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配有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或清新淡雅、舒展自如,或夸张写意、庄谐并重,既符合小学生感知事物的视觉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又与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如果在教学中巧妙、合理地利用插图,突出发挥其辅助功能,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细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些精美的插图中也存在着一些瑕疵。比如:第二册《识字6》是以夏夜生活情境为内容的词串,而插图中的爷爷奶奶却穿上了毛衣背心;第八册《春日偶成》插图中,宋朝的程颢却身着汉服;《恐龙》一文中的剑龙没有尾刺……虽然插图出现了差错,但是只要善于思考,合理利用,反而更能引发学生思考,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意外收获。现在,我们就以《恐龙》一文为例,谈谈其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恐龙》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并列举了雷龙、梁龙、剑龙和三角龙来说明。同时,插图中也将这些恐龙的样子呈现出来,但唯独少了三角龙,于是教师由此设计:
师:本课详细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几种恐龙吗?他们的形态有什么特点吗?请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恐龙的样子在你的脑海里鲜活起来。
(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之后,我们还要来认一认,你能从插图中将这些恐龙认出来吗?
(学生依次上台指认插图中的恐龙,不久后学生就发现图中缺少了三角龙)
生1:老师,图上没有三角龙!
生2:三角龙怎么没有呀?那我怎么知道三角龍长什么样子啊?
师:是呀,没有图片我们如何得知三角龙的形态呢?谁来想想办法?
生3:可以去图书馆看课外书。
生4:可以上网找资料。
生5:可以看语文书呀,书上有介绍的。
师:嗯,对呀,书本上的介绍就是我们了解三角龙最好的素材。请大家大声朗读关于三角龙的内容,说说三角龙的形态特点。
(生朗读后,进行交流)
教学中,图文结合,先从抽象的文字中了解形态特点,再结合直观的图片加以巩固,最后巧妙地利用插图中的缺失,又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语言文字,告诉学生,语言文字也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三角龙的样子,以此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并顺理成章地以三角龙为契机展开课堂教学。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发现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线索,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本课的插图不仅少了三角龙,最显著的错误是剑龙的尾巴上缺少了尾刺,这与课文的内容严重不符。课堂上,教师希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敢于向教材说“不”,让探究学习深植于学生的心中,于是有了以下设计:
师:在介绍剑龙时,作者用到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那用了哪些数字呢?
生:用了“两排”和“四支”。
师:“两排”什么?“四支”什么?
生: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和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
师:谁能在插图中将剑板和尾刺找出来?
(问题一出学生都跃跃欲试,都说能指出来,都想来指一指。教师指名上前来指,学生快速地指出了剑板,但是看着空无一物的尾巴,学生很是犹豫)
生:呃……老师,尾刺找不到呀!
师:谁能帮他指出来?
(学生并没有放弃,继续上台来找)
生:(在观察一阵后,低声地说)好像没有尾刺啊!
师:我们一起仔细看看插图,图上究竟有没有尾刺?
生:(异口同声地说)图上真的没有尾刺!
师:那是我们的文字错了,还是插图错了呀?
生:应该是图片错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图片错了呢?
生:剑龙的尾刺是它抵抗敌人的武器呀,肯定不能少的。
师:是呀,书本上的插图确实漏画了剑龙的尾刺。就像这位同学所说,尾刺是剑龙抵御强敌的武器,可不能少了。课文中说这是四支怎么样的尾刺?
生:(齐声答道)这是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
师:同学们,有的时候书本也会有一些不严谨的地方,希望你们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有所发现。
学生对待课本往往有一种虔诚的信赖感,从未想过书本也会有错误。在观察插图时,学生经历了自我否定、难以置信到理性思考的心理变化。通过对插图的辨识,不仅轻松地掌握了剑龙的形态特点,更对剑龙的形态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找出书本中的错误,提升了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在心中种下当个小小纠察员纠正书本差错的种子,让他们对语文书更感兴趣,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致。
插图教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教学艺术,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巧妙地加以实施,让其发挥独特的作用。书本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即便插图错了,只要我们善用插图,活化插图,便能使静止无声的插图幻化出生命的灵动,透露出精彩的活力,就能使它们成为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助推剂,从而既可以扎实课堂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又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异常!
