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击退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经历十一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行军二万五千里。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早就在广泛流传,而且在1937年即通过美国记者埃·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而传于国外(见于该书第五编《长征》),很多的学者都谈过关于此诗的意义和艺术表现。
毛泽东的《长征》一诗在毛泽东阅定的各种版本的毛泽东诗词集中,都列在同作于1935年10月的《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之前,所注时间也是1935年10月。但关于其作于何地,鲜有人讨论之。1935年9月中旬,中央红军已翻过了川北和甘肃南部的大雪山。9月18日拂晓,突破位于甘肃岷县境内由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重兵扼手的腊子口天险。9月20日,进往宕昌县哈达铺,在此休整两天。红军在宕昌获知陕北苏区的情况,这时国民党反动派急忙拼凑了二三十万人马,准备在渭河一线堵击。中央红军佯作向天水前进状,诱使敌人将主力集中于天水,实际上却以急行军从武山、漳县之间,顺利通过渭河封锁线。9月26日,迅速占领了通渭县。 27日,在榜罗镇小学校长室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榜罗会议”。9月29日,毛泽东、彭德怀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攻占通渭城,这天晚上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红军指战员。30日晚,全军指战员欢聚在县城南门外的河滩上,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文娱晚会和大会餐,邓发、叶剑英、杨尚昆等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据胡吉安《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一文回忆,毛泽东就是在进入通渭县城后接见指战员的会上朗诵了这首诗。(《解放军文艺》1959年第2期)那么,诗应作于甘肃境内,确切说应作于甘肃通渭。所标注时间为“十月”,可能在此后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一起有所修改。
当时红军经历了长征中全部的艰难险阻,军队损失很大,装备也很差,而恢复给养尚未开始。所以,虽然最艰险、最困难的时期过去了,但却是人数最少、将士的体力差到极点、装备也最欠缺的时期。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写成《长征》一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充满了无比豪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出诗人作为一位革命领袖的远大目光和宽阔胸怀。诗人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已经完全失败了,长征即将结束,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蓬勃发展的时机马上到来。本诗从内容方面说,第一,由长征总结出工农红军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关于此,诗开头两句是最精练的概括,末尾二句更是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二,对长征的过程作了一个总结,点到了在整个长征中最难忘记的一些记忆。诗人的兴奋与回忆交织在一起。
首联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全诗的中心。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诗人首先气壮山河地喊出这一句来,既有鼓舞士气的作用,也体现出诗人在看待长征各方面的积极思想,看到巨大牺牲后的不平凡意义和向前看的思想方法。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指大体上从东到西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间的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乌蒙”,即乌蒙山,绵延于贵州、云南两省之间。绵延在湘、赣、粤、桂边境的大庾岭等五条岭,蜿蜒曲折,连绵不断,而在诗人的记忆中如同水面上因风而成的小波浪;起伏于云贵之间的乌蒙山脉,绵延无际,气势雄伟,在诗人看来就像泥丸在一个斜面上跳动而形成的曲线。这里写出了红军的不凡经历,同时也显示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顶天立地之身,纵观天下之目,俯视千山万壑。
颔联是承首联的“千山”言之,颈联是承首联之“万水”言之。“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玉树县至四川宜宾县之间的一段。“大渡”,即大渡河,源于青海,在四川乐山县流入岷江。在四川泸定县一段河两岸为悬崖,地势险要,其上有一铁索桥,由13根铁索组成,长约30丈(100米),上铺木板。金沙江、大渡河是长征路上的两处天险。因为金沙江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向下看急流冲激,拍打着高岸,“水拍”写波涛汹涌,水势甚急。而当时正值五月天气,热气上蒸,故曰“云崖暖”。大渡河上高悬的铁索桥,人一走动就会上下闪动,如果有大风还会左右摇摆,步其上令人惊心动魄。加之上面铺的一些木板被敌人撤去,跨其上更令人心胆俱寒,故曰“铁索寒”。
大庾岭等五岭和乌蒙山是长征路上经历时间长,又因山路蜿蜒曲折走得相当吃力的路程,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是最惊险的经历。三、四句写山,五、六句写水,具体写了首联说的“万水千山”中最难忘的几个地方,说明其经历艰难险阻的状况,则所谓“只等闲”者,实非常人可以等闲视之者。长征这个伟大壮举之不平凡,红军战士的坚强勇敢、无坚不摧、战无不胜,便在不言之中。当中两联是承首联的“红军”二句言之,所以,诗人实际显示了一个群体的高大形象。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就是红军形象的写照。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山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其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4500米,山顶终年积雪,因而称为“大雪山”。“喜”字,又加一个“更”字,将前面所说二万五千里中种种艰难险阻的经历,从其意义方面点出其不平凡与值得回忆,看作了可喜之事。两个月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都开动了两只脚,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百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群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省内,长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这是对长征的意义的最科学、全面的总结。