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都有所体会,作文教学的难度系数较大。就拿本人任教的班级而言,我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记录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这却成了困扰他们的难题。通过批改日记可以发现,他们的日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素材单调乏味;2.语言表达不畅;3.内心排斥强烈。针对以上问题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观察能力的缺失。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做了如下几点思考:
一、驾驭特殊环境,善于取利去弊
我校是一所坐落于海岛的袖珍型小学校,站在学校的操场上面对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正如那句浪漫的校训一样“面朝大海,天天可以春暖花开”。在这里连微风中都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所以这样的特殊环境成为我校学生观察能力的天然训练场。但是,从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来看,环境的弊端也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一些影响。比如较为落后与相对闭塞的条件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这使他们的见闻甚少,接触面较窄。而且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看惯了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感官的麻痹。然而观察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习作能力,没有了观察就像截断了源头的死水,缺少了该有的灵动。
虽然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可改变,但是却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教学的过程中取利去弊,让他们在自己的身边发现美,获取需要的信息。生活在海岛的孩子贴近自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时时在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出来。”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习作源源不断的活水,让学生立足生活、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二、张开寻美慧眼,让童眼“观”世界
1.让“观”不再苦恼。
在城市中,孩子每天穿梭在钢筋水泥塑起的“森林”中。蔚蓝高远的天空不再辽阔;色彩缤纷的花朵染上了尘埃;悦耳清脆的鸟鸣被尖锐的汽笛声取代,孩子眼中的世界少了大自然的色彩。而生活在海岛的孩子们,有潮起潮落与之相伴,有自由的海鸟与之共舞,有缤纷的花朵为之着色,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自然和自由的气息。所以,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他们回归自然。在学习观察的时候,享受快乐。
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我经常在实践课或者习作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画板和彩笔,走进自然。让孩子们通过观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眼中的景物: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沙滩、飞翔的海鸟等。绘画完成以后,根据他们的画作相互比赛选择适当的词句描述,然后比比看谁的描绘最生动,最后评出“最佳小画手”、“最佳观察员”、“最佳小作家”等。当他们看着自己的收获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爱上了观察。配合着激励的方式,孩子们观察的兴趣更浓。
2.让“观”找到方向。
观察要有目的性,盲目地观察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不利于观察习惯的养成。小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不强,老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学生进行观察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如观察人物的时候,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这些表面的现象,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等。周末的时候,我经常会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让他们到海滨浴场去观察游客。要求他们不仅要仔细观察游客的外貌、举止等,更要通过他们的言行揣摩游人的心情。
3.让“观”成为习惯。
观察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观察时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因此,老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对于学生的观察结果和成果不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应当珍惜学生的每一次观察结果,在他们的成果中探寻发现他们的进步之处,并给予肯定。同时,要时刻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让他们时时处处将观察进行到底。
观察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变得丰厚。它不单单是学生的任务,更需要教师的悉心研究与指导。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张开沉睡的慧眼,用心去捕捉细如秋毫的美丽。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习作也会成为他们的向往。孩子的眼睛是清亮的,感情是细腻的,所以老师应当引领着孩子们擦亮慧眼,用童眼“观”世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岛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一、驾驭特殊环境,善于取利去弊
我校是一所坐落于海岛的袖珍型小学校,站在学校的操场上面对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正如那句浪漫的校训一样“面朝大海,天天可以春暖花开”。在这里连微风中都洋溢着大自然的气息,所以这样的特殊环境成为我校学生观察能力的天然训练场。但是,从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来看,环境的弊端也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一些影响。比如较为落后与相对闭塞的条件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这使他们的见闻甚少,接触面较窄。而且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看惯了周围的环境,造成了感官的麻痹。然而观察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习作能力,没有了观察就像截断了源头的死水,缺少了该有的灵动。
虽然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可改变,但是却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教学的过程中取利去弊,让他们在自己的身边发现美,获取需要的信息。生活在海岛的孩子贴近自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时时在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地流出来。”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习作源源不断的活水,让学生立足生活、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二、张开寻美慧眼,让童眼“观”世界
1.让“观”不再苦恼。
在城市中,孩子每天穿梭在钢筋水泥塑起的“森林”中。蔚蓝高远的天空不再辽阔;色彩缤纷的花朵染上了尘埃;悦耳清脆的鸟鸣被尖锐的汽笛声取代,孩子眼中的世界少了大自然的色彩。而生活在海岛的孩子们,有潮起潮落与之相伴,有自由的海鸟与之共舞,有缤纷的花朵为之着色,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自然和自由的气息。所以,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他们回归自然。在学习观察的时候,享受快乐。
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我经常在实践课或者习作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画板和彩笔,走进自然。让孩子们通过观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眼中的景物:蔚蓝的大海、洁白的浪花、金色的沙滩、飞翔的海鸟等。绘画完成以后,根据他们的画作相互比赛选择适当的词句描述,然后比比看谁的描绘最生动,最后评出“最佳小画手”、“最佳观察员”、“最佳小作家”等。当他们看着自己的收获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爱上了观察。配合着激励的方式,孩子们观察的兴趣更浓。
2.让“观”找到方向。
观察要有目的性,盲目地观察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不利于观察习惯的养成。小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不强,老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导,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学生进行观察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如观察人物的时候,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这些表面的现象,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等。周末的时候,我经常会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让他们到海滨浴场去观察游客。要求他们不仅要仔细观察游客的外貌、举止等,更要通过他们的言行揣摩游人的心情。
3.让“观”成为习惯。
观察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观察时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因此,老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对于学生的观察结果和成果不能简单的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应当珍惜学生的每一次观察结果,在他们的成果中探寻发现他们的进步之处,并给予肯定。同时,要时刻强化学生的观察意识,让他们时时处处将观察进行到底。
观察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变得丰厚。它不单单是学生的任务,更需要教师的悉心研究与指导。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张开沉睡的慧眼,用心去捕捉细如秋毫的美丽。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习作也会成为他们的向往。孩子的眼睛是清亮的,感情是细腻的,所以老师应当引领着孩子们擦亮慧眼,用童眼“观”世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连岛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