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建构基础,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以学生能够接受和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从层次不同的系列开放性情境作为学生活动的素材,这种富有新意的设计,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使用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新观念,创意新教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即教学方式活动化,活动内容生活化。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那些与学生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起学生生命体验的科技和生活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是实际感知和经验到的生活本身,也可以是一些需要在时代、生活背景下得到重新检验和论证的假说,它将充分体现生活的多样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将人类文化的间接经验和学生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思想品德课课程的内容,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及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为主线,指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拓展道路,提供帮助。例如,讲到爱国,可以把课堂中列举名人的爱国事例与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例,尤其是本班学生的典型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其实伟大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高不可及,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实践高尚的道德精神原则,这样会使学生从认真搞好教室、家庭卫生,维护生活环境的整洁,节约一滴水、一张纸,帮助关心我们身边每个人的过程中,身心得到锻炼,精神得到升华。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还可以针对学生生活或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专题研究或课题研究,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出发的德育将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儿童的经验本身不仅仅是个体的,还是社会性的,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的道德教育符合儿童的道德发展需要,是儿童成长所必须的营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而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对有关章节的知识点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就会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新奇的、富有挑战性。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关于“挫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3、吸收现实社会的信息。为了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还必须注意联系当地和学生们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上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就、学生生活中新问题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如: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和谈言谈活动,看看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一方面由于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堂,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教学形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因此,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境,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1、创设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呈现方式的设计是传统教材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它的使用价值在于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主、教师授课为主和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主的状况,而代之或以问题为基础、或以情境为基础、或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从而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为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以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充分地尊重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2、创设生活化情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教师在创设情境中,必须注意选用的材料要贴近生活实际,而且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所采用的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如音乐、漫画、小品等。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中,不是把“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这一理念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可以通过学生编织生命网这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生命体之间的联系,而后又通过教师深情地讲述《一个女孩与丹顶鹤》的故事,进行配乐渲染,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3、开展生活化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生活大环境中,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收集相关主题内容的资料。可以是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是社会访谈、考察式:分成小组,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加生活积累。体验生活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对收集到的多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的能力。实践证明,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三、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的生活化是指把评价的实施过程看成是一种生活,这个生活是由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教师成为学生品德的积极欣赏者,通过“放大镜”欣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并及时选用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它是一种重视生活历程,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是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采用谈话、优点反思卡、成长档案袋、个案跟踪等方法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如: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我们可以建立学生社会责任心培养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良好言行放入袋中,将有关该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学生本人在社会责任心培养中的体会感悟放入袋中,定期让学生做出自我评定,且在全班交流与分享。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指那些与学生的生命经历密切相关,以学生的生命需要为依据,能够引起学生生命体验的科技和生活内容。《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是实际感知和经验到的生活本身,也可以是一些需要在时代、生活背景下得到重新检验和论证的假说,它将充分体现生活的多样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将人类文化的间接经验和学生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思想品德课课程的内容,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及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为主线,指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化教材,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拓展道路,提供帮助。例如,讲到爱国,可以把课堂中列举名人的爱国事例与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例,尤其是本班学生的典型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其实伟大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高不可及,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实践高尚的道德精神原则,这样会使学生从认真搞好教室、家庭卫生,维护生活环境的整洁,节约一滴水、一张纸,帮助关心我们身边每个人的过程中,身心得到锻炼,精神得到升华。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还可以针对学生生活或社会实际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专题研究或课题研究,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出发的德育将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儿童的经验本身不仅仅是个体的,还是社会性的,以儿童的经验为起点的道德教育符合儿童的道德发展需要,是儿童成长所必须的营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而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对有关章节的知识点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就会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新奇的、富有挑战性。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关于“挫折”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3、吸收现实社会的信息。为了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还必须注意联系当地和学生们的实际,及时把社会上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就、学生生活中新问题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如: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和谈言谈活动,看看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一方面由于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堂,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从而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教学形式的生活化是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的操作形式,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中轻松愉快、主动地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因此,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境,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1、创设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新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呈现方式的设计是传统教材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它的使用价值在于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主、教师授课为主和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主的状况,而代之或以问题为基础、或以情境为基础、或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从而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为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以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充分地尊重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为学生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心对心的对话,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
2、创设生活化情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教师在创设情境中,必须注意选用的材料要贴近生活实际,而且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所采用的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如音乐、漫画、小品等。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中,不是把“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这一理念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可以通过学生编织生命网这种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生命体之间的联系,而后又通过教师深情地讲述《一个女孩与丹顶鹤》的故事,进行配乐渲染,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
3、开展生活化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中学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把有关教学内容活动化,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可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如就一些学生关注的问题,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拓展活动的空间,实现从教室到社会的转移,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生活大环境中,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收集相关主题内容的资料。可以是以实际应用为基本形式的实践活动:为校园绿化设计宣传标语,提合理化建议;可以是社会访谈、考察式:分成小组,走向社会,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增加生活积累。体验生活可以组织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对收集到的多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的能力。实践证明,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三、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的生活化是指把评价的实施过程看成是一种生活,这个生活是由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教师成为学生品德的积极欣赏者,通过“放大镜”欣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并及时选用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它是一种重视生活历程,重视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形成性评价。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是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采用谈话、优点反思卡、成长档案袋、个案跟踪等方法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如: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我们可以建立学生社会责任心培养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良好言行放入袋中,将有关该学生的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学生本人在社会责任心培养中的体会感悟放入袋中,定期让学生做出自我评定,且在全班交流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