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本文主要从重视个性化朗读,启迪丰富的想象,运用多媒体教学,重视实践活动几方面阐述语感训练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它在语言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首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而丰富的感受。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和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总的阅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拥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语感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重视个性化朗读,激活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如果不重视朗读,是很难提高语感水平的。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素材,朗读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和能力。因此,在读中进行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于不同的文章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感受。那么,学生在朗读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必然是个性化的、独特的,带有自身情感体验的。
如在教学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善学生人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体验,通过情感渲染,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感悟我国当时因贫穷落后、遭受侵略,人们敢怒不敢言,有冤无处申的痛苦,体验到周恩来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的决心。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有利的时机,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对同一教学内容,倡导不同的读法。否则,扼杀了学生独特的语言感悟,也就错过了语感训练的绝好机会。個性化的朗读才能真正展示学生发自内心的语言感受和理解。
二、启迪丰富的想象,诱发语感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操作过程,阅读中语感的形成必然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有效的阅读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而略带忧伤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深意浓,在鸟儿这一形象中浓缩着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在平淡的语言中隐含了作者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如文中写道“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她在看什么呢?她又在想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的补充,加以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走进文本所塑造的“鸟儿”这一形象,从鸟儿与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到鸟儿寻找树时的焦急与艰辛,失去朋友时心中的忧伤和惆怅,再到鸟儿实现诺言的执着。透过鸟儿这一具体感人的形象,逐渐感受鸟儿身上可贵的品质——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学生从中看到真,看到善,看到美,获得感染,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所打动,更为小鸟的那份执着与忠贞而感动。
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透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获得情感体验,使抽象的语言具体生动起来,并在这具体生动的语言表象中,去捕捉作者心灵震颤的刹那间,去感受人物的心灵美。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进而产生共鸣,达到塑造灵魂,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语感
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新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非常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涵着作者的情感意旨。与其配套的声像数据也是由有经验的人朗读、播讲,语音标准,语言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良、最规范的学习样板。学生寓紧张的学习于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其效果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比拟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音像教材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感悟出仅凭语言分析而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
如:教学《月光曲》这一课,在学生理解文中意思及表达的情感时,教师可用平缓、柔和的语调范读描写环境的语句,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样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想象的氛围中,辅以《月光曲》这首乐曲朗读这一段,从读中展现出雄浑壮美的大海在跌宕起伏的乐曲旋律中波涛汹涌的场景。这样,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情境之中,并沉浸其间,从而达到深切感悟的境界,可谓事半功倍。
四、在实践中锻炼,增强语感
语感是学习运用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语感的形成还必须在生活实践中锻炼。
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途径。重视口语交际课,并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表演以及普通话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增强语感。
总之,敏锐的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语感的训练和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它在语言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首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而丰富的感受。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语言环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和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由此看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总的阅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拥有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语感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重视个性化朗读,激活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如果不重视朗读,是很难提高语感水平的。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素材,朗读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和能力。因此,在读中进行语感的培养和训练,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于不同的文章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感受。那么,学生在朗读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必然是个性化的、独特的,带有自身情感体验的。
如在教学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善学生人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体验,通过情感渲染,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感悟我国当时因贫穷落后、遭受侵略,人们敢怒不敢言,有冤无处申的痛苦,体验到周恩来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的决心。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有利的时机,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对同一教学内容,倡导不同的读法。否则,扼杀了学生独特的语言感悟,也就错过了语感训练的绝好机会。個性化的朗读才能真正展示学生发自内心的语言感受和理解。
二、启迪丰富的想象,诱发语感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操作过程,阅读中语感的形成必然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有效的阅读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去年的树》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而略带忧伤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深意浓,在鸟儿这一形象中浓缩着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在平淡的语言中隐含了作者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如文中写道“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她在看什么呢?她又在想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的补充,加以联想和想象,让学生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走进文本所塑造的“鸟儿”这一形象,从鸟儿与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到鸟儿寻找树时的焦急与艰辛,失去朋友时心中的忧伤和惆怅,再到鸟儿实现诺言的执着。透过鸟儿这一具体感人的形象,逐渐感受鸟儿身上可贵的品质——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学生从中看到真,看到善,看到美,获得感染,为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所打动,更为小鸟的那份执着与忠贞而感动。
作品中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透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获得情感体验,使抽象的语言具体生动起来,并在这具体生动的语言表象中,去捕捉作者心灵震颤的刹那间,去感受人物的心灵美。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进而产生共鸣,达到塑造灵魂,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语感
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新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非常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涵着作者的情感意旨。与其配套的声像数据也是由有经验的人朗读、播讲,语音标准,语言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良、最规范的学习样板。学生寓紧张的学习于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其效果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比拟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音像教材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感悟出仅凭语言分析而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
如:教学《月光曲》这一课,在学生理解文中意思及表达的情感时,教师可用平缓、柔和的语调范读描写环境的语句,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样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让学生在这样一种想象的氛围中,辅以《月光曲》这首乐曲朗读这一段,从读中展现出雄浑壮美的大海在跌宕起伏的乐曲旋律中波涛汹涌的场景。这样,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情境之中,并沉浸其间,从而达到深切感悟的境界,可谓事半功倍。
四、在实践中锻炼,增强语感
语感是学习运用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语感的形成还必须在生活实践中锻炼。
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途径。重视口语交际课,并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读比赛、课本剧表演以及普通话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增强语感。
总之,敏锐的语感是理解文字的基础。语感的训练和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