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美学要求日益提高,因此,对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是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做了深入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生态环境
一、把握尺度营造人性化亲水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规模的加大和政府财政调控能力的增强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项目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合理的规划,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给出参考建议。(l)尺度的把握。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包括广泛的内容和尺度。设计工作可能包括大范围的绿色通道及水系规划或景观规划、公共机构总体规划、植物园规划、城市设计、住宅、休闲娱乐场地或公共花园设计。项目类型为景观设计师制定了基本的尺度概念。例如,森林管理、校园规划和花园详细设计就要求有不同的设计类型、尺度和基础资料。同时,在景观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景观设计师所面对的问题,所需要的设计信息也是不一样的。对尺度的把握,也即是对整体性的考虑,对滨水区与城市关系、对项目各阶段之间的衔接等关系之间整体性的考虑。(2)人性化亲水空间的营造。特定场所的设计必须考虑源自这些不可见过程的大格局对人类感宫尺度的影响。相反,影响大面积土地利用的规划政策和规划观念则需要对人“在.这块土地上”的体验的内涵有所了解。创造一个适于人们活动的舒适空间是景观设计的目的。要营造人性化的滨水空间首先应该了解人在滨水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事实上,一个良好空间环境的创造,不仅是符合人的行为要求和审美需求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重新组织人的行为使其更富于秩序性和趣味性,或者是将人在拥挤的城市中一致的各种行为充分发挥出来。人性化亲水空间的营造,宏观上指城市布局顺应岸线地势的节奏、韵律与走向,顺应地貌环境的尺度。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场所易于把握定位,且富于个性。微观领域,亲水空间创造了人的活动与水环境全方位、多样化的接触(可视、可感、可触、可闻)。形成多样的滨水生活和亲切的滨水岸线。
二、合理组织交通和步行系统
公共交通的组织严重影响着区域空间环境质量。以汽车为工具的快速交通系统,促使现代城市街区模式的形成也使城镇传统而有吸引力的空间消失了,城市的尺度成了为汽车服务的尺度,而不是为人服务的尺度,城市变得支离破碎,也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从身心上疏远着城市、疏远着自然、疏远着传统。在城市滨水区这种影响也毫不例外。许多城市与滨水区之间设有平行车流干道,无论从形式还是心理上都割裂了城市中心与滨水区的联系,人们感受不到滨水区的存在,步行者也很难由市中心方向方便快捷地到达滨水区。因此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成了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滨水区与城市的关系而言,滨水区处于水陆交接的边缘,是陆地的端部,由城市至滨水区因而是尽端式的交通。平行于滨水区的城市干使滨水区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块,这就造成了滨水区可达性的问题,而滨水区缺乏足够的停车场也使驾驶者难以滞留下来。作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更大的尺度上来做安排,对相邻的交通布局做进一步的调整,将停车场安排在滨水区的外围空间,人则由步行道进入。保证行人的安全,在邻近街区和滨水区之间设置过街天桥或人行地下通道,也可采用地下车道的方式,车辆由地下穿越,行人可直接进入滨水区。如费城德拉瓦河岸的开发,穿越市区与滨水区的高速公路标高降低,局部覆有顶盖,与街区标高相同。
三、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滨水区的开发中,保护水体及周边环境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要尽量避免因不适当的开发建设而对滨水资源造成破坏,为此要采取各种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监控和引导,保护滨水区的生态环境,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控制污染滨水区环境规划设计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污染问题。生活、工业污水、畜牧污水以及沿岸垃圾场造成的水质污染,不仅影响环境质量,而且威胁居民和各种生物的生存安全。而控制污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治理污水,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二是逐步广和建立区域性垃圾焚化厂和卫生掩埋场,以净化环境,回收资源。其中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沿岸垃圾场加强管理,严禁任意倾倒。加强垃圾场边坡保护,防止垃圾流入水中。
四、延续历史与传统文化
对滨水区历史与文化的延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与改建,另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化精神和地方风土人情脉络的继承。城市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就其本质而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映射。城市滨水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以水为文化基础,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民风民情,滨水区大量的古建筑、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增强了城市的魅力。在大规模、大力度的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滨水城市在失去它旧有的传统街区模式和滨水的生活方式。例如,江南水乡城镇的多变空间形态和水乡生活正面临消逝怠尽的危险。传统水乡城镇的街巷是一个连续、匀质、细密、开放、复合的空间组织结构。因水系而生的城市街巷总是以“步行城市”确定尺度,因而空间形式密实,街巷狭窄而连续,构成致密清晰的街廓,最后由逛街的人流完成了这种特殊的聚落形式,街道空间的连续性构成了完全的、易辨认的、符合人的尺度并充满生活情趣的水乡城镇模式,使之成为公共生活的充满活力的载体。对于这样的传统街区模式、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和水乡的生活形态,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予以保留和延续。城市滨水区的历史保存和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在许多国家都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意大利威尼斯在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延续上也非常成功,传统的街巷沿水系布置,历史建筑与文化脉络沿河道留存,这里的人们和设计师非常珍视这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仔细的推敲,尽量杜绝破坏传统水城特色的建设行为。
