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终曲” 余音绕梁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彩的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但完美的结束语也可以让课堂教学意犹未尽,引起学生的无尽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束语,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一、角色体验,加深领悟
  小学生都喜欢表演,而教师在设计结束语的时候也可以用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来结束课堂教学。这样的结束语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实现深度阅读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同学们,这节课上,经过认真学习,相信大家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体验。现在,课堂已经接近尾声,老师请你们假设一下,现在就是145年前,而你就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皇帝,或是朝廷中的重臣,或者身负保家卫国使命的士兵,甚至你就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那么面对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恶行,你会有怎样的表现?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演一演。”于是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表演体验,这样的过程一定会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
  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文本中的角色进行体验,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一步明确,对自己的所学进一步巩固,有助于学生的深度阅读。
  二、激情感染,升华情感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不仅教会我们真善美,还教会了我们坚强和勇敢,而在设计课堂结束语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采用激情性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实现新课标中对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目标。
  在教学《怀念母亲》一文的时候,教师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亲是世界上最无私的人。读《第一次抱母亲》,我们不仅要读出母亲无私的爱,还要感受到母亲的博大以及无畏。每一个母亲都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而我们也要牢记用‘寸草心’回报母亲的‘三春晖’。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体会,想一想以后应该怎样爱自己的母亲和亲人。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充分的回味,对文本中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的课堂结束语不仅有充满感情的语言引导,而且配合音乐的感染,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情绪完全沉浸到文本情感中,同时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熏陶。
  三、延伸引导,拓展视野
  在课堂结束语的设计上,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内知识的总结,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加丰富的知识,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让我们的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少年闰土》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闰土和“我”相约三十年之后再见面。根据这样的故事情节,教师设计结束语:“同学们,文本中的‘我’和闰土相处的时间仅有三十天,但是二人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相约三十年后再见面,你能想象一下那会是怎样的情景吗?在课下的时间,你也可以阅读完整版《故乡》,看一看鲁迅笔下是怎样描写的。”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在课后阅读鲁迅的作品《故乡》,并且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空间,而且有利于让学生对课外閱读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注重结束语的巧妙设计。作为语文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度阅读文本,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巧设结语,让语文课堂余音绕梁,余味无穷。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沿江镇中心校)
  (责任编辑 关志强)
其他文献
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导致“快餐文化”的盛行,很多人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病态不仅存于社会之中,部分数学课堂也是如此:重学习轻应用,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数学教学应利用学生的“前经验”,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他们搭建合理的支架,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一、激活,为新旧知识之间“搭桥”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结构严
期刊
提到整合资源,很多教师就会想到教材、网络以及多媒体等,恰恰忘记了学生资源,尤其是资优生的资源。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有危害的。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资优生的作用,才能通过“兵教兵”实现课堂资源最大优化。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资优生学习兴趣,推促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待进生的恐惧心理,便于他们主动开
期刊
读,不仅是学生必备的英语技能,更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取和视野的开阔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导入不仅能为学生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的第一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内,同时也能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后续的阅读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笔者将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有效设计导入活动,让有效的导入为
期刊
小学生在和“分数”初“打交道”时,总是在“整体1”“平均分”或“一半怎么表示”等对话交流中“磕磕碰碰”。窃以为,如果我们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课堂局面,必将会发现关于“分数”的更多奥秘和魅力。以下是我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的开头设计:  1.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中,悟空找到了4个桃子,如何分给两个人呢?假如是2个桃子,如何分?如果只有1个桃子,那么
期刊
目前,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现象十分普遍。往往是重视知识教育,轻视能力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单方灌输、照本宣科,教学过程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尤其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空泛、低质,缺乏策略。学生的学习以考试为主,死记硬背,理论脱离实际。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了学习质
期刊
对话是课堂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沟通的主阵地。通过对话,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对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摸清学生的“底”,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对话,可以促使学生的发现展示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引起大家的关注,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话,并提升对话的质量。具体讲,对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一、在对话中沟通,让学生的想法更
期刊
一套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离不开适当的作业布置。作业形式可以有很多种,而有效作业的设计,需从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出发,帮助学生有效巩固课堂所学新知,进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设计趣味作业,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趣味性元素可以是作业形式的创新。由于小学英语教材注重对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所以课本原文的很多场景都取自于日常生活,所学词汇也与学生的日
期刊
所謂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暂时性矛盾,通常表现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其实,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时,这个矛盾如同拦在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会给学生一定的干扰。但是,这种失衡
期刊
小学生普遍感到写作时“无话可写”,作文题一出,有的照抄人家习作,有的勉强写出枯燥无味的语句。众人皆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注重从丰富小学生写作内容入手,指導学生习作。  一、贴近生活,写出真情  根据农村小学生实际以及本地风俗习惯,可指导学生写熟悉的现实生活。如:农历正月十五农村有“闹元宵”的习俗,预先布置任务,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观察思考:“闹元宵”的情景、传说与蕴含的道理,再让学生和家
期刊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理解,其实是一知半解。在“真分数”已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的前提下,“假分数”如何鲜明地“独立”出来,成为分数家族中“个性鲜明”的一员?在单位“1”不够取的时候怎样理解?在生活中假分数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成为教学此课的一个重要的视点,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更多奥秘之中。  以下是笔者执教此课的部分教学设计:  1.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