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用“生问”导学式的物理教学,学生天生好问,以问题导学,真正地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笔、动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意识,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1“生问”,导学克服教学顽疾
当前,我们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顽疾:1.重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2.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3.重少数尖子生,轻面向全体;4.重知识传授,轻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5.为追求升学率而教学,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这些顽疾阻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更与现行物理教材不相适宜,新课程是以“问题”为线索贯穿每章、每节的始终,以试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最后解疑来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学生全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教师唱独角戏的做法,让学生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教师始终处于指导学生学习、解答问题地位,同时,教师也在不断提高,遇到自己也难以回答的问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学到很多知识,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头脑。
2“生问”导学模式的可行性
老师们认为,学生课堂上提不出有价值问题,会使课堂“冷场”,我在施行这种“开放式”教学时,也有教师提出过怀疑,但经过一年的实施,发现学生不仅提得出,而且提的问题很多,绝大多数问题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商榷性,事实上,面对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从幼年起,学生就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解开,在这些谜中,有许多是初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学生在内心就存在、积淀这大量的物理问题,只是尚未从口中说出而已,这为学生提问教师或学生解疑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使用了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教师答”的教学方法,起到了变“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3怎样让学生有问提得出,提得准,并且有代表性
3.1首先要做提问的引导
為了启发学生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质疑,为学生提问引路搭桥,一般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先由教师布置预习问题,在过渡到由学生提问,问题数量也宜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所提问题的质量,使学生通过模仿、体会,使提问由不自觉慢慢变为自觉的行为。
3.2授学生以渔——教给学生提问的一些常见方珐
3.2.1阅读提问法
上课前通过预习,把教材不懂之处用问号标注,再用铅笔把本节有联系但自己又不能回答的问题写在教材边角处,便于学生课堂提问,如我教摩擦力一节时,有学生通过预习提了这些问题:A:怎样理解推力是用来平衡摩擦力的?B:不互相接触的物体是否会产生摩擦力?为什么?C:为什么讲摩擦力要强调“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呢?D:一个物体受拉力做匀速运动了,如果拉力增大或减小些摩擦力大小变吗?为什么?E:假如世界上不存在摩擦到底会怎样呢?F:静止的物体受到摩擦力吗?那种情况下受到?等等问题。
3.2.2用反问方法提问
物理中不少现象或问题可通过变未知为已知,变已知为未知,变换因果关系,增加减少前提条件等方法,提出新的问题,如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是不是一定垂直物体表面呢?又如学了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就会问:是不是只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一定不受力的作用呢?等等。
3.2.3运用类推联想方法提问
如图中所示,小盒中有一些小石块,小盒浮在水面上,把石子投入容器的水中,且小盒仍漂浮在水面上时,容器内水面有变化吗?怎样变化?当老师通过分析,指出水面将下降后,有学生立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A:假设盒里是木头、泡沫等这些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又会怎样?B:若杯子里不是水,而是盐水或其他液体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小盒里的物体密度有比水大的、比水小的、和水相等的其它液体呢?
3.2.4运用对比法提问
如学了串联电路后,学生就提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各自有那些特点?学了蒸发和沸腾,学生就问:蒸发和沸腾有那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些提问,大大激发了学生内驱力,激励了他们学好物理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4“生问”导学的教学实施
4.1课前发现储备问题
即预习过程找问题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简明扼要的提出问题,用铅笔批注在教材边沿处,便于课堂上向老师发问。
4.2新授过程提问
在学生听课过程中,教师应允许、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预习准备的问题或听课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不要把学生的问题扼杀在心里,估计其他学生能回答的,尽量让其他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不能回答的,带有普遍性的,可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教师引导作答、凡与教学有关,都尽量立即解决,否则,可视课堂时间而定,纳入课余分析、讨论。
4.3小结后,留时间让学生提问
学生听完一节课后,本节前后联系起来,或与其他章节相联系,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地方还会有很多问题,这个阶段的提问更有深度、难度,质量更高,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5“生问”导学的实践体会
5.1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很熟悉,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要强,知识面必须广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加强职业技术培养,提高业务本领。
5.2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通过预习提问,培养阅读能力,自学能力;通过课堂随时提问,提高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结提问,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学生之间的讨论回答,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3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做到师生关系融洽
在学生问、教师答的过程中,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消除了老师似“家长”高高在上、学生望而生畏的心理。
5.4有利于创新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的培养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受到老师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更认真的钻研书本,利用求异思维提出更新的、更有代表性的问题
总之,“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的教学不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机器,而是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施“能力”教学,切实搞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生问”,导学克服教学顽疾
