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甲马解读及缘起推测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云南昭通民间流传一种古老的黑白木刻版画,即在刻有各种鬼神形象的木模上蘸油墨,然后印在彩色薄纸上,称为甲马或甲马纸,昭通习惯称为“纸火”。文章拟探讨甲马文化内涵,并通过甲马形式、素材寻找它与巫术、雕版印刷术联系,进而探求昭通甲马的缘起、与中原甲马的联系和昭通甲马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甲马;解读;内涵;缘起
  现在云南民间还流传一种古老的黑白木刻版画,其制作方法与著名史学家赵翼所说吻合:在刻有各种鬼神形象的木模上蘸油墨,然后印在彩色薄纸上,称为甲马或甲马纸,这种东西其他地方则称为“神马”、“纸火”或“纸马”,昭通习惯称为“纸火”。本文拟称为“甲马”。如今,甲马祭神的风俗,在各地已然式微。
  一、甲马的解读
  (一)“甲”与“马”的辞典意义
  甲是象形字;其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为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如:“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说文》)“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六书故》)【易·说卦】离为甲胄。【疏】为甲胄,取其刚在外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马,怒也。武也。以曡韵爲訓。亦門聞也,戶□也之例也。釋名曰。大司馬。馬,武也。大揔武事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动力機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
  在古人口中,“甲马”有时候是指披甲骑马的人。比如五代时徐铉笔记《稽神录》:“建康人方食鱼,弃鱼头于地。俄而,壁下地穴中,有人乘马,铠甲分明,大不盈尺,手执长槊,径刺鱼头,驰入穴去。如是数四。即掘地求之,见数大鼠,鱼头在焉。惟有箸一只,了不见甲马之状。”清朝人许南英诗词:“干戈满地降旗遍,甲马楼船拼转战。苍穹有意眷孤忠,大海忽将荒岛见。”以上引文里的“甲马”,都是甲士和战马的统称,就像“骑”这个词儿常是骑士和坐骑的统称一样。
  (二)甲马的文化内涵
  1.马神崇拜
  甲马中“马”的形象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马神崇拜。马神,又称马王、马祖、马明王。马,与先民生活息息相关,自然成了先民的崇拜对象。“对于图腾社会的原始人来说,一切动植物,甚至星辰、河流都充满了神秘的亲族联系。”
  马神崇拜,源远流长。最早有文字记载的马神崇拜出现在周代,帝王狩猎前必祭马神,以祈求丰收。“周制,校人掌王马之政,春祭马祖,执驹。夏祭先牧,颁马,攻特。秋祭马社,臧仆。冬祭马步,献马,讲驭夫。”(周公旦:《周礼。夏官。司马》)按郑玄所注,“马祖,天驷也”,“ 先牧,始养马者”,“马社,始乘马者”,“马步,神为灾害马者”。
  龙马是古代传说中龙头马身的神兽。《山海经》里讲:“马实龙精。”《周礼。夏官。瘦人》中又有“马八尺以上为龙”的说法。因此“龙马”又指骏马。郑玄“《三经注。孝经说》上有“房为龙马,是马之祖”的说法。汉代将马神视为天驷,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天驷星,后世又有人称为马神。由此可见,马的地位在中国古代非常尊崇。”
  2.祭祀
  甲胄,“刚在外”,“马”,“怒也。武也”,这两方面的辞典意味可以让我们想象甲马成为古人祭祀用品的原因之一:取其刚猛威武之意,其势更能与严肃庄重的祭祀活动相协调。
  “马祀”就是用马祭天祀神。“马祀”习俗根源在于马神崇拜。
  西周时期,车马用于周王室的重大祀典。到了东周,祭祀礼制渐遭破坏,车马被广泛用于郊祀、宗庙祭祖、社祭、山川望祭等各种祭祀,祭法多采用沉河、掩埋的方式。最迟到战国中期,木偶、陶制车马被用于祭祀,成为秦汉以后车马祭祀的发展趋势。
  黄展岳在《中国古代的殉葬习俗》提及:“远古时代对马神的崇拜发展到后来就形成了禄马思想。商州时代,君王或贵族死亡,有献祭活马、活人和车的习俗。”黄展岳认为,禄马是用来祈求福气的。殉葬的车、马等可能是献给神灵的东西,也就可能包含着祈福的意味。为什么选择献马?后汉书中相马名士马援说: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太阳坐马车出巡的说法,也可以作为旁证。
  3.神使
  “甲马”是指画有神像、用于祭神的纸。清人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七“通用字”条目写道:很多东西名字叫“马”,实际跟马没关系,例如猜拳用的小木棍叫“拳马”,天平上的衡器叫“砝马”,木匠的工作台叫“作马”,插秧的小船叫“秧马”,吃面时配的小菜叫“面马”,在纸上画神佛之像,祭祀之后再烧掉,这种纸叫“甲马”。据《清稗类钞·物品类》“纸马”一节记载,甲马本来叫纸马,起源于唐朝,是手绘的彩色神像,因为上面的神像大多披甲骑马,所以又叫甲马。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普及,甲马成了五色套印的彩色印刷品,历经元明清三代而不衰。不过甲马上未必都有马,现存的清代甲马中,画钟馗、魁星、送子观音、赵公元帅的居多,这些神仙画像除赵公元帅外,都没马。
  清代考据学家赵翼《陔余丛考》卷30“纸马”条目说:“世俗祭祀,必焚纸钱、甲马。”万历时学者王士性《广志绎》卷三“泰山香税”条目说:“(士女赴泰山烧香)必戴甲马、呼圣号、不远千里、十步五步一拜而来。”袁枚《续子不语》卷一“天后”条目说:“天后圣母……灵显最著,海洋舟中,必虔奉之。遇风涛不测,呼之立应。有甲马三,一画冕旒秉圭,一画常服,一画披发跣足仗剑而立。每遇危急,焚冕旒者辄应,焚常服者则无不应,若焚至披发仗剑之幅而犹不应,则舟不可救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则讲了个灵异事件,说是纪晓岚的大儿子纪汝佶病危,家人按风俗给他烧了一张甲马,纪汝佶突然睁开眼叫道:“我那匹马怎么瘸了一条腿?”家人大恐,原来烧甲马时不小心,把甲马上那匹马的马蹄给弄花了。通过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至少在明清时期的部分地方,人们祭祖、进香、航海、送葬,都要烧一些甲马。   把中原纸马和昭通甲马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三大特征:主要用于祭祀或与祭祀关联的活动,此为其一;祭祀用的甲马图案造型中,内容繁复,“马”或马的象征性符号越来越少,此为其二;从由专人主祭过渡到可以常人使用,此为其三。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特点,内地纸马中,马多为神佛骑乘之用的交通工具。祭祀时请神驱邪、镇妖降魔、招魂送灵等祈福禳灾的活动,就凭借着神性之马传达祝祷者的请求和心愿。不过,无“马”的甲马,不管是由专管祭祀之人焚化,还是寻常人普遍用于百姓生活,都是为了表明心志,吐露心声,那些无“马”的甲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神的使者。这也是昭通甲马自中原流入之后发生的典型变化。昭通的端公是“法事”的主持人,也是超度亡魂的主祭者,他们正是仰仗神秘的甲马和经文符咒实现人神角色的转换,通天入地,请来各方神灵,安抚阴府亡灵……
