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江花月夜》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赏析事例中的一首诗。选修课的学习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尤其是在学习了必修五《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中的诗歌鉴赏的理论和方法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侧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体会诗文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32-01
引言
在上课前,我阅读了网上的相关资料,看了不少教师的课堂实录,还与组内的同事进行了探讨交流,我发现每个人想讲的侧重都不同,有的讲全诗的意境,有的讲全诗的主旨,有的讲诗人的情感,还有的讲诗歌中月、江、花的意象……这首诗可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无论选哪个点,都可以讲上一节课。
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我还对学生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喜欢,所以早早地背下来了。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时间读透一篇经典,确实不易,所以,课前我布置他们预习。而我要在45分钟的时间,把它讲解好,更不容易。我思索了很久,反复研究课本,最后,我决定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赏这首诗,发现这“春风第一花”“盛唐第一诗”的美。
一、从教学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学生通过男生读、女生读、个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反复诵读,读出了音韵美,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哲理之叹、天涯相思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通过欣赏“苏大宝沙画”感受全诗由月光、江水、沙滩、桃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镜台、砧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的幽美恬静的美丽画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悟到了诗歌的哲理美以及情感美;通过质疑思辨,辨明了疑惑,达成了共识,并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个性化的思考。比如,有同学想知道诗人创作时的年龄,其他学生就根据诗歌意象的选取(清风浦、妆镜台、碣石、潇湘),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有人揣测诗人应该是人到中年,有沧桑经历才会有此体悟,有人揣测应是年轻远游,有梦想憧憬才会有此感慨;还有在我的引导下我们讨论了这首诗“到底有没有憧憬和悲伤”,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闻一多的观点“在神奇的永恒面前,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李泽厚的观点“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课堂上学生讨论很热烈,各执己见,有理有据。我鼓励他们向大师挑战,锻炼学术的胆识。学生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活跃,有主见。事实证明,旧瓶中装上新酒,也是可以芳香四溢的。只要我们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常规的课堂一样可以生机盎然、精彩纷呈。
二、语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本课的不足在于,一是读的时间太少了,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二是在讲到作者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时,我因旧有见识的局限,处理得不够好。诗歌前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宁静优美,但作者 在“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美景面前却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探问,传达出了江月永恒,人生渺小的感伤。
这种感慨突然而至,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前两次我都采取的轻描淡写的方法,轻轻放过。这次课后,我仔细思考,觉得如果我能放开眼光,结合与之相似的作品讲解可能会好一点。其实,这种对宇宙人生的奥秘的探索,古已有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这些诗歌的主旨多是慨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饱读诗书的张若虚可能是受前代文人的影响,只身一人,在良辰美景前,面对着苍茫宇宙,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的渺小,探问油然而生、自然而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张若虚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是别开生面的,在感伤中,他还感悟到了“人生代代无穷已”的生命哲理和“江月年年只望相似”的宇宙规律。在诗人的眼底心尖,春江花月之丽景,美不胜收;万物灵长之人类,生命虽短暂,但代代相承,各有精彩,同样是一种美;而爱情与相思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本文游子思妇的相思,虽然难免苦涩,但“一处相思,两处闲愁”,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在永恒的自然面前,诗人描绘了浩瀚幽邃的境界,并表达了深沉宛转的情思,令人叹服。
结束语
学生会对诗人感慨的生发有更宽阔更深刻的理解。今后,要以“不必革故,可以鼎新”的心态,放开眼界,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提好一桶甘泉,任学生掏舀入口、入心、入灵魂,而不捉襟见肘!
(作者单位:西安市西航一中)
陕西省教育学会课题,名称:“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正向评价、激励学生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华美,沈云倩.《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J]. 音乐天地. 2014(05).
[2]王荣生.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以《竹影》的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 2005(02).
[3]韩红梅. 多情自古伤美景 几重明月几重天——《春江花月夜》的情感表达[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06).
