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优秀教师流失现象普遍,个别学校甚至闹起了“师荒”。
有关人士指出,优秀教师的“流动”一方面带来灵活的人才流通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状,这种状况将导致“择校热”等非正常现象的恶化,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质量。
有能耐的老师都走了
近一段时间,在郑州市某示范性中学任教的杨老师心情特别好,他没有想到“身份”的改变能给自己带来这么多好处,“难怪有能耐的老师都要出来”。
今年35岁的杨老师198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豫东老家县城里一所中学教书,由于业务能力出色,2003年评上了中学一级教师,并当上了学校的教研组长。今年,郑州一所知名中学在全省范围内招聘老师,杨老师依靠自身条件,顺利到了郑州工作。
“收入肯定比以前高多了,更重要的是郑州的市民尊重教师这个职业,这就是大地方和小地方的差别,我以前工作的那个地方,有谁看得起老师呢?前几年,我家人因为一点小事和邻居产生了纠纷,一个单位拖了几年都不给解决,我来到郑州后打了个电话,事情就办成了。现在,亲戚朋友都对我另眼相看。”
杨老师告诉记者,前几天,在老家工作的一位局长来到郑州,托他给自己的孩子在杨老师的学校报个名。“孩子能在郑州上学,在我们老家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对我来说这种事情很好办,没费什么劲儿。人家是局长,在以前,他肯定不会找我,现在,如果我有事找他,他会很尽力的。”听得出来,杨老师很是得意。
像杨老师一样,从他以前工作的学校走出的老师还有11个,尽管他们不是同一年出来的,任教的学校和所教的课程也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学校的业务骨干。
经济不发达地区闹“师荒”
农村流向城镇,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边远落后地区流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工作条件差、收入待遇低的地区流向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高的地区——这就是目前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流失的现状。
对此,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李晓玉老师分析认为,中小学教师的这种“流动”,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水平悬殊的一种反映,也是各地区、各学校围绕着升学而展开的一种不良竞争。李晓玉认为,现在全国各地高校普遍扩招,升学比例不断加大,但中小学的竞争非但没有缓和,反而进一步加剧。不择手段挖其他学校的骨干教师,是这种激烈竞争造成的一个负面结果。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教育局局长易胜开说,前几年岑巩县教师流失非常严重,农村更是“重灾区”。他坦言,农村与城镇、特别是农村与大中城市教师间的待遇差距是导致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就岑巩县来说,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的收入差别非常明显。虽然当地政府正努力消除这种差别,但这一过程会比较漫长。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农村地区教师的“流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攀比心理,使得本就薄弱的农村教育“贫上加贫”。自1992年以来,黑龙江省逊克县的一所中学陆续有十多位骨干教师辞职应聘到上海的学校任教,就连当时的校长也宁可放弃令当地人羡慕的职位和待遇到上海的一所高中担任普通化学教师。
郑州市政协委员、郑州63中校长谢淑芳说:“我国目前是穷国办大教育,国家在资金投入、制度保证上确实存在实际困难,在教育资源公平上我们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到。”
谢淑芳认为,教师的待遇一直是教育资源失衡的热点话题,同类地区的同类学校只有待遇提高到了同一个档次,才能谈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以郑州市为例,每个市属学校的教师工资都是市财政统一按照国家标准拨发的,但是各个学校的奖金、福利却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造成了一些教师心理不平衡。
教师流失,学校很受伤
优秀教师流失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降低,更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直接原因。“我们高中有200多名教职员工,但能胜任教学岗位的不到10%。每年召开人才招聘会的时候,外地人嫌待遇低,不愿意来,本地的人也不愿意来,没办法,我们只能招一些教初中的老师来教课。”河南一所高中的一位教师私下对记者说。
贵阳市六中是贵阳市前三甲的中学。该校校长、贵州省政协委员陈昕认为,别看六中是好学校,同样面临着教师流失的问题。陈昕说,中学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费,对六中来说,每年政府拨付的事业经费是600万元,六中全校在职员工有200人,退休教职工100多人。因此,如何解决教职工的待遇问题成了她最操心的事。
陈昕说,大学生分配进入六中后,一般工资在1500元左右,相对其他一些学校算是可以的了,但相比社会上一些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来说,这种待遇仍很低。这也造成一些青年教师的流失。
开封市某县的一位中学校长对记者诉说了他的苦衷:“我们的优秀老师都快走完了,没走的不是快退休,就是刚分来,中间骨干力量严重断层。我认为,应该取消县级中学教师职称的评定,因为,老师一旦评上中高级职称,马上就走了。”
老师走了,孩子怎么办
在高考上线率是惟一考核教学质量标准的现实下,教师流失之后,最痛苦的莫过于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豫东农村的陈宗强,最近遇到了一件“闹心事”。他的孩子今年被商丘市一所知名高中录取了,本来是件高兴事,但是陈宗强前几天听说,在今年的高考中,这所知名高中的上线率还不如另外一所普通高中,很多学生要求退学,转到普通高中就读。问清楚了原因,陈宗强恍然大悟,原来这所高中的好老师几乎都被别的学校挖走了。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是陈宗强的骄傲,“好老师都走了,谁教这些学生,将来考不上大学咋办?”陈宗强也打定主意为孩子转学。
