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昭通教育事业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推行小班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布点;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加大对偏远薄弱学校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危房改造力度,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关键词:教育现状 思考 建议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办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任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事业投入三项工作。提出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农村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昭通市委也提出要按照“一保三放开”的原则,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昭通教育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我们作为党和国家教育培养的、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对昭通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昭通教育事业的明天作了认真的思考。
昭通教育,据载始于明朝洪武22年(1389年),朝廷命令乌蒙(昭通)、芒部(镇雄)土官遣子弟69人入朝廷主办的学府国子监;1930年芒部(镇雄)始立官学;私塾则兴起于清朝初期。最早记载的是乾隆年间彝良龙潭先办;官创、官民合办的免费初等教育的义学在雍正6年始设;学业程度高于义学、但不是正式学制的书院同年在永善设立学宫。几百年来,昭通的教育在全省从未进入领先行列。
新中国成立以后,昭通的教育事业,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业余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不断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但是,由于昭通长期的经济落后,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形成昭通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它州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差距更大。
当我们正在努力进行“普九”攻坚的时候,却发现昭通2008年未“普九”的4个县竟是全省的一半,是全国的十分之一,鲁甸县列入2009年全国最后一个“普九”县。昭通“普九”的落后已经成为影响昭通师专升本的重要因素;当汶川地震使学校校舍大量倒塌的时候,我们发现昭通中小学学生竟然还在近86万平方米的危房里上课,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当我们还在沾沾自喜地统计高考上线率的时候,其它较发达州市的学校早已经不再统计高考上线率,而在统计本科率和重点率了;当我们正在庆幸高中入学瓶颈已有所缓解的时候,我们的初中毕业生只有四分之一能够升入高中;当我们开始考虑职业教育规划的时候,其他州市已经开始建设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园区;当中央政治局专题研究体育工作,作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决定的时候,昭通却没有一所学校的运动场能够满足自己学生上操的需求,而且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市体育运动学校竟然连一块篮球场都没有;当我们回忆昭通师专在全省10所师专中名列前茅往日辉煌的时候,却发现现在的昭通师专,已经成为垫底角色;当我们急着“专升本”的时候,在昭通师专后面建立的一些师专已经准备筹备学院成立十周年庆典,当年的大理师专又在准备“学院升大学”了。看到这些现状,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更多感到的是担心和痛心。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候,国家对云南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云南省对昭通的经费投入也明显给予倾斜,而且最近几年,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有力领导下,争取到国家和省的许多项目、资金和政策倾斜,使昭通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财政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在这种较好的发展态势下,昭通的教育不能不快速发展,也没有理由不快速发展。因为昭通教育不快速发展,就会拖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后腿,也会拖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后腿。这将是昭通教育人的耻辱,也是每一个昭通人的耻辱。
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根据昭通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按照国家规定,高中生与职业高中学生的比例为1∶1,昭通目前高中在校学生5.26万,职高学生却只有1.1万,缺口为4万多。一方面,昭通的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入高中接受教育的比例还很低,2008年只达到28.87%。另一方面,我们的职业学校少(目前全市职业高中11所,比去年减少了2所),而且数量很少的职业学校有的还招不满学生,2008年中专招生数量比2007年减少15.7%。这说明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离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有很大差距,也说明昭通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很大的市场和潜力。
昭通是一个人口大市,但由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的潜力在目前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现实优势,丰富的人口资源与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紧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受到人才短缺的严重制约,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外出务工人员技术含量低,求职难,劳动报酬低,收入差距大。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特别是我市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作出努力。
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符合昭通的实际,也符合市政府实施“百万劳务输出工程”,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的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还要解决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问题,构筑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要把在农村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教兴昭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不断深入,昭通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2 逐步推行小班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当代教学改革有两个主旋律:一是促进个体发展;二是提升教学质量。由此,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从批量生产式的集约化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精细化小班教学或个别化教学的转化。推行小班教学已成为科学办教育的必然。
目前昭通的教育格局基本上是大班教学,多数是每班学生6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40人以上。一个班这么多的学生如何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少数学校设置了小班教学,小班教学形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因此,应逐步推行小班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小班教学的需求。
3 合理规划学校的布局和布点
