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118-01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为此,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真正的因材施教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并没有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课外时间依然只是完成单一的书面作业,沿袭着巩固、掌握知识这一传统的学习途径。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质这项复杂的劳动在课后变得如此简单、乏味,这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精神呢?对此,我认为在热热闹闹进行第二轮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不妨也腾出一点空间,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教师设计练习、布置作业也是如此,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出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设计一些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充满情趣地去做;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调动潜能,体验成功,创造性地去做。
然而,如何设计有效性的作业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具体做法,权作引玉之砖。
一、趣味性——这份作业真有趣
小孩子喜欢游戏、玩耍,这是天性,作为教育者,绝不能扼杀,只有遵循儿童心理,融作业于游戏中,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二、实践性——作业还可以这样做
爱因斯坦主张:“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者还应有合作精神。因为,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前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后人从前提中得出结论。因此,在设计语文有效性的练习时,完全可以和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诸如,放暑假了,一家人打算外出旅游,这可是件大事,到哪儿去?找哪个旅行社?这些原来由家长做的事,现在让孩子来参与,可以让他在确定旅游地点之前查找有关旅游资料,并说说他自己的意愿及其理由,然后让他与旅行社联系,商量有关旅游的事议。
三、人文性——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
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作为语文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也如此。教完《田忌赛马》,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下列八个词语“疑惑、胸有成竹、垂头丧气、目瞪口呆、轻蔑、挖苦、得意洋洋、讥讽”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这个学习目标,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充满人情昧的训练,供学生诜用:
A层次:1.抄写上述八个词语二遍;2.说说每一个词语的大意,试用“得意洋洋、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各写一句话。
B层次:假如你是齐威王的谋士,你有办法帮齐威王在第二次比赛中仍然取胜吗?如能,请你拿起笔,将第二次比赛改写一下。注意你是齐威王的谋士,写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将上述八个词语用上。
C层次:根据所给的八个词语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有幸上华师大参加了为时两年天的名师培训班,曾听陈淑君老师说:他的孩子与家长一天只说三句话,早上出门说:“我走了。”晚上回家说:“我回来了。”睡觉前说:“我睡觉了。”这一现象严重地凸现出当今教育的弊端—一缺乏沟通。对此,笔者深为震惊,我们的教育缺乏沟通和对话,同时,也让笔者想到——学生的作业要从算算写写中解放出来,还可倡导大嘴与小嘴对话,让亲情互动,这不仅学生的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还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开放性——这样的作业不单调
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调配上的语文转换
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言学科的工具性。
1、课前扩展性作业。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
2、课后延伸性作业。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
3、积累性作业。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可以让学生摘抄一些名句、古诗、成语、名家名篇等,以课本为主,以课外读物为辅。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积淀,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能力。
五、延伸性——原来生活中也有我们的作业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性活动、寻找,挖掘,创造可供学生“实践”、“浸泡”的语言环境。
诸如,利用多种园地、媒体广泛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一味要求孩子看课本做练习,以期考试中有好成绩,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在语文教育指导下的作业设计应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带领学生走向广阔的认知天地,深入生活,利用分布在每个角落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吮吸、探索、发现。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程、走进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区……,开拓视野,融人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为此,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真正的因材施教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火如荼的课堂改革,并没有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课外时间依然只是完成单一的书面作业,沿袭着巩固、掌握知识这一传统的学习途径。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素质这项复杂的劳动在课后变得如此简单、乏味,这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语文个性,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精神呢?对此,我认为在热热闹闹进行第二轮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不妨也腾出一点空间,设计一些语文个性化的练习,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教师设计练习、布置作业也是如此,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出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设计一些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充满情趣地去做;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调动潜能,体验成功,创造性地去做。
然而,如何设计有效性的作业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具体做法,权作引玉之砖。
一、趣味性——这份作业真有趣
小孩子喜欢游戏、玩耍,这是天性,作为教育者,绝不能扼杀,只有遵循儿童心理,融作业于游戏中,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二、实践性——作业还可以这样做
爱因斯坦主张:“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但在具有独立性的同时,创造者还应有合作精神。因为,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是前人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后人从前提中得出结论。因此,在设计语文有效性的练习时,完全可以和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以此培养学生的协作交往的创新个性。
诸如,放暑假了,一家人打算外出旅游,这可是件大事,到哪儿去?找哪个旅行社?这些原来由家长做的事,现在让孩子来参与,可以让他在确定旅游地点之前查找有关旅游资料,并说说他自己的意愿及其理由,然后让他与旅行社联系,商量有关旅游的事议。
三、人文性——这样的作业我们喜欢
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作为语文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中也如此。教完《田忌赛马》,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下列八个词语“疑惑、胸有成竹、垂头丧气、目瞪口呆、轻蔑、挖苦、得意洋洋、讥讽”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这个学习目标,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充满人情昧的训练,供学生诜用:
A层次:1.抄写上述八个词语二遍;2.说说每一个词语的大意,试用“得意洋洋、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各写一句话。
B层次:假如你是齐威王的谋士,你有办法帮齐威王在第二次比赛中仍然取胜吗?如能,请你拿起笔,将第二次比赛改写一下。注意你是齐威王的谋士,写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将上述八个词语用上。
C层次:根据所给的八个词语编写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有幸上华师大参加了为时两年天的名师培训班,曾听陈淑君老师说:他的孩子与家长一天只说三句话,早上出门说:“我走了。”晚上回家说:“我回来了。”睡觉前说:“我睡觉了。”这一现象严重地凸现出当今教育的弊端—一缺乏沟通。对此,笔者深为震惊,我们的教育缺乏沟通和对话,同时,也让笔者想到——学生的作业要从算算写写中解放出来,还可倡导大嘴与小嘴对话,让亲情互动,这不仅学生的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还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开放性——这样的作业不单调
我们在设计作业的内容时,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调配上的语文转换
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言学科的工具性。
1、课前扩展性作业。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
2、课后延伸性作业。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的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
3、积累性作业。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可以让学生摘抄一些名句、古诗、成语、名家名篇等,以课本为主,以课外读物为辅。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积淀,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奠定能力。
五、延伸性——原来生活中也有我们的作业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性活动、寻找,挖掘,创造可供学生“实践”、“浸泡”的语言环境。
诸如,利用多种园地、媒体广泛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一味要求孩子看课本做练习,以期考试中有好成绩,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在语文教育指导下的作业设计应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带领学生走向广阔的认知天地,深入生活,利用分布在每个角落的语文教育资源让学生吮吸、探索、发现。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程、走进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区……,开拓视野,融人更广阔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