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思维可以说是写作的重要“物理”条件,缺少思维支撑的写作很少能达到学生所要表述的效果。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比传授他们写作技巧更值得关注。本文结合写作训练需求,选取一些写作思维训练中的要点、难点、问题点加以论说,希望能为提升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 写作 思维 训练
写作思维不仅是指写作过程中的思路,而且也包含写作创作、组织中所运作的思维活动,如写作前的选题与立意思维、文章结构的组织思维、行文中语言风格的掌控思维、写作技巧的应用思维、写作内容的抽象与想象思维等等——可以说大多思维形式都是写作所需要的思维,但无论是抽象、具象、想象、逻辑、辩证、组织……任何一种思维形式,只有在有效参与了写作时,才可称为写作思维一可以看出,写作思维的训练重点不在某种形式的思维训练,而在于将某种思维形式与写作结合起来,使之能够作用和服务于写作。
下面所要探讨的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都是以写作和思维的一体化为出发点的。
一、将解读思维发展为写作思维的训练
如果简单的界定语文,那就是“读读写写”——有名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读的书多了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这句话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发展写作能力,当然是有相当的作用。但如果说通过有效的阅读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就确实是偏颇了——就好像说,一个人能欣赏精美的绘画艺术,领悟画家的精神内涵,但他就一定能画出同样档次的画作来?显然,这中间的因果关系是牵强的。
因而说,通过阅读、解读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是这个读与写转化的过程是很难自主生成的,而更多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帮助学生将解读文本的思维转化为写作创作的思维。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王熙凤出场那一段精彩的文字: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段“人未到,笑先闻”的精典笔法——教师先带领学生解读:突然插入画面外的声音→引起主角猜想,进一步吸引读者→人物出现……解读之后,学生们已经能够理解、欣赏这段文字的妙处,但这种对作者思维模式的理解并不一定能在学生写作时发生作用——这时,教师就应即时引导学生拿起笔来,按这个思维模式仿写一段简短的人物描写(比如写第一次见到某位老师或同学、朋友时的情境),趁热将解读时理解的思维转化为写作的思维能力。
二、将写作思维由抽象变具象的训练
从脑学科的角度上说,人的思维中最高效、最深刻的思维形式是视觉思维。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一原理,有意地训练学生将抽象的写作思维活动转化为具象的、可视的思维,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可以说是跨跃式的提升。
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比如培养学生组织文章脉络结构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一种训练方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视觉记忆。以最简单的三段式论文为例,如果是从写作理论上教学生应该是列出条目:1、绪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需要学生记住这三条内容,在写作时并不一定是清晰的。而如果教师给学生绘制一个思维导图“绪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凭视觉而不是文本来记忆,在写作时像旅行一样按着图片箭头的方向走就可以了(这个思维导图建议采用竖式排列,更具有直观性)。另一种训练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创建思维导图。教师经常在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时让他们绘制文章的结构图,时间长了,学生能将这种文本的结构从具象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在学生写作前,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去构思,写作时按着图纸写作文,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效果尤其好。
再如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将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实像化是这种训练方向最有效的方法。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经常“把语文课变成美术课”,让学生将头脑中的、文本中的景象画出来。比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师就可要求学生根据词意来绘制自己想象中的情景:李清照、香炉、玉枕、酒、菊花……不要求学生画得水平有多高,只要了了几笔把自己的想象体现在纸上即可一反过来,在写作之前,教师先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作文中要写的景物、人物(比如写某篇游记或写某位朋友),同样是要求他把主要特征畫出来即可,当收作业的时候,图画和作文一起交,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他是不是将自己画出来的形象体现在了文字中——这种按图作文的训练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写作思维非常有效的方法。
总之,写作思维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训练写作思维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按照培养内容的不同,因生而异、因师而异。这里只是选择了两种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比较常用、效果也不错的几种方法进行了阐述,算是一块引玉之砖吧。
关键词:高中生 写作 思维 训练
写作思维不仅是指写作过程中的思路,而且也包含写作创作、组织中所运作的思维活动,如写作前的选题与立意思维、文章结构的组织思维、行文中语言风格的掌控思维、写作技巧的应用思维、写作内容的抽象与想象思维等等——可以说大多思维形式都是写作所需要的思维,但无论是抽象、具象、想象、逻辑、辩证、组织……任何一种思维形式,只有在有效参与了写作时,才可称为写作思维一可以看出,写作思维的训练重点不在某种形式的思维训练,而在于将某种思维形式与写作结合起来,使之能够作用和服务于写作。
下面所要探讨的高中生写作思维训练,都是以写作和思维的一体化为出发点的。
一、将解读思维发展为写作思维的训练
如果简单的界定语文,那就是“读读写写”——有名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读的书多了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这句话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发展写作能力,当然是有相当的作用。但如果说通过有效的阅读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就确实是偏颇了——就好像说,一个人能欣赏精美的绘画艺术,领悟画家的精神内涵,但他就一定能画出同样档次的画作来?显然,这中间的因果关系是牵强的。
因而说,通过阅读、解读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是这个读与写转化的过程是很难自主生成的,而更多是需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帮助学生将解读文本的思维转化为写作创作的思维。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王熙凤出场那一段精彩的文字: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段“人未到,笑先闻”的精典笔法——教师先带领学生解读:突然插入画面外的声音→引起主角猜想,进一步吸引读者→人物出现……解读之后,学生们已经能够理解、欣赏这段文字的妙处,但这种对作者思维模式的理解并不一定能在学生写作时发生作用——这时,教师就应即时引导学生拿起笔来,按这个思维模式仿写一段简短的人物描写(比如写第一次见到某位老师或同学、朋友时的情境),趁热将解读时理解的思维转化为写作的思维能力。
二、将写作思维由抽象变具象的训练
从脑学科的角度上说,人的思维中最高效、最深刻的思维形式是视觉思维。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一原理,有意地训练学生将抽象的写作思维活动转化为具象的、可视的思维,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可以说是跨跃式的提升。
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比如培养学生组织文章脉络结构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一种训练方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视觉记忆。以最简单的三段式论文为例,如果是从写作理论上教学生应该是列出条目:1、绪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需要学生记住这三条内容,在写作时并不一定是清晰的。而如果教师给学生绘制一个思维导图“绪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凭视觉而不是文本来记忆,在写作时像旅行一样按着图片箭头的方向走就可以了(这个思维导图建议采用竖式排列,更具有直观性)。另一种训练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创建思维导图。教师经常在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时让他们绘制文章的结构图,时间长了,学生能将这种文本的结构从具象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以在学生写作前,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去构思,写作时按着图纸写作文,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效果尤其好。
再如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将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实像化是这种训练方向最有效的方法。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经常“把语文课变成美术课”,让学生将头脑中的、文本中的景象画出来。比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师就可要求学生根据词意来绘制自己想象中的情景:李清照、香炉、玉枕、酒、菊花……不要求学生画得水平有多高,只要了了几笔把自己的想象体现在纸上即可一反过来,在写作之前,教师先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作文中要写的景物、人物(比如写某篇游记或写某位朋友),同样是要求他把主要特征畫出来即可,当收作业的时候,图画和作文一起交,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他是不是将自己画出来的形象体现在了文字中——这种按图作文的训练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写作思维非常有效的方法。
总之,写作思维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训练写作思维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按照培养内容的不同,因生而异、因师而异。这里只是选择了两种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比较常用、效果也不错的几种方法进行了阐述,算是一块引玉之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