一是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统筹规划建设居民点内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使农村小学、幼儿园向居民点集中,优化农村初中的布局。二是抓住昭阳区北部新区建设的机遇,在新城区规划建设好中小学、幼儿园的布点工作,留足教育用地。三是做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实施工作,特别小学的建设,应该是多而小,即数量多而规模小。
目前随着昭通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了很多新区,但是学校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如海楼路一带上万户住户,却没有一所小学。北部新区计划20万人口,应该建设多少中、小学,要在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中优先考虑解决。
4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一是把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较强,居民点不集中或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部分中小学迁址,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城乡家庭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和需求。二是将发展前景不太好的部分中学合并,改建成职教中心。
另外,昭通师专,正在进行新校区建设,两个老校区以不到1亿元的价格出售,市政府可以考虑进行回购。这两个老校区已经具备比较好的、现成的办学条件,如果以后要新建两所学校,投入的经费远远大于现在购买的成本。一是可以考虑昭通卫校搬迁到师专校本部,这样有利于卫校升专科学校。或者将师专附中搬迁到师专校本部,将附中并给昭阳区四小。这样可以扩大城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入学的需求。二是市体育运动学校或市民族中学搬迁师专南校区,可以改善体育运动学校或民族中学的办学条件,更好地发展体育事业或民族教育事业。三是在两个老校区重新办两所高中或高级职中,缓解普通高中、高级职中教育的压力。
5 加大对偏远薄弱学校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昭通应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6 加大危房改造力度,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2008年昭通全市学校共有校舍面积423.1万平方米,小学239.6万平方米,中学175.4万平方米,职业中学8.1万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85.7万平方米(其中按规定不能使用和居住、必须拆除的D级危房近74万平方米,占全省640万平方米D级危房的12%),占总面积的20.3%,必须拆除的D级危房占危房总面积的86.3%。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不能不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增强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高度,把中小学危房改造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明确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时间要求、责任要求、质量要求、标准要求,做到有“危”必排,有“危”快排,切实消除隐患,确保广大中小学师生的生命安全,使学校成为家长放心、学生安心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昭通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昭通地区志(下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78
[2]昭通行署经济技术研究室.昭通地区国土资源[M].昭通:昭通地区印刷厂,1992.494~502
[3]黄合昌,夏月先.关于昭通经济发展的思考[J].昭通经济,1998.(5):89~90
[4]梁栋永.改革,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动力[J].昭通经济与社会,2009.(2):66~68
[5]周玲.突破高中教育瓶颈,促进全市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J].昭通政协,2008.(4):33~35
[6]昭通市统计局.昭通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昭通统计.2009(1):1~5
[7]昭通市统计局.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J].昭通统计.2009(1):56~59
关键词:教育现状 思考 建议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办好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任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事业投入三项工作。提出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农村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昭通市委也提出要按照“一保三放开”的原则,着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昭通教育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我们作为党和国家教育培养的、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对昭通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昭通教育事业的明天作了认真的思考。
昭通教育,据载始于明朝洪武22年(1389年),朝廷命令乌蒙(昭通)、芒部(镇雄)土官遣子弟69人入朝廷主办的学府国子监;1930年芒部(镇雄)始立官学;私塾则兴起于清朝初期。最早记载的是乾隆年间彝良龙潭先办;官创、官民合办的免费初等教育的义学在雍正6年始设;学业程度高于义学、但不是正式学制的书院同年在永善设立学宫。几百年来,昭通的教育在全省从未进入领先行列。
新中国成立以后,昭通的教育事业,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业余教育,再到高等教育,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不断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但是,由于昭通长期的经济落后,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形成昭通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它州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差距更大。
当我们正在努力进行“普九”攻坚的时候,却发现昭通2008年未“普九”的4个县竟是全省的一半,是全国的十分之一,鲁甸县列入2009年全国最后一个“普九”县。昭通“普九”的落后已经成为影响昭通师专升本的重要因素;当汶川地震使学校校舍大量倒塌的时候,我们发现昭通中小学学生竟然还在近86万平方米的危房里上课,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当我们还在沾沾自喜地统计高考上线率的时候,其它较发达州市的学校早已经不再统计高考上线率,而在统计本科率和重点率了;当我们正在庆幸高中入学瓶颈已有所缓解的时候,我们的初中毕业生只有四分之一能够升入高中;当我们开始考虑职业教育规划的时候,其他州市已经开始建设大规模的职业教育园区;当中央政治局专题研究体育工作,作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决定的时候,昭通却没有一所学校的运动场能够满足自己学生上操的需求,而且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市体育运动学校竟然连一块篮球场都没有;当我们回忆昭通师专在全省10所师专中名列前茅往日辉煌的时候,却发现现在的昭通师专,已经成为垫底角色;当我们急着“专升本”的时候,在昭通师专后面建立的一些师专已经准备筹备学院成立十周年庆典,当年的大理师专又在准备“学院升大学”了。看到这些现状,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更多感到的是担心和痛心。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候,国家对云南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云南省对昭通的经费投入也明显给予倾斜,而且最近几年,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有力领导下,争取到国家和省的许多项目、资金和政策倾斜,使昭通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财政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对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在这种较好的发展态势下,昭通的教育不能不快速发展,也没有理由不快速发展。因为昭通教育不快速发展,就会拖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后腿,也会拖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后腿。这将是昭通教育人的耻辱,也是每一个昭通人的耻辱。
