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需求,使学生想问
1.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缺乏经验
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除了便于记忆之外,更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创设说儿歌的情境。从数青蛙的儿歌引入,先让学生读儿歌的前三句,接着青蛙只数增多,让学生接着自己创作儿歌,直到无数只青蛙。然后教师问:“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会感受到数不完,说不完。教师由此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字母或式子都表示出来呢?”从而让学生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及数量关系,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问题的发现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教具、触摸教具,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形象的感知。在比较两个物体特征时,学生产生了疑问:“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呢?”原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通过观察丰富了经验,增强了问题意识。
3.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每一个教育者应当牢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告诫,在教育实践和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而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与期待中激发求知欲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和自由的空间,使学生敢问
学生不敢提出问题,通常存在着保守、自弃的心理。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1.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正因为学生都渴望成功,所以他们害怕教师失望的表情、同学的嘲笑目光。教学中,对待这类学生不可采取强硬的方式,要着重激励、鼓舞,培养他们提问的激情,使他们体会到“提问”带给他的自尊与自豪,让学生在鼓励中获得勇气,在提问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唤醒敢问意识,从而乐意提问、喜欢提问。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后,让学生对于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一名平时较少提问题的学生试探地举起了手,我一发现,赶紧让她来提问题。“为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而计算小数乘除法时要末尾对齐?”我觉得她这一问题是经过认真思考观察后而提出来的,首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学生们讨论后各抒己见。她感觉到自己提的问题有价值又听到师生的赞扬,露出自信的笑容。还有部分学困生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待这类学生,应优先提问,有意识地提一些易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先培养起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他们思维得到启发,学习成绩提高了,信心足了,就会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了。
2.提高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能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使他们在主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让他们的学习产生质的飞跃。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虽然思维敏捷,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没有真正领会题目意思;或有时提出的问题较繁杂,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学时,对待这类学生,可委婉地指出这个问题在帮助理解题意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可以再提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使他们朝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方面改进,培养他们提问的能力;也可以引到与之相关的别的问题上或让其课后与教师个别交谈等。对待能提出有针对性问题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课后交流讨论,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从而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这样耐心的培养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开拓,会更加乐意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爱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责编蓝天)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需求,使学生想问
1.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缺乏经验
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除了便于记忆之外,更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创设说儿歌的情境。从数青蛙的儿歌引入,先让学生读儿歌的前三句,接着青蛙只数增多,让学生接着自己创作儿歌,直到无数只青蛙。然后教师问:“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会感受到数不完,说不完。教师由此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字母或式子都表示出来呢?”从而让学生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及数量关系,加深对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问题的发现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教具、触摸教具,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形象的感知。在比较两个物体特征时,学生产生了疑问:“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联系呢?”原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通过观察丰富了经验,增强了问题意识。
3.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每一个教育者应当牢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告诫,在教育实践和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而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与期待中激发求知欲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和自由的空间,使学生敢问
学生不敢提出问题,通常存在着保守、自弃的心理。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1.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正因为学生都渴望成功,所以他们害怕教师失望的表情、同学的嘲笑目光。教学中,对待这类学生不可采取强硬的方式,要着重激励、鼓舞,培养他们提问的激情,使他们体会到“提问”带给他的自尊与自豪,让学生在鼓励中获得勇气,在提问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唤醒敢问意识,从而乐意提问、喜欢提问。例如,教学“小数乘法”后,让学生对于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一名平时较少提问题的学生试探地举起了手,我一发现,赶紧让她来提问题。“为什么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而计算小数乘除法时要末尾对齐?”我觉得她这一问题是经过认真思考观察后而提出来的,首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让学生们讨论后各抒己见。她感觉到自己提的问题有价值又听到师生的赞扬,露出自信的笑容。还有部分学困生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对待这类学生,应优先提问,有意识地提一些易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先培养起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他们思维得到启发,学习成绩提高了,信心足了,就会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了。
2.提高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能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使他们在主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让他们的学习产生质的飞跃。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虽然思维敏捷,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性高,但没有真正领会题目意思;或有时提出的问题较繁杂,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学时,对待这类学生,可委婉地指出这个问题在帮助理解题意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可以再提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使他们朝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方面改进,培养他们提问的能力;也可以引到与之相关的别的问题上或让其课后与教师个别交谈等。对待能提出有针对性问题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课后交流讨论,进行更深一层的学习,从而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这样耐心的培养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开拓,会更加乐意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爱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