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背景浅析李清照词风变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t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其词作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期,生活状态在词作中也可见其风格迥异。本文从文化环境浅析李清照词作的风格变化。
  【关键词】:李清照;文化背景;南渡;风格变化
  诗词是华夏的生活侧面,几乎包含了生活各个方面,如祭祀、劳作、射猎、婚嫁、卜卦等等,中华文化也是诗词的文化。乃至从世界各地看,诗歌也是历史文化最好的载体。法国有《罗兰之歌》、德国有《尼伯龙根之歌》、印度有《罗摩衍那》……无一不是以歌载史。而中国是唯一一个,把写诗作为选拔官员手段的民族。“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是文人志士最好的写照,忧国忧民几乎是所有诗人的共同点。在这群文豪英杰中,也不乏巾帼须眉之辈,其中以李清照最为出名。
  李清照留世的诗词约五十阙,其中以温婉居多,但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杰”等慷慨激昂的豪气之作。与其初期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文风有着明显的区别。追究其诗词的两极化,从李清照的文化背景可管窥一豹。
  第一,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 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擅长诗文,与苏门四学士交往甚密,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李清照的亲生母亲是北宋初年汉国公王准的孙女,当朝宰相、齐国公王眭的长女,皇族贵胄,可见文化水平非平凡人可及。虽然母亲过早去世,李清照由爷爷带大,可他爷爷作为她的启蒙老师,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李清照的爷爷是知名宰相韩琦的学生,他的才华造诣可以说是一道光亮,点燃了李清照的创作之路。李清照的继母,是北宋初期著名的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性格温柔贤淑,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史称:“工文章”,文章写得极其漂亮。这位继母视李清照为己出,亲自解惑授业,照顾她的生活起居。有这几位长辈的栽培和栽培,李清照自小耳濡目染,加上本身天资聪颖, 很快就一词惊天下。
  第二,宋朝的宽松政治环境也成为了李清照早期创作的温床。宋朝开国之君建立起一套不同于汉唐的体制,取“以强内需、沉潜向内”为特点的文治靖国策略。与之前的“开拓向外、宣武播文”大相庭径。宋朝的名臣不乏文学深厚之辈,如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范仲淹等,士大夫阶层找到了发挥才能的途径。李清照家里当朝为官,正是这样的家族背景得以让她沉淀在诗词曲赋、古董铭文的研究中。
  第三,再者,宋朝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给李清照提供了稳定生活和创作源泉。从古代社会的耕作技术和农业发展水平看,毋庸置疑,中国古代的经济水平一直处于世界的前端。宋朝的繁荣亦可从李清照的《醉花阴》可见一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瑞脑”既龙涎香,取自鲸鱼,非从外商不可得,可想而知当时的经济水平。
  结合以上三点再来看南渡之前李清照的词作,可知当时其工笔之淡,无非青春正好,又或强赋新愁。如《如梦令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引起一滩鸥鹭。”寥寥数笔,便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跃然纸上。一群深阁的小姐,喝得脸颊粉扑扑,嬉笑着上了船,摇摇晃晃中,划入了荷花群,欢声笑语一片。此阙最妙在“争渡、争渡”四字。两词重叠,表达出了少女们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出路的焦灼心情。(重叠也一直是李清照习惯的写法,如晚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亦是旧日工笔的升华。)
  另外一首《如梦令》作于李清照19岁之时——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书著,此词表达了女主人对海棠花惋惜的心情。但李清照与赵明诚正值新婚燕尔,如胶似漆,何来“惜花怜草”的惆怅?王国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笔者愚见,赵明诚为官常要外出公干,这首词正是李清照寄托“相思”之意的佳作。若从这层来看,“知否?知否?”这连续的两句,将妻子对未归之人的微愠之情描写得十分生动。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以《声声慢》最为后世推崇。又有《武陵春》《夏日绝句》等,无一不叫人拍案叫绝。她的词风不再是单薄的个人情感,上升到了国仇家恨、命途多舛的愤慨。文笔的升华,究其原因,无非三点。
  其一,李清照个人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不幸:家人被卷入政治斗争,感情至深的丈夫离世,改嫁遭遇士大夫阶层的诟病,接着被人污蔑通奸,她被迫背井离乡,不断漂泊。其二,金兵的横行霸道,民族的屈辱,生灵涂炭,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她积极地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败和无能使得李清照的希望终成幻影。其三,往日餍足温饱的生活不再,李清照无依无靠,穷困潦倒,物质基础的匮乏,她不得不直面生活的惨淡,期间她不停地拷问灵魂,期以得到一个答案。
  其变化可从《武陵春》一词可见:“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写于宋高宗绍兴五年,在金华避难的春天。此刻宋朝内忧外患,金兵来犯,民不聊生。所以这首词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悲剧的力量。“风住尘香花已尽”,寥寥七个字,勾勒出一派萧瑟的春景,明明该是“新春正好”,在这里有了极大的反差,词人内心的愁苦可想而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泪先流” 这里不仅仅是失去伴侣的空虚寂寞,也是国不将国的衰败之境,直观地表达了词人满腔愁苦。最后以“载不动,许多愁”,前面还用了“只恐”二字,若不是愁到断肠,只怕很难写出这样的词作。又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愁字了得?”句首三句话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用双声叠韵的声情效果,音律上回环往复,耐人寻味,读来颇是震撼。“怎么一个、愁自了得”,将词人的愤慨和无可奈何缓缓道来,李清照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在这首词里,显得无比厚重。
  再有《夏日绝句》和《渔家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这两阙词,品来只觉豪气冲天,慷慨激昂。后世反抗外来侵略者时,这几句诗词,不知鼓舞了多少英雄豪杰。
  在男权当权的时代,李清照作为一个女人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脱颖而出,可以说是历史创造的她,也可以说是她创造的历史。
  参考文献:
  [1]杨慎.词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郑振铎.文学大纲[M].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史仲文.中国全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4]胡云翼.宋词研究[M].湖南:岳麓书社,2010.
