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长期保守严格的外宣意识的熏染下,中国电视对外报道习惯于使用外显语言。外显语言是一种比较直露和浅显的话语方式,传播者用一种直接而生硬的表达方式呈现其传播意图。国际传播过程中,外显语言这种新闻话语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恰当地运用内隐语言成为电视媒体规避外显语言的有效的语用策略。
关键词:华语电视 对外报道 外显语言
我国的广播电视对外宣传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广播影视界积极实施“走出去工程”,成为外宣工作的突破口,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电视媒体在国际电视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迅速发展并实现了电视节目覆盖全球的战略目标。然而,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覆盖面的扩大,只是为中国电视在世界范围内争取话语权提供了机会,并不一定能保证中国华语电视媒体能在全球范围主导话语,拥有较多的选择话题、转换话题或控制话题的权利。
话语权的把握能否实现,话语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立场是否能够正确表达,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否能够被受众领会,都依赖于话语传播方式是否合适。中国媒体国际传播面临大量全球热点和敏感问题。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氛围,是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的主要任务之一。媒体主观意图表达的显隐程度的把握,成为话语传播方式是否合适的重要参考因素。根据主观意图表达的显隐程度,可以将电视新闻话语归为两种类型,即外显语言和内隐语言。
2008年初,日本市民因为吃了中国生产的“毒饺子”而“发生甲胺磷中毒三起”。本文通过对2008年2月13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和凤凰卫视中文台,在晚间综合新闻中关于“毒饺子”事件最新情况的报道进行比较,以分析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话语含义显隐程度的区别,进而探讨外显语言的弊端与规避策略。
一、关于“毒饺子”事件的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新闻标题及导语分析
对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话语含义显隐程度进行分析,是对该新闻话语的用词、用句等进行局部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抽象的总体结构必须在更具体的局部层次上用词语和句子来实现。在这种局部层次上,意义和表达意义的表层结构,如字、短语和句子之间具有区别。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对其字幕标题和口播导语部分进行文本分析,虽然在电视新闻话语中,字幕标题和口播导语不是最令受众兴奋的部分,但它仍然担当着概括主要新闻内容,引导整则新闻叙述方向的功能,所以有一定的代表性。两个频道对该则新闻的报道均用了近2分钟。
(一)2008年2月13日CCTV-1《晚间新闻》新闻标题及导语分析:
从以上三则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可以看到,三个频道关于此事的新闻话语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没有日方的声音,稍显片面。然而,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同一个时间段,对同一天的相关事件,不同媒体的话语表述方式是不一样的,传达了传媒不同的立场,从而引起观众的解码差异。
二、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外显语言的弊端
在长期保守严格的外宣意识的影响下,中国电视对外报道习惯于使用外显语言。报道者站在中国官方立场,以政府代言人的形象,输出一句解说词、一个画面或一列字幕,并且准确地、按话语表面意义表达中国政府的观点、态度和立场。也就是说,传播者用一种直接而生硬的表达方式呈现其传播意图。在中国地域范围内,外显语言或许尚能有助于传者清楚明白地表达立场,但就世界范围而言,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此种新闻话语方式的弊端日益凸现。
(一)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外显语言与世界新闻话语预设相违背
预设(presupposition)是由德国学者弗雷格(Gottlob Frege)提出的重要的哲学和语言学概念。它是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隐藏于句子背后的命题,也就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或者称为“无争议信息”。语义预设通常不需要语境参与,交际双方从句子本身即可推出的共知的命题。这类预设不会因人而异,它是唯一的、固定的。世界范围内对新闻话语特点的预设是真实、新鲜和客观。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的外显语言,将观点放在比事实更重要的位置上凸现出来,违背了新闻话语是相对客观语言的预设,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就不得不面临将从世界新闻话语中被排除出去的命运。久而久之,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的话语类型被归为宣传,而非新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华语电视就丧失了新闻话语这一运用得最频繁、最广泛的话语方式。
