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0987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聊斋志异》一书有近五百个故事,其中三分之一写到因果报应,除此之外,还有近四十篇作品写到僧侣生活或涉及到僧侣的有关活动。蒲松龄相信因果报应思想,认为“福善祸淫,天之常道”,他在《聊斋志异》中,一再宣扬因果循环,生死轮回,善恶终有报,或报于现世,或报于来世,或报于数世,或报于自身,或报于父母子孙,总之,“人生业果,饮啄必报”。本文重点分析了《聊斋志异》中果报思想的体现,以及果报思想对于《聊斋志异》的意义,从中我们看到了蒲松龄“孤愤”之中劝善惩戒的救世婆心。
  【关键词】:《聊斋志异》;佛教;果报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学教义的基本理论和根本要义,“‘因果’是佛教用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理论,并且构成其各种学说的理论基础。‘因果报应’也称‘业报’,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论和行为都必然产生相应的后果。‘因’在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没有一定的业因也不会凭空产生果报。任何人或神,包括佛在内,都不能消除因果报应的作用,众生在业报面前人人平等”。
  一、《聊斋志异》果报思想的体现
  (一)前因后果,福祸相承
  如《饿鬼》马某前世为一饿鬼,“衣百结鹑”、“在市上攫食”,转世投生为一教官,贪财索贿。“数年,曾无一道义交。惟袖中出青蚨,则作鸬鹚笑;不则睫毛一寸长,棱棱若不相识。”作品用轮回之说,把贪鄙的教官比作“饿鬼”,所谓“庄生寓言,文心绝妙”,(但明伦《饿鬼》篇末总评)“饿鬼居然教官,以教官中原多饿鬼也。”(冯镇峦《饿鬼》夹批)《拆楼人》则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道理。何冏卿曾杖杀一卖油者,建楼上梁日,忽见卖油者入,俄报妾生子,后子既长,最顽,荡其家。佣为人役,每得钱数文,辄买香油食之。异史氏曰:“常见富贵家数第连亘,死之后,再过已墟。此必有拆楼人降生其家可知也。身居人上,乌可不早自惕哉!”这种报应故事中融入了深厚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对不义之人的劝诫。
  (二)现世报应,警戒世人
  《韦公子》中的世家子弟韦公子,佻达不羁,淫乱成性,婢妇有色,无不私者,生下子女,竟然弃之不顾。尝载金数千,欲尽览天下名妓,没想到却淫及自己的亲生骨肉。乱伦之行使他无地自容,深感业报不爽,不久病死,断绝子嗣。淫乱之报,现在眼前。相反,也有借冥报扬善的,如《王十》写冥中新任阎罗上任,派鬼卒到阳间捉拿私盐、私铸、小偷三种人掏挖奈河,高苑小盐贩王十也被捉去。但阎罗一见王十,便批评鬼卒捉错了人,指出所谓“私盐者,乃上漏国税,下蠹民生者也”,而不是“竭锱铢之本,求升斗之息”的贫苦小贩。阎罗怒其误捉,反罚二鬼卒市盐四斗,并王十所负,代运王家。既来之,则用之。留十,让王十手执蒺藜骨朵随诸鬼参与督工,对那些在阳世勾结官府、欺压百姓的奸商擊背敲股,一解心头之恨。王十见高苑一奸商亦在淘河之列,便敲其骨,楚其背,对他特别严苛。经三昼夜,河夫半死,河工亦竣。前二鬼仍送王十至家,豁然而苏。还阳以后,那被他督责过的奸商见了他依然胆战心惊,犹如仍在奈何时的缩首衾中。作者借冥报为在现世中受欺凌的小人物吐气,给现实生活中同样命运的人以慰藉。
  (三)三生业报,轮回转生
  《聊斋志异》卷一《三生》篇,记刘孝廉第一世时为缙绅,因为行为多玷,死后见冥王,冥王稽其恶录,罚作马。然恨奴仆以两踝夹击,痛彻心腑。于是愤甚,三日不食。又至冥司,冥王查其罚限未满,剥其皮革,罚作犬。为犬经年,常愤欲死,而主人不肯戮,乃故咬伤主人而被打死。三至冥司,冥王怒其凶横,罚作蛇。立志不杀生,只吃果实,后来故意卧在车道上被压死。因其一念之善,再投生就成了举人老爷了,是为刘公。故事是宣扬佛教劝人为善的思想。作者巧妙地利用三世轮回报应的思想,讽刺了为官的王公大人们,不单纯是宣扬佛教思想,而用意是在讽世。在机智而幽默的嬉笑怒骂之中,对那些名为王公大人,实则衣冠禽兽的封建官绅,表示了极端的鄙弃和蔑视令人读之解颐称快,拍案叫绝。
  二、果报思想于《聊斋志异》的意义
  (一)假神道以设教,证因果于鬼狐
