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立象尽意”在基础素描教学中的实现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_im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这个全球资源共享、艺术形式纷繁复杂的时代,如何改革高校基础素描教学,使之能够符合中华民族审美心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道路,成为诸多高校美术教育的争论焦点。文章从素描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剖析入手,倡导中国写意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探究“立象尽意”原则下对个人情感抒发的深层内涵,旨在把基础素描教学引向一个形态多样的更为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立象 写意 素描教学
  [作者简介]张若滢(1979- ),女,河南南阳人,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基础教学与科研。(河南 郑州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6-0125-02
  
  建国后我国美术教育普遍采用素描训练来作为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绘画的整体造型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这与西方素描教育理念的普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我们也发现沿袭西方教育理念的素描训练带给中国学生的不仅仅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还伴随着西方绘画标准与规则的侵入,诸多西方审美标准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取向,使他们渐渐背离了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无法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沦为西方艺术的追随者。因此,有必要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对中国传统审美取向中的写意进行一番回顾和尝试,当然这种探究并非是对传统造型思想的简单重复,而是希望当今的高校素描造型训练中能够在文化层面结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立象尽意”思想,进而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素描教学改革必须尊重“立象尽意”
  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与审美心理和西方存在着极大差异,也正因为这种差异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艺术特色,然而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就是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吸收西方绘画的长处同时兼顾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是现阶段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中西造型艺术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西方写实素描的造型方法和审美标准基本切合了中国绘画中以形写神思想中的对客观物象进行塑造的造型要求。然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中西方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其艺术追求、方法、审美、题材等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许多西方画家把艺术作为人生至高目标,他们付出毕生精力为的就是攀登艺术之高峰。而中国画家则以追求人格的完美为目标,在他们心中艺术仅为实现此人生目标的手段。尤其是传统文人画家,以儒学思想为正统,或退而参佛悟道,把社会自然和人生看得至高无上,画画只不过是他们自娱自乐、抒发人生感慨的消遣方式。这种重视人格修养、强调文史哲知识的修习使传统中国画家能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天地人生之大道,这也是中国艺术家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前提。
  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事物的认识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国的理性认识也不是在逻辑基础上的确立,以至于在绘画造型方面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而西方民族所擅长的是理性分析,在艺术创作中他们所重视的灵感思维也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因此西方素描有着一套严密的、系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对客观对象进行自然描述,尤长于对客观物象的再现性表达。
  2.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审美的精髓所在。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神命脉,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造型理念。它是建立在客体(客观物象)、主体(作者)、本体(艺术形象)三者所产生的关系之上,由观物而生情、写物而寄情,由此达到所谓“得意”,从而表达出作者的个人情感,使观者产生共鸣。写意精神在画面造型中的体现分为两个层面——象和意。象是意所依附的可视形象,意是象之所指。意要通过艺术形象得以实现,意又是象的精神内核,是画家个人情感的自然表露。这种意象造型观正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精髓之所在。
  3.坚持走“立象尽意”的造型道路。西方的写实绘画对客观自然的再现所达到的高度只是类似于中国画所倡导的“以形写神”,而与中国画所崇尚的写意精神还相距甚远。虽然西方画家也有通过作品表现自我情感的个例,但他们始终无法将绘画升华到写意的境界。而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既属写实的范畴,又带有显见的写意因素,有着极强的民族特色。它属于写实艺术的范畴,但又不同于西方品评标准所界定的写实观,这是一种建立在写意原则之上的写实主义,是对自然的一种感悟和表现。这种“立象以尽意”(《易·系辞上》)的做法与西方对自然的极端摹仿或超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艺术有着客观的自身发展规律,世界上各民族的绘画艺术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品评标准和审美尺度,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品评标准和审美尺度的存在,才确保了现今世界上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民族特色,这就是艺术保持可持续发展所赖以实现的基础。目前为了保持中国艺术的独立性,我们在汲取西方艺术教育理念来完善中国美术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对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理解。不仅要求学生以严谨的写实态度审视对象,更要将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造型思想融入其中,使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造型理念有所继承和发展。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当代基础素描教学引向一个形态更为多样、前途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立象尽意”造型观在素描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当今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颇为频繁,西方各类新颖的艺术理念和各式各样的绘画表现形式,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因为某些新、奇、怪的艺术风格迎合了由于社会转型所带给我们的焦躁和不安,人们开始对中西绘画进行反复比较,批驳现行的教学模式。