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写作活动中,缺乏独特见解与标新立异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在写作训练中认真培养、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及积极主动地求异创新的写作思维特质,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此举必将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写作思维 定势 想象力 求异性 灵感
在写作活动中,许多学生思维状态不活跃,思维领域狭小,思维能力欠缺,文章立意与形式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有独特见解,另辟蹊径,非独出心裁不可的精神,在我们学生中很少见。追根溯源,缺乏独立见解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事实证明,只有从思维的激活上才能改变旧貌,学习中提倡质疑问难,生活中鼓励畅所欲言,开朗活跃……才是写作最重要的准备酝酿。本文拟从创造想象力、求异思维、灵感思维培养三个方面,就在写作活动中如何训练学生突破写作思维的定势,激活写作思维谈点浅见。
1 激活创造想象力
马克思说,想象力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想象力也是文学创作绝对必需的,茅盾说:“创作文学时必不可缺的,是观察的能力与想象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想象是人们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新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有助于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人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它有利于人们随机应变,不依常规地进行超常的思考,使思维跨上创造性的阶梯。
训练想象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画面进行想象作文。想象力越丰富,想出的形象越多,这样的训练甚至可让学生从中想象出象征性的含义。也可根据音乐进行想象作文。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音乐给人的想象空间最为广阔,它几乎突破了一切时空限制,可以让人的思绪自由地飞翔。因为音乐表现的主题相当宽泛,不同经历的人都可根据自已的生活体验去解读音乐的主题。可以说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如让学生在古琴《阳关三叠》的乐曲声中,低声吟诵《送元二使安西》,再翻看有关这首诗的插图,在音诗画的氛围中,驰骋自已的想象,进入想象的王国。多进行音乐作文的训练,多对音乐的音境进行揣摩想象,学生的想象力肯定会有一个飞跃。还可用已知条件进行合理想象作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提供的条件,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构思出既合情合理又新颖独特的好文章来。另外,进行扩写与续写的训练。扩写是学生的基本功,也锻炼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如对杜甫《旅夜述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进行扩写,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的场景。这种用扩展法写片断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也可以丰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刘勰《文心雕龙》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写作时,用上想象和联想,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艺术形象,才能有更多的情感要表达,进而寻求最好的表达形式。
2 反弹琵琶,求新求异
创造性写作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主动求异性,所谓主动求异是指写作者围绕写作,尤其是在写作进程中所表现的积极主动地求异创新的写作思维特质。“异”即独特、新颖之意。“主动”,是指写作主体不需要外力推动、自觉进取的心理状态。在写作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求异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 立意:突破思维定势
①冲破局限。广泛流布于社会上的一些通行说法,比如成语、谚语、格言之类,是人类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但是,有时也难免会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倘能从反面角度对其做出辩证的分析,一种崭新的立意便可孕育诞生。②反用掌故。运用掌故来抒情写意,历来是我国文学传统的艺术方法,这一方法可有效地增强文章的文化含量和艺术张力。而反用掌故,更能产生出奇制胜、标新立异的效果。③以实破虚。这里的“实”,为事实;“虚”,系指隐含于某一客观事物中的情感或理念。如以常见的乌云为题材,一改“乌云”在高尔基笔下“恶”的形象,而是热情赞颂它给万物提供水分和生机,为大地创造生命与财富。④以虚破虚。如一提到昙花,人们马上会从成语“昙花一现”中联想到生命的短暂,青春的易逝。可以反其道而思之翻出新意,歌颂昙花那种默默积累、默默奉献的行为品格,不张扬、不喧哗的生存方式。
2.2 选材:逆风而上,反其意而行之
选材要避开“熟”字,避开已落俗套的题材内容,尽量选择那些人们不太熟悉、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当我们所写的事物与过去已写过的同类事物处于同一水平、程度和状态时,人们就会产生似曾相识之感,顿时降低了对这篇文章的兴趣;而一旦我们所写的思路超越了过去已写过的同类事物所达到的水平、程度和状态,进入未知的领域,那么就会因不熟悉而产生抵触感,从而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超越,就要避“熟”;超越,就是显新;超越,是写作的成功之道。要注意逆风而上,当大家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获得相关新鲜的材料。要注意打破常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成为熟套的常规,似乎缺少新意,但如果我们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看常规,即颠倒一下观察认识的角度,其新奇之处和材料价值就一下子显露出来,这样就能避开俗套,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来。
