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兰——历烽烟战火而不倒
我看着我可怜的祖国,
像儿子看着被车裂而死的父亲;
我忍受着整个民族的苦难,
像母亲感受着腹中胎儿的阵痛。
——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
提及波兰,总是离不开二战,华约组织,奥斯维辛等沉重的话题。我们从捷克首都布拉格出发,伴着伏尔塔瓦河的急流,首先经过德国波兰风格混杂的弗罗茨瓦夫,之后便向东北行进到波兰电影城罗兹,后达北部维斯瓦河下游的波兰首都华沙,最后驱车一路南下至历史名城克拉科夫和人类历史上最不忍回顾的过去——奥斯维辛。一路上我们伴着肖邦平缓而忧伤的钢琴曲,将波兰多舛的命运娓娓道来。
第一站:弗罗茨瓦夫
从布拉格5向东北行驶300公里左右就到达了波兰第四大城市——弗罗茨瓦夫。有意思的是,在这座现今属于波兰的城市中,人们依旧可以找到很有德国风格的建筑,另外,当你和老一辈的住户或者经历过二战的人们谈起这座城市的时候,他们往往更愿意用布雷斯劳这个名字来称呼——这恰恰是这座城市的特别之处,在二战结束之前,这里属于德国,并且一直沿用布雷斯劳(Breslau)这个典型的德语名称。
弗罗茨瓦夫坐落在美丽的奥德河畔,整个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来源于中世纪时期发展起来的食盐生意,时至今日,老城中心广场旁边还保留了当时贩盐的食盐广场,而整座城市发展鼎盛时期的到来则得益于北欧著名的汉萨同盟。所谓汉萨同盟,即12到13世纪中欧神圣罗马帝国和条顿骑士团各个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而汉萨(Hansa/Hanse)一词在德语中的意思就是会所、公所。这一同盟现今虽不复存在,但是Hansa这一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并且被德国著名的汉莎航空公司所使用。依托着强大的商业政治联盟,当年的弗罗茨瓦夫一跃成为德意志第六大城市。老城广场正中的皮楼、衣楼、布楼大厦以及从广场延伸到周围的11条街道,无一不向我们展现着这座城市昔日的繁华。
如今漫步在这座城市中,由于二战后去德国化运动的影响,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德国人,唯一能让我们嗅到德国气息的也只有那夹杂在诸多波兰建筑中的为数不多的德式房屋。布雷斯劳这个曾经响亮的名字也渐渐被人们遗忘。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则散布着诸多造型各异的小矮人,仿佛指引着人们走遍城市的每个角落,感受这里如今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站:罗兹
从弗罗茨瓦夫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两百多公里之外的维斯瓦河和伏尔塔瓦河的分水岭上坐落着波兰的好莱坞城——罗兹。
如果不是当晚的住宿订在罗兹,也许我永远不会知道波兰有这样一座蕴含无限商机和潜力的城市。车一开进市区,速度就明显慢了下来,我都从未见过一个城市像罗兹一样大兴土木。为了经济发展,罗兹人民正行进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发展道路上,不管是市区还是进出城的主要高速公路,都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挖掘设备,整个城市都可以感受到波兰人民希望城市快速发展的美好祈愿,然而全城在同一时间修路虽然堪称盛况,却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交通状况。
想必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早已作为欧洲的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世人的脑海,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最长的商业街其实位于波兰的罗兹,这条南北走向的大街名叫皮奥积高华斯卡大街。虽然繁华程度远不能和香榭丽舍大街相比,甚至不能和上海的南京路相媲美,然而大约四公里的长度的确让其他商业街望其项背。大街两旁既有洋溢着19世纪建筑风格的房屋,也保留了很多苏联统治时期的社会主义风格的建筑物,虽然两旁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也没有高端洋气的奢侈品商店,然而随处可见的城市雕塑和地面上的星星标志,也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生趣。作为波兰电影人的星光大道,路面上的星星边均有波兰电影界知名人士的签名,同时街道转角处也多次成为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地,城市里也有专门的电影博物馆向人们讲述波兰影视产业的发展。
第三站:华沙
第二天—早从罗兹出发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大约一个半小时后就可以抵达波兰的首都华沙。
在波兰语中,华沙是华尔西和莎娃这对恋人名字的合写。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样,他们的恋情也得不到双方家长的祝福,然而在不懈的努力之后,两个人终于冲破了双方家庭的阻挠,沿着维斯瓦河顺流而下,到华沙开拓自己的家园。这段充满了抗争精神的爱情故事似乎也预示了华沙的坎坷命运和波兰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付出的不懈努力。