也有的人成为西方艺术的奴仆,甚至用沾满颜料的身体在画布上翻滚、涂抹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与中国画家“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笔精墨妙,盥手涤砚,如临大宾”(宋·郭熙《林泉高致》)的做法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差异虽然使不少中国画家产生了困惑与迷茫的心理,但同时也肯定了我们在素描教学中贯穿写意精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用逆向思维来唤醒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由于受高考应试美术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在素描练习中难以摆脱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习惯于按照自己的固定方式解决问题。造成自己思路僵化、画面刻板无生气,更不要说对意象的表达了。在基础素描教育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就能跨越这一障碍,为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埋下伏笔。
  例如多角度表现的方法,即在一个固定角度观察对象,画出该对象其他角度的形象。正面的模特要画出他的侧面或四分之三侧面的面目;侧面的模特画出他的正面或者半侧面的形态;平视的花瓶画出它的俯视图或者仰视图;完整的水果画出它精致的果核部分;等等。通过这些逆向思维训练让学生可以较为自然地从立象过渡到写意,理解对象形态结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艺术感知能力得以提升。
  2.用默写法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素描教学中除了写生,还可以继承古人在绘画创作中一直沿用的默写法。即依据作者本人的想象,凭借已有的造型基础,塑造出符合或接近自己想象中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没有参考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作者的艺术实践显得异常自由,塑造的艺术形象也就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训练初期可以讓学生观察静物或者人物,发现对象与自己想象中某些形象的共通性,然后进行叠加创作。例如褶皱在一起的衬布可以想象成一张人脸;彩釉瓷瓶的部分纹路可以当做花卉或者动物形象来描绘;人物的投影可以构建出另外一层空间;等等。内容和形式是多变的,但对写意精神的继承是不变的训练目的。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经验积累,对写意造型能力的培养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用背写法训练学生的艺术取舍能力。背写,就是要求学生把平时生活中见到的有意思的客观物象凭记忆画出来。这是培养学生艺术取舍能力和主次把握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通过背写所完成的作品往往能紧抓被描绘对象的精神实质,而对其表象的一面不太注意,其结果使学生对所描绘对象的主要方面准确把握,对次要部分概括处理,所看到的哪些东西需要保留甚至加以艺术夸张,哪些东西需要简化甚至忽略都会随着自己的艺术理解而得以实现。这一过程可以当做写意素描训练的第三部分课题来进行。
  例如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张人物头像照片,然后收起相片,让学生用废旧杂志书报进行拼贴,尽量再现出原照片中人物的精神风貌。这一过程虽然随性自由,实则与中国传统绘画中所提倡的“立象尽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这种拼贴练习,学生无法再把眼光局限在不必要的细节刻画方面,而不得不全身心地关注对象的内心气质。这样一取一舍,正是对写意精神的一种完美诠释。
  4.用夸张和变形提升学生的艺术归纳能力。夸张和变形的造型方法是实现素描中意象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即在写形时,根据不同事物的内在特征和自己画面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把对象最主要的性格特征、色彩质感、形态结构进行强化处理。这种方法改变和调整了那些固有的形式美感,能够更好地透过象的变化,烘托出创作者内在意趣的与众不同。这一课题可以作为背写训练的后续环节来进行。
  在素描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对象后尝试闭着眼睛画,把自己认为能够说明对象个性特点的部分尽量放大,然后睁开眼睛仔细对照客观对象,把需要的细节内容填补在画面上。值得提醒的是,夸张和变形的方法并非随意扭曲和随心所欲的抽象,它是一种重在归纳事物内在精神风貌的训练方法,是一个在立象的同时萃取意境的过程。
  当然,在素描教学实践环节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训练方法来加强学生对“立象尽意”内涵的理解,例如:局部放大、质感转换、联想与幻想等等。但要提醒学生无论怎样创意,都必须把握好画面的黑白灰关系、注意画面的构成感,这也是对素描作业一成不变的要求。
  三、“立象尽意”在素描教学改革中的拓展道路
  我们要在素描教学中发掘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更高层次内涵,不仅要从技术层面要求学生广泛汲取近几十年来借鉴西方造型语言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技巧,依据西方绘画严谨的造型方法给予客观物象作客观深入的描绘,也要注重绘画实践中对自己情感理想的抒发,使画面能够透射出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意识等,更能折射出该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功夫在画外”的俗语很恰当地形容了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必须纵向深挖,寻觅到“立象尽意”精神在艺术领域内更为新颖宽阔的发展空间。
  1.利用多媒体教学塑造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中国绘画和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互为表里的,中国哲学、宗教思想、学术文化的理念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探寻中国绘画艺术的民族精神内涵,锻造出学生的高尚的个人品性和人生理想,使他们的作品所表露出的意——有趣、有神、有韵。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大量绘画、园林、民间美术作品的图片,以提升学生的艺术评判与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戏曲、曲艺、皮影戏选段播放给学生看,引导他们从众多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中体会写意精神的主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完善他们的人格,确立他们正确的审美观。
  2.举办作品展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作业展的举办在素描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课程中间的阶段性展览,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技艺,看到同学的不足积极善意提醒,对比自己的不足能够较为轻松地认识理解。这是对学生素描训练的一次重要阶段性总结,同时也能够为下一进程的教学环节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在素描课程结束时举办的总结展,可以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和教师共同参展。这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反馈素描教学信息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种师生间的交流展览中,学生可以看到更多的素描技法表现形式,对各种教学理念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参观与参与展览赛事以开阔学生视野。如今几乎每所高校各个专业都在扩招,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眼光也变得良莠不齐。但是诸多国家政策对文化艺术的重视也使学生得到了很多开拓视野的机会,省级和全国级的艺术赛事频频,国际的艺术交流也可以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以民间形式开展。
