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芮城县教育局长薛效盈,今年48岁,23岁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担任过芮城县西陌公社团委书记、副主任,芮城县大禹渡乡乡长,芮城大王乡乡长,党委书记,芮城县委农工部部长,芮城县土地局局长,芮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芮城县教育局局长等职务。他工作在哪里,哪里总会呈现出一幅春和日丽,阳光灿烂,田园秀美,景色悠然、人物和谐、韵律齐整的图案,为此他工作过的单位,同志不无幽默地说:薛效盈走到哪里,哪里的工作环境便会呈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跟他干工作心“爽”劲大。
俯仰人生岁月长 曾经暗夜盼晨光
只缘儿时多受苦 成才为民奔小康
薛效盈儿时出身农家,深知农民的酸甜苦辣,更知百姓生活的艰辛,1981年运城高专毕业以后,由于在校成绩优秀,表现突出,被山西省委组织部从运城高专抽调5%名额学员,直接分配到芮城县西陌公社,担任团委书记职务。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怎样才能有效为当地百姓尽职尽责地干好工作呢?他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才好,但他坚信这一条,只要勤恳地向周围老同志学习,刻苦地钻研农村实践知识就一定会把农村这个工作干好。于是他边工作边学习,期间两年内他做的各项工作笔记多达10余万字,他时时刻刻想着,我一定会把我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机会终于来了。
1983年,还在薛效盈同志担任团委书记期间,经党委会议研究决定让其分管社办企业,并由党委书记口授其可行使副主任权力,重任在肩,吏令难违,既然组织上给了自己锻炼的机会,也是自己大展宏图的大好良机,是全乡老百姓是否走向小康的前奏曲。上任伊始,他不负众望,大胆的对西陌乡12个社办企业中的一些“烂摊子”动起了刀子,该关的一律关闭,该停的一律下马,该并的一起合并,该转产的进行转产,决不迁就,养厂为患。停产关闭了多年亏损的综合加工厂,将针织厂运输车队合并入纺织机械配件厂,并将债台高筑的西陌铸造厂整顿转产,开发了煤矿机械胶管接头,使其起死回生,年上缴利税近20万元,后被命名为该县“十佳企业”。在此基础上他又带队外出考察和许昌合作共同联营办起了西陌肉联厂。苦心人、天不负,薛效盈不辱使命,几经努力,该乡乡办企业年底为全乡贡献出了近百万元收入,同时也为该县培养起了50多名企业家,安置农村利余劳力300余人,使这些人尔后为芮城经济建设大显身手,全县近百家大中企业中的厂长、经理,60%以上来自西陌乡。
少年得志不言狂 深谋远虑果飘香
小康村里多喜讯 情如山高流水长
薛效盈同志因在西陌乡工作成效显著,为此1984年8月他由西陌公社副主任的位置直接调任新建的大禹渡乡担任第一任乡长职务。因该乡和大禹渡电灌站是两个行政机构一套党委班子,乡党委书记由电灌站行政负责人兼任,而乡行政事务基本不管,乡长这个职务,对于一个26岁的年青干部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艰辛、艰难,除了5200口人,14000余亩粮棉基地便一无所有,没有乡办企业,没有经济来源,如何率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摆在薛大乡长的案头。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深思熟虑后,他率先在全县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大胆地提出:“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前提下,抓果园,搞渔莲,畜牧家禽大发展。”这在当时形势下是“冒天下大不韪”的事情,不是功臣,便是犯罪,这些“功”乎“罪”乎,薛效益态度是满不在乎,只要百姓能致富,而后咋办都行。
1986年秋开始重点抓苹果树,种惯了粮棉的百姓,不论你咋动员就是不愿去栽果树,薛效盈一个村一个村里去做说服工作,并对全部树苗进行补款的政策,大家仍然想不通,有的是白天栽,晚间拽起扔到树壕里,甚至剪些苹果树枝插到田间充当果树苗,这些打击并没有打消薛效盈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念头,他先从村干部入手,发动队干、党员率先栽植。有志者事竞成,1988年春季全乡共栽植苹果树4000余亩,人均0.75亩,并且在全乡建起了第一座能贮藏20万斤苹果的果窖,建起了小型苹果加工厂,从而形成了苹果生产、加工、贮藏、销售一条龙模式。
