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也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乐于探 、热爱生活,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教师只有对学生生活进行深入了解,认真研究,才能最终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儿童生活的参与者、合作者、运行者、引导者。
【关键词】思想品德;挖掘;提取;生活空间;教育法则The elementary school thinks of the education adaptation to discuss shallowly
Chen Dazhong
【Abstract】Along with curriculum reform’s advancement, the thought personal character class teacher’s teaching idea and the teaching behavior is also experiencing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take the student social life as the foundation, trains the student to be glad searches, deeply loves the life, the promotion good personal character forms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eacher only then carries on the inquire deeply to the student life, the earnest research, can realize the teacher role transformation——to become the participant who, the collaborator, the movement finally the child lives, the guide.
【Key words】Thought personal character; Excavation; Extraction; Life space; Education principle小学政治课在新课标定名为品德与生活,其义很明显,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要时时哏学生装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便于把教育活动跟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装直观而形象地接受。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也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乐于探 、热爱生活,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也成为新时期小学政治教师的任务之一。如何使思品教育生活化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挖掘课程中的生活资源
新的课程中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需求,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内容泛化,无视儿童自身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过分突出意识形态的宣教,忽视儿童个体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使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对规范与守则的盲目遵从和机械的行为操练。这种教学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儿童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世界,失去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沃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良好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生活是培养儿童道德的田园,诸如学习中的勤奋刻苦、勇于进取、与伙伴游戏时遵守规则、与成人交往时的礼节等等,都寄寓着道德。因此,要善于挖掘课程中的生活资源,教育的内容要由书面材料转向儿童生活中的问题,要联系和贴近儿童的生活;形式要由“说教”转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尽可能营造的氛围。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程只有回归儿童的生活,才会有教育的实效,“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儿童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2从学生生活中提取教育材料
新课标认为,教育的内容和形成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儿童的生活中,实际存在一个儿童的世界,这是一个与成人世界不同的世界,儿童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我们教师就应该用一双慧眼去提取学生生活中的教育材料,用之于课堂教学中去,改变长期以来思想道德教育无视“儿童生活世界”的现实。这些关注儿童的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生活材料,易于被学生接受。因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不能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凡是源于生活、有利于儿童主动和谐发展的教学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换一句话说,这是在关注儿童的生活的同时去正确引导儿童的生活。新课标指出“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少儿时期由于认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儿童接受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施加的正面影响,又要善于帮助儿童拒绝学校、家庭、社会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3还原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空间
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生活存在方式,有自身的发展轨迹,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内心需要和人格追求,如果撇开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硬要他们提前过成人生活,必然导致不良后果。著名教育家卢梭早就指出:“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我们想用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新课标以学生生活的四个纬度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为课标的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而教材所生成的话题和范例,则是以真实的、变通的、日常的、今天的和群体中的“生活事件”来呈现的。所有这些都试图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儿童,拉近课程、教材、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儿童从真正意义上走进童年生活。在学生正处于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教师要善于发现、保护、尊重儿童的个性,把过去儿童身上失落的种种权利还给他们。让儿童享有参与教学的权利,使他们能够积极交往、参与讨论、资料调查、角色扮演、参与社会实践、参与访问;让儿童享有生活的权利,使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充分满足生活的乐趣;让儿童享有尊严生活的权利,使他们的独特价值、发展差异、生活感受得到尊重,让儿童在童年生活的生命意义中自由健康地成长。
4实践服务学生生活的教育法则
教学其基本质就是服务,随着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的回归,教师应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儿童生活,面向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生活,最终服务于儿童生活。对儿童生活进行深入了解,认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教学决策。为了服务好学生生活,教师必须把研究学生生活转化为自学行为。要教师注意目的性和实效性,并非为研究而研究。研究学生的生活要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选好途径和方法。要坚持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地、发展地、系统地、综合地研究。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法,多侧面,多层次地研究学生生活。通常可采取的方法有:观察、谈话、家访、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研究学生生活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他们的一般情况,成长环境,发展历程等。研究中既要注意他们的共性,又要注意他们的个性,既要注意现实的,横向的研究,又要注意历史的,纵向研究的,既要研究学生的个体生活特点,如:兴趣、爱好、特长、习惯、气质、性格以及各种能力等,又要研究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邻居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等。教师只有对学生生活进行深入了解,认真研究,才能最终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儿童生活的参与者、合作者、运行者、引导者,并最终成为学生生活最可信赖的服务者。
【关键词】思想品德;挖掘;提取;生活空间;教育法则The elementary school thinks of the education adaptation to discuss shallowly
Chen Dazhong
【Abstract】Along with curriculum reform’s advancement, the thought personal character class teacher’s teaching idea and the teaching behavior is also experiencing a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take the student social life as the foundation, trains the student to be glad searches, deeply loves the life, the promotion good personal character forms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eacher only then carries on the inquire deeply to the student life, the earnest research, can realize the teacher role transformation——to become the participant who, the collaborator, the movement finally the child lives, the guide.