华沙原本并非波兰首都,1596年,当时的波兰国王齐格蒙·瓦萨三世将皇室和中央政府由克拉科夫迁到了华沙,至此华沙才正式成为波兰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希特勒运用闪击战迅速占领波兰之后,不仅当地的犹太人遭到了惨无人道的迫害,整座城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面对当局政府的无能,当地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将当地地图手绘下来并藏在防空洞中,战后这些图纸有幸保留了下来,人们便按照原来的样子重建了华沙。因此,我们如今看到的老城区依然保留了原来的样子,然而城墙早已不是当年的砖,曾经的瓦。
在华沙,我们从王宫城堡对面的齐格蒙德国王纪念柱出发,一路沿着华沙老城狭窄的小巷向老城中心前行,和欧洲的其他城市不同,华沙老城中心并没有雄伟壮观的教堂,华沙老城中心只有—座象征着波兰人民精神的美人鱼雕像。这座雕像是波兰著名雕刻家路德维卡女士在1936年开始制作的,与传统意义上优雅曼妙的美人鱼形象不同,这座雕像十分高大,美人鱼昂首挺胸,一手持盾牌,一手持利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保护祖国的战士形象。
经过美人鱼雕像之后继续向前走,不远处就是居里夫人的故居。这位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女士的故居现在已经开辟为博物馆,以便让人们对这位伟大女性的一生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沿着居里夫人故居对面的一条小路一路向前,经过了中国驻波兰领事馆之后我们便到达了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向二战中被杀害的犹太人敬献花圈并目下跪的犹太人纪念碑——这一举动直接推动了德国和二战中受害的东欧各国的关系的改善,而勃兰特本人也因此获得次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时至今日还有很多犹太人来这里悼念逝去的亲人和同胞。 此外,城南的圣十字教堂中安放着波兰钢琴家肖邦的心脏,这位爱国的钢琴家一生颠沛流离,至死也没能回到自己祖国母亲的怀抱,如今人们也只能从他凄美的作品中,感受这位钢琴家对祖国的无限衷情。
第四站:克拉科夫
华沙之旅结束之后我们便一路南下,到达维斯瓦河上游的波兰文化重镇,也就是齐格蒙德国王迁都之前的波兰首都——克拉科夫。
正如很多游记所写的,到波兰旅游可以不去华沙,但是千万不可以错过克拉科夫。作为可以和布拉格与维也纳相媲美的中欧三大历史名城之一,克拉科夫的城市规划属于非常典型的欧洲首都的城市风格,即从单一城堡发展成为两个新兴城市,市内拥有被誉为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的中央广场。
整座城市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便是城南山上与老城遥遥相望的华威城堡,城堡中珍藏了不少名家画作,看过电影《盗走达芬奇》的人们一定对《抱银鼠的女人》这幅画十分熟悉,而达芬奇的这幅传世名作如今就收藏在华威城堡的博物馆内。沿着华威城堡山脚下的小路一路一路向北就可以到达克拉科夫的中心老城区,坐落在老城广场上的是克拉科夫原本的纺织业会馆。会馆共分上下两层,14世纪的时候,来自各地的商人都汇集在这里贩售手工纺织品,如今这座建筑物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上层已经改为国家博物馆画廊,下层则已经完全辟为商铺。在这里,人们可以在众多小商铺中尽情挑选自己喜爱的波兰手工业制品。这座纺织业大楼的正对面,矗立着一座手拿书本的人物的青铜雕像,这个人并非波兰的政治家,也非军事家,而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叫亚当·密茨凯维奇,本文开篇的诗句就是这位诗人的手笔。老城广场东南角的建筑群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这里恰恰是曾经欧洲著名的雅盖隆大学的校区所在地,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就曾经在这里就读。如今我们在这里已经很难寻找到雅盖隆大学的踪迹,同样也很难想象当年希特勒的铁蹄践踏着欧洲这片土地的时候这所大学的全部教师被杀,5.5万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的悲惨景象。广场东北角与雅盖隆大学遥遥相望的玛利亚教堂更是克拉科夫的象征。这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以其木制的总祭坛和独特的报时方式闻名于世。一般来说,欧洲的教堂都用钟声报时,然而每到整点,玛利亚教堂传出来的却是断断续续的哀怨的号声。据传,这是为了纪念13世纪波兰与蒙古战争中牺牲的吹响冲锋号角的号手。每天中午12点,玛利亚教堂的报时号声都会通过波兰国家电台一台向波兰国内外播放。
在克拉科夫,无论是站在老城广场上,还是坐在玛利亚教堂的长椅上,亦或用英语简单的和当地人聊上几句,都可以感受到整个城市的舒适和惬意。由于2016年世界青年节将于7月26日至7月31日在克拉科夫举办,现在整个城市都已经开始为之准备,而且玛利亚教堂上也挂出了倒计时的标牌,节日的气氛已经蔓延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第五站:奥斯维辛