2.3 构思:曲径才能通幽,跌宕才能生姿
写作最忌平铺直叙,应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另外,恰当地设置悬念,使文章狂澜迭起,使读者的心悬落不停,也是构思创新常用的方式。人们在阅读时常常有这样一种体验,当读到那种出乎意料的情节时,往往会激动地赞叹:真是“无巧不成书”。这里的“巧”主要指碰巧、凑巧、巧遇、巧合。精巧的构思,巧合的情节,确实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出奇出新。情节要巧妙得让人惊叹“亏你想得到”。例如《荷花淀》中的三次“巧合”:几位年轻妇女去部队驻地探望丈夫,可丈夫却随部队转移,这是“一巧”;归途中她们又碰上了日本鬼子,这是“二巧”;她们拼命划船,划进了荷花淀,恰好把鬼子引进了丈夫所在部队的伏击圈,一阵枪响,她们得救,这是“三巧”。仔细分析,每次巧合,都符合生活的逻辑。曹禺的《雷雨》中,夫妻、父子、父女、母亲、兄弟、兄妹的奇遇与巧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合理地创设“巧合”。
3 拨动心弦,诱发灵感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灵感是写作主体的意识和潜意识高度清晰、敏锐而异常积极地涌现,并与相关的信息实现最佳的融合,指向性创造能力突然跃迁到高级态或超常态时的心理状态。灵感是写作思维场中各因素之协同性突然跃迁,创造能力瞬间达到超常发挥,可一气呵成作品或克服创作难关时的场效应。”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写作者的思绪,成为写作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突然会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特殊的联系。写父亲的文章可谓多矣,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这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成了他写作的契机。
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每个学生都应有一个练笔本,这个本子要像李贺的“锦囊“一样,随身携带,不离左右。在这个本子上,学生可以自由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灵感的火花一旦闪现,学生就可信笔写来,久之即可养成良好的习惯。积少便可成多,教师也能从学生的随笔中发现了许多哲理深刻,情感真挚的美文佳句。其次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
培养灵感,诱发灵感,捕捉灵感,必将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写作者具有高度的人生立场和自主的人格,力克立身处世上的盲目从众;在写作中创设民主化、立体性的思维场景、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自由地发展个体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它的习得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6月.
[3]刘勰.文心雕龙[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
[4]杨文丰.写作思维场论[J].1998第6期.
关键词:写作思维 定势 想象力 求异性 灵感
在写作活动中,许多学生思维状态不活跃,思维领域狭小,思维能力欠缺,文章立意与形式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有独特见解,另辟蹊径,非独出心裁不可的精神,在我们学生中很少见。追根溯源,缺乏独立见解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事实证明,只有从思维的激活上才能改变旧貌,学习中提倡质疑问难,生活中鼓励畅所欲言,开朗活跃……才是写作最重要的准备酝酿。本文拟从创造想象力、求异思维、灵感思维培养三个方面,就在写作活动中如何训练学生突破写作思维的定势,激活写作思维谈点浅见。
1 激活创造想象力
马克思说,想象力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想象力也是文学创作绝对必需的,茅盾说:“创作文学时必不可缺的,是观察的能力与想象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想象是人们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新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有助于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人们的思维引向广阔的天地,它有利于人们随机应变,不依常规地进行超常的思考,使思维跨上创造性的阶梯。
训练想象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画面进行想象作文。想象力越丰富,想出的形象越多,这样的训练甚至可让学生从中想象出象征性的含义。也可根据音乐进行想象作文。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音乐给人的想象空间最为广阔,它几乎突破了一切时空限制,可以让人的思绪自由地飞翔。因为音乐表现的主题相当宽泛,不同经历的人都可根据自已的生活体验去解读音乐的主题。可以说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如让学生在古琴《阳关三叠》的乐曲声中,低声吟诵《送元二使安西》,再翻看有关这首诗的插图,在音诗画的氛围中,驰骋自已的想象,进入想象的王国。多进行音乐作文的训练,多对音乐的音境进行揣摩想象,学生的想象力肯定会有一个飞跃。还可用已知条件进行合理想象作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提供的条件,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构思出既合情合理又新颖独特的好文章来。另外,进行扩写与续写的训练。扩写是学生的基本功,也锻炼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如对杜甫《旅夜述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进行扩写,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的场景。这种用扩展法写片断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也可以丰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写作能力。
