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十发先生馈赠父亲的绘画册页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oo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父亲郭若愚生前珍藏一本小画册,他最珍爱这本画册,是他的老朋友程十发先生赠送的礼物。
  父亲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文博研究,曾任上海历史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等职,著有《殷契拾遗》《模印砖画》等。1965年1月,中央下发《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的文件(即“二十三条”),将农村社教运动和城市社教运动一起发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和清思想”的“四清”运动。时年6月,上海郊县全面开展“四清”运动。上海郊县的“四清”工作是由上海市政府派遣工作队去开展的。听我父亲说“四清”工作队队伍庞大,约有几万人,他们为来自上海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的部分干部和大学毕业生。我父亲是在上海博物馆工作的,当月,父亲被派往上海川沙县。当时去川沙县的工作队主要由文化系统抽调的人员组成。真的很巧,上海画院的程十发先生和我父亲分在同一组。他俩是交往已久的老朋友,程先生喜欢收藏古画,而父亲精于研究历代字画名家的史料,两人志趣相投,谈论起字画来十分投缘,这次相聚,真是天遂人愿。
  “四清”运动一开展,基层干部都纷纷要“洗澡”(交待问题),人人过关。在他们工作组里的一位生产队干部,被别人揭发生活上有问题,他受不了,回家就拿起农药瓶咕嘟咕嘟喝进肚里。父亲得到消息,立即和组里其他同志把他送往卫生院去抢救。幸亏抢救及时,救了一命。工作组的事情多而杂,十分烦心。但他说,当离开喧哗的工作环境,举目远望广袤大地时,就会感到心情平静,精神放松。
  程十发先生,平时养成喜欢观察周围景色的习惯。一天傍晚,他来到村前草坪上,见一只母鸡率数只小鸡,幸福地啄食。旁边土堆上昂首一只大公鸡,儼然像个守护神。稻草堆旁躺着一只懒洋洋的小猫。不远处老牛在村口的大树下,悠然自得。村里散落着几间简朴的大平房,正冒着几缕炊烟。一条碎石小道从村头弯弯曲曲,一直通到远方。天边晚霞绚烂。他被眼前的景象所感动,顺手拿出随身的速写本,用钢笔迅速勾勒出来。他回到宿舍,在写字台上铺开纸,磨好墨,投入了创作。
  吃过晚饭后,父亲总是习惯性地来到程先生住处,聊天,放松心情。有一天,他看到废纸篓里几张丢弃的纸上画着小猫、牛、房子等内容的草图,觉得非常有趣,于是就弯腰捡起来,叠好装进衣袋里。程先生看着他的举动觉得很好笑。
  几个月后,程先生找我父亲时,拿着一本小的、已装帧好的绘画册页,说送给你。册页首页写着“琐记笔录——智龛先生博教”十个字,是程先生独创字体,很有韵味。册页里画的内容正是小猫,牛,房子等。父亲十分欢喜,连声道谢。
  一年之后,“四清”工作结束,大家各自回到原工作单位。后来父亲看到这本册页就回忆起这段难忘的日子。
  “文革”开始,两人都受到了冲击,不敢来往了,怕彼此受影响。直到改革开放,文化事业也开始步上正轨,父亲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97年父亲编著一本《古代吉祥钱画像赏析》的书时,忽然想起要去看看老朋友程十发先生,并想邀请他题写书名。抽空,他登门拜访,程先生正巧在家。多年不见,两人一谈到中国历史上名家字画,就滔滔不绝。他们还互相交谈各自的“文革”经历,虽然都是遭遇凄惨,但都是一笑了之。当程先生得知我父亲有事相求,满口答应,当即挥毫题上书名《古代吉祥钱画像赏析》。
  程十发先生自1984年就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由于忙于会议﹑办画展﹑出国文化交流等事务,他们之间的交往就逐渐减少。父亲唠叨说:“如今清闲日脚难寻了。”其实他自己也是忙得没时间,自然不愿去打扰他,但常常通过朋友托言拜望。程十发先生病重住院期间,童衍方先生去探望程先生,程先生都不忘托童先生问候我父亲,可见他们彼此的惦记。
  父亲热爱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刻苦钻研中国古代文字﹑工艺美术和历史。他为文博事业辛勤耕耘一生,在甲骨学﹑古文字﹑考古﹑古钱币研究﹑古代工艺美术﹑《红楼梦》研究﹑书画﹑篆刻﹑陶瓷紫砂等领域有一定造诣,发表数百篇很有价值的论文,编著了十数部立论精确富有见解的著作,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求学者诲人不倦。他的这种钻研精神,是我们后代的楷模。我整理了父亲留下的一些文稿资料,编著《文博专家郭若愚》(2016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一书,介绍他一生为中华文化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程十发先生所馈赠的册页大小为32开本,一共有十二张精致的画作,每张画都有画名,先后程序:《璎珞》《牛疾》《奴戏》《出墙》《竹窝》《访桌》《槿篱》《陶菊》《慎食》《水仙》《探幽》。这些画散发出浓郁的乡村风味,画得非常鲜活,给人一种祥和的美,是程先生小品画不可多得的佳作。
其他文献
宋希濂其人  宋希濂将军,祖籍湖南湘乡,1907年生,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自北伐战争到解放战争时被俘,宋希濂历经重要战役数十次,曾获青天白日勋章,有“鹰犬将军”之称。1949年12月27日,他在大渡河白衣洋岭战斗中被俘,后于1961年1月18日被特赦。1980年,宋希濂赴美探亲,后定居纽约。1982年,他在纽约创立“中囯和平统一促进会”,仼总顾问;1984年在华盛顿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宋希