(二)外显语言话语表达的抽象层次过高
当含有高抽象层次字眼的消息中没有低抽象层次的字词时,便很难知道消息的意思。抽象程度高、而又没有更具体的词来解释的字被称为“四处漂泊的船只”。它们缺少低抽象层次的解释,以确定其具体含义。
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话语表达方式中,声音符号以抽象层次较高的观点表述为主,缺少抽象层次低的事实和细节;画面符号以抽象层次较高的大场景、官方人物形象为主,缺乏抽象层次低的特写镜头和新闻事件当事人形象。CCTV-1是中国国家对内的综合电视频道,一贯保持了比较传统的用词、用句等方式,体现官方态度。在这次关于“毒饺子”事件的报道中,直接表明利于中方的检测结果,即样品中没有有害物质。而且是第三次公布相关结果,隐含意义是,此次事件问题应没有出在中方。新闻主体的表述中,没有过多细节和过程交代。新闻中同期声来源于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作用是官方权威人士为事件定性,即“不是一起因农药残留问题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个案。”并提出以后的工作方式。画面也都是在本次新闻发布会上拍摄的,基本没有跳出会议本身来关注问题。
(三)判断式句型的外显语言突显传者的主观武断
判断是对一次事件、一个人或一件物或赞同或不赞同的表达。判断式句型是典型的凸现传播者意图的话语方式,它不同于报道和推论。报道是一种可以证实的说法,推论是在已知情况的基础上陈述未知情况的说法。为了新闻的客观性,记者宜尽可能消除推论和判断,多用报道。虽然新闻报道者不可能完全避免主观判断,但直露而简单的表态话语是新闻报道者缺乏专业素养的表现。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外显语言的表述习惯暴露出话语主体的高姿态意识。
凤凰卫视中文台是地处香港的全球传播的华语频道,一贯坚持用客观的画面、充实的细节、生动的现场、权威的评论来吸引受众,但此次报道却存在瑕疵,即有偏误的归纳,推理的欠逻辑性。首先,标题没有准确概括新闻中提及的质检总局的话语内容。其次,“没有……”的句型是判断表述,国际通行的新闻话语讲求客观,报道式句型才是符合国际规则的,用调查结果隐含说明“没有中国员工向水饺投毒”比直接表达更能引起观众的思考,更具说服力。再次,凤凰卫视的这条新闻基本没有采纳CCTV的主题即检测结果,而是强调中方认为日方报道有误。这种强烈的判断态度,并没有通过新闻主体得到有力的支持,运用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的同期声,说明河北警方未发现异常,调查工作未结束,官方消息未透露,这三个情况不足以说明日方的报道是主观臆断,反而更令观众质疑中方的判断力。传媒立场似乎站到了中国的对立面。
三、凭借内隐语言的具像化表达,恰当规避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外显语言
外显语言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并不是唯一可选的话语方式。恰当地运用内隐语言则成为电视媒体规避外显语言的有效的语用策略。国际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传播者在新闻话语中往往不是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是用间接的、含蓄的声音和画面旁敲侧击地表达媒体的意图、国家的立场。这种现象就是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语言使用的间接性或内隐性,和语言的直接性或外显性是相对的。
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的内隐语言,是华语电视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环境中,表达其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电视对外传播新闻话语的文本由声音、画面、图示及字幕等组成。声音、画面、图表及字幕均为符号之一种,它们或是为传递一个信息,或是为表达一种观点。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内隐语言具像化表达,是指将中国政府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和态度策略性地融入电视新闻的声音、画面等较具体的符号中,在受众无意识的状态下,将中国政府的立场不知不觉地展现给受众,然后再较具体地给出详细、明确的解释,继而达到抢占时机,把握话语权、引导国际舆论的目的。
在经过一段长时期的国际传播经验积累之后,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新闻话语已经逐渐由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强行推销的、用观点说话的突显话语方式,转变为通过选择新闻视角、选择事实、从字里行间来体现立场的内隐话语方式。中国华语电视对外传播新闻话语,在微观结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通过内隐语言表达传媒立场的特点,基本与境外受众的接受心理相符合。西方人独立性强,富有个性,强调科学性,偏好理性分析,喜欢从具体事物入手,自己得出结论。
