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教材,因“材”施教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看到的教学
  
  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这一内容时,将书本中的“套圈”活动改为“踢毽”活动。
  师:平时的课间大活动我们常开展哪些活动?
  生:跳绳、踢毽、拍球……
  师:今天我们分男、女队进行一次踢毽子比赛,好吗?
  (学生情绪高涨)
  师:下面我们请出4位男生、4位女生举行一分钟踢毽比赛,并请8位学生分别为参赛选手计数。
  (学生汇报计数情况,女生:27、17、30、21,男生:16、23、9、15。师相机把比赛结果反映到统计图中)
  师:哪个队是今天的冠军?
  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女生。
  师:其实我们可以分别求出男、女生踢毽的平均数,通过平均数就能确定男生踢得多还是女生踢得多。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求男女生的平均数,女生(27 17 30 21)÷4,男生(16 23 9 15)÷4,两道算式都不能整除,教师随即改了数据。
  
  二、我理解的教材
  
  书本以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比赛为题材,创设了“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的问题情境,提供了男生4人,套中的个数分别为6、9、7、6;女生5人,套中的个数分别为10、4、7、5、4。编者精心设计这组数据的意图在于:
  1.学生可能提出比总数:男生6 9 7 6=28(个),女生10 4 7 5 4=30(个),但男生只有4人,而女生却有5人,得出结论,这种比法不合理。
  2.学生可能提出比最高成绩:从数据中明显看出,最高的是女生中的10个,但马上发现最少的也是女生中的4个,最多最少的都是女生,显然这种比法也不可取。
  3.学生可能提出求平均数:男生6 9 7 6=28(个),28÷4=7(个),女生10 4 7 5 4=30(个),30÷5=6(个),求平均数没有余数能整除,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没学过用分数、小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这样设计便于在教学时,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选取数据作为该组数据的代表进行比较,体会到用各自的平均数去比较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
  
  三、我的思考
  
  新课程确立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决策者”的应有地位,赋予了教师整合教材、创造教材的权利,很多教师也据此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创生、整合或重组,这是一种好现象。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像上例那样,教师自身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没有结合学生的学情正确解读编者意图,就贸然对教材进行创生、整合或重组,自以为打着“新课程理念”的旗号,认为自己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然而,笔者认为:教学中应把握好“用教材教”的“度”。这个“度”,既不能使教材缺乏营养而偏瘦,也不能营养过剩,使其异化变形,失去了教材的存在意义。“用教材教”,绝不可以置教材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绝不是离开教材,信马由缰,自由发挥。
  上述案例中,教师分别选出男女生代表队当堂进行踢毽子比赛,课堂气氛煞是热烈,表面上看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和时代性,但是在设计时存在明显的缺陷,比赛结果:女生的成绩明显好于男生,求平均数再比较,毫无必要,教师只得牵强附会引出平均数;由于男生成绩和女生成绩的数据是随机产生的,在计算平均数时,两队的成绩(27 17 30 21)÷4、(16 23 9 15)÷4 都不能整除, 以致学生游离于非数学本质之外,大大降低了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因而,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首先应该尊重教材,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对教材进行创生、整合或重组的时候,一定要以正确解读编者意图为前提,毕竟教材都是集合了许多专家、教学研究人员及经验丰富的广大的一线教师编写出来的、汇集了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而形成的指导性文本,你用其他素材取代书本中的例题素材也好,你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也罢,一定要考虑这样是否能达到编者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当我们由一个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一个课程开发者的时候需要智慧,需要研究,更需要吃“透”教材, 因“材”施教!
  (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226100)
其他文献
为切实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掀起全校师生体育运动的热潮,2005年,经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多次研究和有关专家的反复论证,以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跳绳”为突破口,挖掘练习功能,探索科学方法,我校研制开发出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新兴集体运动项目——“多人连锁跳短绳”。  集体竞赛项目“多人连锁跳短绳”属花样跳中的一项创新项目,是在单人原跳短绳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和人数,由传统的单人跳扩展到集体多人的连
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情味和表达技巧。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设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读写的角度看,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课文都是经过专家鉴赏、甄别过的。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习作的文本典范。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教学就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我市凝聚各级地方政府和教研部门、学校力量,整体协调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打造体育教师队伍,从而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整体提高与骨干队伍建设相结合  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终极目标。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基本保障,也有助于骨干的产生;同时,骨干队伍的形成又有利
摘 要:在中学篮球教学与训练中,结合网球的特点将其渗透在篮球的球感与运球练习中,达到提升球感,提高学生的运球能力,进而提高篮球技能水平与实战能力。  关键词:网球;球感;运球;篮球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2-0072-01  《体育教学》杂志2018年第11期中董琪老师发表了《巧用矿泉水瓶练习篮球技能》的文章,董老师介绍
摘 要:在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新授课教学中,利用体操垫平放面的对角线、竖立面的宽度、高度,有效地解决蹬跨、转体探肩的动作重点和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概念,循序渐进地将动作结构分成“八步”进行分解教学,使学生有趣、有效地掌握完整的动作技术。  关键词: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体操垫 ;八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8-0063-0
[案例描述]  那天去听一位新教师的课,有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这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了。我坐在后面,最后一排是个看上去就比较顽皮的孩子,所以老师让他一个人坐,他旁边的座位空着。这也是我们老师惯用的伎俩,把顽皮的孩子安排在最后一排或者老师讲桌的边上,一个人坐。  他坐在左边的座位上,轮到他读的时候大声地读了一次。让我惊讶的是,刚读完他就坐到了右边的位置上,我正在疑惑的时候火车开到了右边的一
摘 要: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以四节研讨课的教案文本和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运动负荷、体能练习方法与手段5个维度,对四节研讨课进行解构与评析,以期能够为一线的体育教师们带来借鉴与思考。据此,通过分析与评价得出如下5点结论:(1)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2)教学过程重视创造复杂的学习和活动情境、学练结构化知识与技能;(3)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教师预设得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课堂生成包括“意料生成”和“意外生成”,两者彼此交叉呈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在借助精简的预设、开放的空间,催生“意料生成”之中,依赖灵活的教学机智,邂逅“意外生成”,才能共同演绎丰富精彩的课堂教学。  当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时,教师是马上制止、扼杀其于摇篮之中,还是任其发展、“脚踩话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设计意图]  本课为“单元整组教学”的起始课,预设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作一通览,并对接下来的分课学习做一规划。“单元整体导读”从教材的单元导语引出阅读外国文学的意义和要求,全面感知单元学习内容,交流快速浏览四篇课文的感受,从而确定学生的阅读起点,增强学生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 交流阅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产生学
在全国第七次阅读研讨大会上,崔峦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华丽的转身,向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朴素的口号,一直在我们的脑海里回旋。有教师认为:“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习一篇课文,从学习字词开始,再到整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抓住关键语句感悟课文内容,这一模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逐步深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也有教师认为:“课文由语言文字组合而成,读懂内容只是第一步,还要读懂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