  《太平广记》中讲的:“杀生者当作蚍蜉,朝生暮死;劫盗者当作猪羊,受人宰割;淫逸者作鹤鹜鹰麋,两舌作鸱枭鸺鹠,扦债者作骡驴牛马。”如果修德行善就会得以善报,免去无妄之灾,“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戒”与“善”是相辅相成的,广义上持戒就是行善,违反戒律就是作恶。
  1.假神道,以惩恶
  如在《九山王》一篇中,记叙曹州李某屋后有废置荒园数亩,一老叟率其全家来租住,老叟奉酬百金,酬报不可谓不厚。但当李某察觉老叟一家皆为狐精时,于是渐生歹毒之念,阴怀杀心。于园中遍布硝硫数百斤,骤火之,火焰冲天,臭恶灰眯不可近,但闻鸣啼嗥动之声,嘈杂耻耳。既熄入视,则死狐满地,焦头烂额者不可胜计。方阅视间,叟自外来,颜色惨拗,责李,忿然而去。李初尚担心老狐投石击屋伤人为害,而竟年余无少怪异。后数年,曹州一带群盗频发,往往啸聚千万余众,据山为王,官府莫能捕捉。李某以家口众多,正忧虑不已之时,适村中来一卜卦者,自号“南山翁”,宣称言人命运,一村无不信服。李遂召至其家,求问吉凶。翁愕然起敬,倒地便拜,李某产生图王称霸的造反之心,自号“九山王”,翁也毅然以军师自任。后山东巡抚发兵讨伐,李某大惧,召翁谋之,而翁则不知其所往。山破被擒,妻孥三党同遭诛戮。李始悟翁即老狐,盖以族灭报李也。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李某之所以会遭到族灭的恶运,从因果报应上来说,主要是因为他作下两桩恶业所致,一是以怨报德,二是残杀无辜。于纲常伦理来说,实属不仁不义。何况杀生是“五戒”之一,“十恶”之首,既然李某心狠手辣,造下消灭老狐全家的恶业,遭到恶报,也是很自然的了。
  2.假神道,以奖善
  《西湖主》叙述书生陈弼教偶经洞庭湖时,救了一只被人以箭射中的猪婆龙和衔着龙尾不放的小鱼,这猪婆龙原来是湖君妃子,小鱼是妃子的婶女。后来,陈生再次经过洞庭湖时,大风覆舟,全舟人只有陈生幸免于难。脱险上岸后误入湖君妃子的女儿西湖公主的园亭,祸福难料,吉凶未卜。正当陈生心惊胆颤、惟延颈待死之时,当年被陈生救过的碑女认出了陈生,带他去见王妃。王妃一见大喜,当即把公主许配给陈生。陈生莫名其妙,不明就里。故事最后由王妃交代了个中的因由。凡人和龙女的爱情故事是在善有善报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生发的,是在因果报应的结构框架中展开的,这也告诉人们,行善终会有善报。   (二)结构继古推新
  1.强化结构逻辑
  《聊斋志异》追求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真实即艺术真实,即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内,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完满自足性,是真实可信的,它示人以真的主要手段是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的内在逻辑,而这正是佛教的因果观念使其得到强化。在这种逻辑因果观念指导下的小说家往往以人物命运为纲,摄取生活具象,组织情节,谋篇布局,使得人物的成败荣辱、家庭的兴衰际遇、事件的起因结果,皆是有头有尾,形成一个个因果链。例如《王六郎》一篇,写渔夫许某与溺水鬼王六郎因酒相互帮助、相交、成为好友,渔夫不以王六郎为鬼而害怕嫌弃,分别时十分不舍,甚至为他在转世投胎时担心,许某因为善举当了招远县某方土地,也不忘旧交,不但请许某前往作客,还帮助他改善生活。两人都是互相为善,前面有很多善举的铺垫,所以最后结局皆大欢喜,并不让读者意外,因为因果相连,有其内在逻辑关联。
  2.突破因果结构模式
  “其与传统果报小说的不同,就在于蒲松龄弃果报小说之内质而仅存其形态,因袭的只是果报的思维模式,以之作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用于小说创作中,在果报小说的框架里,自由装入的是现实社会或作家个人心迹的映象。”在這些作品里,作者常以因果报应的思维,直接挑明了那是由冥冥中看不见的上天之手在对人们进行奖赏或惩罚。因果报应的结构由前台走到了幕后,成为小说情节自然展开的一种背景,在因果报应的框架下,填充的是宗教意义之外的全新内容。果报故事既已成为小说全新思想内蕴的载体,也就带有了表现方法和形式的性质。如《花姑子》塑造了一个“始而寄慧于憨,终而寄情于恝”的有情有义的女子形象,表达作者“蒙恩衔接,至于没齿,则人有惭于禽兽者”的人生之慨。其中,始则安生求欢而花姑憨拒,继而花姑自荐以慰生念,后则二人欢好被叟驱散,这完全是一幅人间青年男女欢好的爱情图画;又后,安生被蛇精诱害,花姑坏道救之并助以除害,这又是对男女间高尚情义的礼赞。情节固然复杂,故事也颇离奇,但安生救生而獐精报恩的线索贯穿始终,以因果报应来构筑故事的结构十分明显,而其内蕴也显然并非果报所能涵尽。