  二、甲马的缘起
  艺术比起美学来,有着远为古老的历史。甚至在人类还没有文字,当然也没有“美”字以前,他已经有了几万年的历史。原始人在生产和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的状况下,制造出了山顶洞人那样的骨质项链。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动着甲马艺术的产生,我们还有必要整理。
  如今,较为流行的艺术起源论有如下几种:模仿说、劳动说、游戏说、巫术说,或认为起源于季节变换的符号,起源于对动物亡灵的哀悼,起源于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当前人们已知的甲马自然不是最早的艺术形式,我们也可能无法知道最早的艺术形式,但探求甲马艺术的原初形式的工作应是没有止境的。
  (一)甲马艺术起源于巫术与宗教
  人类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两条路线:巫术发展出科学,神话发展出宗教与哲学。两条路线并非孤立地发展,而是交织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融合。
  巫术,是以非实证性的因果逻辑为指导理念所从事的为达到某些目的的手段。区别于宗教的目的性仪式内容,巫术崇信者认为巫术之所以起到效用是因非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在起作用并且认为该超自然力量能被人认识及利用。而在漫长的岁月之后,经过理性和实践的检验,那些得以实证的巫术就演变成了最初朴素简单的科学。
  “对于图腾社会的原始人来说,一切动植物,甚至星辰、河流都充满了神秘的亲族联系。一切存在物具有的那种神秘的属性往往比靠感觉所能感知的那些属性更为重要”托马斯.芒罗指出:在早期村落定居生活阶段,巫术和宗教得到了发展并系统化了,我们现在称之为艺术的形式被作为一种巫术的工具用之于视觉或听觉的动物形象,人的形象以及自然现象的再现,这些都称之为交感巫术。祈求下雨就泼水,祈求打雷就击鼓,而符咒则经常被用之于雕刻和装饰,被认为能带来好运气和驱逐魔鬼。巫师有一整套的工具,包括假面、化装、棍棒和符咒、巫术油膏、响板等。
  如今,昭通甲马中运用得比较多的有如下情况:
  雷神,古代传说中的司雷之神,道教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主要用于求雨或洪灾祭祀时焚烧。民间有“雷公脸”、“雷公嘴” 的说法,雷神甲马图中形象就表现成猴脸、尖嘴。
  火神,又称火德星君。镇雄常以燃烧的火焰或火塘作为火神的化身。饱含着对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惧的双重认识,更多地保持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风貌。
  朱雀、白虎、玄武、青龙,是上古四大神兽,是道教的保护神。
  动土得祭动土神,上梁得祭鲁班祖师。
  土科,主要用于建筑及丧葬仪式之中,以求阴阳平衡、五行调和、四时平安。
  招魂、送魂,祛病、招财等各方各面都曾焚烧或粘贴甲马。
  以上代表甲马涉及自然、神灵、行业祖师,可以动物,可以植物,还可以是车驾,传递着善良百姓发自心底的生命之光。
  昭通镇雄、威信一带“端公”作法事的习俗较为完整,又被称为“法师”的端公身穿大红彩衣,面罩狰狞面具,口中念念有词,以手执剑,挑着燃得火红通亮的符咒,在一处农村堂屋中进进退退,有时绕圈,有时打坐,有时怒眼圆睁,有时闭目长睡。才转眼间,就换了个人,实际上是换成了神。
  以上均可看到巫与宗教是甲马与甲马祭祀活动神性所在。
  (二)甲马受益于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雕版印刷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版印刷的雏形。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事。编写了一木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唐代,出现用手绘于纸上的马以为祭祀之用。据《独异志》记载:“韩干闲居之际,忽有人朱衣玄关而至。干问云:何得及此?对曰:我鬼使也,闻君善图良马,愿赐一匹。干立画焚之。数日因出,有人揖而谢曰:蒙君惠骏足,免为删除跋涉之劳,亦有酬效。明日,有人送缣百匹,不知其来,干收而用之。”从此故事中得知,纸马的名义当与唐代以画马代真马祀神有关。另唐李玟《纂异记》载,唐代苏州旧有“多图善马、彩舆、女子以献之”。
  通过以上有关纸马的两则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唐代的民俗中已经有了民间画马、画美人及彩舆以献神灵的艺术形式,也可知唐代纸马是画于纸上用以焚化之物,此当为后世雕版印刷纸马艺术的先河。
  从中国雕版印刷发展史来看,“甲马”纸起于唐,且民间运用更早更广,而“甲马”雕版出现的时间则更早。
  参考文献
  [1] 朱狄.藝术的起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 郑玄注.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贾公彦[M].中华书局,1980.
  [3] 马瑞江.马社考——从对马的崇拜到龙马精神形成的发展历程[J].古今农业,2008(4).
  [4] 黄展岳.中国古代的殉葬习俗[M].第一书房,2000.
  [5]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M].中华书局,1956.
  [6] 朱狄.艺术的起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7] [唐]李冗.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8] 王树村.中国民间纸马艺术史话[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从人面纹到安阳小屯的中国古老象形文字,从中国古代文人的印章文化到民间剪纸,再到北宋年间的比较成熟的标志“门前白兔儿为记”无不体现者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这些古老的传统图案,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近年来,把传统图案应用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优秀案例不断涌现,越来越被设计师及整个社会所关注,所以在现代设计中,如果设计师能巧妙地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道路与桥梁施工的不断发展,道路桥梁施工课程在培养高素质的建筑人才,高素质的交通人才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而教学作为一种培养高校人才的教育手段,对其教学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又因为道路桥梁施工课程的特殊性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发展模式,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对于桥梁施工技术课程这门专业性(在岗位设置方面系统性强,模块设置适应度要比较