期刊
“秦上校”看似连姓带军衔的称呼,其实是个别致的笔名。他本名姚溱,溱字去掉三點水是“秦”;之所以称“上校”,因他写的是军事评论。解放前出于隐蔽斗争的需要,他发表文章还用过丁静、秦佐、萨利根、马里宁等笔名。1949年5月下旬上海解放,姚溱任市政府新闻出版处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54年调京,历任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处长、副部长,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等职。  1985年6月下旬,《中国大百科全书》
期刊
1949年5月1日中央情报部曾给吴克坚情报系统發来嘉奖电,电文说:“克坚并转全体工作同志:几年来你们在克坚同志领导下,不避艰险,任劳任怨,坚守工作岗位,获得敌人各种重要情报,建设和保证了同中央的联络,直接配合了党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胜利,你们的工作是有成绩的,特电嘉奖。”这一电文高度评价了吴克坚和他的战友们为党所立的特殊功绩,当然这也包括吴克坚所领导的电台工作。1946年至1949年,吴克坚情报系统在
期刊
1967年,我在给江青当秘书的时候,她指示和布置我写一篇批判刘少奇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好并经姚文元审阅修改后,11月中旬发表在江青女儿李讷负责的《解放军报》上。空军司令员吴法宪还感谢我对军报的支持。  大概12月的一天,陳伯达的妻子刘淑宴给我打电话,首先把我的文章夸了一番,接着提出让我向江青报告:请江青同志给她安排一个工作;并说,江青同志有什么指示,写个条子传过来就行了。这是当时政治局常委(按现在的
期刊
被喻为“东方之珠”的香港,全境土地面积约为上海的六分之一,其中香港岛及周围小岛屿为78.12平方公里。香港在开埠前是一渔港。1842年起,香港土地分阶段被割让和租借予英国,至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移交大陆为止,历任英籍香港总督有28人;此外,自日本侵占香港后,也历经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其中有矶谷廉介、田中久一两任日本战犯为香港总督,而这两个战犯均在抗战胜利后被关押在上海,其中田中久一先后
期刊
《陈叔常印存》现在再版(福建美术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问世,距先兄叔常(经)先生病殁已40年了。印存《外一种》的作者、先兄长子俱侄希望我写一跋语, 我于情于义,都难辞却。我同胞兄姐15人,都已物化,如今只剩我一人孑遗,往事旧怀,顿时萦绕脑际,不能自已。  三哥毕生以治印为乐  叔常三哥大我19岁,他幼年受教家塾,熟读经史,年轻时抱着对艺术的挚爱,一个人负笈独闯上海滩,考入上海美专(这在当时福
期刊
他是上海滩的名人,也是中国革命音乐人中的普通一兵。三年前,他走了,无声无息,只留给我们一个可亲可敬的名字:孟波。  鲁艺最后两对伉俪“相约”而去  周巍峙和王昆,孟波和严金萱,曾是延安“鲁艺”健在的最后两对伉俪。当年他们同在“鲁艺”工作或学习,又同是“以歌为媒”喜结良缘且忠诚相守一生的革命伴侣。由于工作关系,四位长辈中我同王昆、孟波、严金萱三位师长多有过从。从孟波的亲属那里我获知了让人堵心的那一百
期刊
1957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系读一年级时,“反右”运动开始了,那时我19岁不到。我在中学里入团较晚,在大学时是班级中年龄最小的,班上同学中有20名党员调干生,9名团员,1名来自印尼的华侨。班级领导班子组成,除党支部三个委员外,还有学生会主席,校、系、班三级的学习班长。那时我在政治上很幼稚、无知,懵懵懂懂,不知道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怎么回事。那时上面提出要大鸣放,我们在课后开会,不少同学发言踊跃,
期刊
我是复旦分校的“窝窝头”  40年前上海有所大学叫“复旦大学分校”,简称“复旦分校”,或日“复分”,还有人戏称其为“福份”。我不是复旦分校的在编人员,是复旦分校的“窝窝头”。这是什么意思呢?  复旦分校是在1978年成立的。当时我看到一些高干子弟(后称“红二代”)中的不良现象。他们在“文革”的第一阶段大肆宣扬“老子英雄儿好汉”。大中小学校的红卫兵头头几乎都被大中小干部的子女承包了。“文革”的烈火可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的改革开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还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利用工余休息时间,兼职社会服务,取得一些报酬,被视为大逆不道,轻者被指责“不务正业”,“搞私活捞外快”,资产阶级思想严重,受到批判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重者以贪污受贿罪,被追究刑事责任。韩琨案件就是一例。  工程师业余搞科研涉嫌贪污受贿  韩琨原是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助理工程师。1979年他应家乡奉贤县钱桥公社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