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无论是哪一学科,其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而数学学科也是如此。因此,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应深化在此方面的认知,并致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使其在局限的课堂中得到更多。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对策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7-27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施教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关注其数学思想的成长,培养其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符合新课改教学方向。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放到教学的重要位置,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当今的数学教学方向相一致,必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符合人才的发展方向。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只有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又兼具熟练实践技能的学生,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将来获得长久的发展。最后,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老师总是运用讲解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教学既费力又低效。而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可以改变此不良教学现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轻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1.設置生活化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生活化问题的设置,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探索欲望,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这自然非常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之时,就可以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小明家里有姐弟3人,妈妈买了6个苹果、3个柠檬和1个西瓜,请问该如何平分这些水果呢?针对苹果和柠檬,学生们得出了一致答案,姐弟3人每人可以得到2个苹果和1个柠檬。但对于1个西瓜如何平分,学生们陷人了思考,思考片刻后有学生认为可以将西瓜平分为3大份,另一学生提出了疑问,那么该如何来分这3大份呢?这样的方式既能够顺利地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有效理解,又能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顺利培养奠基。
2.运用问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知识,还应教学生把现实中的数量关系,提炼成“问题”,并传授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比例尺”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之后,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些大的事物、地方可以画在图纸上,那小的东西呢?如自然课本上的一些细胞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让教师很惊喜。该生不仅善于思考,还善于观察和联系,把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联系了起来。教师更应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让知识综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与应用,树立解决问题的意识。
3.设置实践化的教学活动
实践化的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及巩固所学的重要渠道,并且也能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顺势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相关内容之时,就可以设置如下实践教学活动。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是对三角形进行有效认识;其次,向学生展示活动方式,即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给组内每位学生提供相同的教具,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作“三角形”图形,之后组内成员相互交换制作好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包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最后,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所制作的作品中写上名字,将三角形各边长的长度和角度测量好,并标注好,将之展示于教室后黑板的手工展示区中,更好的学习与讨论。相信在这种实践化教学活动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于图形的特征会认识得更加深刻,能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更好提升奠基。
4.搭建平台,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练习是学生应用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已经具有足够的数学知识,却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他们每天都进行大量的练习,但缺乏有效的数学思考。而多样化的练习,既能沟通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又能开拓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其数学敏感性,促进其学科能力的成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搭建平台,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5.设置应用化的作业
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的作业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又能够帮助学生触类旁通,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环节。为此,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意识到这点,除了让学生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之外,还需要辅以有效的生活实践作业,这样既能够保持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结束语
数学作为基础阶段的重要课程,针对此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实践性特点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生活化问题、设置实践化教学活动及设置应用化作业等多方面着手,循序渐进的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以及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作为现代化数学老师,绝不能仅满足于现有的教学成果,而是要持续不断地去研究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策略,以确保学生数学能力及素养的更好提升。
参考文献
[1]邹辉.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77.
[2]罗白玉.探析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对策[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10):99.
[3]董银锁.提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性研究[J].数码设计(上),2019,(12):52.
[4]李慧.“互动—探究式”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9,(12):33.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7-27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施教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关注其数学思想的成长,培养其数学实践应用能力,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符合新课改教学方向。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放到教学的重要位置,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当今的数学教学方向相一致,必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符合人才的发展方向。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只有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又兼具熟练实践技能的学生,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将来获得长久的发展。最后,减轻老师的教学压力。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老师总是运用讲解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点,教学既费力又低效。而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就可以改变此不良教学现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轻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策略
1.設置生活化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生活化问题的设置,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探索欲望,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这自然非常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之时,就可以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小明家里有姐弟3人,妈妈买了6个苹果、3个柠檬和1个西瓜,请问该如何平分这些水果呢?针对苹果和柠檬,学生们得出了一致答案,姐弟3人每人可以得到2个苹果和1个柠檬。但对于1个西瓜如何平分,学生们陷人了思考,思考片刻后有学生认为可以将西瓜平分为3大份,另一学生提出了疑问,那么该如何来分这3大份呢?这样的方式既能够顺利地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有效理解,又能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顺利培养奠基。
2.运用问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知识,还应教学生把现实中的数量关系,提炼成“问题”,并传授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比例尺”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之后,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些大的事物、地方可以画在图纸上,那小的东西呢?如自然课本上的一些细胞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让教师很惊喜。该生不仅善于思考,还善于观察和联系,把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联系了起来。教师更应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让知识综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与应用,树立解决问题的意识。
3.设置实践化的教学活动
实践化的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及巩固所学的重要渠道,并且也能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顺势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相关内容之时,就可以设置如下实践教学活动。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是对三角形进行有效认识;其次,向学生展示活动方式,即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给组内每位学生提供相同的教具,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作“三角形”图形,之后组内成员相互交换制作好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包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最后,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所制作的作品中写上名字,将三角形各边长的长度和角度测量好,并标注好,将之展示于教室后黑板的手工展示区中,更好的学习与讨论。相信在这种实践化教学活动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于图形的特征会认识得更加深刻,能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更好提升奠基。
4.搭建平台,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练习是学生应用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已经具有足够的数学知识,却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他们每天都进行大量的练习,但缺乏有效的数学思考。而多样化的练习,既能沟通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又能开拓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其数学敏感性,促进其学科能力的成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搭建平台,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5.设置应用化的作业
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的作业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又能够帮助学生触类旁通,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环节。为此,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意识到这点,除了让学生进行课后习题的练习之外,还需要辅以有效的生活实践作业,这样既能够保持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结束语
数学作为基础阶段的重要课程,针对此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实践性特点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生活化问题、设置实践化教学活动及设置应用化作业等多方面着手,循序渐进的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以及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作为现代化数学老师,绝不能仅满足于现有的教学成果,而是要持续不断地去研究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策略,以确保学生数学能力及素养的更好提升。
参考文献
[1]邹辉.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77.
[2]罗白玉.探析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对策[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10):99.
[3]董银锁.提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性研究[J].数码设计(上),2019,(12):52.
[4]李慧.“互动—探究式”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9,(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