这次关于“毒饺子”事件的报道,站在较高角度,较务实的是CCTV-4。CCTV-4在报道此次事件时,体现出对全人类的人文关怀,强化整体局势把握的意识,而没有仅局限于本国立场的表态。CCTV-4是中国国家对国际传播的中文频道,运用了国际传播的通行规则,即用细节、当事人说话,可信度高。在导语中交代了检测结果公布的事件环境是在质检总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的是中外记者。导语除了公布检测结果外,强调中方最希望的是中日联合调查,从中日关系的角度来体现该则新闻的价值。在新闻主体部分,较细致地阐述了中日调查工作。关于检测的样品,交代是“在中方赴日工作组的强烈要求下”带回的,用事实说话,体现中日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双方有某种较量,但没有明显的对立感。关于检测工作的描述是“采用中日共同确认的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表示中方用的是国际标准衡量,而非中国标准。同期声来源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晓刚博士,证实文中提到的是请权威部门仔细检测。该则新闻用具体的事件发展情况说话,把新闻重点放在会议提及问题的处理上,而非会议本身。新闻画面既有此次新闻发布会上的,也有中国调查组在日本与日方商谈的画面,还有质检局局长到河北生产基地的画面,内容充实。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国际传播理念的成熟,中国华语电视外宣报道日益淡化宣传色彩、加强新闻输出。在此过程中,中国华语电视媒体对内隐语言的恰当运用,成为华语电视对外报道话语逐渐与全球语境相适应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记者问[J].广播电视信息,2006,(11).
[2]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荷]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H.P.Grice.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In Radical Pragmatics[M].Academic Press,1981.
[5]黄华新,金立.语境与意义推导[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
[6][7][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四版)[M].华夏出版社,2000.
[8]刘志宣.胡锦涛耶鲁大学演讲给对外报道的启示[J].今传媒,2007,(2).
(朱 琳 朱剑飞,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 江,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
关键词:华语电视 对外报道 外显语言
我国的广播电视对外宣传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广播影视界积极实施“走出去工程”,成为外宣工作的突破口,取得了丰硕成果。我国电视媒体在国际电视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迅速发展并实现了电视节目覆盖全球的战略目标。然而,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覆盖面的扩大,只是为中国电视在世界范围内争取话语权提供了机会,并不一定能保证中国华语电视媒体能在全球范围主导话语,拥有较多的选择话题、转换话题或控制话题的权利。
话语权的把握能否实现,话语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立场是否能够正确表达,话语的国际传播是否能够被受众领会,都依赖于话语传播方式是否合适。中国媒体国际传播面临大量全球热点和敏感问题。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氛围,是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的主要任务之一。媒体主观意图表达的显隐程度的把握,成为话语传播方式是否合适的重要参考因素。根据主观意图表达的显隐程度,可以将电视新闻话语归为两种类型,即外显语言和内隐语言。
2008年初,日本市民因为吃了中国生产的“毒饺子”而“发生甲胺磷中毒三起”。本文通过对2008年2月13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和凤凰卫视中文台,在晚间综合新闻中关于“毒饺子”事件最新情况的报道进行比较,以分析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话语含义显隐程度的区别,进而探讨外显语言的弊端与规避策略。
一、关于“毒饺子”事件的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新闻标题及导语分析
对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话语含义显隐程度进行分析,是对该新闻话语的用词、用句等进行局部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抽象的总体结构必须在更具体的局部层次上用词语和句子来实现。在这种局部层次上,意义和表达意义的表层结构,如字、短语和句子之间具有区别。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对其字幕标题和口播导语部分进行文本分析,虽然在电视新闻话语中,字幕标题和口播导语不是最令受众兴奋的部分,但它仍然担当着概括主要新闻内容,引导整则新闻叙述方向的功能,所以有一定的代表性。两个频道对该则新闻的报道均用了近2分钟。