“三军”泛指军队。春秋时候中原大国如晋国等将军队分为上、中、下,南方的楚国则分为左、中、右(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后代也以“三军”泛指整个军队。1958年12月,毛泽东关于自己的诗的批注中说本诗的“三军”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但1935年10月之时,红二六军团(后并为“红二方面军”)尚在鄂川黔根据地,未开始长征,红四方面军由张国焘带领南下川康之地,则作诗当时乃是只就一方面军言之,但泛指军队。批注时时过境迁,从军队团结方面作解,故如此说。因而此诗中“三军”仍以理解为参加长征已翻越大雪山的所有官兵为宜。在长征即将结束而尚未结束之时,即看到“新局面即将开始”,胜利在望,因而喜笑颜开,显示出诗人作为无产阶级伟大战略家高瞻远瞩的不平凡的眼光。翻越岷山是度过了最后一个难关,也是红军经过长久行军身体状况和装备最差的情况下经过的一个最艰难的阶段,之所以是“更喜”,一是证明了红军的无敌,二是因为从此便胜利在望,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下完成了这个壮举。
本诗内容凝练、大气磅礴、结构严谨,而中间两联又对仗工整,确是近代以来诗词的名篇。
本诗中表现出的恢弘气概与乐观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毛泽东长征所作的所有作品中,也体现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作品中,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诗中也有所体现。比如1959年6月赴庐山开会途中回乡所作《到韶山》,在当时全国很多地方粮食不足,饿殍遍野,毛泽东家乡韶山同样未能幸免“大跃进”以来造成的天灾人祸。在此情况下,诗中仍然说“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1962年他生日当天所作《冬云》中虽然写“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但末尾仍然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因此,可以说毛泽东的这种英雄主义贯穿着他的一生,体现在他从早年至六七十岁以后的诗词作品中。笔者以为这首先有性格的因素。毛泽东一直是一个十分刚强、好胜、自负的人,他不是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之后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他在25岁时所作《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就说:“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他不是到1962年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说才说“小小寰球”的,他在《送纵宇一郎东行》一诗中已说“要把宇宙看稊米”。其次,有思想方法的因素。毛泽东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是看到有利的因素,看到胜利的曙光。在此,也有主导思想方面的因素。他总认为要奋斗总会有牺牲,要建设新的,必须要打破旧的。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更看重理想,故为达到理想的目标,不惜作极大的牺牲。
《长征》这首诗是永远的历史丰碑,就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的功勋将永载史册一样。同时,笔者以为我们读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之作也联系这首诗及民主革命阶段其他作品来读,对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更有意义。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诗词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早就在广泛流传,而且在1937年即通过美国记者埃·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而传于国外(见于该书第五编《长征》),很多的学者都谈过关于此诗的意义和艺术表现。
毛泽东的《长征》一诗在毛泽东阅定的各种版本的毛泽东诗词集中,都列在同作于1935年10月的《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之前,所注时间也是1935年10月。但关于其作于何地,鲜有人讨论之。1935年9月中旬,中央红军已翻过了川北和甘肃南部的大雪山。9月18日拂晓,突破位于甘肃岷县境内由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重兵扼手的腊子口天险。9月20日,进往宕昌县哈达铺,在此休整两天。红军在宕昌获知陕北苏区的情况,这时国民党反动派急忙拼凑了二三十万人马,准备在渭河一线堵击。中央红军佯作向天水前进状,诱使敌人将主力集中于天水,实际上却以急行军从武山、漳县之间,顺利通过渭河封锁线。9月26日,迅速占领了通渭县。 27日,在榜罗镇小学校长室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榜罗会议”。9月29日,毛泽东、彭德怀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攻占通渭城,这天晚上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红军指战员。30日晚,全军指战员欢聚在县城南门外的河滩上,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文娱晚会和大会餐,邓发、叶剑英、杨尚昆等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据胡吉安《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一文回忆,毛泽东就是在进入通渭县城后接见指战员的会上朗诵了这首诗。(《解放军文艺》1959年第2期)那么,诗应作于甘肃境内,确切说应作于甘肃通渭。所标注时间为“十月”,可能在此后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一起有所修改。
当时红军经历了长征中全部的艰难险阻,军队损失很大,装备也很差,而恢复给养尚未开始。所以,虽然最艰险、最困难的时期过去了,但却是人数最少、将士的体力差到极点、装备也最欠缺的时期。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写成《长征》一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充满了无比豪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出诗人作为一位革命领袖的远大目光和宽阔胸怀。诗人看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已经完全失败了,长征即将结束,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蓬勃发展的时机马上到来。本诗从内容方面说,第一,由长征总结出工农红军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关于此,诗开头两句是最精练的概括,末尾二句更是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二,对长征的过程作了一个总结,点到了在整个长征中最难忘记的一些记忆。诗人的兴奋与回忆交织在一起。