“这所知名高中前几年的教学质量确实可以,商丘市又通过招商引资和自筹资金的方式新建了一个分校,这说明政府对这所高中还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为了保证生源,教育部门还特准该校通过‘五科联赛’的方式提前招生,今年出现这样的结果是谁也没有料到的。”商丘市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这所高中教师的工资是归区财政发放的,工资标准和市里同类学校差距很大,甚至不如另外一个区的待遇,这让老师很不平衡。这所知名高中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毕业,师资力量配备在当地首屈一指。人才机制的灵活,使更多的老师抛弃了“到死守住一锅粥”的念头,这所知名高中在过去的几年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师资流失,年轻老师努力考研究生,走后就不再回来,年龄稍大一些的争取早日评上高级职称,努力向外流动。
让学校成为老师、孩子共同的乐土
一些教育专家表示,目前教育资源的分配显然是不均衡的,比如说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分、校内分重点班、设立分校等,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资源失衡造成的恶性循环,只要学校有差距,教师“流动”就不可避免。
谢淑芳认为,之所以会造成教育资源失衡,就是因为学校之间所获得政策支持的失衡。政策是支撑,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让个别的学校拥有特权,就不会有好差学校之分,不会有城乡差别,更不会出现择校生、择校费。
“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育必须追求资源的相对均衡,让所有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郑州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好多学校设分校招收高价生,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不足导致的,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转嫁到普通学生家长身上。”
这位负责人指出,一些示范学校拥有优秀教师,并将优秀教师视为本校资源,这种做法不合适,“我们赞成培养名师、建立名校,但名师不是一个学校的名师,而是全体人民的名师,是用每个纳税人的钱培养出来的,是全社会的共同资源,他(她)不应该单独属于某个学校。”
有关人士认为,要解决教育资源的失衡问题,保证生源、教师队伍、管理水平的均衡,只有靠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来搞“交流”——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交流、名师与普通教师在校与校之间交流,而这种交流的前提是保证教育投入的均衡。教育主管部门还要不断调整政策,在运动中、发展中实现均衡并保持这种均衡,维持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
有关人士指出,优秀教师的“流动”一方面带来灵活的人才流通机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现状,这种状况将导致“择校热”等非正常现象的恶化,最终影响教育的整体质量。
有能耐的老师都走了
近一段时间,在郑州市某示范性中学任教的杨老师心情特别好,他没有想到“身份”的改变能给自己带来这么多好处,“难怪有能耐的老师都要出来”。
今年35岁的杨老师198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豫东老家县城里一所中学教书,由于业务能力出色,2003年评上了中学一级教师,并当上了学校的教研组长。今年,郑州一所知名中学在全省范围内招聘老师,杨老师依靠自身条件,顺利到了郑州工作。
“收入肯定比以前高多了,更重要的是郑州的市民尊重教师这个职业,这就是大地方和小地方的差别,我以前工作的那个地方,有谁看得起老师呢?前几年,我家人因为一点小事和邻居产生了纠纷,一个单位拖了几年都不给解决,我来到郑州后打了个电话,事情就办成了。现在,亲戚朋友都对我另眼相看。”
杨老师告诉记者,前几天,在老家工作的一位局长来到郑州,托他给自己的孩子在杨老师的学校报个名。“孩子能在郑州上学,在我们老家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对我来说这种事情很好办,没费什么劲儿。人家是局长,在以前,他肯定不会找我,现在,如果我有事找他,他会很尽力的。”听得出来,杨老师很是得意。
像杨老师一样,从他以前工作的学校走出的老师还有11个,尽管他们不是同一年出来的,任教的学校和所教的课程也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学校的业务骨干。
经济不发达地区闹“师荒”
农村流向城镇,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流向省会城市,边远落后地区流向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工作条件差、收入待遇低的地区流向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高的地区——这就是目前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流失的现状。
对此,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李晓玉老师分析认为,中小学教师的这种“流动”,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水平悬殊的一种反映,也是各地区、各学校围绕着升学而展开的一种不良竞争。李晓玉认为,现在全国各地高校普遍扩招,升学比例不断加大,但中小学的竞争非但没有缓和,反而进一步加剧。不择手段挖其他学校的骨干教师,是这种激烈竞争造成的一个负面结果。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教育局局长易胜开说,前几年岑巩县教师流失非常严重,农村更是“重灾区”。他坦言,农村与城镇、特别是农村与大中城市教师间的待遇差距是导致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就岑巩县来说,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的收入差别非常明显。虽然当地政府正努力消除这种差别,但这一过程会比较漫长。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农村地区教师的“流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攀比心理,使得本就薄弱的农村教育“贫上加贫”。自1992年以来,黑龙江省逊克县的一所中学陆续有十多位骨干教师辞职应聘到上海的学校任教,就连当时的校长也宁可放弃令当地人羡慕的职位和待遇到上海的一所高中担任普通化学教师。