效盈同志调离后,全县第一个走向小康的大禹渡百姓敲锣打鼓从50里外赶到大王乡给他送去了一人多高的大匾,“深谋远虑果兴农,果农致富谢效盈”。不久又传来喜讯,大禹渡村60余岁的韩敏敏夫妻二人经营的7亩果园由于管理有方,年收入达到14万元,被省里树为典型,并在省报发了巨幅照片的通讯报道:肩题:夕日种粮棉受饥寒,今朝种果树成巨富。大标题:韩敏敏年收入超14万元。副题:一亩果园收入相当于过去7亩粮棉收入。
薛效盈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但美化了田间地头,同时也香化庭园农舍,每到秋季,家家果香飘,户户传喜讯,你家笑咪咪说今年收了3万元,他眉梢绽放果商缴了5万元订钱。
波浪翻滚麦花扬 绿海香溢沁心上
水浇稻穗育壮籽 丰收不忘共产党
1988年夏,根据工作需要,薛效盈同志又调至干旱贫瘠的大王乡担任乡长职务,尔后又担任了党委书记职务,随着职务的升高,工作经验愈加稔熟,在农村多年的滚打摸爬,他也摸索出了成套工作办法。来到大王乡,他因地制宜,驾轻就熟地先从水利建设抓起,用以改变这个乡里干旱缺水,农民靠天吃饭困扰的煎熬。
大王乡地处两沟三梁北高南低一面坡上,农业基础条件极差,但地上地下水资源颇丰,只是缺乏利用。为此,他大胆确立了一套指导发展水利的指导思想:北部南迪灌区,自流低浇;中部打井平浇;南部李涧,磨涧提水高浇。
南迪自流山泉水,清辙透明,甜香可口,是该县小水中最大的一股,丰水期一般流量大到0.4个。早在70年代初,几位乡领导都亲自抓南迪自流灌区水利建设,但终因年久失修,水不能变废为宝,任意自流,贻害道路,遭贱村庄。如何能变水为利,从1989年起,薛效盈力主投资20万元,打兴修水利的人民战争,修筑防渗总干渠4.3公里,支渠7.8公里,从而解决了沿山5000余人和牧畜用水,可灌溉农田4800亩。面对中部12个行政村,13000余人;20000多亩土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的局面,他又下决心大干三年,决心和全乡人民打井100眼。为此,他又不辞辛劳,始终如一和乡里其他领导奔赴省、市水利部门,跑项目,要计划,最后争取回150余万元。1993年全乡共打井23眼,并且井田配套,努力做到一面井浇150亩地,每亩地的圪楞统一标准,—尽力使水到田间,没有滴、漏、跑、冒现象,不致水土流失,尽量大可能保障水的利用率。之后他们又对李涧、磨涧沟涧自流水,投资3.5万元,修复了扬水站,使沟里自流水提到垣上可浇1500余亩。1995年夏,大王乡小麦丰产达最高,每亩收成都在500斤以上,受运城地委、行署表彰,荣获全区小麦创高夺丰收比贡献竞赛第一名。
农业调研篇章盛 三年历练笔锋芒
理论成腹辉煌就 五年培出国栋梁
1993年秋,薛效益同志因工作需要,调回到了县委农工部担任部长工作,工作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实变虚,由田间地头的摸、打、滚、爬到办公室一杯水,一只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清水衙门。如何在这里度过每一天是他人生中重新思考的话题。
这名农家出身的硬汉子,不气馁,威武不屈的精神在此刻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深知这是由实践到理论学习的大好时机,是一个再充电的机会。为此,他根据县委农工部是党委分管农业的谋略库这一特点,大量搜集资料,整理材料,及时为县委提出了“五三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全县实施三十万亩果园,三万亩烟叶,三十万株红枣等工程,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了县委好评,同时凝聚全体同志的力量,号召大家积极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这一阶段,全体同志共是写出各类文章三百余篇,每年都有50余篇文章见诸省级以上报端,同时又把农工部做为县委培养干部的摇蓝。在他任职六年中,先后有13位同志走向领导岗位。
五一工程硕果艳 案例镶嵌桃花山
平地起楼作风变 土地增耕八千三
1999年3月薛效盈又受命于危难中的芮城土地局。针对机关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杂乱无章,公私不分,和机关干部编的顺口溜“光发不资不上班,每天思谋麻将摊,公款吃喝挂在帐,单位垮了亦悠然。”的局面,开展起了机关作风转变。
