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主要有: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内容适量,注重知识的内化;学生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有用性;课后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有效作好准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系列教学活动,令学生高效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这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之一,因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高,学生才能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那么如何才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我结合自身实践简要谈谈此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所谓有效的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心理情绪。这种情绪的存在,能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调动其探索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能切实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增强。而这种心理情绪的形成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教学情景,比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有趣的实践活动等,都是有助于形成这种情感的情境。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创设这种情境十分必要。不过创设情境不可随意为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每一堂课都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的,情境的创设也必须以教学任务为中心,切不可离题万里。
第二,要有启发性。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性,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必要的认知启示,从而沿获得的启示继续思考探索。
第三,要有时代气息。从心里学角度说,人都有一种厌旧情绪,对于已熟悉的事物,长时间观之,必然审美疲劳。因此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尽可能结合当前时代内容,这样方能取得更佳的效果。我在执教《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时,我简要介绍了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并展示了一张统计图,图上的内容为: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随后我要求学生根据统计图用百分比来表示相应的内容,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调动起了积极的学习热情。
第四,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作为小学生,其心智发育尚不完全,对一些道理理解尚有困难。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创设适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情境。一般而言,对于低年级儿童,适合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情境,而对于中高年级儿童则可采用合作交流等方式创设情境。
二、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学的知识是否是有效的知识,拟传授的知识是否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作为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不可胡乱教学,贻误学生。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强调的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果。学生理解新知识时往往要依赖于已有的一些知识,比如学百分数时,如果学生对加减乘除等四则运算都不知道,百分数也就无从理解。为确保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反复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教材知识体系。唯有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对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等驾轻就熟。
三、内容适量,注重知识的内化
课堂教学要有效,还要注意教学内从量上的控制。如果心急,一节课讲授的内容过多,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无法理解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失效。因此,根据课堂时间、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等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一般而言,低年级数学课堂上讲授内容占用时间不能超过整堂课的三分之一;中年级不能超过二分之一;高年级不能超过三分之二。剩下的时间应当用以进行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将新学的知识进行内化。
四、学生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只有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教学才算有效。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关键在于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主体,学习才成其责任。但学生主体不等于学生自由,课堂上,由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限制,学生很难实现自控,因此教师的宏观控制和引导不能缺位。教师要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积极思考、主动练习等。
五、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有用性
数学知识某种程度上说是十分抽象的,如果单纯地就知识谈知识,学生必然感觉索然无味。要让学生感到知识有趣味,就必须让他们感觉到知识之有用性,这就要结合生活实际。如面积计算,不能简单地从书本上讲解和练习,最好把学生带到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实践,比如测算学校操场面积。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分析、运用知识,学生必然要有兴趣得多,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六、课后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有效作好准备
作为教师,每堂课结束后都要及时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会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为下一节课的有效性作好必要的准备。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明确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简介:
谢勇(1973— ),男,贵州罗甸人,贵州省罗甸县罗沙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系列教学活动,令学生高效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这是《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之一,因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高,学生才能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那么如何才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我结合自身实践简要谈谈此问题,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所谓有效的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心理情绪。这种情绪的存在,能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充分调动其探索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能切实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增强。而这种心理情绪的形成往往依赖于特定的教学情景,比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有趣的实践活动等,都是有助于形成这种情感的情境。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创设这种情境十分必要。不过创设情境不可随意为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每一堂课都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的,情境的创设也必须以教学任务为中心,切不可离题万里。
第二,要有启发性。情境的创设要有启发性,要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必要的认知启示,从而沿获得的启示继续思考探索。
第三,要有时代气息。从心里学角度说,人都有一种厌旧情绪,对于已熟悉的事物,长时间观之,必然审美疲劳。因此数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尽可能结合当前时代内容,这样方能取得更佳的效果。我在执教《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时,我简要介绍了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并展示了一张统计图,图上的内容为: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随后我要求学生根据统计图用百分比来表示相应的内容,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调动起了积极的学习热情。
第四,内容要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作为小学生,其心智发育尚不完全,对一些道理理解尚有困难。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创设适合他们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情境。一般而言,对于低年级儿童,适合用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创设情境,而对于中高年级儿童则可采用合作交流等方式创设情境。
二、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知识体系
衡量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学的知识是否是有效的知识,拟传授的知识是否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作为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不可胡乱教学,贻误学生。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强调的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果。学生理解新知识时往往要依赖于已有的一些知识,比如学百分数时,如果学生对加减乘除等四则运算都不知道,百分数也就无从理解。为确保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反复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教材知识体系。唯有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对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等驾轻就熟。
三、内容适量,注重知识的内化
课堂教学要有效,还要注意教学内从量上的控制。如果心急,一节课讲授的内容过多,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无法理解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失效。因此,根据课堂时间、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等安排适当的教学内容,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一般而言,低年级数学课堂上讲授内容占用时间不能超过整堂课的三分之一;中年级不能超过二分之一;高年级不能超过三分之二。剩下的时间应当用以进行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将新学的知识进行内化。
四、学生主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只有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教学才算有效。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关键在于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主体,学习才成其责任。但学生主体不等于学生自由,课堂上,由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限制,学生很难实现自控,因此教师的宏观控制和引导不能缺位。教师要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积极思考、主动练习等。
五、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到知识的有用性
数学知识某种程度上说是十分抽象的,如果单纯地就知识谈知识,学生必然感觉索然无味。要让学生感到知识有趣味,就必须让他们感觉到知识之有用性,这就要结合生活实际。如面积计算,不能简单地从书本上讲解和练习,最好把学生带到实际生活场景中进行实践,比如测算学校操场面积。这样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分析、运用知识,学生必然要有兴趣得多,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六、课后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有效作好准备
作为教师,每堂课结束后都要及时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会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为下一节课的有效性作好必要的准备。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明确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都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简介:
谢勇(1973— ),男,贵州罗甸人,贵州省罗甸县罗沙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