刘勰《文心雕龙》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写作时,用上想象和联想,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艺术形象,才能有更多的情感要表达,进而寻求最好的表达形式。
2 反弹琵琶,求新求异
创造性写作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主动求异性,所谓主动求异是指写作者围绕写作,尤其是在写作进程中所表现的积极主动地求异创新的写作思维特质。“异”即独特、新颖之意。“主动”,是指写作主体不需要外力推动、自觉进取的心理状态。在写作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求异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 立意:突破思维定势
①冲破局限。广泛流布于社会上的一些通行说法,比如成语、谚语、格言之类,是人类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但是,有时也难免会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倘能从反面角度对其做出辩证的分析,一种崭新的立意便可孕育诞生。②反用掌故。运用掌故来抒情写意,历来是我国文学传统的艺术方法,这一方法可有效地增强文章的文化含量和艺术张力。而反用掌故,更能产生出奇制胜、标新立异的效果。③以实破虚。这里的“实”,为事实;“虚”,系指隐含于某一客观事物中的情感或理念。如以常见的乌云为题材,一改“乌云”在高尔基笔下“恶”的形象,而是热情赞颂它给万物提供水分和生机,为大地创造生命与财富。④以虚破虚。如一提到昙花,人们马上会从成语“昙花一现”中联想到生命的短暂,青春的易逝。可以反其道而思之翻出新意,歌颂昙花那种默默积累、默默奉献的行为品格,不张扬、不喧哗的生存方式。
2.2 选材:逆风而上,反其意而行之
选材要避开“熟”字,避开已落俗套的题材内容,尽量选择那些人们不太熟悉、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实。当我们所写的事物与过去已写过的同类事物处于同一水平、程度和状态时,人们就会产生似曾相识之感,顿时降低了对这篇文章的兴趣;而一旦我们所写的思路超越了过去已写过的同类事物所达到的水平、程度和状态,进入未知的领域,那么就会因不熟悉而产生抵触感,从而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超越,就要避“熟”;超越,就是显新;超越,是写作的成功之道。要注意逆风而上,当大家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获得相关新鲜的材料。要注意打破常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成为熟套的常规,似乎缺少新意,但如果我们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看常规,即颠倒一下观察认识的角度,其新奇之处和材料价值就一下子显露出来,这样就能避开俗套,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来。
2.3 构思:曲径才能通幽,跌宕才能生姿
写作最忌平铺直叙,应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另外,恰当地设置悬念,使文章狂澜迭起,使读者的心悬落不停,也是构思创新常用的方式。人们在阅读时常常有这样一种体验,当读到那种出乎意料的情节时,往往会激动地赞叹:真是“无巧不成书”。这里的“巧”主要指碰巧、凑巧、巧遇、巧合。精巧的构思,巧合的情节,确实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出奇出新。情节要巧妙得让人惊叹“亏你想得到”。例如《荷花淀》中的三次“巧合”:几位年轻妇女去部队驻地探望丈夫,可丈夫却随部队转移,这是“一巧”;归途中她们又碰上了日本鬼子,这是“二巧”;她们拼命划船,划进了荷花淀,恰好把鬼子引进了丈夫所在部队的伏击圈,一阵枪响,她们得救,这是“三巧”。仔细分析,每次巧合,都符合生活的逻辑。曹禺的《雷雨》中,夫妻、父子、父女、母亲、兄弟、兄妹的奇遇与巧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并合理地创设“巧合”。
3 拨动心弦,诱发灵感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写作方面,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灵感是写作主体的意识和潜意识高度清晰、敏锐而异常积极地涌现,并与相关的信息实现最佳的融合,指向性创造能力突然跃迁到高级态或超常态时的心理状态。灵感是写作思维场中各因素之协同性突然跃迁,创造能力瞬间达到超常发挥,可一气呵成作品或克服创作难关时的场效应。”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写作者的思绪,成为写作的“契机”。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突然会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会闪耀着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特殊的联系。写父亲的文章可谓多矣,朱自清却写出了与众不同的《背影》,这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封信成了他写作的契机。
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每个学生都应有一个练笔本,这个本子要像李贺的“锦囊“一样,随身携带,不离左右。在这个本子上,学生可以自由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灵感的火花一旦闪现,学生就可信笔写来,久之即可养成良好的习惯。积少便可成多,教师也能从学生的随笔中发现了许多哲理深刻,情感真挚的美文佳句。其次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
培养灵感,诱发灵感,捕捉灵感,必将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写作者具有高度的人生立场和自主的人格,力克立身处世上的盲目从众;在写作中创设民主化、立体性的思维场景、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自由地发展个体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致力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它的习得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6月.
[3]刘勰.文心雕龙[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
[4]杨文丰.写作思维场论[J].1998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