波兰之行的最后一站是距离克拉科夫70公里之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里曾是希特勒统治时期法西斯纳粹对犹太人犯下滔天罪行的地方。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大约400万犹太人在这座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中被残忍杀害。
正如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在新闻稿《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写的,这里也许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奥斯维辛集中营原本是指奥斯维辛市附近的四十几个集中营,主要的营区有三个,一营名为奥斯维辛,作为奥斯维辛地区建立起来的第一个集中营,从营区面积来讲,这里并不是很大,最初关押在这里的主要是波兰和德国的政治犯,现在这里已经被改为纪念纳粹大屠杀的国家博物馆,透过玻璃窗我们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眼镜和剪下来的头发。二营又被称为比克瑙·奥斯维辛,绝大部分奥斯维辛的死难者都是在这里以“洗澡”的名义被骗进毒气室的。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灭绝营”,和当年驻扎在哈尔滨的731部队一样,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德军在撤退的时候将焚烧犹太人尸体的大焚尸炉炸毁,如今人们在这里只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营房,焚尸炉的废墟,残存的中央毒气室和埋尸焚尸场。三号集中营由几个小的集中营组成,当时主要用来采煤和生产水泥,现在都已经划归民用,当年的痕迹早已不复存在。
来到奥斯维辛的游客中,一半是为了亲眼看看当年的人间地狱,另外一半则是有犹太血统的犹太后裔,在这里,人们只是静静参观,默默走进营房,走进博物馆——这里无需更多的解说,当年的杀人工厂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每一位参观者的面前,我们需要的只是缅怀逝者并以史为鉴。
波兰之行由弗罗茨瓦夫开始,至奥斯维辛为止,其间既有历史名城,又有名不见经传的市镇,更有撼人心魄的死亡工厂,透过这些,波兰的风情时而如画卷,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时而如汹涌波涛,激荡着我们的内心。这个国家亦是如此,虽曾风雨飘摇,却依旧屹立不倒。
我看着我可怜的祖国,
像儿子看着被车裂而死的父亲;
我忍受着整个民族的苦难,
像母亲感受着腹中胎儿的阵痛。
——亚当·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
提及波兰,总是离不开二战,华约组织,奥斯维辛等沉重的话题。我们从捷克首都布拉格出发,伴着伏尔塔瓦河的急流,首先经过德国波兰风格混杂的弗罗茨瓦夫,之后便向东北行进到波兰电影城罗兹,后达北部维斯瓦河下游的波兰首都华沙,最后驱车一路南下至历史名城克拉科夫和人类历史上最不忍回顾的过去——奥斯维辛。一路上我们伴着肖邦平缓而忧伤的钢琴曲,将波兰多舛的命运娓娓道来。
第一站:弗罗茨瓦夫
从布拉格5向东北行驶300公里左右就到达了波兰第四大城市——弗罗茨瓦夫。有意思的是,在这座现今属于波兰的城市中,人们依旧可以找到很有德国风格的建筑,另外,当你和老一辈的住户或者经历过二战的人们谈起这座城市的时候,他们往往更愿意用布雷斯劳这个名字来称呼——这恰恰是这座城市的特别之处,在二战结束之前,这里属于德国,并且一直沿用布雷斯劳(Breslau)这个典型的德语名称。
弗罗茨瓦夫坐落在美丽的奥德河畔,整个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0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始资本积累来源于中世纪时期发展起来的食盐生意,时至今日,老城中心广场旁边还保留了当时贩盐的食盐广场,而整座城市发展鼎盛时期的到来则得益于北欧著名的汉萨同盟。所谓汉萨同盟,即12到13世纪中欧神圣罗马帝国和条顿骑士团各个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而汉萨(Hansa/Hanse)一词在德语中的意思就是会所、公所。这一同盟现今虽不复存在,但是Hansa这一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并且被德国著名的汉莎航空公司所使用。依托着强大的商业政治联盟,当年的弗罗茨瓦夫一跃成为德意志第六大城市。老城广场正中的皮楼、衣楼、布楼大厦以及从广场延伸到周围的11条街道,无一不向我们展现着这座城市昔日的繁华。
如今漫步在这座城市中,由于二战后去德国化运动的影响,人们已经很难找到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德国人,唯一能让我们嗅到德国气息的也只有那夹杂在诸多波兰建筑中的为数不多的德式房屋。布雷斯劳这个曾经响亮的名字也渐渐被人们遗忘。而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则散布着诸多造型各异的小矮人,仿佛指引着人们走遍城市的每个角落,感受这里如今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站:罗兹