  (三)人物内在性格更具逻辑性
  蒲松龄是用人物自身的情感与性格去说话做事,然后再用因果关系去配合而非决定人物的言行,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突出。这样才使小说情节不再外在于人物的内心世界,而真正成为了性格的历史,作者也确实服从于作品中人物性格的自身逻辑,依据这种性格逻辑开展情节,引导读者览奇探胜。《续黄粱》文章一开始就写曾孝廉问卜:“有莽玉分否?”这一方面符合他刚刚“高捷南宫”、急欲做官的心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贪慕荣华富贵、垂涎朱紫的性格。果然当星者答曰:“正容许二十年太平宰相”时,曾便“心气殊高”一一给同游诸新贵封官,这正是他垂涎权势的思想性格合乎逻辑的发展。这种性格决定了当他官居宰相后必定贪如虎狼,穷奢极欲。而文后的一系列情节果然遵循了他的这一性格:草菅人命、以权谋私、霸人田产……最后终于不得好报:置油鼎、受刀山、自饮金钱汁,最后才知仅为一梦。这一果报也正是配合曾的垂涎朱紫、心气殊高的情感性格而设的,他的言行举止也无一脱离其性格逻辑,这正好说明《聊斋》中人物性格内在逻辑性的强化,这也是佛教因果观念影响的结果。
  四、结语
  蒲松龄笃信因果报应思想,他常感叹道“愚者不悟,以为人道迩而天道远,与言果报,不怒且笑之矣。”蒲氏相信因果,果报故事充斥全书,在《聊斋志异》中含有因果报应思想的作品,不但数量很多,而且贯穿作者写作成书的始终。借助佛教的果报理论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交待故事的来龙去脉,使之更合情理。从这个角度看,《聊斋志异》是一剂道德教化的良药,于改造世道人心颇有裨益。人们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更加明确遵守纲常伦理的重要性,增强社会道德的责任感,积善修德,防恶止非。
  参考文献:
  [1]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吴九成.聊斋美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6]王晓平.佛典·志怪·物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7]马瑞芳.聊斋志异创作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8]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文心雕龙?物色》在创作理论上,刘勰用“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形象地说明了主客体的交流运动,初步揭示了这种交流运动是双向的与不断提升的。试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探讨“物色”的构字及其题解释义,从“心物”关系的历史渊源探讨《物色》篇中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取“纳”客体之貌引发主体倾“吐”情感,在“物”引“情”发到“情”移“物”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双向共生的关系。  【关键词】:“纳”客之貌;“吐”心
期刊
【摘要】:在中国,以历史人物、历史题材为题材的小说不计其数,但广西作家黄继树却在历史题材小说的道路上大放异彩。黄继树是广西桂林永福县人,怀着对文学的热爱,1959年已经开始公开发表作品,其创作道路的四个阶段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意在对黄继树钟情于历史小说的原因做探析,使读者能更好理解黄继树的历史小说。  【关键词】:黄继树;历史小说;创作选择  一、黄继树小说创作道路的选择  黄继
期刊
【摘要】:《猫桌》是斯里兰卡裔加拿大籍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作品描述了11岁少年迈克尔从斯里兰卡首府科伦坡出发去往英国伦敦的一次航行历程,作品通过一次从边缘到中心的航行,表现出中心和边缘之间的从若隐若现的摩擦到激烈的碰撞,彰显了中心和边缘之间的矛盾的消弭与激化,迈克尔到目的地后与中心的融合,从近自传体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作者本人作为流散作家在内心的中心与边缘的纠结,在潜意识中在中心位置为边缘