首先从重塑土地人的良好形象抓起,在工作学习上制定了17项制度,24项岗位目标责任制,对土地管理者定了8项职业道德规范。其次是理顺了土地所关系,显现了县乡两级垂直领导。再次是实施了“五个一”工程:一首歌,一本书,一回戏,一套画,一部电视纪录片,以工地案例为内容,编写了一回折子戏《风雨桃花山》,第四,筹措资金220万元,新建了一幢建筑面积为23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第五,投资1723万元,新增耕地8300余亩。
和弦和煦和美图 和衷共济人称颂
和谐班子干大业 和风细雨度春风
人世间的变化总是反复无常,常变常新,就如花开花落一样,当你鲜艳夺目,绽放异香的时候,关注的人也就多起来了,正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样,薛效盈也不例外。
2003年3月,正当薛效盈在土地局干的如火如荼,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县委一纸调令,将其调入芮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职务,效盈同志初到办公室、深知责任重大,同时深深感谢原政府办主任张亦农同志为其留下了一支过硬的公务员队伍,为此而形成的团结拼搏风气,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一个好摊子,打下了一个好基础,为此对尔后的工作充满信心。时刻坚持用和谐来团结人、关心人、支持人、帮助人,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川”一样清晰的脉络,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凝聚人心,保证政务工作有序高效运转。时刻坚持把人民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政府办公室工作的根本标准。并力求大家象维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班长的权威和班子的团结,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在班子成员间多沟通、多联络,多交流思想,多交流意见,有误会及时清除,有隔阂及时化解,使大家团结坚如磐石,携手共进。由于政府办的特殊位置,在廉政建设上他自己不但能率先做到,而且要求大家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心不想灯红酒绿,耳不听靡靡之音,脚不迈奢侈之地,始终慎言,慎行,慎初,慎独,对办不到的事不吹,办得到的事不推,该办的事不用摧。
几年来政府办的全体同志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关照,学习上相互鼓励,呈显出一幅和和美美的春秋熙攘和谐图,受到了全县上下干部一片好评。
不负众望霞满天 沙里铄金光灿烂
教育放榜传捷报 芮城精英河东照
2006年5月,芮城教育局原局长陈昌乐已年至近60岁,过了55岁后他几乎年年向县委提出辞呈,但因没有合适人选,加之芮城教育在其任局长期间曾连续创出九连冠佳绩,为防止教育因人事变更而滑坡,县委迟迟未接受其辞呈要求,这一年他又提出辞职,县委考虑到其身体状况,不得不在全县干部队伍里海选局长人选。
几经周折,县委领导又把目光盯住了具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强的政府办主任薛效盈同志。刚开始效盈同志觉得自己48岁了,加之教育是全市乃至全省的先进典型,怕干不好,干不了,而影响了全县教育质量,且在政府办已干了几年,对政府工作有一套驾轻就熟的经验,不愿再挪窝了,尔后在县委主要领导的劝说下:本着一个共产党员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他违心的接受了县委的任命。
“凫到了河里,你就要往前游,绝不能让芮城教育在我手上滑坡!”眉宇间充满睿智和聪慧的薛效盈掷地有声的第一句话就这样讲道。接着历经四个月的调查研究、拿出三项措施,首先针对城里学生爆满,农村学校难以为继的现状,他着手整合教育资源;二是提高校长教师素质,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校长队伍建设上,薛效盈决定实行校长任职五年一轮岗,并在任前对校长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对于每年暑期考核获三分之一以上不合格票的校长就地免职。三是规范教育行为,严格规范自我宣传,防止教育内部自相残杀,严格规范招生秩序,严格规范教材,教辅资料征订行为。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闪发光,在一系列的措施之下,芮城教育2007年又迎来了一轮曙光。全县文理两大类达本科线学生549人,又是丰硕之年。600分以上尖优学生51人,比去年增加32人,位居全市第三。中考语、数、外、物均分的及格率全市第一,500分以上学生占参考的57%,全市第一。