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根据昭通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按照国家规定,高中生与职业高中学生的比例为1∶1,昭通目前高中在校学生5.26万,职高学生却只有1.1万,缺口为4万多。一方面,昭通的初中毕业生继续升入高中接受教育的比例还很低,2008年只达到28.87%。另一方面,我们的职业学校少(目前全市职业高中11所,比去年减少了2所),而且数量很少的职业学校有的还招不满学生,2008年中专招生数量比2007年减少15.7%。这说明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离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有很大差距,也说明昭通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很大的市场和潜力。
昭通是一个人口大市,但由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的潜力在目前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现实优势,丰富的人口资源与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紧缺的矛盾日益加剧;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受到人才短缺的严重制约,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日趋突出;外出务工人员技术含量低,求职难,劳动报酬低,收入差距大。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特别是我市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劳动者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为提高劳动者素质作出努力。
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符合昭通的实际,也符合市政府实施“百万劳务输出工程”,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收入的精神。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还要解决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问题,构筑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要把在农村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科教兴昭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不断深入,昭通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2 逐步推行小班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当代教学改革有两个主旋律:一是促进个体发展;二是提升教学质量。由此,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从批量生产式的集约化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精细化小班教学或个别化教学的转化。推行小班教学已成为科学办教育的必然。
目前昭通的教育格局基本上是大班教学,多数是每班学生6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40人以上。一个班这么多的学生如何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少数学校设置了小班教学,小班教学形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因此,应逐步推行小班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小班教学的需求。
3 合理规划学校的布局和布点
一是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统筹规划建设居民点内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使农村小学、幼儿园向居民点集中,优化农村初中的布局。二是抓住昭阳区北部新区建设的机遇,在新城区规划建设好中小学、幼儿园的布点工作,留足教育用地。三是做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实施工作,特别小学的建设,应该是多而小,即数量多而规模小。
目前随着昭通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了很多新区,但是学校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如海楼路一带上万户住户,却没有一所小学。北部新区计划20万人口,应该建设多少中、小学,要在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中优先考虑解决。
4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一是把硬件设施、师资力量较强,居民点不集中或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部分中小学迁址,充分考虑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城乡家庭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和需求。二是将发展前景不太好的部分中学合并,改建成职教中心。
另外,昭通师专,正在进行新校区建设,两个老校区以不到1亿元的价格出售,市政府可以考虑进行回购。这两个老校区已经具备比较好的、现成的办学条件,如果以后要新建两所学校,投入的经费远远大于现在购买的成本。一是可以考虑昭通卫校搬迁到师专校本部,这样有利于卫校升专科学校。或者将师专附中搬迁到师专校本部,将附中并给昭阳区四小。这样可以扩大城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入学的需求。二是市体育运动学校或市民族中学搬迁师专南校区,可以改善体育运动学校或民族中学的办学条件,更好地发展体育事业或民族教育事业。三是在两个老校区重新办两所高中或高级职中,缓解普通高中、高级职中教育的压力。
5 加大对偏远薄弱学校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昭通应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6 加大危房改造力度,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2008年昭通全市学校共有校舍面积423.1万平方米,小学239.6万平方米,中学175.4万平方米,职业中学8.1万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85.7万平方米(其中按规定不能使用和居住、必须拆除的D级危房近74万平方米,占全省640万平方米D级危房的12%),占总面积的20.3%,必须拆除的D级危房占危房总面积的86.3%。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不能不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要进一步增强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高度,把中小学危房改造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明确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时间要求、责任要求、质量要求、标准要求,做到有“危”必排,有“危”快排,切实消除隐患,确保广大中小学师生的生命安全,使学校成为家长放心、学生安心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昭通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昭通地区志(下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78
[2]昭通行署经济技术研究室.昭通地区国土资源[M].昭通:昭通地区印刷厂,1992.494~502
[3]黄合昌,夏月先.关于昭通经济发展的思考[J].昭通经济,1998.(5):89~90
[4]梁栋永.改革,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动力[J].昭通经济与社会,2009.(2):66~68
[5]周玲.突破高中教育瓶颈,促进全市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J].昭通政协,2008.(4):33~35
[6]昭通市统计局.昭通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昭通统计.2009(1):1~5
[7]昭通市统计局.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J].昭通统计.2009(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