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习作内容 搞活写作指导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3377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普遍感到写作时“无话可写”,作文题一出,有的照抄人家习作,有的勉强写出枯燥无味的语句。众人皆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注重从丰富小学生写作内容入手,指導学生习作。
  一、贴近生活,写出真情
  根据农村小学生实际以及本地风俗习惯,可指导学生写熟悉的现实生活。如:农历正月十五农村有“闹元宵”的习俗,预先布置任务,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观察思考:“闹元宵”的情景、传说与蕴含的道理,再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参加活动。“闹”前,他们向爷爷奶奶问这问那;“闹”时,他们仔细观察热闹场面。由于感知印象深刻,学生写出的《正月半闹元宵》生动具体,读后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中盛晔行的习作还登在了《荷韵彩贝》报上。
  乡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之源,如:包粽子、捉迷藏、打雪仗、放风筝等,只要从中挖掘并加以指导,不愁学生写不出好文章。
  二、开展活动,写出乐趣
  爱玩,是每个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寓习作训练于有趣的活动之中,其效果更佳。例如,教完“抓住重点,细致描写”的读写例话后,指导学生玩“画嘴”的游戏,他们玩得可开心了。习作指导时着重抓住:(1)同桌间互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2)哪一部分是重点,应怎样细致描写?指导他们抓住“一个同学画到头向外,脸红……一个同学画到额角上,自乐……一个同学观察细致画对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一步步接近并达到了教学目的。有机地结合活动内容进行习作指导,这是我的“愉快作文”教学的一个尝试,它使小学生由畏惧作文变为喜爱作文,学生张悦的习作还获得了“金星杯”一等奖,并被收入《全国小学生作文荟萃》一书。
  三、开设说“事”,写出实感
  小学生视野窄,阅历浅,有意识地观察社会生活的意识弱。针对这种情况,我开设一周一节说“事”课,预先布置观察任务,每学期每个学生说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说给其他学生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写作内容,符合从说到写的作文原则。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经历的大都是凡人小事,我们就是要从这些凡人小事中寻找闪光点,挖掘写作素材。一次说事课上,陈欣同学讲述了自己早晨上学捡到钱包交给警察叔叔之事,我结合“注意文章的细节”,启发学生如何从细节入手,反映人物美好的心灵,并且进行生动形象的角色表演。学生苗青的作文《雷锋叔叔指引我》曾获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举办的天池杯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四、增加积累,写出精彩
  语言材料的“仓库”需要经常“进货”,每天摘抄词语、格言、警句、优美句段等。学生之间可以定期交流,谈体会,谈收获。同时,还应从生活中、从人们的口头语言中吸收生动有趣的词汇,特别是富有时代感的词汇。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就会丰富起来。
  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如说故事大赛、比比谁摘抄的好词好句多、名言名著大比拼、朗诵演讲等。学生写作时,鼓励他们准确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像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这好比画家在平淡无奇的水墨画上增添了多种色彩,瞬间便令人耳目一新,深深地被吸引。许多学生的作文亮点多多,颇有文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做了有心人,丰富了学生习作内容,再加上指导得法,学生整体习作水平提高较快,先后有20多篇习作在全国各种作文报刊上发表。
  总之,作文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激发兴趣,有效训练,不断鼓励,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镇天平小学)
  (责任编辑 冉 然)
其他文献
译林版《英语》五年级教材增设了“Grammar Time”,集中呈现本单元的主要语法知识,旨在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语法知识。本文将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如何有效利用教材中“Story Time”“Fun Time”等板块教学资源,进行“Grammar Time”的教学活动设计,试图让“Grammar Time”板块的教学变得“轻松一点,胜人一筹”。  一、“Story Time”板块的融合
期刊
鲁迅的小说《故乡》因其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选入中学课本近40年了。笔者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感到让学生理解这篇小说是有很大难度的。本文依据教学实践,从帮助初中生理解这篇作品的角度出发,谈谈宏儿这个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一、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通读全文,可以发现宏儿在小说中就如情感的一条红丝线,着墨不多,但极其重要。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抓住宏儿这一线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
期刊
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导致“快餐文化”的盛行,很多人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病态不仅存于社会之中,部分数学课堂也是如此:重学习轻应用,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数学教学应利用学生的“前经验”,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他们搭建合理的支架,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一、激活,为新旧知识之间“搭桥”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结构严
期刊
提到整合资源,很多教师就会想到教材、网络以及多媒体等,恰恰忘记了学生资源,尤其是资优生的资源。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有危害的。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资优生的作用,才能通过“兵教兵”实现课堂资源最大优化。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资优生学习兴趣,推促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运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待进生的恐惧心理,便于他们主动开
期刊
读,不仅是学生必备的英语技能,更是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获取和视野的开阔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导入不仅能为学生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的第一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内,同时也能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后续的阅读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笔者将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有效设计导入活动,让有效的导入为
期刊
小学生在和“分数”初“打交道”时,总是在“整体1”“平均分”或“一半怎么表示”等对话交流中“磕磕碰碰”。窃以为,如果我们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课堂局面,必将会发现关于“分数”的更多奥秘和魅力。以下是我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的开头设计:  1.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中,悟空找到了4个桃子,如何分给两个人呢?假如是2个桃子,如何分?如果只有1个桃子,那么
期刊
目前,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现象十分普遍。往往是重视知识教育,轻视能力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单方灌输、照本宣科,教学过程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尤其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空泛、低质,缺乏策略。学生的学习以考试为主,死记硬背,理论脱离实际。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了学习质
期刊
对话是课堂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沟通的主阵地。通过对话,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对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摸清学生的“底”,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通过对话,可以促使学生的发现展示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引起大家的关注,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话,并提升对话的质量。具体讲,对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一、在对话中沟通,让学生的想法更
期刊
一套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离不开适当的作业布置。作业形式可以有很多种,而有效作业的设计,需从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出发,帮助学生有效巩固课堂所学新知,进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设计趣味作业,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趣味性元素可以是作业形式的创新。由于小学英语教材注重对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培养,所以课本原文的很多场景都取自于日常生活,所学词汇也与学生的日
期刊
所謂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暂时性矛盾,通常表现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其实,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时,这个矛盾如同拦在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会给学生一定的干扰。但是,这种失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