编辑 赵飞飞
然而,细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些精美的插图中也存在着一些瑕疵。比如:第二册《识字6》是以夏夜生活情境为内容的词串,而插图中的爷爷奶奶却穿上了毛衣背心;第八册《春日偶成》插图中,宋朝的程颢却身着汉服;《恐龙》一文中的剑龙没有尾刺……虽然插图出现了差错,但是只要善于思考,合理利用,反而更能引发学生思考,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意外收获。现在,我们就以《恐龙》一文为例,谈谈其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恐龙》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并列举了雷龙、梁龙、剑龙和三角龙来说明。同时,插图中也将这些恐龙的样子呈现出来,但唯独少了三角龙,于是教师由此设计:
师:本课详细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形态,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几种恐龙吗?他们的形态有什么特点吗?请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恐龙的样子在你的脑海里鲜活起来。
(生默读课文)
师:读完之后,我们还要来认一认,你能从插图中将这些恐龙认出来吗?
(学生依次上台指认插图中的恐龙,不久后学生就发现图中缺少了三角龙)
生1:老师,图上没有三角龙!
生2:三角龙怎么没有呀?那我怎么知道三角龍长什么样子啊?
师:是呀,没有图片我们如何得知三角龙的形态呢?谁来想想办法?
生3:可以去图书馆看课外书。
生4:可以上网找资料。
生5:可以看语文书呀,书上有介绍的。
师:嗯,对呀,书本上的介绍就是我们了解三角龙最好的素材。请大家大声朗读关于三角龙的内容,说说三角龙的形态特点。
(生朗读后,进行交流)
教学中,图文结合,先从抽象的文字中了解形态特点,再结合直观的图片加以巩固,最后巧妙地利用插图中的缺失,又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语言文字,告诉学生,语言文字也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三角龙的样子,以此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并顺理成章地以三角龙为契机展开课堂教学。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发现能成为课堂教学的线索,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本课的插图不仅少了三角龙,最显著的错误是剑龙的尾巴上缺少了尾刺,这与课文的内容严重不符。课堂上,教师希望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敢于向教材说“不”,让探究学习深植于学生的心中,于是有了以下设计:
师:在介绍剑龙时,作者用到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那用了哪些数字呢?
生:用了“两排”和“四支”。
师:“两排”什么?“四支”什么?
生:两排三角形的剑板和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
师:谁能在插图中将剑板和尾刺找出来?
(问题一出学生都跃跃欲试,都说能指出来,都想来指一指。教师指名上前来指,学生快速地指出了剑板,但是看着空无一物的尾巴,学生很是犹豫)
生:呃……老师,尾刺找不到呀!
师:谁能帮他指出来?
(学生并没有放弃,继续上台来找)
生:(在观察一阵后,低声地说)好像没有尾刺啊!
师:我们一起仔细看看插图,图上究竟有没有尾刺?
生:(异口同声地说)图上真的没有尾刺!
师:那是我们的文字错了,还是插图错了呀?
生:应该是图片错了。
师:你怎么知道是图片错了呢?
生:剑龙的尾刺是它抵抗敌人的武器呀,肯定不能少的。
师:是呀,书本上的插图确实漏画了剑龙的尾刺。就像这位同学所说,尾刺是剑龙抵御强敌的武器,可不能少了。课文中说这是四支怎么样的尾刺?
生:(齐声答道)这是四支利剑一样的尾刺。
师:同学们,有的时候书本也会有一些不严谨的地方,希望你们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有所发现。
学生对待课本往往有一种虔诚的信赖感,从未想过书本也会有错误。在观察插图时,学生经历了自我否定、难以置信到理性思考的心理变化。通过对插图的辨识,不仅轻松地掌握了剑龙的形态特点,更对剑龙的形态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找出书本中的错误,提升了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在心中种下当个小小纠察员纠正书本差错的种子,让他们对语文书更感兴趣,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致。
插图教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教学艺术,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巧妙地加以实施,让其发挥独特的作用。书本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即便插图错了,只要我们善用插图,活化插图,便能使静止无声的插图幻化出生命的灵动,透露出精彩的活力,就能使它们成为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助推剂,从而既可以扎实课堂教学,丰富教学资源,又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异常!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