  [5]荣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 中华书局,2005.
  [6]王幡.李清照研究丛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6.
其他文献
【摘要】:左思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洛阳纸贵和左思风力都是源自于他。《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借以表达诗人从早期的胸怀壮志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到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后来看透世事超脱的复杂感情,分析其思想变化的过程,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咏史》八首的内涵。  【关键词】:左思;咏史;心路历程  左思是西晋杰出的诗人,其笔力雄健,情调高亢,气势昂扬,感情充沛,继
期刊
【摘要】:马塞尔·莫斯的《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开创了“礼物研究范式”,着重从社会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古式社会中的“整体呈现体系”。本文从《礼物》讨论的核心问题礼物交换入手,分析了书中考察的三种交换模式,通过古今对比阐释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莫斯;礼物交换;整体呈现  一、莫斯与《礼物》  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之一马塞尔·莫斯(Marce Mauss,1872—1950)是涂
期刊
【摘要】:《文心雕龙?物色》在创作理论上,刘勰用“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形象地说明了主客体的交流运动,初步揭示了这种交流运动是双向的与不断提升的。试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探讨“物色”的构字及其题解释义,从“心物”关系的历史渊源探讨《物色》篇中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取“纳”客体之貌引发主体倾“吐”情感,在“物”引“情”发到“情”移“物”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双向共生的关系。  【关键词】:“纳”客之貌;“吐”心
期刊
【摘要】:在中国,以历史人物、历史题材为题材的小说不计其数,但广西作家黄继树却在历史题材小说的道路上大放异彩。黄继树是广西桂林永福县人,怀着对文学的热爱,1959年已经开始公开发表作品,其创作道路的四个阶段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意在对黄继树钟情于历史小说的原因做探析,使读者能更好理解黄继树的历史小说。  【关键词】:黄继树;历史小说;创作选择  一、黄继树小说创作道路的选择  黄继
期刊
【摘要】:《猫桌》是斯里兰卡裔加拿大籍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作品,作品描述了11岁少年迈克尔从斯里兰卡首府科伦坡出发去往英国伦敦的一次航行历程,作品通过一次从边缘到中心的航行,表现出中心和边缘之间的从若隐若现的摩擦到激烈的碰撞,彰显了中心和边缘之间的矛盾的消弭与激化,迈克尔到目的地后与中心的融合,从近自传体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作者本人作为流散作家在内心的中心与边缘的纠结,在潜意识中在中心位置为边缘
期刊
【Abstract】: Autumn always causes one to be trapped in sentimentality. Among the literary works concerning about autumn, To Autumn by the outstanding English romantic poet John Keats in the 19th centur
期刊
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全面改革,阶级意识淡化,这时期的女性作家将审视的目光移向了生命个体,她们开始注重写私人生活经验和感悟,形成了重视身体性别差异的先锋派写作潮流。女性诗人也有了鲜明的性别观念,开始运用躯体感受进行诗歌创作,作品围绕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展开,借用女性的身体变化抒写对外部世界的生命体验,试图完成对男权文化的解构。1984年翟永明发表的组诗《女人》及序言《黑夜的意识》,以神秘的女性诗歌
期刊
【摘要】:西西的成名作《像我一样的女子》,用细腻的女性视角、冷静而又淡然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在殡仪馆做化妆师的女子在咖啡室等待她的恋人一起参观她工作地方时的内心独白,作品既体现了当代女性被压抑的生存尴尬,又体现出坚守自我、敢于反抗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的生存困境。  女性作為弱势群体,男尊女卑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女性生存的艰难处境也尤为明显,主人公“我”是一个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意思的人,习惯保持沉默
期刊
【摘要】:李贺鬼诗虽然数量不多,却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其鬼诗的写作主要集中在诗人三次求仕的过程中。从初入长安到任职朝廷再到潞州失意,三次鬼诗创作的侧重点不同,情感随之变化。这些鬼诗的创作却从宏观上勾勒出李贺的人生轨迹。  【关键词】:李贺;鬼诗;宏观逻辑  宋祁在《李贺传》中道:“李白仙才,长吉鬼才。”不仅因为李贺诗歌风格冷艳怪奇,还因为李贺的鬼诗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李贺留下的240多首诗歌中,鬼诗
期刊
【摘要】:韦斯特的《蝗灾之日》与鲁迅的《呐喊》具有相同的元素:韦斯特极力唤醒沉溺于荒谬的美国梦下的人们,他那无比敏锐的目光不仅看到了大众的苦难,还看到了苦难中的幻灭和幻灭中的荒诞;而鲁迅在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下试图从麻木中唤醒国民,《呐喊》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韦斯特与鲁迅笔下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