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八年级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知识,对一道几何习题进行变式探究.希望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在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变式教学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21-02
一、原题导入
(一)原题及出处
新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P46例题3:如图,一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二)分析与解答
1.背景分析:本题是一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典型综合题,有多种证法,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思路分析:通过AE=AF,证明OE=OF,最后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进行证明。
3.解题过程:
4.考点分析:本题考察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二、变式探析
【变式1】
1.思路分析: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AE=CF,由AE上BD,CF⊥BD得AE∥CF,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即可证明。
2.解题过程:
3.考点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4.设计意图:
在第(2)问中,平行四边形的每一种判定都对应一种甚至多种证法,学生可在对比中找到较巧妙的证法。
【变式2】
如图,一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E、F分别是AO、CO的中点,连接BE、DE、DF、BF
(1)求证: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
(2)求证:当AC=2BD时,四边形EBFD是矩形。
1.思路分析:
(1)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OA=OC、OB=OD,因E、F为中点,得OE=OF,可证四边形EBFD为平行四边形。
(2)由条件得BD=EF,可证四边形EBFD为矩形。
2.解题过程:
(1)证明:在口ABCD中OA=OC,OB=OD,
∵E、F分别是AO、CO的中点,∴OE=OF,
∴四边形EBFD为平行四边形;
(2)由(1)可知OE=1/2OA,OF=1/2OC,
∴OE OF=1/2AC,即EF=1/2AC,
∴AC=2EF. ∵AC=2BE. ∴EF=BD
∵EBFD为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BFD是矩形。
3.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及矩形的判定。
4.设计意图:
点E、F特殊化为AO、CO的中点,加入矩形判定知识点,考察了学生的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变式3】
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E,F是对角线BD上的点,∠1=∠2.
求证: (1) BE=DF; (2) AF∥CE
1.思路分析:
(1)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5=∠3,∠AEB=∠4,再由全等三角形判定即可;
(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E=CF,进而得出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即得AF∥CE.
2.解题过程:
证明: (1)在 ABCD中AB=CD,AB∥CD,
∴∠ABD=∠CDB∵∠1=∠2
∴∠AEB=∠CFD
∴△ABE≌△CDF (AAS),∴BE=DF;
(2)由(1)得△ABE≌△CDF
∴AE=CF,∵∠1=∠2,∴AE∥CF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AF∥CE.
3.考点分析:平行四边形、平行线、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4.设计意图:本题条件有别,但证明思路与原题类似。
【变式4】
在 ABCD中,點E、F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沿对角线运动,到达C、A后停止.它们的速度都为lcm/s,且在第3秒和第19秒时与B、D两点构成正方形,求 ABCD的面积。
1.思路与方法分析:
通过外角性质表示∠DBC和∠ECB,通过角平分线的性质得:∠DBC=2∠PBC,∠BCE-2∠PCB,即可得∠A和∠P的关系.
2.解题过程:
解:如图,当t=3s时,点E、F分别到达P、Q的位置,在正方形BPDQ中,BD上AC,OD=OB=OP=OQ,AP=CQ=3cm.当t=19s时,点E、F分别到达Q、P的位置,此时PQ=19-3=16cm
∴OD=OB=OP=OQ=8cm,
AO=OC-8 3=llcm.
∴SABCD=1/2AC. BD=1/2.22·16=176(cm2).
3.考点分析: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公式。
4.设计意图:本题点E、F变为动点,学生需要考虑第3秒和第19秒点E、F的位置,综合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和菱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解题,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三、变式小结
原题是一道经典的教材例习题,点E、F在对角线AC上与B、D构成平行四边形,本文通过特殊化点E、F的位置,构成了矩形、菱形以、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既综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及正方形的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伟东,杨燕良活用教材,提升素养——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变式教学[J].中学数学,2020 (04):3-4.
[2]李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几何题变式教学策略及课例赏析[J].中学数学,2020 (04):24-26.