(一)2008年2月13日CCTV-1《晚间新闻》新闻标题及导语分析:
从以上三则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可以看到,三个频道关于此事的新闻话语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没有日方的声音,稍显片面。然而,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同一个时间段,对同一天的相关事件,不同媒体的话语表述方式是不一样的,传达了传媒不同的立场,从而引起观众的解码差异。
二、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外显语言的弊端
在长期保守严格的外宣意识的影响下,中国电视对外报道习惯于使用外显语言。报道者站在中国官方立场,以政府代言人的形象,输出一句解说词、一个画面或一列字幕,并且准确地、按话语表面意义表达中国政府的观点、态度和立场。也就是说,传播者用一种直接而生硬的表达方式呈现其传播意图。在中国地域范围内,外显语言或许尚能有助于传者清楚明白地表达立场,但就世界范围而言,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此种新闻话语方式的弊端日益凸现。
(一)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外显语言与世界新闻话语预设相违背
预设(presupposition)是由德国学者弗雷格(Gottlob Frege)提出的重要的哲学和语言学概念。它是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隐藏于句子背后的命题,也就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或者称为“无争议信息”。语义预设通常不需要语境参与,交际双方从句子本身即可推出的共知的命题。这类预设不会因人而异,它是唯一的、固定的。世界范围内对新闻话语特点的预设是真实、新鲜和客观。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的外显语言,将观点放在比事实更重要的位置上凸现出来,违背了新闻话语是相对客观语言的预设,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就不得不面临将从世界新闻话语中被排除出去的命运。久而久之,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的话语类型被归为宣传,而非新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华语电视就丧失了新闻话语这一运用得最频繁、最广泛的话语方式。
(二)外显语言话语表达的抽象层次过高
当含有高抽象层次字眼的消息中没有低抽象层次的字词时,便很难知道消息的意思。抽象程度高、而又没有更具体的词来解释的字被称为“四处漂泊的船只”。它们缺少低抽象层次的解释,以确定其具体含义。
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话语表达方式中,声音符号以抽象层次较高的观点表述为主,缺少抽象层次低的事实和细节;画面符号以抽象层次较高的大场景、官方人物形象为主,缺乏抽象层次低的特写镜头和新闻事件当事人形象。CCTV-1是中国国家对内的综合电视频道,一贯保持了比较传统的用词、用句等方式,体现官方态度。在这次关于“毒饺子”事件的报道中,直接表明利于中方的检测结果,即样品中没有有害物质。而且是第三次公布相关结果,隐含意义是,此次事件问题应没有出在中方。新闻主体的表述中,没有过多细节和过程交代。新闻中同期声来源于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作用是官方权威人士为事件定性,即“不是一起因农药残留问题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个案。”并提出以后的工作方式。画面也都是在本次新闻发布会上拍摄的,基本没有跳出会议本身来关注问题。
(三)判断式句型的外显语言突显传者的主观武断
判断是对一次事件、一个人或一件物或赞同或不赞同的表达。判断式句型是典型的凸现传播者意图的话语方式,它不同于报道和推论。报道是一种可以证实的说法,推论是在已知情况的基础上陈述未知情况的说法。为了新闻的客观性,记者宜尽可能消除推论和判断,多用报道。虽然新闻报道者不可能完全避免主观判断,但直露而简单的表态话语是新闻报道者缺乏专业素养的表现。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外显语言的表述习惯暴露出话语主体的高姿态意识。
凤凰卫视中文台是地处香港的全球传播的华语频道,一贯坚持用客观的画面、充实的细节、生动的现场、权威的评论来吸引受众,但此次报道却存在瑕疵,即有偏误的归纳,推理的欠逻辑性。首先,标题没有准确概括新闻中提及的质检总局的话语内容。其次,“没有……”的句型是判断表述,国际通行的新闻话语讲求客观,报道式句型才是符合国际规则的,用调查结果隐含说明“没有中国员工向水饺投毒”比直接表达更能引起观众的思考,更具说服力。再次,凤凰卫视的这条新闻基本没有采纳CCTV的主题即检测结果,而是强调中方认为日方报道有误。这种强烈的判断态度,并没有通过新闻主体得到有力的支持,运用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魏传忠的同期声,说明河北警方未发现异常,调查工作未结束,官方消息未透露,这三个情况不足以说明日方的报道是主观臆断,反而更令观众质疑中方的判断力。传媒立场似乎站到了中国的对立面。