五、规范开发程序与管理模式
开发和规划管理是规划内容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由于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它涉及到多类专业、不同部门、不同层面,因此需要设立相关的机构对各类问题和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目前针对我国公众参与意识还很薄弱的现状,问卷调查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可以先将对象分为三类:使用者、区内使用居民和专家学者。根据规划设计需要设计调查问卷。例如,针对使用者的问题:去滨水区的目的;吸引你到滨水区的主要因素;到达滨水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等等。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是建立在对国内外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城市滨水景观构成中的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特色要素的基础之上。理论研究结合实践,旨在探索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设计原则、规划设计目标和规划设计工作流程。
六、结语
本文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应该注重的几个基本要点做了分析,在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尺度营造人性化亲水空间、合理组织交通和步行系统、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延续历史与传统文化、规范开发程序与管理模式等,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马军山.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模式研究[J]. 规划师. 2004(03)
【2】高碧兰.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浅析[D].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3】魏强.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江南大学 2008
【4】黄金华.浅谈城市滨水区设计[J]. 山西建筑. 2005(16)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人性化;生态环境
一、把握尺度营造人性化亲水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变、经济规模的加大和政府财政调控能力的增强等,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项目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合理的规划,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给出参考建议。(l)尺度的把握。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包括广泛的内容和尺度。设计工作可能包括大范围的绿色通道及水系规划或景观规划、公共机构总体规划、植物园规划、城市设计、住宅、休闲娱乐场地或公共花园设计。项目类型为景观设计师制定了基本的尺度概念。例如,森林管理、校园规划和花园详细设计就要求有不同的设计类型、尺度和基础资料。同时,在景观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景观设计师所面对的问题,所需要的设计信息也是不一样的。对尺度的把握,也即是对整体性的考虑,对滨水区与城市关系、对项目各阶段之间的衔接等关系之间整体性的考虑。(2)人性化亲水空间的营造。特定场所的设计必须考虑源自这些不可见过程的大格局对人类感宫尺度的影响。相反,影响大面积土地利用的规划政策和规划观念则需要对人“在.这块土地上”的体验的内涵有所了解。创造一个适于人们活动的舒适空间是景观设计的目的。要营造人性化的滨水空间首先应该了解人在滨水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事实上,一个良好空间环境的创造,不仅是符合人的行为要求和审美需求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重新组织人的行为使其更富于秩序性和趣味性,或者是将人在拥挤的城市中一致的各种行为充分发挥出来。人性化亲水空间的营造,宏观上指城市布局顺应岸线地势的节奏、韵律与走向,顺应地貌环境的尺度。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场所易于把握定位,且富于个性。微观领域,亲水空间创造了人的活动与水环境全方位、多样化的接触(可视、可感、可触、可闻)。形成多样的滨水生活和亲切的滨水岸线。
二、合理组织交通和步行系统
公共交通的组织严重影响着区域空间环境质量。以汽车为工具的快速交通系统,促使现代城市街区模式的形成也使城镇传统而有吸引力的空间消失了,城市的尺度成了为汽车服务的尺度,而不是为人服务的尺度,城市变得支离破碎,也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从身心上疏远着城市、疏远着自然、疏远着传统。在城市滨水区这种影响也毫不例外。许多城市与滨水区之间设有平行车流干道,无论从形式还是心理上都割裂了城市中心与滨水区的联系,人们感受不到滨水区的存在,步行者也很难由市中心方向方便快捷地到达滨水区。因此道路交通的合理组织成了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就滨水区与城市的关系而言,滨水区处于水陆交接的边缘,是陆地的端部,由城市至滨水区因而是尽端式的交通。平行于滨水区的城市干使滨水区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块,这就造成了滨水区可达性的问题,而滨水区缺乏足够的停车场也使驾驶者难以滞留下来。作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更大的尺度上来做安排,对相邻的交通布局做进一步的调整,将停车场安排在滨水区的外围空间,人则由步行道进入。保证行人的安全,在邻近街区和滨水区之间设置过街天桥或人行地下通道,也可采用地下车道的方式,车辆由地下穿越,行人可直接进入滨水区。如费城德拉瓦河岸的开发,穿越市区与滨水区的高速公路标高降低,局部覆有顶盖,与街区标高相同。