【关键词】变式教学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21-02
一、原题导入
(一)原题及出处
新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P46例题3:如图,一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二)分析与解答
1.背景分析:本题是一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典型综合题,有多种证法,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思路分析:通过AE=AF,证明OE=OF,最后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进行证明。
3.解题过程:
4.考点分析:本题考察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二、变式探析
【变式1】
1.思路分析:
(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AE=CF,由AE上BD,CF⊥BD得AE∥CF,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即可证明。
2.解题过程:
3.考点分析: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
4.设计意图:
在第(2)问中,平行四边形的每一种判定都对应一种甚至多种证法,学生可在对比中找到较巧妙的证法。
【变式2】
如图,一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E、F分别是AO、CO的中点,连接BE、DE、DF、BF
(1)求证:四边形EBFD是平行四边形;
(2)求证:当AC=2BD时,四边形EBFD是矩形。
1.思路分析:
(1)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OA=OC、OB=OD,因E、F为中点,得OE=OF,可证四边形EBFD为平行四边形。
(2)由条件得BD=EF,可证四边形EBFD为矩形。
2.解题过程:
(1)证明:在口ABCD中OA=OC,OB=OD,
∵E、F分别是AO、CO的中点,∴OE=OF,
∴四边形EBFD为平行四边形;
(2)由(1)可知OE=1/2OA,OF=1/2OC,
∴OE OF=1/2AC,即EF=1/2AC,
∴AC=2EF. ∵AC=2BE. ∴EF=BD
∵EBFD为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BFD是矩形。
3.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及矩形的判定。
4.设计意图:
点E、F特殊化为AO、CO的中点,加入矩形判定知识点,考察了学生的几何直观、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变式3】
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E,F是对角线BD上的点,∠1=∠2.
求证: (1) BE=DF; (2) AF∥CE
1.思路分析:
(1)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5=∠3,∠AEB=∠4,再由全等三角形判定即可;
(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E=CF,进而得出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即得AF∥CE.
2.解题过程:
证明: (1)在 ABCD中AB=CD,AB∥CD,
∴∠ABD=∠CDB∵∠1=∠2
∴∠AEB=∠CFD
∴△ABE≌△CDF (AAS),∴BE=DF;
(2)由(1)得△ABE≌△CDF
∴AE=CF,∵∠1=∠2,∴AE∥CF
∴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AF∥CE.
3.考点分析:平行四边形、平行线、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4.设计意图:本题条件有别,但证明思路与原题类似。
【变式4】
在 ABCD中,點E、F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沿对角线运动,到达C、A后停止.它们的速度都为lcm/s,且在第3秒和第19秒时与B、D两点构成正方形,求 ABCD的面积。
1.思路与方法分析:
通过外角性质表示∠DBC和∠ECB,通过角平分线的性质得:∠DBC=2∠PBC,∠BCE-2∠PCB,即可得∠A和∠P的关系.
2.解题过程:
解:如图,当t=3s时,点E、F分别到达P、Q的位置,在正方形BPDQ中,BD上AC,OD=OB=OP=OQ,AP=CQ=3cm.当t=19s时,点E、F分别到达Q、P的位置,此时PQ=19-3=16cm
∴OD=OB=OP=OQ=8cm,
AO=OC-8 3=llcm.
∴SABCD=1/2AC. BD=1/2.22·16=176(cm2).
3.考点分析:正方形的性质、菱形的面积公式。
4.设计意图:本题点E、F变为动点,学生需要考虑第3秒和第19秒点E、F的位置,综合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和菱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解题,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三、变式小结
原题是一道经典的教材例习题,点E、F在对角线AC上与B、D构成平行四边形,本文通过特殊化点E、F的位置,构成了矩形、菱形以、正方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既综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及正方形的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伟东,杨燕良活用教材,提升素养——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变式教学[J].中学数学,2020 (04):3-4.
[2]李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几何题变式教学策略及课例赏析[J].中学数学,2020 (0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