芮城县委书记王正风从有关渠道得知这一消息后,赞不绝口的表扬:“教育放榜传捷报,效盈星光河东照。”
俯仰人生岁月长 曾经暗夜盼晨光
只缘儿时多受苦 成才为民奔小康
薛效盈儿时出身农家,深知农民的酸甜苦辣,更知百姓生活的艰辛,1981年运城高专毕业以后,由于在校成绩优秀,表现突出,被山西省委组织部从运城高专抽调5%名额学员,直接分配到芮城县西陌公社,担任团委书记职务。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怎样才能有效为当地百姓尽职尽责地干好工作呢?他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才好,但他坚信这一条,只要勤恳地向周围老同志学习,刻苦地钻研农村实践知识就一定会把农村这个工作干好。于是他边工作边学习,期间两年内他做的各项工作笔记多达10余万字,他时时刻刻想着,我一定会把我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机会终于来了。
1983年,还在薛效盈同志担任团委书记期间,经党委会议研究决定让其分管社办企业,并由党委书记口授其可行使副主任权力,重任在肩,吏令难违,既然组织上给了自己锻炼的机会,也是自己大展宏图的大好良机,是全乡老百姓是否走向小康的前奏曲。上任伊始,他不负众望,大胆的对西陌乡12个社办企业中的一些“烂摊子”动起了刀子,该关的一律关闭,该停的一律下马,该并的一起合并,该转产的进行转产,决不迁就,养厂为患。停产关闭了多年亏损的综合加工厂,将针织厂运输车队合并入纺织机械配件厂,并将债台高筑的西陌铸造厂整顿转产,开发了煤矿机械胶管接头,使其起死回生,年上缴利税近20万元,后被命名为该县“十佳企业”。在此基础上他又带队外出考察和许昌合作共同联营办起了西陌肉联厂。苦心人、天不负,薛效盈不辱使命,几经努力,该乡乡办企业年底为全乡贡献出了近百万元收入,同时也为该县培养起了50多名企业家,安置农村利余劳力300余人,使这些人尔后为芮城经济建设大显身手,全县近百家大中企业中的厂长、经理,60%以上来自西陌乡。
少年得志不言狂 深谋远虑果飘香
小康村里多喜讯 情如山高流水长
薛效盈同志因在西陌乡工作成效显著,为此1984年8月他由西陌公社副主任的位置直接调任新建的大禹渡乡担任第一任乡长职务。因该乡和大禹渡电灌站是两个行政机构一套党委班子,乡党委书记由电灌站行政负责人兼任,而乡行政事务基本不管,乡长这个职务,对于一个26岁的年青干部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艰辛、艰难,除了5200口人,14000余亩粮棉基地便一无所有,没有乡办企业,没有经济来源,如何率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摆在薛大乡长的案头。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深思熟虑后,他率先在全县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大胆地提出:“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前提下,抓果园,搞渔莲,畜牧家禽大发展。”这在当时形势下是“冒天下大不韪”的事情,不是功臣,便是犯罪,这些“功”乎“罪”乎,薛效益态度是满不在乎,只要百姓能致富,而后咋办都行。
1986年秋开始重点抓苹果树,种惯了粮棉的百姓,不论你咋动员就是不愿去栽果树,薛效盈一个村一个村里去做说服工作,并对全部树苗进行补款的政策,大家仍然想不通,有的是白天栽,晚间拽起扔到树壕里,甚至剪些苹果树枝插到田间充当果树苗,这些打击并没有打消薛效盈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念头,他先从村干部入手,发动队干、党员率先栽植。有志者事竞成,1988年春季全乡共栽植苹果树4000余亩,人均0.75亩,并且在全乡建起了第一座能贮藏20万斤苹果的果窖,建起了小型苹果加工厂,从而形成了苹果生产、加工、贮藏、销售一条龙模式。
效盈同志调离后,全县第一个走向小康的大禹渡百姓敲锣打鼓从50里外赶到大王乡给他送去了一人多高的大匾,“深谋远虑果兴农,果农致富谢效盈”。不久又传来喜讯,大禹渡村60余岁的韩敏敏夫妻二人经营的7亩果园由于管理有方,年收入达到14万元,被省里树为典型,并在省报发了巨幅照片的通讯报道:肩题:夕日种粮棉受饥寒,今朝种果树成巨富。大标题:韩敏敏年收入超14万元。副题:一亩果园收入相当于过去7亩粮棉收入。
