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舆情看大学生社会心态引导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hen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党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中,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社会心态。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社会心态有内在联系,网络舆情反映并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社会心态需要从网络舆情中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进行引导。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社会心态;联系;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历史经验表明:在互联网社会下,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社会心态需要结合网络舆情发展,从网络舆情看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对应指导。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情界定
  1.网络舆情概念界定
  网络舆情包括了网民在互联网平台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观点的表达,是互联网时代下民众情绪、认知的表达,体现了公民诉求和精神状态。大学生在生理上处于成熟期的初期,在心理上属于走向成熟期的半成熟期,在心理、认知、情感上有其特殊性,因此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舆情有其特殊性。
  2.网络舆情类型
  根据人民网、光明网、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的瀏览量、评论量为参考,结合实地走访得出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舆情主要有文娱新闻、政治新闻、生态新闻、民生新闻、教育新闻等五大类。
  文娱新闻:包括广州恒大夺得2015年亚冠联赛冠军、马蓉出轨、勇士复仇骑士夺得2017赛季NBA总冠军等大学生跟帖评论最为踊跃的新闻。
  政治新闻:包括党的十九大召开、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脱欧等涉及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反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的重大新闻。
  生态事件:包括祁连山污染事件、雾霾处理、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新闻。
  民生事件:包括医疗、社会公共服务等新闻,以全面取消抗癌药物关税、高校运动场所向当地居民开放等事件与代表,涉及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教育事件:包括涵盖所有教育阶段的事件,以高校花边新闻、中学减负、升学考试为主要内容,参与主体均为学生,大学生关注度高,参与度高。
  (二)社会心态界定
  社会心态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漫在全社会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行为意向的总和。具体而言社会心态就是指面对重大事件公众呈现出的认识、心理、情感的表达。大学生社会心态就是指能够大学生某一阶段稳定的情感表达,是大学生特定阶段下心理、情感追求的反映,对于理解大学生的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项目进行的调查结果结合相关专家研究成果,我们将当前的大学生主要社会心态分为以下几类:盲目冲动型、迷惘空虚型、佛系型。
  盲目冲动型:该类大学生对各类事件都有关注,并且情绪激动,极易发表各种言论,表达自身观点。
  迷惘空虚型:该类大学生缺少明确的奋斗方向,对事件缺乏辨识度,产生一种事事与自身无关,不知自身奋斗方向的心理。
  佛系型:该类大学生对各类时间均持随缘态度,对于善恶、好坏缺乏明确的价值取向,一味的任由发生,十分平静的接受各类结果。
  二、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关系
  随着“大数据”格局的形成,大学生在新媒体上便捷快速地获取信息,分享言论。但受心态和网民影响,大学生收发的舆论信息也良莠不齐。通过研究现状,我们发现网络舆情与社会心态存在双向互动关系。
  (一)网络舆情反映大学生社会心态,并在不同条件下对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1.网络舆情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大学生的社会心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8月4日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在年龄构成上,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在职业结构上,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4.8%。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活跃在网上舆论空间里的主要群体是大学生,他们逐渐成为最敢说、最能说、说得最多的群体。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政治、生态类新闻的了解与关注不及娱乐、教育、民生类新闻,对魏则西事件、四川师范大学杀人案这类引起道德伦理与法律界热议的事件颇为关注,并加以评论。这反映当下大学生盲目冲动型社会心态,对这些引起轰动的消极事件,其发生的突然性和恶劣性,让他们感到愤怒、疑惑、失落、无力转而用言论来表达自己感受,甚至在访谈过程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跟风评论,只为“声讨公平正义”。
  此外,高达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关注王宝强离婚事件。大学生关注此类新闻大多是为了消遣时间,这些八卦是聊天最好的谈资,如果不了解似乎就是“out”了。这反映出大学生迷惘空虚型社会心态,用讨论娱乐新闻来融入身边群体、消遣时间。
  2.网络舆情在不同条件下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当网络舆论得到适当控制和积极引导时,舆论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对大学生网民的视觉和感觉刺激也会朝积极方面发展。如共青团中央等官微推出的一些热评,其中不乏救助摔倒老人的正确做法、理性救人等积极内容作为引导。显然,正能量事件舆论的发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刺激是积极的,对他们的佛系型社会心态也会起到正向引导作用,促使他们积极向善。
  当网络舆论得不到控制时,大学生自愿或被迫加入到各类“骂战”或者“喷子群体”中时,就可能会出现网络舆情危机。例如在四川师范大学杀人案发生后,“热心网友”去校官微下声讨,站在受害者角度,盲目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这一过程对其盲目冲动型的社会心态形成就会起催化作用。   (二)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影响其言行进而影响网络舆情发展
  大学生是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一是学生身份,二是“半个社会人”的身份。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大学生对人、对事、物、社会的看法,是对自己、他人、理想、现实、将来的观点,它通过大学生的言论、行为、舆论等表现出来。随着互联网深入发展与高校进一步建设,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互联网交往上,并影响网络舆情发展。