三、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滨水区的开发中,保护水体及周边环境也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要尽量避免因不适当的开发建设而对滨水资源造成破坏,为此要采取各种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监控和引导,保护滨水区的生态环境,使其保持可持续发展。控制污染滨水区环境规划设计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污染问题。生活、工业污水、畜牧污水以及沿岸垃圾场造成的水质污染,不仅影响环境质量,而且威胁居民和各种生物的生存安全。而控制污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治理污水,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二是逐步广和建立区域性垃圾焚化厂和卫生掩埋场,以净化环境,回收资源。其中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沿岸垃圾场加强管理,严禁任意倾倒。加强垃圾场边坡保护,防止垃圾流入水中。
四、延续历史与传统文化
对滨水区历史与文化的延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与改建,另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化精神和地方风土人情脉络的继承。城市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就其本质而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映射。城市滨水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以水为文化基础,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民风民情,滨水区大量的古建筑、历史遗迹、风景名胜等增强了城市的魅力。在大规模、大力度的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多的滨水城市在失去它旧有的传统街区模式和滨水的生活方式。例如,江南水乡城镇的多变空间形态和水乡生活正面临消逝怠尽的危险。传统水乡城镇的街巷是一个连续、匀质、细密、开放、复合的空间组织结构。因水系而生的城市街巷总是以“步行城市”确定尺度,因而空间形式密实,街巷狭窄而连续,构成致密清晰的街廓,最后由逛街的人流完成了这种特殊的聚落形式,街道空间的连续性构成了完全的、易辨认的、符合人的尺度并充满生活情趣的水乡城镇模式,使之成为公共生活的充满活力的载体。对于这样的传统街区模式、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和水乡的生活形态,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予以保留和延续。城市滨水区的历史保存和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在许多国家都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意大利威尼斯在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延续上也非常成功,传统的街巷沿水系布置,历史建筑与文化脉络沿河道留存,这里的人们和设计师非常珍视这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城市的发展与规划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仔细的推敲,尽量杜绝破坏传统水城特色的建设行为。
五、规范开发程序与管理模式
开发和规划管理是规划内容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由于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它涉及到多类专业、不同部门、不同层面,因此需要设立相关的机构对各类问题和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目前针对我国公众参与意识还很薄弱的现状,问卷调查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可以先将对象分为三类:使用者、区内使用居民和专家学者。根据规划设计需要设计调查问卷。例如,针对使用者的问题:去滨水区的目的;吸引你到滨水区的主要因素;到达滨水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等等。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是建立在对国内外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城市滨水景观构成中的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特色要素的基础之上。理论研究结合实践,旨在探索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设计方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设计原则、规划设计目标和规划设计工作流程。
六、结语
本文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应该注重的几个基本要点做了分析,在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尺度营造人性化亲水空间、合理组织交通和步行系统、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延续历史与传统文化、规范开发程序与管理模式等,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马军山.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模式研究[J]. 规划师. 2004(03)
【2】高碧兰.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浅析[D].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3】魏强.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江南大学 2008
【4】黄金华.浅谈城市滨水区设计[J]. 山西建筑. 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