[4]余雄. 论《春江花月夜》的文化展衍[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6(03).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032-01
引言
在上课前,我阅读了网上的相关资料,看了不少教师的课堂实录,还与组内的同事进行了探讨交流,我发现每个人想讲的侧重都不同,有的讲全诗的意境,有的讲全诗的主旨,有的讲诗人的情感,还有的讲诗歌中月、江、花的意象……这首诗可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无论选哪个点,都可以讲上一节课。
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我还对学生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喜欢,所以早早地背下来了。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时间读透一篇经典,确实不易,所以,课前我布置他们预习。而我要在45分钟的时间,把它讲解好,更不容易。我思索了很久,反复研究课本,最后,我决定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赏这首诗,发现这“春风第一花”“盛唐第一诗”的美。
一、从教学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学生通过男生读、女生读、个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反复诵读,读出了音韵美,对诗中表现出的月照花林之美、人生哲理之叹、天涯相思之苦,有了一定的体悟;通过欣赏“苏大宝沙画”感受全诗由月光、江水、沙滩、桃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镜台、砧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组成的幽美恬静的美丽画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悟到了诗歌的哲理美以及情感美;通过质疑思辨,辨明了疑惑,达成了共识,并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个性化的思考。比如,有同学想知道诗人创作时的年龄,其他学生就根据诗歌意象的选取(清风浦、妆镜台、碣石、潇湘),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有人揣测诗人应该是人到中年,有沧桑经历才会有此体悟,有人揣测应是年轻远游,有梦想憧憬才会有此感慨;还有在我的引导下我们讨论了这首诗“到底有没有憧憬和悲伤”,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闻一多的观点“在神奇的永恒面前,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李泽厚的观点“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课堂上学生讨论很热烈,各执己见,有理有据。我鼓励他们向大师挑战,锻炼学术的胆识。学生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活跃,有主见。事实证明,旧瓶中装上新酒,也是可以芳香四溢的。只要我们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常规的课堂一样可以生机盎然、精彩纷呈。
二、语文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本课的不足在于,一是读的时间太少了,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二是在讲到作者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时,我因旧有见识的局限,处理得不够好。诗歌前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宁静优美,但作者 在“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美景面前却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探问,传达出了江月永恒,人生渺小的感伤。
这种感慨突然而至,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比较困难,前两次我都采取的轻描淡写的方法,轻轻放过。这次课后,我仔细思考,觉得如果我能放开眼光,结合与之相似的作品讲解可能会好一点。其实,这种对宇宙人生的奥秘的探索,古已有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这些诗歌的主旨多是慨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饱读诗书的张若虚可能是受前代文人的影响,只身一人,在良辰美景前,面对着苍茫宇宙,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的渺小,探问油然而生、自然而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张若虚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是别开生面的,在感伤中,他还感悟到了“人生代代无穷已”的生命哲理和“江月年年只望相似”的宇宙规律。在诗人的眼底心尖,春江花月之丽景,美不胜收;万物灵长之人类,生命虽短暂,但代代相承,各有精彩,同样是一种美;而爱情与相思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本文游子思妇的相思,虽然难免苦涩,但“一处相思,两处闲愁”,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在永恒的自然面前,诗人描绘了浩瀚幽邃的境界,并表达了深沉宛转的情思,令人叹服。
结束语
学生会对诗人感慨的生发有更宽阔更深刻的理解。今后,要以“不必革故,可以鼎新”的心态,放开眼界,做好更充分的准备,提好一桶甘泉,任学生掏舀入口、入心、入灵魂,而不捉襟见肘!
(作者单位:西安市西航一中)
陕西省教育学会课题,名称:“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正向评价、激励学生研究”
参考文献:
[1]韩华美,沈云倩.《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J]. 音乐天地. 2014(05).
[2]王荣生.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以《竹影》的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 2005(02).
[3]韩红梅. 多情自古伤美景 几重明月几重天——《春江花月夜》的情感表达[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06).
[4]余雄. 论《春江花月夜》的文化展衍[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