  所以在素描教学中不一定要把学生禁锢在教室中,应该紧紧抓住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好好利用所提供给我们的良好艺术氛围,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院、美术馆,从中体会各个历史时期多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大赛,通过作品参展、参赛也能把“立象尽意”的绘画思想传播给大众。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大的开放型的艺术环境内,对其今后的艺术学习真正起到基础教育的作用。
  四、结语
  在当下的基础素描教学中,我们重提“立象尽意”并非要在中国艺术昔日辉煌中故步自封,也绝不是对盲目追随西方现代艺术的一种无效反抗,而是希望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实现艺术创作对写意精神的回归。这是进一步提高学生造型水准的先决条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审美心理和品评标准的具体体现,又是素描教学工作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必要需求。因此,在素描教学中倡导“立象尽意”是时代前进的需要,也是一条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國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吕胜中.造型原本[M].北京:三联书店,2002.
  [3]韩玉涛.写意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4]周至禹.造型基础[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尴尬”“沆瀣一气”“戊戌变法”……这些词你能写对吗?近日,中南民族大学学生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143名受调查的大学生中,完全写对10个词语的只有12个人。当问及是什么原因造成“提笔错字”时,有同学不好意思地说:“平时都用电脑,现在好多字都想着是一个大概的样子,真正写就很容易错了。”(10月23日《武汉晚报》)  在很多大学生眼中,“提笔错字”的原因是电脑用多了,产生依赖性了。不错,习惯了电脑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发挥大学生提高体育素养的能动作用。高校体育改革有利于高校体育选项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优势,有利于营造自由、自主、活泼、向上、愉快、和谐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使大学体育教学达到尊重学生、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改革 体育选项课 合理选项 指导  [作者简介]崔
[摘要]文章对当前基础课程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进行了分析,指出教育趋同化、学生缺乏动力、封闭教学等弊端。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中,对基础课程教学应起的作用提出了要求:课程要增加内涵与外延建设、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加强计算机对媒体技术应用等。  [关键词]卓越计划 人才培养 基础课程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宋眉眉(1966— ),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理学院
教育部网站于2010年11月19日公布了由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五部门联合制定的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的方案,涉及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部分科技类竞赛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奥赛获奖者不再具有高校保送资格,体育特长生省级统测只设田径、游泳等8个项目以及不超过2个强身健体类项目。  高考加分调整政策的出台,对促进教育公平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尤其是对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
[摘要]结构学分改革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是一种评价方式的改革。文章分析结构学分改革成绩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成立专门考试委员会、加大宣传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建立学生成绩跟踪档案、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等改进措施。探索和完善结构学分改革对提高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效借鉴。  [关键词]结构学分改革建构理论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赵祥凤(1971-),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复印教材成风,有的是一个班里的部分同学进行复印,有的甚至是全班统一用班费购买一套教材,然后再给每位同学复印一套。而很多复印店抓住机会,还打出“集体复印优
针对旅游工艺品市场现状,文章指出在旅游工艺品设计课程中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不可或缺,十分紧迫。通过教学改革在创意思维训练环节中融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绿色设计法、生态
筹备了三年,在招生权依然没有批复的情况下,南科大决定先试先行,实行自主招生、自授学位。支持朱清时校长“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理论基础便是他的“黄灯论”——“一路走来,没有碰到红灯、没有碰到绿灯,全都是黄灯”。这论调与邓小平著名的“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颇有相似之处。  虽然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当时的改革开放民意环境有着非常相似之处,即“渴望变化”,但是,两者又有根本的不同
[摘要]要提高高师院校教育学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该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和基层学校的联系;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教育名著,学会和大师“对话”;灵活使用教材,对教科书做必要的调整;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李克军(1966-),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伦理。(江苏徐州 221009
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劳动组织方式不断变革的现代社会,企业员工除了要适应快速变化、不断深入掌握专业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促进职业教育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