期刊
摘 要: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采用的实践教学模式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可以促进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稳定发展,同时还可以有助于学习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提高相应的实践能力。当然实践教学体系的运用可以让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文章将深入探讨实践教学体系在建设工程管理專业教学中的建设,并分析其在高校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从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成就卓越、意义巨大,不仅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里程碑,也可堪称是我中华民族走向民族富强、国家振兴的开端。  关键词:“一五”计划;经济发展;成就;意义  1953年~1957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点。“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不仅为我国
期刊
摘 要:思政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真听、真信、真用”是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创新的教学方式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让思政课入耳又入心。  关键词:创新;方式;入耳;入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事关大学生灵魂的塑造,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真正好的思政课必须是有“大用”的
期刊
摘 要: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化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进和提高其创新能力。随着新课标的开展,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已发生改变,目前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对初中物理进行教学时,需要在学生掌握其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学的理论实践,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文章结合实际经验,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
期刊
摘 要:城市佛教也即都市佛教,她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和城市的发展而兴盛起来。都市佛教一直是佛教弘法利生的重要阵地,不仅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提升都市文化品位、辅助道德教化和推动慈善救济等方面产生过积极的作用。故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城市佛教建设,不仅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缓和社会矛盾;更能够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佛教
期刊
摘 要:当今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观教育是与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个研究课题,是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生命伦理观的基本要求,同时还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有效途径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前提条件。文章将以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教育为主脉,提出相关的教育策略、方法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教育  近年来,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众多高校频频传出大学生心理问题犯罪等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地位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有关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不断增多,也形成了一些典型范本和相应的研究成果。文章主要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商品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商品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并在最后提出应如何促进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使文化遗产
期刊
摘 要:笔者在分析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从事地质专业职业教育的亲身感受和实践,提出创建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实现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从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实现教学素质的提高、实现教学方法的探讨等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教学改革;教育技术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为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