薛效盈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但美化了田间地头,同时也香化庭园农舍,每到秋季,家家果香飘,户户传喜讯,你家笑咪咪说今年收了3万元,他眉梢绽放果商缴了5万元订钱。
波浪翻滚麦花扬 绿海香溢沁心上
水浇稻穗育壮籽 丰收不忘共产党
1988年夏,根据工作需要,薛效盈同志又调至干旱贫瘠的大王乡担任乡长职务,尔后又担任了党委书记职务,随着职务的升高,工作经验愈加稔熟,在农村多年的滚打摸爬,他也摸索出了成套工作办法。来到大王乡,他因地制宜,驾轻就熟地先从水利建设抓起,用以改变这个乡里干旱缺水,农民靠天吃饭困扰的煎熬。
大王乡地处两沟三梁北高南低一面坡上,农业基础条件极差,但地上地下水资源颇丰,只是缺乏利用。为此,他大胆确立了一套指导发展水利的指导思想:北部南迪灌区,自流低浇;中部打井平浇;南部李涧,磨涧提水高浇。
南迪自流山泉水,清辙透明,甜香可口,是该县小水中最大的一股,丰水期一般流量大到0.4个。早在70年代初,几位乡领导都亲自抓南迪自流灌区水利建设,但终因年久失修,水不能变废为宝,任意自流,贻害道路,遭贱村庄。如何能变水为利,从1989年起,薛效盈力主投资20万元,打兴修水利的人民战争,修筑防渗总干渠4.3公里,支渠7.8公里,从而解决了沿山5000余人和牧畜用水,可灌溉农田4800亩。面对中部12个行政村,13000余人;20000多亩土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的局面,他又下决心大干三年,决心和全乡人民打井100眼。为此,他又不辞辛劳,始终如一和乡里其他领导奔赴省、市水利部门,跑项目,要计划,最后争取回150余万元。1993年全乡共打井23眼,并且井田配套,努力做到一面井浇150亩地,每亩地的圪楞统一标准,—尽力使水到田间,没有滴、漏、跑、冒现象,不致水土流失,尽量大可能保障水的利用率。之后他们又对李涧、磨涧沟涧自流水,投资3.5万元,修复了扬水站,使沟里自流水提到垣上可浇1500余亩。1995年夏,大王乡小麦丰产达最高,每亩收成都在500斤以上,受运城地委、行署表彰,荣获全区小麦创高夺丰收比贡献竞赛第一名。
农业调研篇章盛 三年历练笔锋芒
理论成腹辉煌就 五年培出国栋梁
1993年秋,薛效益同志因工作需要,调回到了县委农工部担任部长工作,工作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实变虚,由田间地头的摸、打、滚、爬到办公室一杯水,一只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清水衙门。如何在这里度过每一天是他人生中重新思考的话题。
这名农家出身的硬汉子,不气馁,威武不屈的精神在此刻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深知这是由实践到理论学习的大好时机,是一个再充电的机会。为此,他根据县委农工部是党委分管农业的谋略库这一特点,大量搜集资料,整理材料,及时为县委提出了“五三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全县实施三十万亩果园,三万亩烟叶,三十万株红枣等工程,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了县委好评,同时凝聚全体同志的力量,号召大家积极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这一阶段,全体同志共是写出各类文章三百余篇,每年都有50余篇文章见诸省级以上报端,同时又把农工部做为县委培养干部的摇蓝。在他任职六年中,先后有13位同志走向领导岗位。
五一工程硕果艳 案例镶嵌桃花山
平地起楼作风变 土地增耕八千三
1999年3月薛效盈又受命于危难中的芮城土地局。针对机关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杂乱无章,公私不分,和机关干部编的顺口溜“光发不资不上班,每天思谋麻将摊,公款吃喝挂在帐,单位垮了亦悠然。”的局面,开展起了机关作风转变。
首先从重塑土地人的良好形象抓起,在工作学习上制定了17项制度,24项岗位目标责任制,对土地管理者定了8项职业道德规范。其次是理顺了土地所关系,显现了县乡两级垂直领导。再次是实施了“五个一”工程:一首歌,一本书,一回戏,一套画,一部电视纪录片,以工地案例为内容,编写了一回折子戏《风雨桃花山》,第四,筹措资金220万元,新建了一幢建筑面积为230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第五,投资1723万元,新增耕地8300余亩。
和弦和煦和美图 和衷共济人称颂
和谐班子干大业 和风细雨度春风
人世间的变化总是反复无常,常变常新,就如花开花落一样,当你鲜艳夺目,绽放异香的时候,关注的人也就多起来了,正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样,薛效盈也不例外。