首联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全诗的中心。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诗人首先气壮山河地喊出这一句来,既有鼓舞士气的作用,也体现出诗人在看待长征各方面的积极思想,看到巨大牺牲后的不平凡意义和向前看的思想方法。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指大体上从东到西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间的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乌蒙”,即乌蒙山,绵延于贵州、云南两省之间。绵延在湘、赣、粤、桂边境的大庾岭等五条岭,蜿蜒曲折,连绵不断,而在诗人的记忆中如同水面上因风而成的小波浪;起伏于云贵之间的乌蒙山脉,绵延无际,气势雄伟,在诗人看来就像泥丸在一个斜面上跳动而形成的曲线。这里写出了红军的不凡经历,同时也显示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顶天立地之身,纵观天下之目,俯视千山万壑。
颔联是承首联的“千山”言之,颈联是承首联之“万水”言之。“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玉树县至四川宜宾县之间的一段。“大渡”,即大渡河,源于青海,在四川乐山县流入岷江。在四川泸定县一段河两岸为悬崖,地势险要,其上有一铁索桥,由13根铁索组成,长约30丈(100米),上铺木板。金沙江、大渡河是长征路上的两处天险。因为金沙江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向下看急流冲激,拍打着高岸,“水拍”写波涛汹涌,水势甚急。而当时正值五月天气,热气上蒸,故曰“云崖暖”。大渡河上高悬的铁索桥,人一走动就会上下闪动,如果有大风还会左右摇摆,步其上令人惊心动魄。加之上面铺的一些木板被敌人撤去,跨其上更令人心胆俱寒,故曰“铁索寒”。
大庾岭等五岭和乌蒙山是长征路上经历时间长,又因山路蜿蜒曲折走得相当吃力的路程,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是最惊险的经历。三、四句写山,五、六句写水,具体写了首联说的“万水千山”中最难忘的几个地方,说明其经历艰难险阻的状况,则所谓“只等闲”者,实非常人可以等闲视之者。长征这个伟大壮举之不平凡,红军战士的坚强勇敢、无坚不摧、战无不胜,便在不言之中。当中两联是承首联的“红军”二句言之,所以,诗人实际显示了一个群体的高大形象。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就是红军形象的写照。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山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其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4500米,山顶终年积雪,因而称为“大雪山”。“喜”字,又加一个“更”字,将前面所说二万五千里中种种艰难险阻的经历,从其意义方面点出其不平凡与值得回忆,看作了可喜之事。两个月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都开动了两只脚,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百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群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省内,长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这是对长征的意义的最科学、全面的总结。“三军”泛指军队。春秋时候中原大国如晋国等将军队分为上、中、下,南方的楚国则分为左、中、右(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后代也以“三军”泛指整个军队。1958年12月,毛泽东关于自己的诗的批注中说本诗的“三军”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但1935年10月之时,红二六军团(后并为“红二方面军”)尚在鄂川黔根据地,未开始长征,红四方面军由张国焘带领南下川康之地,则作诗当时乃是只就一方面军言之,但泛指军队。批注时时过境迁,从军队团结方面作解,故如此说。因而此诗中“三军”仍以理解为参加长征已翻越大雪山的所有官兵为宜。在长征即将结束而尚未结束之时,即看到“新局面即将开始”,胜利在望,因而喜笑颜开,显示出诗人作为无产阶级伟大战略家高瞻远瞩的不平凡的眼光。翻越岷山是度过了最后一个难关,也是红军经过长久行军身体状况和装备最差的情况下经过的一个最艰难的阶段,之所以是“更喜”,一是证明了红军的无敌,二是因为从此便胜利在望,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下完成了这个壮举。
本诗内容凝练、大气磅礴、结构严谨,而中间两联又对仗工整,确是近代以来诗词的名篇。
本诗中表现出的恢弘气概与乐观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毛泽东长征所作的所有作品中,也体现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作品中,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诗中也有所体现。比如1959年6月赴庐山开会途中回乡所作《到韶山》,在当时全国很多地方粮食不足,饿殍遍野,毛泽东家乡韶山同样未能幸免“大跃进”以来造成的天灾人祸。在此情况下,诗中仍然说“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1962年他生日当天所作《冬云》中虽然写“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但末尾仍然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因此,可以说毛泽东的这种英雄主义贯穿着他的一生,体现在他从早年至六七十岁以后的诗词作品中。笔者以为这首先有性格的因素。毛泽东一直是一个十分刚强、好胜、自负的人,他不是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之后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他在25岁时所作《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就说:“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他不是到1962年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说才说“小小寰球”的,他在《送纵宇一郎东行》一诗中已说“要把宇宙看稊米”。其次,有思想方法的因素。毛泽东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是看到有利的因素,看到胜利的曙光。在此,也有主导思想方面的因素。他总认为要奋斗总会有牺牲,要建设新的,必须要打破旧的。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更看重理想,故为达到理想的目标,不惜作极大的牺牲。
《长征》这首诗是永远的历史丰碑,就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的功勋将永载史册一样。同时,笔者以为我们读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之作也联系这首诗及民主革命阶段其他作品来读,对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