从弗罗茨瓦夫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两百多公里之外的维斯瓦河和伏尔塔瓦河的分水岭上坐落着波兰的好莱坞城——罗兹。
如果不是当晚的住宿订在罗兹,也许我永远不会知道波兰有这样一座蕴含无限商机和潜力的城市。车一开进市区,速度就明显慢了下来,我都从未见过一个城市像罗兹一样大兴土木。为了经济发展,罗兹人民正行进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发展道路上,不管是市区还是进出城的主要高速公路,都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挖掘设备,整个城市都可以感受到波兰人民希望城市快速发展的美好祈愿,然而全城在同一时间修路虽然堪称盛况,却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交通状况。
想必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早已作为欧洲的文化符号深深烙印在世人的脑海,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最长的商业街其实位于波兰的罗兹,这条南北走向的大街名叫皮奥积高华斯卡大街。虽然繁华程度远不能和香榭丽舍大街相比,甚至不能和上海的南京路相媲美,然而大约四公里的长度的确让其他商业街望其项背。大街两旁既有洋溢着19世纪建筑风格的房屋,也保留了很多苏联统治时期的社会主义风格的建筑物,虽然两旁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也没有高端洋气的奢侈品商店,然而随处可见的城市雕塑和地面上的星星标志,也给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生趣。作为波兰电影人的星光大道,路面上的星星边均有波兰电影界知名人士的签名,同时街道转角处也多次成为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地,城市里也有专门的电影博物馆向人们讲述波兰影视产业的发展。
第三站:华沙
第二天—早从罗兹出发继续向东北方向行进,大约一个半小时后就可以抵达波兰的首都华沙。
在波兰语中,华沙是华尔西和莎娃这对恋人名字的合写。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样,他们的恋情也得不到双方家长的祝福,然而在不懈的努力之后,两个人终于冲破了双方家庭的阻挠,沿着维斯瓦河顺流而下,到华沙开拓自己的家园。这段充满了抗争精神的爱情故事似乎也预示了华沙的坎坷命运和波兰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付出的不懈努力。
华沙原本并非波兰首都,1596年,当时的波兰国王齐格蒙·瓦萨三世将皇室和中央政府由克拉科夫迁到了华沙,至此华沙才正式成为波兰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希特勒运用闪击战迅速占领波兰之后,不仅当地的犹太人遭到了惨无人道的迫害,整座城市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面对当局政府的无能,当地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将当地地图手绘下来并藏在防空洞中,战后这些图纸有幸保留了下来,人们便按照原来的样子重建了华沙。因此,我们如今看到的老城区依然保留了原来的样子,然而城墙早已不是当年的砖,曾经的瓦。
在华沙,我们从王宫城堡对面的齐格蒙德国王纪念柱出发,一路沿着华沙老城狭窄的小巷向老城中心前行,和欧洲的其他城市不同,华沙老城中心并没有雄伟壮观的教堂,华沙老城中心只有—座象征着波兰人民精神的美人鱼雕像。这座雕像是波兰著名雕刻家路德维卡女士在1936年开始制作的,与传统意义上优雅曼妙的美人鱼形象不同,这座雕像十分高大,美人鱼昂首挺胸,一手持盾牌,一手持利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保护祖国的战士形象。
经过美人鱼雕像之后继续向前走,不远处就是居里夫人的故居。这位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女士的故居现在已经开辟为博物馆,以便让人们对这位伟大女性的一生有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沿着居里夫人故居对面的一条小路一路向前,经过了中国驻波兰领事馆之后我们便到达了1970年西德总理勃兰特向二战中被杀害的犹太人敬献花圈并目下跪的犹太人纪念碑——这一举动直接推动了德国和二战中受害的东欧各国的关系的改善,而勃兰特本人也因此获得次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时至今日还有很多犹太人来这里悼念逝去的亲人和同胞。 此外,城南的圣十字教堂中安放着波兰钢琴家肖邦的心脏,这位爱国的钢琴家一生颠沛流离,至死也没能回到自己祖国母亲的怀抱,如今人们也只能从他凄美的作品中,感受这位钢琴家对祖国的无限衷情。
第四站:克拉科夫
华沙之旅结束之后我们便一路南下,到达维斯瓦河上游的波兰文化重镇,也就是齐格蒙德国王迁都之前的波兰首都——克拉科夫。