期刊
【Abstract】: Autumn always causes one to be trapped in sentimentality. Among the literary works concerning about autumn, To Autumn by the outstanding English romantic poet John Keats in the 19th centur
期刊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全面改革,阶级意识淡化,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将审视的目光移向了生命个体,她们开始注重写私人生活经验和感悟,形成了重视身体性别差异的先锋派写作潮流。女性诗人也有了鲜明的性别观念,开始运用躯体感受进行诗歌创作,作品围绕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展开,借用女性的身体变化抒写对外部世界的生命体验,试图完成对男权文化的解构。1984年翟永明发表的组诗《女人》及序言《黑夜的意识》,以神秘的女性诗歌
期刊
【摘要】:西西的成名作《像我一样的女子》,用细腻的女性视角、冷静而又淡然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在殡仪馆做化妆师的女子在咖啡室等待她的恋人一起参观她工作地方时的内心独白,作品既体现了当代女性被压抑的生存尴尬,又体现出坚守自我、敢于反抗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的生存困境。  女性作為弱势群体,男尊女卑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女性生存的艰难处境也尤为明显,主人公“我”是一个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意思的人,习惯保持沉默
期刊
【摘要】:李贺鬼诗虽然数量不多,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其鬼诗的写作主要集中在诗人三次求仕的过程中。从初入长安到任职朝廷再到潞州失意,三次鬼诗创作的侧重点不同,情感随之变化。这些鬼诗的创作却从宏观上勾勒出李贺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李贺;鬼诗;宏观逻辑  宋祁在《李贺传》中道:“李白仙才,长吉鬼才。”不仅因为李贺诗歌风格冷艳怪奇,还因为李贺的鬼诗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李贺留下的240多首诗歌中,鬼诗
期刊
【摘要】:韦斯特的《蝗灾之日》与鲁迅的《呐喊》具有相同的元素:韦斯特极力唤醒沉溺于荒谬的美国梦下的人们,他那无比敏锐的目光不仅看到了大众的苦难,还看到了苦难中的幻灭和幻灭中的荒诞;而鲁迅在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下试图从麻木中唤醒国民,《呐喊》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韦斯特与鲁迅笔下的主
期刊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其词作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生活状态在词作中也可见其风格迥异。本文从文化环境浅析李清照词作的风格变化。  【关键词】:李清照;文化背景;南渡;风格变化  诗词是华夏的生活侧面,几乎包含了生活各个方面,如祭祀、劳作、射猎、婚嫁、卜卦等等,中华文化也是诗词的文化。乃至从世界各地看,诗歌也是历史文化最好
期刊
【摘要】:《巧团圆》于康熙七年(1668年)脱稿,是唯一一部李渔在家班女乐存在期间创作的戏曲,其创作深受家班女乐实践活动的影响。李渔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王骥德的《曲律》等的理论成果,并且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家班舞台实践经验,以舞台演出效果和观众这两个为核心出发点,认为戏曲创作是专为舞台演出的。与李渔的其它戏曲相比,《巧团圆》在语言音律上具有独特的舞台性。  【关键词】:《巧团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