈辱的和亲的政策,这也使得匈奴单于极端骄横,完全不把中原政权放在眼里,甚至不断做出羞辱西汉政权的举动。如刘邦死后不久,“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 [5]。这里所讲的冒顿单于的“妄言”其实就是其给高后所修的“求婚”书,信中冒顿单于公然讲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6]。由此看出,冒顿调戏的意思显而易见。果然吕后看到此信后“大怒”,“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但面对强大的匈奴作战兵团,此时的汉王朝没有丝毫获胜的把握。所以在羞愧难当之后,吕后也只能权衡利弊得失,采纳主和派大臣季布等人的意见,很是克制地回了一封信,说“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5]吕后稳健的做法最终避免了汉匈双方的战争,重修走上“和亲”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吕后虽然以看似柔弱的外交手段平息了匈奴的调戏,《史记》、《汉书》等也巧妙做到了“为尊者讳”,用上了所谓“幸而赦之”等溢美之词,但该事件对从不肯屈尊他人的吕后而言无疑是极大的羞辱,从政治层面和外交礼仪方面看,吕后可谓在国人面前丢尽了“颜面”,在外交上陷于被动,也使得匈奴更加轻视汉朝。这一点对吕后来讲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但碍于国力弱小,吕后也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咽。这种挫折更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因此受挫后的吕后只能以更加攻击性的手段处置其政治对手和刘姓诸王,以此来转移她从匈奴那里遭受到的心理压力。而吕后此后对赵王刘如意、齐王刘肥等打杀,对其他刘姓诸侯王的贬斥,无不是其攻击性行为进一步强化的表现。
综上所述,吕雉自嫁与刘邦之后,长期过着担惊受怕、颠沛流离的生活,长期的压抑造成了她不信任任何人的猜疑心理,变得具有攻击性。刘邦对吕雉感情的冷落,戚姬对她地位的威胁无一不增加着她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这就促使她紧紧抓住权利,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一丝安慰,在刘邦死后,吕后压抑了这么多年的委屈、愤怒、不幸全部发泄出来,残忍的杀害戚姬和赵王刘如意。而造成吕后攻击性心理的,正是环境对她的刺激和她对环境存在的心理障碍,如威胁感、不安全感等。同时,吕后的个人心理需求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强烈反差,也导致了她不稳定的心理承受力。因而表现出了对社会环境的异常作用力。这其中也有人性本能中攻击性行为的残存[7]。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汉]司马迁.史记·吕后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4][美]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冯川译[M]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5][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6][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7]刘昌安.吕后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其形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作者信息:
彭易(1987.10~),女,陕西,宁波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人文与传媒学院,专门史。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