【Key words】Thought personal character; Excavation; Extraction; Life space; Education principle小学政治课在新课标定名为品德与生活,其义很明显,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要时时哏学生装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便于把教育活动跟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装直观而形象地接受。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也正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乐于探 、热爱生活,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开辟一条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也成为新时期小学政治教师的任务之一。如何使思品教育生活化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挖掘课程中的生活资源
新的课程中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需求,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内容泛化,无视儿童自身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过分突出意识形态的宣教,忽视儿童个体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使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对规范与守则的盲目遵从和机械的行为操练。这种教学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儿童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世界,失去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沃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良好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生活是培养儿童道德的田园,诸如学习中的勤奋刻苦、勇于进取、与伙伴游戏时遵守规则、与成人交往时的礼节等等,都寄寓着道德。因此,要善于挖掘课程中的生活资源,教育的内容要由书面材料转向儿童生活中的问题,要联系和贴近儿童的生活;形式要由“说教”转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尽可能营造的氛围。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程只有回归儿童的生活,才会有教育的实效,“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儿童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2从学生生活中提取教育材料
新课标认为,教育的内容和形成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儿童的生活中,实际存在一个儿童的世界,这是一个与成人世界不同的世界,儿童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我们教师就应该用一双慧眼去提取学生生活中的教育材料,用之于课堂教学中去,改变长期以来思想道德教育无视“儿童生活世界”的现实。这些关注儿童的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生活材料,易于被学生接受。因而,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不能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凡是源于生活、有利于儿童主动和谐发展的教学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换一句话说,这是在关注儿童的生活的同时去正确引导儿童的生活。新课标指出“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少儿时期由于认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儿童接受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施加的正面影响,又要善于帮助儿童拒绝学校、家庭、社会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3还原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空间
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生活存在方式,有自身的发展轨迹,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内心需要和人格追求,如果撇开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硬要他们提前过成人生活,必然导致不良后果。著名教育家卢梭早就指出:“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我们想用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新课标以学生生活的四个纬度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为课标的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而教材所生成的话题和范例,则是以真实的、变通的、日常的、今天的和群体中的“生活事件”来呈现的。所有这些都试图将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儿童,拉近课程、教材、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儿童从真正意义上走进童年生活。在学生正处于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教师要善于发现、保护、尊重儿童的个性,把过去儿童身上失落的种种权利还给他们。让儿童享有参与教学的权利,使他们能够积极交往、参与讨论、资料调查、角色扮演、参与社会实践、参与访问;让儿童享有生活的权利,使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充分满足生活的乐趣;让儿童享有尊严生活的权利,使他们的独特价值、发展差异、生活感受得到尊重,让儿童在童年生活的生命意义中自由健康地成长。
4实践服务学生生活的教育法则
教学其基本质就是服务,随着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的回归,教师应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儿童生活,面向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生活,最终服务于儿童生活。对儿童生活进行深入了解,认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教学决策。为了服务好学生生活,教师必须把研究学生生活转化为自学行为。要教师注意目的性和实效性,并非为研究而研究。研究学生的生活要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选好途径和方法。要坚持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地、发展地、系统地、综合地研究。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法,多侧面,多层次地研究学生生活。通常可采取的方法有:观察、谈话、家访、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研究学生生活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他们的一般情况,成长环境,发展历程等。研究中既要注意他们的共性,又要注意他们的个性,既要注意现实的,横向的研究,又要注意历史的,纵向研究的,既要研究学生的个体生活特点,如:兴趣、爱好、特长、习惯、气质、性格以及各种能力等,又要研究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邻居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等。教师只有对学生生活进行深入了解,认真研究,才能最终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儿童生活的参与者、合作者、运行者、引导者,并最终成为学生生活最可信赖的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