  当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受到正确引导和良性疏导时,他们便能更好地学会如何正确发声,同时他们也能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化,并用所学去影响更多的网民,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推动网络舆情正向发展。
  大学生由于还处于性格塑造期,有时会出现情绪化、质疑自己或他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失信、暴躁、抑郁等等。于是网络就成为倾诉空间,甚至将不良情绪带入到对事件的评论中,用片面激进的方法去评论、传播,极易被不良网民误导,出现一些过激言论。当事件被放大时,这些舆论也随之扩大化。经过网民们的探讨交流或者激烈争论,进一步使少数人的意见被掩盖,还可能出现激烈的争吵,使得网络舆情事件变得越来越尖锐或敏感,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社会心态的作用
  (一)凝聚社会共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社会心态,本质上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辩证地看待我国发展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二)维护高校稳定,助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变化会引起相关行为的发生。高校是大学生生活的场所,大学生因心态引起的行为必然对高校相关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社会心态,能够减少大学生“非常规”行为的发生,进而维护高校稳定。同时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圣地,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社会心态,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培养乐观情绪,助力个人持续进步成长
  大学生社会心态是大学生认知、情绪、心理的表达,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社会心态,能够实现大学生认知、情绪、心理的重塑,让大学生能以乐观的态度的看待自身、社会、生活,形成积极情绪,并将这种乐观情绪长期存在于个人发展,理性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助力个人持续进步成长。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社会心态的建议
  (一)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大学生每天通过高校的新媒体平台接收到大量信息,因此高校要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上的社会事件等信息。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停留在课堂教学、辅导员晚点名等传统形式,而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登上新媒体平台,做大学生网上冲浪的“风向标”,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会事件和网络信息。
  其次重点监控网络热门载体,正向影响网络舆情。高校应组建强大的舆情监控团队,重点监控热门社交网络平台和天涯、知乎等主要的舆论集散地,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汇集研判机制,监控以上新闻媒体和网络社区发布的内容,特别是高危敏感事件信息。同时,高校要及时挺身而出澄清不实言论,引导网络舆情。
  再次关心大学生心理动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高校要重点关注网络上的热点事件和高危事件,增强高校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重视大学生网络舆情所反映的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依据特点结合大学生实际,对症下药。同时关注一些极端的看法和心理问题,进行跟踪和引导,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最后为大学生建立干净、健康的网络环境。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三观的关键期,又对各种信息和事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猎奇心,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肃清各种不健康信息,为大学生的网络活动保驾护航。
  (二)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利用法律法规规范新媒体平台的发展
  新媒体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大学生,改变了他们原有的意识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新媒体平台应当担当起思想引领的社会责任,及時传递有效信息,塑造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
  一是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是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首要条件。新媒体平台要不断提升把握大局大势的能力,清醒把握舆论走向,及时引导舆情,增强公信力,防范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或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做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保卫者。
  二是加强对新媒体从业者的培训,提高相关工作者的素质。新媒体平台在选聘工作者要全面地考察工作者的水平和素质,重视对理论人才的培养。新媒体工作者要做社会的“扫雪工”,为公众挖掘事件真相,传播正确的信息,维护正义,传递真善美。
  三是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新媒体平台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不乏不良分子利用其传播范围广、受众多等特点进行违法活动,因此新媒体平台要坚守底线,推进舆论监督法制化,维护文明的网络环境。
  (三)大学生要坚持原则,不断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网络活动的活跃群体,每天接收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信息,而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相对比较不稳定,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迷惑。因此大学生要坚持正确的方向,理清热点问题缘由,理性发表个人看法,切不可愚昧盲从。
  一要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性对待社会事件和网络上的信息。大学生进行网络活动时,要注意防范被不良信息迷惑,不被违法犯罪组织利用,要坚持原则,理智地看待社会事件,通过适当的方式发声,不迷信、不盲从。
  二要提升自身的辨别能力,客观对待网络舆情。大学生在讨论热点事件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辩证地看待网络上的各种观点,鉴别事件性质,把握是非曲直。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追求网络风尚也不忘自身灵魂底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王俊秀,杨宜音.中国社会心态报告[M].社会文献出版社,2011.