2003年3月,正当薛效盈在土地局干的如火如荼,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县委一纸调令,将其调入芮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职务,效盈同志初到办公室、深知责任重大,同时深深感谢原政府办主任张亦农同志为其留下了一支过硬的公务员队伍,为此而形成的团结拼搏风气,一种乐于奉献的精神,一个好摊子,打下了一个好基础,为此对尔后的工作充满信心。时刻坚持用和谐来团结人、关心人、支持人、帮助人,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川”一样清晰的脉络,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凝聚人心,保证政务工作有序高效运转。时刻坚持把人民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的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第一追求,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政府办公室工作的根本标准。并力求大家象维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班长的权威和班子的团结,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在班子成员间多沟通、多联络,多交流思想,多交流意见,有误会及时清除,有隔阂及时化解,使大家团结坚如磐石,携手共进。由于政府办的特殊位置,在廉政建设上他自己不但能率先做到,而且要求大家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心不想灯红酒绿,耳不听靡靡之音,脚不迈奢侈之地,始终慎言,慎行,慎初,慎独,对办不到的事不吹,办得到的事不推,该办的事不用摧。
几年来政府办的全体同志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相互关照,学习上相互鼓励,呈显出一幅和和美美的春秋熙攘和谐图,受到了全县上下干部一片好评。
不负众望霞满天 沙里铄金光灿烂
教育放榜传捷报 芮城精英河东照
2006年5月,芮城教育局原局长陈昌乐已年至近60岁,过了55岁后他几乎年年向县委提出辞呈,但因没有合适人选,加之芮城教育在其任局长期间曾连续创出九连冠佳绩,为防止教育因人事变更而滑坡,县委迟迟未接受其辞呈要求,这一年他又提出辞职,县委考虑到其身体状况,不得不在全县干部队伍里海选局长人选。
几经周折,县委领导又把目光盯住了具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强的政府办主任薛效盈同志。刚开始效盈同志觉得自己48岁了,加之教育是全市乃至全省的先进典型,怕干不好,干不了,而影响了全县教育质量,且在政府办已干了几年,对政府工作有一套驾轻就熟的经验,不愿再挪窝了,尔后在县委主要领导的劝说下:本着一个共产党员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他违心的接受了县委的任命。
“凫到了河里,你就要往前游,绝不能让芮城教育在我手上滑坡!”眉宇间充满睿智和聪慧的薛效盈掷地有声的第一句话就这样讲道。接着历经四个月的调查研究、拿出三项措施,首先针对城里学生爆满,农村学校难以为继的现状,他着手整合教育资源;二是提高校长教师素质,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校长队伍建设上,薛效盈决定实行校长任职五年一轮岗,并在任前对校长进行任职资格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同时对于每年暑期考核获三分之一以上不合格票的校长就地免职。三是规范教育行为,严格规范自我宣传,防止教育内部自相残杀,严格规范招生秩序,严格规范教材,教辅资料征订行为。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闪发光,在一系列的措施之下,芮城教育2007年又迎来了一轮曙光。全县文理两大类达本科线学生549人,又是丰硕之年。600分以上尖优学生51人,比去年增加32人,位居全市第三。中考语、数、外、物均分的及格率全市第一,500分以上学生占参考的57%,全市第一。
芮城县委书记王正风从有关渠道得知这一消息后,赞不绝口的表扬:“教育放榜传捷报,效盈星光河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