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课程教学,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可以看出,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传统教学模式却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转变到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主要任务;转变师生在教学关系上的地位;转变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做到这几个转变,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历史兴趣
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填鸭式,势必导致教师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处在被动地位。而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更广泛地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就是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历史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要把学生的参与落实到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过程。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动机的培养和探究方法与思路的发展。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不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个人情感,而且要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建立起双向的情感交流。学习任何一个历史事件,了解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决不是单纯的陈述和记忆,必须伴之以情感的体验和交流,才能使学生真正产生喜怒与爱憎,崇敬和鄙视。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师唱独角戏是不行的。
二、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整体性原则是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全面的应有的发展,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机会均等。二是要把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即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三是进行多种内容的素质教育必须取向一致,使其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在认识观念上与应试教育有差距,这就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支持,全社会协调一致。学生的教育主战场在学校,因此学校必须摆正各学科的位置,对历史学科也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功能。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课教学的目的中,明确提出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目的任务。全面阐述了历史教学的任务,即知识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和导向,能力培养是关键。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历史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最佳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落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学会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地对 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指导的一种策略。
1.学会阅读
历史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最基本的是要学会读教材,读相关的史料、图画、图表等。可以从教材入手,历史事件的论述是多方面的,但概括精要,揭示本质,最关键的表述往往只一句或几句话。阅读中应提倡多问、大胆质疑、人人参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或史料中不理解、不明确的问题质疑,对教材不同论点质疑,对尖子生、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引导其既能质疑又能释疑,充分开发其潜能。
2.学会用范例理论原理去认识和解决同类问题,使知识达到有效迁移
示范性的分析历史问题,向学生展示教师理解问题的思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方法形成的主渠道。
3.学会讨论
讨论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予讨论历史问题,它的益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占有材料,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争鸣,达到解决问题、深入学习、发展自我的目的。
总之,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从当前的现状看,应试教育还比较普遍,口头上的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做着应试教育,要把应试教育彻底转变为素质教育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教育者责任大,任务重,只有教育者不懈地坚持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组稿编辑:成小兵】
(作者单位:713600陕西省长武县马寨中学)
一、 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历史兴趣
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填鸭式,势必导致教师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处在被动地位。而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更广泛地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也就是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把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
历史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要把学生的参与落实到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过程。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动机的培养和探究方法与思路的发展。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不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个人情感,而且要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建立起双向的情感交流。学习任何一个历史事件,了解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决不是单纯的陈述和记忆,必须伴之以情感的体验和交流,才能使学生真正产生喜怒与爱憎,崇敬和鄙视。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教师唱独角戏是不行的。
二、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整体性原则是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素质教育对象的全体,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全面的应有的发展,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机会均等。二是要把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即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三是进行多种内容的素质教育必须取向一致,使其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在认识观念上与应试教育有差距,这就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的重视支持,全社会协调一致。学生的教育主战场在学校,因此学校必须摆正各学科的位置,对历史学科也是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功能。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课教学的目的中,明确提出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目的任务。全面阐述了历史教学的任务,即知识教育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和导向,能力培养是关键。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历史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最佳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落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学会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适时地对 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心理、学习方法指导的一种策略。
1.学会阅读
历史阅读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最基本的是要学会读教材,读相关的史料、图画、图表等。可以从教材入手,历史事件的论述是多方面的,但概括精要,揭示本质,最关键的表述往往只一句或几句话。阅读中应提倡多问、大胆质疑、人人参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或史料中不理解、不明确的问题质疑,对教材不同论点质疑,对尖子生、高年级的学生还可引导其既能质疑又能释疑,充分开发其潜能。
2.学会用范例理论原理去认识和解决同类问题,使知识达到有效迁移
示范性的分析历史问题,向学生展示教师理解问题的思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方法形成的主渠道。
3.学会讨论
讨论是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学生参予讨论历史问题,它的益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占有材料,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争鸣,达到解决问题、深入学习、发展自我的目的。
总之,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从当前的现状看,应试教育还比较普遍,口头上的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做着应试教育,要把应试教育彻底转变为素质教育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教育者责任大,任务重,只有教育者不懈地坚持和努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组稿编辑:成小兵】
(作者单位:713600陕西省长武县马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