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本教育;人格发展;树立观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改革已经由实验走向了常规,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在考试制度没有改变的背景下推进的素质教育不得不再度审视和诠释素质教育的精要。
1 “以人为本”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促进人的发展
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本,肯定人性,张扬个性,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的发展。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以人为对象同时又是以人的发展为内容、为宗旨的活动,所以就教育本身而言是人的本性的表现和唤醒。教育的本来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改进、自我创造的能力。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过程的熏陶和打造,形成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要素——认知、知识、审美、个性品质、品德、能力等。教育的内容也都归结为满足和完善人的本性发展。教育的内容溶入了时代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自然人”就是时代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所以素质教育也可以说就是、综合素质教育、公民教育。应试教育下的人才被错误地理解为”高学历“,考试分数成了受教育者的“命根”乃至化身,生动活泼的受教育者被抽象为枯燥的数字,难以保全“自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被异化为应试的工具。培养出来的人就成为了 “缺乏综合能力的现代残疾者”。[1]
2以人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
有一位外国学者说,中国与美国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考生而不是学生,这是对时下的应试教育的高度概括。在应试教育下,“以树人育人为旨的教育沦为高难度的知识训练,学生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人的地位、情感、价值、尊严可怕地消失了”[2]即使在课改十年的今天,在教育的本质和功能上仍然带上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教育已经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航向,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应试教育”,“重智轻德”成了教育的最大失误。“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证明我们的教育在健全人格的培养上的严重偏差。我们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并不是国家需要的建设人才。“德智体美”中只具备“智”一项内容。只重智育而不重健全人格的培养那就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他无论如何不能具有责任心,团队精神,爱国主义意识,也不会承担国家建设的重任。不能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成功的教育,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培养更多的专家、提升科技创造力。首先还在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营造较高的社会文明,发展出一个能够传承和创新文明、理性的、健康的、民族的现代文化。教育所要造就的,首先是心智健全、有道德、有感情,能够独立于社会的人;进而是能够应对挑战,思考和解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具有大智慧的人。”[3]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落实到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单一提高。素质教育尊重人的自身需要,完善人的本性,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3如何实现教育的人本化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人本化的前提。
首先要树立和谐发展观念。有教育家提出过“全人教育”的理念,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当充分开发人先天遗传下来的“智商”,发展后天学习的“知商”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情商”,同时还应当使人具有信仰和终极关怀的“灵商”,从而获得完整的发展。认为教育不应该是完全功利主义的,教育不应当助长人的异化,而应更为人性化。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科技人才、科学怪人、经济动物、政治狂人,而是面向大多数人的。这种教育理念虽然非常理想化,但至少说明: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要发掘一个人的各种潜能;教育必须是面对学生全体,而不是学生中的少数。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充分、自由和和谐的发展。
其次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教育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所以,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智育发展和能力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对学生教育中,不应该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去判断学生的优劣,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以学生是否在各方面有所发展为主要判断标准去衡量学生。
其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民主、平等、公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心理,化“权威”为“魅力”,将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互动式”的师生关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人本化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了解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少年学生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意志柔弱、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性格方面自私狭隘,自大自负,要么就自卑怯懦;同时要面对青春期综合症的烦恼。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特点之后,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进而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信心教育、激励教育、适当的惩戒教育、抗挫折教育是当代学生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也正是健全人格必须修好的课程。
实施创新教育改革教育手段是实现人本教育的关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素质教育的高一级要求。创新教育首先是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从本质上讲是学生主体的自我开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所以只有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才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出创新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只要有了这个过程就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释
[1]赵建伟 《教育病——对中国当代教育的拷问》
[2] 《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P.332.
[3] 《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
【关键词】素质教育;人本教育;人格发展;树立观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改革已经由实验走向了常规,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但在考试制度没有改变的背景下推进的素质教育不得不再度审视和诠释素质教育的精要。
1 “以人为本”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促进人的发展
人文主义倡导以人为本,肯定人性,张扬个性,促进人的创造力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的发展。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以人为对象同时又是以人的发展为内容、为宗旨的活动,所以就教育本身而言是人的本性的表现和唤醒。教育的本来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改进、自我创造的能力。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活动过程的熏陶和打造,形成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要素——认知、知识、审美、个性品质、品德、能力等。教育的内容也都归结为满足和完善人的本性发展。教育的内容溶入了时代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自然人”就是时代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所以素质教育也可以说就是、综合素质教育、公民教育。应试教育下的人才被错误地理解为”高学历“,考试分数成了受教育者的“命根”乃至化身,生动活泼的受教育者被抽象为枯燥的数字,难以保全“自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被异化为应试的工具。培养出来的人就成为了 “缺乏综合能力的现代残疾者”。[1]
2以人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
有一位外国学者说,中国与美国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教育培养的是考生而不是学生,这是对时下的应试教育的高度概括。在应试教育下,“以树人育人为旨的教育沦为高难度的知识训练,学生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人的地位、情感、价值、尊严可怕地消失了”[2]即使在课改十年的今天,在教育的本质和功能上仍然带上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教育已经偏离了“全面发展”的航向,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应试教育”,“重智轻德”成了教育的最大失误。“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证明我们的教育在健全人格的培养上的严重偏差。我们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知识的人,并不是国家需要的建设人才。“德智体美”中只具备“智”一项内容。只重智育而不重健全人格的培养那就成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他无论如何不能具有责任心,团队精神,爱国主义意识,也不会承担国家建设的重任。不能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成功的教育,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培养更多的专家、提升科技创造力。首先还在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营造较高的社会文明,发展出一个能够传承和创新文明、理性的、健康的、民族的现代文化。教育所要造就的,首先是心智健全、有道德、有感情,能够独立于社会的人;进而是能够应对挑战,思考和解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具有大智慧的人。”[3]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健全人格的培养,落实到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单一提高。素质教育尊重人的自身需要,完善人的本性,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公民。
3如何实现教育的人本化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人本化的前提。
首先要树立和谐发展观念。有教育家提出过“全人教育”的理念,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当充分开发人先天遗传下来的“智商”,发展后天学习的“知商”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情商”,同时还应当使人具有信仰和终极关怀的“灵商”,从而获得完整的发展。认为教育不应该是完全功利主义的,教育不应当助长人的异化,而应更为人性化。不是为了培养少数科技人才、科学怪人、经济动物、政治狂人,而是面向大多数人的。这种教育理念虽然非常理想化,但至少说明: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要发掘一个人的各种潜能;教育必须是面对学生全体,而不是学生中的少数。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充分、自由和和谐的发展。
其次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反复证明的客观真理。”教育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成为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所以,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智育发展和能力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对学生教育中,不应该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去判断学生的优劣,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以学生是否在各方面有所发展为主要判断标准去衡量学生。
其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民主、平等、公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心理,化“权威”为“魅力”,将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互动式”的师生关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人本化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了解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少年学生情绪极不稳定,喜怒无常;意志柔弱、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性格方面自私狭隘,自大自负,要么就自卑怯懦;同时要面对青春期综合症的烦恼。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特点之后,才能够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进而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合格公民。信心教育、激励教育、适当的惩戒教育、抗挫折教育是当代学生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也正是健全人格必须修好的课程。
实施创新教育改革教育手段是实现人本教育的关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素质教育的高一级要求。创新教育首先是受教育者在学习中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从本质上讲是学生主体的自我开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所以只有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才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出创新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只要有了这个过程就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释
[1]赵建伟 《教育病——对中国当代教育的拷问》
[2] 《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P.332.
[3] 《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