三、凭借内隐语言的具像化表达,恰当规避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外显语言
外显语言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并不是唯一可选的话语方式。恰当地运用内隐语言则成为电视媒体规避外显语言的有效的语用策略。国际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传播者在新闻话语中往往不是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是用间接的、含蓄的声音和画面旁敲侧击地表达媒体的意图、国家的立场。这种现象就是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语言使用的间接性或内隐性,和语言的直接性或外显性是相对的。
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的内隐语言,是华语电视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环境中,表达其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电视对外传播新闻话语的文本由声音、画面、图示及字幕等组成。声音、画面、图表及字幕均为符号之一种,它们或是为传递一个信息,或是为表达一种观点。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报道内隐语言具像化表达,是指将中国政府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和态度策略性地融入电视新闻的声音、画面等较具体的符号中,在受众无意识的状态下,将中国政府的立场不知不觉地展现给受众,然后再较具体地给出详细、明确的解释,继而达到抢占时机,把握话语权、引导国际舆论的目的。
在经过一段长时期的国际传播经验积累之后,中国华语电视对外新闻话语已经逐渐由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强行推销的、用观点说话的突显话语方式,转变为通过选择新闻视角、选择事实、从字里行间来体现立场的内隐话语方式。中国华语电视对外传播新闻话语,在微观结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通过内隐语言表达传媒立场的特点,基本与境外受众的接受心理相符合。西方人独立性强,富有个性,强调科学性,偏好理性分析,喜欢从具体事物入手,自己得出结论。
这次关于“毒饺子”事件的报道,站在较高角度,较务实的是CCTV-4。CCTV-4在报道此次事件时,体现出对全人类的人文关怀,强化整体局势把握的意识,而没有仅局限于本国立场的表态。CCTV-4是中国国家对国际传播的中文频道,运用了国际传播的通行规则,即用细节、当事人说话,可信度高。在导语中交代了检测结果公布的事件环境是在质检总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的是中外记者。导语除了公布检测结果外,强调中方最希望的是中日联合调查,从中日关系的角度来体现该则新闻的价值。在新闻主体部分,较细致地阐述了中日调查工作。关于检测的样品,交代是“在中方赴日工作组的强烈要求下”带回的,用事实说话,体现中日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双方有某种较量,但没有明显的对立感。关于检测工作的描述是“采用中日共同确认的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表示中方用的是国际标准衡量,而非中国标准。同期声来源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晓刚博士,证实文中提到的是请权威部门仔细检测。该则新闻用具体的事件发展情况说话,把新闻重点放在会议提及问题的处理上,而非会议本身。新闻画面既有此次新闻发布会上的,也有中国调查组在日本与日方商谈的画面,还有质检局局长到河北生产基地的画面,内容充实。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国际传播理念的成熟,中国华语电视外宣报道日益淡化宣传色彩、加强新闻输出。在此过程中,中国华语电视媒体对内隐语言的恰当运用,成为华语电视对外报道话语逐渐与全球语境相适应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我国广播影视走出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答记者问[J].广播电视信息,2006,(11).
[2]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荷]托伊恩·A.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H.P.Grice.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In Radical Pragmatics[M].Academic Press,1981.
[5]黄华新,金立.语境与意义推导[A].2003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3.
[6][7][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四版)[M].华夏出版社,2000.
[8]刘志宣.胡锦涛耶鲁大学演讲给对外报道的启示[J].今传媒,2007,(2).
(朱 琳 朱剑飞,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 江,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