郑州市政协委员、郑州63中校长谢淑芳说:“我国目前是穷国办大教育,国家在资金投入、制度保证上确实存在实际困难,在教育资源公平上我们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到。”
谢淑芳认为,教师的待遇一直是教育资源失衡的热点话题,同类地区的同类学校只有待遇提高到了同一个档次,才能谈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否则就是一句空话。以郑州市为例,每个市属学校的教师工资都是市财政统一按照国家标准拨发的,但是各个学校的奖金、福利却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造成了一些教师心理不平衡。
教师流失,学校很受伤
优秀教师流失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降低,更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直接原因。“我们高中有200多名教职员工,但能胜任教学岗位的不到10%。每年召开人才招聘会的时候,外地人嫌待遇低,不愿意来,本地的人也不愿意来,没办法,我们只能招一些教初中的老师来教课。”河南一所高中的一位教师私下对记者说。
贵阳市六中是贵阳市前三甲的中学。该校校长、贵州省政协委员陈昕认为,别看六中是好学校,同样面临着教师流失的问题。陈昕说,中学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费,对六中来说,每年政府拨付的事业经费是600万元,六中全校在职员工有200人,退休教职工100多人。因此,如何解决教职工的待遇问题成了她最操心的事。
陈昕说,大学生分配进入六中后,一般工资在1500元左右,相对其他一些学校算是可以的了,但相比社会上一些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来说,这种待遇仍很低。这也造成一些青年教师的流失。
开封市某县的一位中学校长对记者诉说了他的苦衷:“我们的优秀老师都快走完了,没走的不是快退休,就是刚分来,中间骨干力量严重断层。我认为,应该取消县级中学教师职称的评定,因为,老师一旦评上中高级职称,马上就走了。”
老师走了,孩子怎么办
在高考上线率是惟一考核教学质量标准的现实下,教师流失之后,最痛苦的莫过于学生和他们的家长。
豫东农村的陈宗强,最近遇到了一件“闹心事”。他的孩子今年被商丘市一所知名高中录取了,本来是件高兴事,但是陈宗强前几天听说,在今年的高考中,这所知名高中的上线率还不如另外一所普通高中,很多学生要求退学,转到普通高中就读。问清楚了原因,陈宗强恍然大悟,原来这所高中的好老师几乎都被别的学校挖走了。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是陈宗强的骄傲,“好老师都走了,谁教这些学生,将来考不上大学咋办?”陈宗强也打定主意为孩子转学。
“这所知名高中前几年的教学质量确实可以,商丘市又通过招商引资和自筹资金的方式新建了一个分校,这说明政府对这所高中还是寄予很大希望的。为了保证生源,教育部门还特准该校通过‘五科联赛’的方式提前招生,今年出现这样的结果是谁也没有料到的。”商丘市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这所高中教师的工资是归区财政发放的,工资标准和市里同类学校差距很大,甚至不如另外一个区的待遇,这让老师很不平衡。这所知名高中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毕业,师资力量配备在当地首屈一指。人才机制的灵活,使更多的老师抛弃了“到死守住一锅粥”的念头,这所知名高中在过去的几年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师资流失,年轻老师努力考研究生,走后就不再回来,年龄稍大一些的争取早日评上高级职称,努力向外流动。
让学校成为老师、孩子共同的乐土
一些教育专家表示,目前教育资源的分配显然是不均衡的,比如说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分、校内分重点班、设立分校等,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资源失衡造成的恶性循环,只要学校有差距,教师“流动”就不可避免。
谢淑芳认为,之所以会造成教育资源失衡,就是因为学校之间所获得政策支持的失衡。政策是支撑,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让个别的学校拥有特权,就不会有好差学校之分,不会有城乡差别,更不会出现择校生、择校费。
“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育必须追求资源的相对均衡,让所有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郑州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好多学校设分校招收高价生,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不足导致的,将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转嫁到普通学生家长身上。”
这位负责人指出,一些示范学校拥有优秀教师,并将优秀教师视为本校资源,这种做法不合适,“我们赞成培养名师、建立名校,但名师不是一个学校的名师,而是全体人民的名师,是用每个纳税人的钱培养出来的,是全社会的共同资源,他(她)不应该单独属于某个学校。”
有关人士认为,要解决教育资源的失衡问题,保证生源、教师队伍、管理水平的均衡,只有靠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来搞“交流”——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交流、名师与普通教师在校与校之间交流,而这种交流的前提是保证教育投入的均衡。教育主管部门还要不断调整政策,在运动中、发展中实现均衡并保持这种均衡,维持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