  [3]李开叶.论社会心态建设[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4]蔡震宇,程晓军,张宸恺.独具特色的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研究[J].文教资料,2017(17):144-145+131.
  [5]http://www.xchen.com.cn/txcb/wlyqlw/690162.html.
  [6]李玉娟.网络舆情危机的深层透视——基于社会心态的分析视角[J].政法学刊,2012,29(5):119-123.
  [7]郭超.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征、成因与调控[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32(2):72-76.
  作者简介:
  陈晓婷(1996-),女,汉族,福建省福清市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在读。
  尤杨(1996—),女,汉族,福建漳浦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在读。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分析了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金华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对策。把金华地方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都有好处。同时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服务。  关键词:地方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地方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
期刊
摘要:公派出国留学作为我国加大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政策,同时也是为我国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本人针对本次“我国高校公派出国留学政策现状与特点探究”课题,通过分析我国公派留学现状及特点,最后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公派;出国留学;现状;特点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是对人才进行高层次水平培养,也是加快我国教育事业进程的重大举措。公派出国留学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的发展提供高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始终是社会上的重点关注问题。我们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为大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的进行生活学习,成为祖国的可用之才。  关键词:压力;心理健康;环境  在当今追求心理健康全面型人才发展的社会中,许多人意识到全面发展的条件是大学
期刊
摘要: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有序开展,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本文首先对我国高等院校赏识教育内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简单概述;随后,分析了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以及高等院校赏识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最后,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高等院校赏识教育的实践方案,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等院校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入去,通过有效的改革,可以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达到体育训练目标。基于此,深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趋势,寻求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是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身体素质  在现代高校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很多教师不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學生面临着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状况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学习倦怠是其中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1)评估师范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倦怠水平,(2)探讨导致学习倦怠的原因,以及(3)找出降低学生学习倦怠程度的策略。结果表明,所有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平均为2.8286左右,表明职业倦怠接近中等水平。性别和独生子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也有一些原因,如对专业知识少、缺
期刊
党中央不断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四大发明”加快了世界走向现代文明的脚步,为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
期刊
摘要: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是建筑学及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往教学内容及过程没有针对本专业的特色,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针对本专业特色,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及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是本文所述教学改革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建筑模型;教学改革;专业特色;职业认同感;团队能力  1、《建筑模型课程》背景概况  1.1课程介绍  《建筑模型课程》是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兴起与发展,必然伴随着在社团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何正确解决大学生社团建设过程中的不足,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创建学习型社团组织,以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社团工作的重点工程,是摆脱传统的社团组织短板的根本所在。本文通过对高校学习型社团组织的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团工作中进行的理论学习、探索创新、大胆实践改革的探讨,以期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
期刊
摘要:“95后”大学生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群:既热情开放,却又沉默孤独;既具独立性,又不乏依赖性;既追求新鲜,又有很强的新事物接受能力;既缺乏责任感,又往往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担当;既心理脆弱,又不善交际。对“95后”大学生犯错简单粗暴地训斥是一种很失败的教育方法,因为这会导致:难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自信心丧失;学生进取心缺失;学生性格缺陷;对学生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有十种批评方法润物细无声:换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