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理解词句之中浸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点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领会词句所包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很好的方式。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抓住作者想象“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画……”从作者要给别人画什么,体会作者有颗善良的心。“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从作者同情弱小,体会作者有颗同情的心。“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没有双腿怎么办?如果我们没有腿我们会怎样?从没有双腿会怎样,体会作者有一颗体谅别人的心。抓住作者的这些善良品质,在理解词句之中贯穿德育。
2.在阅读训练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可以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如,在进行《小熊住山洞》的阅读训练时,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美丽的森林”“长满了绿叶”“开满了花儿”“结满了果子”“许多鸟儿”“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从而使学生想到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在朗读中感悟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把德育在阅读中渗透。
二、德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1.在课堂导入中创设德育情境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環,好的导入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前提条件,而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导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手段。如,在学习《称赞》一文时,我先表扬了几位学生的表现,接着我又问学生得到别人的称赞时心情怎么样?学生说:“很开心、很高兴,心情很好!”我故作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别人的称赞可以使人心情愉悦!”有学生就说:“那我们要经常称赞别人。”我就知道我的导入成功了。
2.在课堂进程中适时进行德育感染
音乐、图片、老师动情的朗诵或演讲……这些方式在运用得好的情况下都可以感染学生,达到很好的德育效果。记得在学习《怀念母亲》时,关于“作者第一次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这一部分,我采用的是配着音乐动情地朗诵的方式,读到伤心处“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已经懂得了母爱,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我”已泪流满面,而很多学生也是这样!接着我又给学生播放了满文军的歌曲《母亲》,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我知道他们对于“母亲”“母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久的工程,是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心灵净化的过程,教师应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充分了解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使学生做到思想、知识双丰收。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编辑 张珍珍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理解词句之中浸透德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指点学生品评词句的表达作用,从而领会词句所包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很好的方式。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抓住作者想象“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画……”从作者要给别人画什么,体会作者有颗善良的心。“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从作者同情弱小,体会作者有颗同情的心。“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没有双腿怎么办?如果我们没有腿我们会怎样?从没有双腿会怎样,体会作者有一颗体谅别人的心。抓住作者的这些善良品质,在理解词句之中贯穿德育。
2.在阅读训练中渗透思想品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可以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如,在进行《小熊住山洞》的阅读训练时,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美丽的森林”“长满了绿叶”“开满了花儿”“结满了果子”“许多鸟儿”“一束束美丽的鲜花”,从而使学生想到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在朗读中感悟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把德育在阅读中渗透。
二、德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1.在课堂导入中创设德育情境
“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環,好的导入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前提条件,而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导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手段。如,在学习《称赞》一文时,我先表扬了几位学生的表现,接着我又问学生得到别人的称赞时心情怎么样?学生说:“很开心、很高兴,心情很好!”我故作恍然大悟地说:“原来别人的称赞可以使人心情愉悦!”有学生就说:“那我们要经常称赞别人。”我就知道我的导入成功了。
2.在课堂进程中适时进行德育感染
音乐、图片、老师动情的朗诵或演讲……这些方式在运用得好的情况下都可以感染学生,达到很好的德育效果。记得在学习《怀念母亲》时,关于“作者第一次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这一部分,我采用的是配着音乐动情地朗诵的方式,读到伤心处“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已经懂得了母爱,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我”已泪流满面,而很多学生也是这样!接着我又给学生播放了满文军的歌曲《母亲》,在这样一种氛围中,我知道他们对于“母亲”“母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三、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久的工程,是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心灵净化的过程,教师应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充分了解学生,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使学生做到思想、知识双丰收。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