当前,我们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顽疾:1.重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2.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3.重少数尖子生,轻面向全体;4.重知识传授,轻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5.为追求升学率而教学,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这些顽疾阻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更与现行物理教材不相适宜,新课程是以“问题”为线索贯穿每章、每节的始终,以试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最后解疑来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学生全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教师唱独角戏的做法,让学生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的学习状态,教师始终处于指导学生学习、解答问题地位,同时,教师也在不断提高,遇到自己也难以回答的问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学到很多知识,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头脑。
2“生问”导学模式的可行性
老师们认为,学生课堂上提不出有价值问题,会使课堂“冷场”,我在施行这种“开放式”教学时,也有教师提出过怀疑,但经过一年的实施,发现学生不仅提得出,而且提的问题很多,绝大多数问题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商榷性,事实上,面对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从幼年起,学生就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觉得一个个物理现象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解开,在这些谜中,有许多是初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学生在内心就存在、积淀这大量的物理问题,只是尚未从口中说出而已,这为学生提问教师或学生解疑提供了科学依据,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曾使用了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教师答”的教学方法,起到了变“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效果,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
3怎样让学生有问提得出,提得准,并且有代表性
3.1首先要做提问的引导
為了启发学生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质疑,为学生提问引路搭桥,一般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先由教师布置预习问题,在过渡到由学生提问,问题数量也宜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所提问题的质量,使学生通过模仿、体会,使提问由不自觉慢慢变为自觉的行为。
3.2授学生以渔——教给学生提问的一些常见方珐
3.2.1阅读提问法
上课前通过预习,把教材不懂之处用问号标注,再用铅笔把本节有联系但自己又不能回答的问题写在教材边角处,便于学生课堂提问,如我教摩擦力一节时,有学生通过预习提了这些问题:A:怎样理解推力是用来平衡摩擦力的?B:不互相接触的物体是否会产生摩擦力?为什么?C:为什么讲摩擦力要强调“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呢?D:一个物体受拉力做匀速运动了,如果拉力增大或减小些摩擦力大小变吗?为什么?E:假如世界上不存在摩擦到底会怎样呢?F:静止的物体受到摩擦力吗?那种情况下受到?等等问题。
3.2.2用反问方法提问
物理中不少现象或问题可通过变未知为已知,变已知为未知,变换因果关系,增加减少前提条件等方法,提出新的问题,如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是不是一定垂直物体表面呢?又如学了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就会问:是不是只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一定不受力的作用呢?等等。
3.2.3运用类推联想方法提问
如图中所示,小盒中有一些小石块,小盒浮在水面上,把石子投入容器的水中,且小盒仍漂浮在水面上时,容器内水面有变化吗?怎样变化?当老师通过分析,指出水面将下降后,有学生立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A:假设盒里是木头、泡沫等这些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又会怎样?B:若杯子里不是水,而是盐水或其他液体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小盒里的物体密度有比水大的、比水小的、和水相等的其它液体呢?
3.2.4运用对比法提问
如学了串联电路后,学生就提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各自有那些特点?学了蒸发和沸腾,学生就问:蒸发和沸腾有那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些提问,大大激发了学生内驱力,激励了他们学好物理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4“生问”导学的教学实施
4.1课前发现储备问题
即预习过程找问题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简明扼要的提出问题,用铅笔批注在教材边沿处,便于课堂上向老师发问。
4.2新授过程提问
在学生听课过程中,教师应允许、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预习准备的问题或听课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不要把学生的问题扼杀在心里,估计其他学生能回答的,尽量让其他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不能回答的,带有普遍性的,可通过想一想、议一议教师引导作答、凡与教学有关,都尽量立即解决,否则,可视课堂时间而定,纳入课余分析、讨论。
4.3小结后,留时间让学生提问
学生听完一节课后,本节前后联系起来,或与其他章节相联系,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地方还会有很多问题,这个阶段的提问更有深度、难度,质量更高,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5“生问”导学的实践体会
5.1对教师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很熟悉,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要强,知识面必须广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己,加强职业技术培养,提高业务本领。
5.2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通过预习提问,培养阅读能力,自学能力;通过课堂随时提问,提高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结提问,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学生之间的讨论回答,还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3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做到师生关系融洽
在学生问、教师答的过程中,增进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消除了老师似“家长”高高在上、学生望而生畏的心理。
5.4有利于创新精神在学习过程中的培养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受到老师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更认真的钻研书本,利用求异思维提出更新的、更有代表性的问题
总之,“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的教学不是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机器,而是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施“能力”教学,切实搞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