正如很多游记所写的,到波兰旅游可以不去华沙,但是千万不可以错过克拉科夫。作为可以和布拉格与维也纳相媲美的中欧三大历史名城之一,克拉科夫的城市规划属于非常典型的欧洲首都的城市风格,即从单一城堡发展成为两个新兴城市,市内拥有被誉为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的中央广场。
整座城市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便是城南山上与老城遥遥相望的华威城堡,城堡中珍藏了不少名家画作,看过电影《盗走达芬奇》的人们一定对《抱银鼠的女人》这幅画十分熟悉,而达芬奇的这幅传世名作如今就收藏在华威城堡的博物馆内。沿着华威城堡山脚下的小路一路一路向北就可以到达克拉科夫的中心老城区,坐落在老城广场上的是克拉科夫原本的纺织业会馆。会馆共分上下两层,14世纪的时候,来自各地的商人都汇集在这里贩售手工纺织品,如今这座建筑物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上层已经改为国家博物馆画廊,下层则已经完全辟为商铺。在这里,人们可以在众多小商铺中尽情挑选自己喜爱的波兰手工业制品。这座纺织业大楼的正对面,矗立着一座手拿书本的人物的青铜雕像,这个人并非波兰的政治家,也非军事家,而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叫亚当·密茨凯维奇,本文开篇的诗句就是这位诗人的手笔。老城广场东南角的建筑群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这里恰恰是曾经欧洲著名的雅盖隆大学的校区所在地,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就曾经在这里就读。如今我们在这里已经很难寻找到雅盖隆大学的踪迹,同样也很难想象当年希特勒的铁蹄践踏着欧洲这片土地的时候这所大学的全部教师被杀,5.5万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的悲惨景象。广场东北角与雅盖隆大学遥遥相望的玛利亚教堂更是克拉科夫的象征。这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以其木制的总祭坛和独特的报时方式闻名于世。一般来说,欧洲的教堂都用钟声报时,然而每到整点,玛利亚教堂传出来的却是断断续续的哀怨的号声。据传,这是为了纪念13世纪波兰与蒙古战争中牺牲的吹响冲锋号角的号手。每天中午12点,玛利亚教堂的报时号声都会通过波兰国家电台一台向波兰国内外播放。
在克拉科夫,无论是站在老城广场上,还是坐在玛利亚教堂的长椅上,亦或用英语简单的和当地人聊上几句,都可以感受到整个城市的舒适和惬意。由于2016年世界青年节将于7月26日至7月31日在克拉科夫举办,现在整个城市都已经开始为之准备,而且玛利亚教堂上也挂出了倒计时的标牌,节日的气氛已经蔓延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第五站:奥斯维辛
波兰之行的最后一站是距离克拉科夫70公里之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里曾是希特勒统治时期法西斯纳粹对犹太人犯下滔天罪行的地方。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大约400万犹太人在这座臭名昭著的集中营中被残忍杀害。
正如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在新闻稿《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写的,这里也许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奥斯维辛集中营原本是指奥斯维辛市附近的四十几个集中营,主要的营区有三个,一营名为奥斯维辛,作为奥斯维辛地区建立起来的第一个集中营,从营区面积来讲,这里并不是很大,最初关押在这里的主要是波兰和德国的政治犯,现在这里已经被改为纪念纳粹大屠杀的国家博物馆,透过玻璃窗我们可以看到堆积如山的眼镜和剪下来的头发。二营又被称为比克瑙·奥斯维辛,绝大部分奥斯维辛的死难者都是在这里以“洗澡”的名义被骗进毒气室的。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灭绝营”,和当年驻扎在哈尔滨的731部队一样,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德军在撤退的时候将焚烧犹太人尸体的大焚尸炉炸毁,如今人们在这里只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营房,焚尸炉的废墟,残存的中央毒气室和埋尸焚尸场。三号集中营由几个小的集中营组成,当时主要用来采煤和生产水泥,现在都已经划归民用,当年的痕迹早已不复存在。
来到奥斯维辛的游客中,一半是为了亲眼看看当年的人间地狱,另外一半则是有犹太血统的犹太后裔,在这里,人们只是静静参观,默默走进营房,走进博物馆——这里无需更多的解说,当年的杀人工厂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每一位参观者的面前,我们需要的只是缅怀逝者并以史为鉴。
波兰之行由弗罗茨瓦夫开始,至奥斯维辛为止,其间既有历史名城,又有名不见经传的市镇,更有撼人心魄的死亡工厂,透过这些,波兰的风情时而如画卷,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时而如汹涌波涛,激荡着我们的内心。这个国家亦是如此,虽曾风雨飘摇,却依旧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